《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000字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是一本由[英] 罗杰·克劳利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页数:1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一):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全书借用第三人称的语境,使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平铺在我们眼前。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最后的辉煌,它的陷落代表了古罗马的崩溃。凯撒 旁培 屋大维 这个国家曾经英雄辈出。君士坦丁堡十一世,穆罕默德二世作为敌对的双方,代表了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地中海各国对贸易线路的争夺。
全书印象最深的在于两点
一 松散的基督联邦各国与统一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博弈。不得不说帝国体制,更适合战争模式。
二 默罕默德二世 一个帝国 一个宗教 一种信仰
三 穆斯林对不同宗教者 商人 技术人员的包容 比起基督教中的相互倾轧要有道德得多。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二):《地中海三部曲》读后感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厚重城墙在乌尔班巨炮面前轰然倒塌,老迈帝国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亡于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之手。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堡,改君堡为“伊斯坦布尔”。在之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奥斯曼帝国持续扩张,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超级大国;更是兵围维也纳,威胁基督教世界的腹心。威尼斯和西班牙先后举起了反抗奥斯曼的大旗,两国海军与奥斯曼海军鏖战地中海,在世界海战史上留下了塞浦路斯、罗德岛、马耳他、勒班陀等一系列璀璨的印记。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基督教世界被迫逐渐放弃意大利~中东~中亚~远东的传统贸易路线,转而开辟西班牙~好望角~印度~远东的新贸易路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其实也是“开辟新航线”的一部分。“开辟新航线”使得全球各文明之间交流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亚洲、非洲和美洲新大陆带来了万恶的殖民主义。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三):冰与火的历史
这种充满宏大叙事和微观刻画人物的手法,读来酣畅淋漓,可以说是太合本人的胃口了。阅读期间,潜意识里时不时地意识到:这笔下“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可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一想到这,精神的快感和震撼便更加强烈。
还记得读完《1453》的当晚,脑海里回放着1453年围城战期间惨烈的战斗场景,顿时,我竟在初夏炎热的深夜里不寒而栗,颤出一身的鸡皮疙瘩。“真他娘的冷”我当晚感慨道。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我读完这册书的两个月后,我亲身去到了《1453》的主场地——亦是本册另两本书中多次提到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当我多次走在狄奥多西城墙、圣索菲亚大教堂和金角湾时,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1453》中描绘的史诗场面。更有意思的是,我还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发现了恩里科·丹多洛(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指挥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的重要人物)的碑文。庆幸自己在去伊斯坦布尔之前看过这套书,并且,当自己亲身去到书中曾详细讲过的历史建筑时,总会油然而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四):扩张与争夺
本书是以《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为点线面,描述了15世纪前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重大历史事件。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是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为起点,描写了59天内的奥斯曼军队的英勇奋战和东罗马帝国的顽强抵抗,篇幅浩瀚,无比震撼,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打开了奥斯曼帝国向欧洲侵占的大门。 《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是以奥斯曼帝国苏丹为代表的苏莱曼大帝和西班牙王朝为代表的查理五世针对地中海展开的霸权争夺的较量,其中罗德岛之战,马耳他战役,勒班托之战最为著名,勒班托之战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联军大获全胜,从而阻挡了奥斯曼帝国向西扩张的道路。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讲述的是威尼斯的海洋霸的扩张之路,凭借着海上的优势,威尼斯以十字军东征为跳板,开启了自己的海上扩张之路,在与热那亚争夺中东港口、君士坦丁堡席位的争夺和黑海的贸易争夺等一系列的较量,威尼斯的成长之路清晰可见,随着基奥贾海战的落幕,威尼斯的海上霸权得以奠定,之后便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导致威尼斯处于奥斯曼帝国扩张的门户之下以及好望角的发现使得威尼斯在东方的贸易被取代,至此威尼斯的的霸权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 三本书涉及到历史事件会有重复,书中充满了大量针对战争题材的描绘,做为一本优秀的历史性读物,强烈推荐给大家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五):地中海史诗
财富之城:大概1204到1500年间威尼斯海洋帝国崛起与衰落的历史。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一次偶然事件,威尼斯在睿智精明的盲眼执政官丹多洛带领下洗劫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衰落,整个地中海东部出现权力真空,威尼斯,热那亚,比萨随之粉墨登场,争夺殖民地港口贸易,威尼斯在与热那亚三次战争中逐渐稳固了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占据大量战略港口,控制地中海贸易,并从贸易中积累大量财富,一跃成为圣马可旗帜到处飘扬的海洋帝国。 威尼斯城的“商人”“贸易”本质既促进了它的财富积累,也限制了它的发展,一方面,在广阔的小亚细亚及希腊巴尔干地区,威尼斯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与贸易有关的港口,不肯深入内陆(他们始终对陆地没有兴趣),导致拜占庭衰落的权力真空被奥斯曼土耳其抓住,奥斯曼迅速占领了这个广大区域,另一方面,由于商人的精明与狭隘,威尼斯人始终保持自我封闭,对广大殖民地城市极尽盘剥,不肯同化吸纳各殖民地人民(就像罗马帝国做的那样),这也导致其人力缺口,威尼斯名为海洋帝国,实际是人力资源有限的邦国,这就使15世纪中后期与人力资源庞大的奥斯曼的多次碰撞中逐渐落入下风,并衰落臣服于奥斯曼(威尼斯帝国后期已经缺乏优秀的海军指挥及水手)。 海洋帝国:威尼斯海上霸权衰落,奥斯曼为了进一步向地中海扩张,发动了马其他海战,勒班陀海战,这既是欧洲与亚洲的东西战争,也是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宗教战争。这可能是地中海最后的辉煌了,这个时期欧洲的目光已转移到更广阔的大西洋太平洋,并从全球视角进行贸易殖民战略。 君士坦丁堡之战:细描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过程,充满丰富的历史细节与史诗的恢宏。 整个三本看下来,比较喜欢财富之城这本。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六):翻译笔记
1451年2月,奥斯曼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住进了埃迪尔内的皇宫。他的第一个行动令人震惊,也极其果断。穆拉德二世驾崩后留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小艾哈迈德,即穆罕默德二世的异母弟。几天后,小艾哈迈德的母亲正式觐见新苏丹,表达对他父皇去世的缅怀。穆罕默德二世派遣一名宠臣阿里贝伊到后宫去,将小艾哈迈德溺死在浴缸内。第二天,他以谋杀罪将阿里贝伊处决,然后把那位伤心欲绝的母亲嫁给了一位贵族。这个残忍而精明的举动将奥斯曼宫廷的权力斗争推向了符合逻辑的结论:只有一个人能统治;为了避免分裂和内战,只有一个皇子能存活。对奥斯曼人来说,这比令拜占庭衰败不堪的无休无止的内战要强得多。穆罕默德二世一下子就澄清了奥斯曼帝国皇位继承的规则,后来还把这个兄弟相残的手段写进了法律:“我的儿子中不论谁继承了苏丹皇位,为了世界秩序的利益考虑,他都应将他的兄弟处死。大多数法学家都对此表示认可。今后将按此执行。”从此以后,每位新苏丹登基之时,都将大开杀戒。这种残酷手段在1595年穆罕默德三世登基时达到了顶峰,当时这位新苏丹的十九位兄弟全部被处死。
圣艾尔摩之火(St. Elmo's fire)是一种自古以来就被海员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常发生于雷雨中,在桅杆顶端之类的尖状物上,产生如火焰般的蓝白色闪光。它其实是一种冷光现象,是由于雷雨中强大的电场造成场内空气离子化所致。恺撒的《阿非利加战记》中提到过。中国清代郁永河的著作《海上纪略》曾提到类似的现象,称作“马祖火”(马祖即船员的守护神妈祖)。《海上纪略》的描述为:“洋中风雨晦暝,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视神灯示祐。又有船中忽出爝火,如灯光,升樯而灭;舟师谓是马祖火,去必遭覆败,无不奇验。”
王子群岛(Prince Islands)位于马尔马拉海中,在伊斯坦布尔东南方约20里处,一共有九个岛。拜占庭时期,皇室将获罪的王子或其它王室成员流放至此;随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亦依循此例,王子群岛因而得名。今日土耳其人称之为“红色群岛”(Kızıl Adalar)。群岛上的许多拜占庭时期至今的教堂、修道院和清真寺保持仍然完整,亦成为当地的景观特色。19世纪中期开始有汽船往来伊斯坦布尔和王子群岛之间,许多在伊斯坦布尔有钱的希腊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开始在岛屿上置产作为度假胜地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七):中世纪历史之波澜壮阔地中海地缘政治
《财富之城》简述1000年至1600年间,地中海霸主海洋帝国威尼斯的辉煌历史,从威尼斯泥沼崛起,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而走向辉煌,最后因奥斯曼帝国的西侵与葡萄牙非洲航线的开拓而没落的漫长历史。详细记述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威尼斯占领君士坦丁堡,威尼斯海洋帝国航线的缔造,威尼斯与竞争对手热那亚、比萨的竞争,乃至最后奥斯曼侵吞海外殖民地。对于基奥贾攻防战的记录令人动容,对于威尼斯海航的规划令人佩服,对于地中海辉煌灿烂而又残酷异常的宗教战争神往。历史的波浪瞬息,几百年的历史放在时间长河里很短暂,而一座城市,从村落变成帝国,又再次没落,却带动着世界发生了重大变革。威尼斯曾是地中海的璀璨明珠,连接着东西方贸易航线,以少数人的智慧和武力征服了强大的敌人,这些都让人心潮澎湃,永远向往那个时代,海盗和军舰在大洋自由驰骋。
《海洋帝国》在全景式勾勒十五、十六世纪地中海霸权争夺的背景下,细致入微的挑选了三场决定性的战役纵深切入,罗得岛战役、马其他岛战役、勒班陀战役,分别代表了三个阶段的地中海命运。奥斯曼土耳其与西班牙的地中海霸业之争,即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圣战之争,也是权力财富疆域的争夺。伟大君王和传奇的将军轮番登场,海战规模越演越烈,新旧交替重构世界秩序的时代,冷兵器和火器交接,展现战争的残酷暴烈。想象那些攻防的战斗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想象蔚蓝大海上桅杆如林的舰队,两方战舰火炮齐鸣,将士们已经拔出武器呼喝冲杀,或者大军压境,堡垒中守军严阵以待,两方旌旗招展,真是令人逸兴遄飞,不得不惋惜指点江山的传奇时代早已过去,英雄已逝,往昔不可追。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圣战虽在五百年前为基督教神圣联盟粉碎,然则如今已经无法抵挡入侵可悲可叹。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集中于十五世纪中期两个庞大文明的碰撞。宗教、政治、经济全方位的冲击在战争之中爆发出恐怖的景象。一方是以欧洲世界为依托的基督教,既有往昔十字军东征积累的宗教资本,也有航海时代来临全球帝国扩张的需求,另一方则是伊斯兰教实力雄厚的统一帝国,在军事实力国家发展方面实力强横。两个世界在地中海与黑海相通的海峡发生激烈战争。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此后地中海世界的霸权统御地位,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此后伊斯兰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欧亚非三地横行无阻,而拜占庭帝国灰飞烟灭,希望世界向更远的世界航行。君士坦丁堡亦或伊斯坦布尔之战激荡人心。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八):历史定格在那一年
出生于英格兰的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对与地中海有关的历史文化有着广泛兴趣,这一点在他所著的包括《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在内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类文明史的很重要的一个区域,就是地中海。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三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到迦太基与罗马共和国,到“前三头同盟”“后三头同盟”,到罗马帝国,再到拜占廷帝国,以及在1453年这一年终于一举攻占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风起浪涌之间,几千年的时光一闪而过,“樯橹灰飞烟灭”的故事一再上演,却不过仿佛只是历史的某种轮回而已。正如这里的所谓1453,不过只是拜占廷帝国结束自己存在的年份而已,不过只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记忆中一个高光的时刻而已——在192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分崩离析的时刻,他们可曾记起当年君士坦丁堡内心中的无比沮丧?!
在《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这本书里,罗杰·克劳利无比详尽地记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的前前后后。他是从629年希拉克略这位“罗马人的君主”和拜占庭的第二十八位皇帝徒步前往耶路撒冷朝觐讲起——这是希拉克略一生中最光辉和荣耀的时刻:他打败了波斯人,夺回了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圣物真十字架。却没有想到,他会收到一封信,信中有“我邀请你向真主投降。接受伊斯兰……”的句子。他不知道写这封信的是什么人,大概也不知道伊斯兰教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口气;但1453年的时候,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保人一定知道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人是怎么回事了,当时的西欧人在听到君士坦丁堡陷落消息的时候也一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的那天,天气阴沉”,或者是,“我们听到的关于君士坦丁堡消息是多么可憎”;或者是,“我写字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1453年,显然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对基督教来说,这一年,他们“丢失了高贵的君士坦丁的城市”;而对伊斯兰教、穆斯林人来说,他们终于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从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决定大兴土木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而如果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开始计算,从希拉克略重视他收到的那封信算起的话,800多年过去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都发端于中东这片土地上的世界性宗教而言,似乎到了一决胜负的时刻!
其实,君士坦丁堡的易手,不过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于拜占庭帝国以及基督教或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言,却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拜占庭帝国结束了,文艺复兴时代反而迎来了曙光,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新时代的开始呢?!
就在1453年这一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终于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城,占有了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和财富,在自己的历史上书写了浓抹重彩的一页。历史似乎在那一年定格——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九):1453年简评
《1453》是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中的一本,其它两本分别是《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上霸权》,记录了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围绕地中海,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历史,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而《1453》主要是讲述在1453年4月,由年轻的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率领装备精良的8万奥斯曼军队从海陆两方进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土耳其首都)的战争。由于这场战争代表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罗马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同时象征着中世纪世界的结束,所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感慨地那样,对于欧洲的基督教世界来说,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犹如世界末日。无数的异教徒开始踏上欧洲大陆,奥斯曼帝国开始向地中海扩张自己的势力开始将欧洲的城堡一个又一个纳入帝国的疆域,十字架开始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象征真主的清真寺拔地而起。这场战争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的结束。 教堂里回响着石头轰然落地的声音,一直到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整个西方世界都被十字架倒下的声音震惊了。罗马、热那亚、威尼斯都在回响着这恐怖的声音,而法国和德国也将要领略这警钟一般的轰鸣。 整个欧洲惊恐万分,他们终于发现,这一场无法逃脱的劫数已经在他们的疏忽之下,从那扇被遗忘的、可怜的凯尔卡门闯了进来,这能够将欧洲的势力遏制几百年的可怕劫数就这样摆在了眼前。人类的历史和一个人的一生是一样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小时的耽搁,就能够造成千年难赎的损失。人类将永远不会完全知道,在那命运攸关的时刻,那扇敞开的凯尔卡门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人类永远将不会完全知道,在洗劫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拜占庭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了多少财富 ----------------斯蒂芬.茨威格《人群星闪耀时》 抛开宏大的历史命题不谈,单就写作而言,《1453》的战争描写十分有特色。书中不仅在写两个帝国军队如何地准备作战计划,默罕默德二世如何精心准备自己的攻城战,君士坦丁十一世如何一边处理城市内的教会纷争一边誓死守卫君士坦丁,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加入大量的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刻,身处于不同阵营的人们都在想些什么。所以,虽然本书是一本战争史的书,读起来却十分有趣。 另外,罗杰.克劳利也在书的末尾谈到自己写作时的一些困境。在写历史的时候,由于受不同文化,宗教,立场的影响,书中不可避免会加入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写《1453》的时候,更加槽糕的情况在于,这场战争的文字记录几乎全是由战败者提供。由于宗教的偏见,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往往被描述成嗜血暴君。作者在书中也从他的视角指出,奥斯曼人攻占拜占庭之后对于城市的劫掠并不比十字军东征时天主教教徒对于城市劫掠行为残暴多少。关于本书的历史,作者小心地指出,未曾亲历和目击史实的作者在给世界献词时当然需要审慎。 我自己并非事件的目击者,因此,伟大的皇帝啊,我艰辛地劳作,去了解这些事情的确切真相。在撰写这部史书时,我咨询可那些了解真相的人,并准确分析所有事情的经过.....如果我的言辞无力描摹陛下的丰功伟业,在修史的问题上,我甘愿让位于技艺比我更高超的人。 ——————克利托布罗斯
《地中海三部曲(精装珍藏版)》读后感(十):霸权背后的巨大残暴与浩劫
当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契而不舍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克,拜占廷帝国作为一个东正教国家从此不复存在的时候,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各个国家就已经意识到,与异教徒——既是指伊斯兰教也是指新教,主要是指前者——之间的战争已经无可回避。既然当年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能够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持续近200年(1096~1291年)的战争,如今当从阿拉伯帝国手中接过伊斯兰教旗帜的奥斯曼帝国,也没有理由不对富饶而处于分治状态下的西欧发动一场相似名义的战争,从而把地中海由当年罗马帝国的内湖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内湖。于是,一场持续近60年的断续战争、旨在夺取世界的中心的战争就此打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针尖对麦芒般的霸权较量下,带来的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残暴与浩劫。
出生于英格兰的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在他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二的《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一书中,既重点突出又兼顾全局,以一种波澜壮阔般的纵横弛骋,展示了共计三个阶段、断续长达60年之外的地中海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总体上看,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都没有达成最初的霸权目标——成为“恺撒和世界中心的主人”!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输掉整个地中海,而只是阻止了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西侵;而奥斯曼帝国也认识到,即使赢得了地中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时世界的形势已经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中海大决战并没有给西班牙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带来什么更多的得益,只是消耗了他们的经济、军事实力,只是证明了一个事实——大型帆桨船的时代永远划上了句号!
而在地中海大决战最初的时候,战争的双方:兼有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两个职位的查理五世和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苏丹都还是踌躇满志,前者梦想着打到君士坦丁堡,恢复十字军东征的荣光;后者要把伊斯兰教的旗帜插遍西欧,让基督教徒们改宗!两位君主都有成为“恺撒、世界中心的主人”的雄心壮志,所以,这一场大决战在所难免,不过是时间迟早的问题罢了。
在《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一书中,罗杰·克劳利把整个地中海大决战按其发展及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标志性战役分别是1521年的罗得岛战役、1565年的马耳他战役和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战术上来看,基督教徒输掉了第一次战役,但是赢得了后两场战役;战略上来看,战争双方都未能意识到,以地中海一隅之地作为战场显然过于狭隘了,与其后三百多年间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的争霸局面相比较,以为赢得了地中海就赢得了世界,就能够成为“世界中心的主人”,眼界确实不大,无怪乎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遭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削弱,从此在根本上永远失掉了争霸世界的“本钱”。
在更大意义上来说,地中海大决战可以看作是衔接中世纪战争与火药传播至中东以及西欧以后引发的新的战争样式的一场展示,战争的残酷性虽然已经足以令人震惊,但更令战争的双方都感到难以忘怀的却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湮灭——很显然,那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巨大残暴与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