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精选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由[美]乔•卡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精选点评:
●audible- The Einstein of Money
●传记,证券之父生活经历及投资理念的形成
●没想到中信是这个尿性……我要看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英文是The einstein of money 翻译成《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真的是醉了。
●格雷厄姆的一生 正直天才的一生 本书语言紧凑 考证严谨 耐读引人启发
●企业主,安全边际,市场先生三大思想核心。格雷厄姆的传记。生平夹带着他的选股标准和金融思想。
●春节内看完了,好看。本想买理论专著,结果买成传记。没想到从格雷厄姆人生经历的纵向角度,突然就通透了很多想法,明白了价值投资理论的产生。突然明白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对世界观的形成有多重要。更有趣的是,一个投资届教父级别的人物,特别喜欢古典文学,会拉丁语各种语言,热爱翻译,讲话都文邹邹的吊书袋,突然觉得有点可爱。华尔街赚钱是贫困生活的需求,结果投资和数字成了自己的一生的事业,同时还有自己文学写作翻译的兴趣爱好。我之前总觉得在豆瓣讨论投资这类沾钱的东西低人一等,现在觉得无所谓了,都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已,谁也不比谁低。学习时常表达非常重要,会表达会总结会输出,才能更深入。希望自己能走更远。谢谢这本书。
●价值投资大师的传记评论,从生活家庭/事业发展/投资理念几条主线来讲述格雷厄姆的一生以及影响,《证券投资》,《聪明的投资者》还有他的经济理念以及对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的影响。生活上并不是完人,投资修为上可以说臻于化境。对价值投资的理论有做简单介绍,可以找找上面的两本书研读下。
●选着看,不看其中的名人事迹,只看理论,主要是讲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
●这本书作者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一本类似的传记的书,中信把书名取得误导读者...
●比起投资方法和决策,这本书的定位更像是一本人物传记,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个名字就是投资界的金字招牌,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牢牢定位在了价值投资的领域,随着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推移和见证,价值投资的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大师的认可和证明,在收获着这一投资收益的同时,大家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理念的先行者。格雷厄姆从衣食无忧到一贫如洗,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被生活打倒;从家徒四壁到锦衣玉食,秉持信念的他也没有洋洋得意。从未停止学习的动力是他立足投资市场的资本,从不违反职业操守是他获取投资人信任的准则,从来不过度肆意人生,乃至宣布捐献自己大部分的资产是他受人尊敬的来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位成功人士,理应如此。 个人认为此书唯一不妥之处则是通篇介绍并套用了大量《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内容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一):本书的三个印刷错误
非常非常不重要,但还是体现出了校对中的问题。
135
【“洲际商务委员会(ICC)】
右侧少了一个”
147
【不久,格雷厄姆便解雇了他们家的用人。】
用人应为 佣人
154
【为抱持企业主心态的投资者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买入或卖出机会。】
抱持应为 保持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二):这不是聪明的投资者!
真假李逵这本根本就不是本杰明格雷厄的聪明的投资者。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The Einstein of Money”。中信这样的翻译和排版就是在误导和骗人。纯属蹭聪明投资者的流量。鄙视。
中信这种事情干的不少了。比如一本小扎姐姐写的口水书,“Dot Complicated: Untangling Our Wired”,他就敢翻译成《社交的本质:扎克伯格的商业秘密》。
还有就是创新者的窘境那书火的时候就自己打包了一个创新三部曲。最后一本我就想说根本就不是克里斯滕森主笔,打包一起负责任吗?
这么多打5星的,你们是真不知道有一本原著还是真是眼神好?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三):格雷厄姆的三个原则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生涯,理解投资对于人生的意义。格雷厄姆被认为是价值投资教父,但是人生也有沉浮,在大萧条面前也无能为力,受到了很多的损失。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总结出三条原则: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企业主心态。
安全边际是指通过对公司进行估值,购买市值大大低于估值的公司。书中给出了几个公式,但是作者也指出,这些公式中的常数很难确定,即便是格雷厄姆也无法给出公司的准确估值,仅仅是提供一个参考的区间。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购买傻瓜看了都觉得便宜的股票。巴菲特根据费雪的理论对这条原则做了自己的补充,他认为价格公道合理的伟大公司也能够提供很好的安全边界,同样值得购买。
市场先生是对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这一原则为上一点提供支撑,解释了公司被低估的可能性。同时也劝告投资者放弃大环境分析,转而关注价值本身。
企业主心态希望广大投资这注重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一企业主的心态购买持有和抛售股票,而不是以投机客的心态去看待股票市场。
本书其余的内容关于格雷厄姆的人生经历和个人生活,其中涉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饱受争议争议的私德,后者不是我所关心的重点,不多评论了。
格雷厄姆的职业操守的确令人叹服,反观中国现在证券市场,弄虚作假蔚然成风。玩弄消息割散户韭菜的徐翔、刘銮雄,财务业务造假的瑞幸、獐子岛、重庆啤酒。格雷厄姆的这套理论在理想的情况下固然有用,但是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投资证券绝不是看财报那么简单。最后,作人切记贪婪,投资的根本目的是防守,对抗通胀。能打赢最好,打不赢就是跟随。想依靠投资逆天改命,那等待你的只有血本无归。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四):一本人物传记(及其核心投资观)
#读书笔记#一个聪明的投资者
买书的时候误以为这本书是《聪明的投资者》,没想到是关于《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格雷厄姆的人生传记,一半是对《聪明的投资者》的精华进行概要提炼,一半是格雷厄姆的人生经历。
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核心是价值投资,而安全边际就是价值投资的本质,即“股票的市场价格及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值”。更通俗一些来说,就是计算一个东西值多少钱,然后以较低的价格把它买下来。若一家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减去负债(即净流动资产减去净负债),除以在外流通的股票数量后所得数字差不多等于股价,这个数字就是相对于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
格雷厄姆把投资者分为两类:防御型与主动型,而本人应当属于防御型。针对防御型投资者,格雷厄姆指出该类投资者应将其90%的资金配置在指数基金上,用剩下10%的资金投资自己中意的个股。选股应关注的:市值高于20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至少是流动负债的两倍以上、长期负债小于营运资本(净流动资产)、具有盈利稳定性(过去5-10年不能亏损)、股利支付记录稳定且持续、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每股收益应该至少增加33%、考虑买入的股票其市场价格不超过每股账面净值(指公司的全部有形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50%以上、市盈率不超过15倍(一只股价不应该超过每股收益的15倍)。
价值投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买入的投资标的是你无须时时关注,甚至可以一边看一次股价的标的”。格雷厄姆最重要的投资理念之一,就是把投资市场当作在为你服务而非指导你的工具。尽量不要理会市场的噪音。比如,巴菲特总是精力旺盛地追踪企业的基本面发展,却极少注意近期的市场动态。要知道,导致多数投资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股市动态关注过多。
并且,价值投资需要自己认真挑选,最好是自己了解的领域,只要力所能及,理应竭尽所能去查阅原始的报告和文件,不要依赖二手的摘要或转述的资料。在采信别人对特定公司的乐观看法时要小心,即便那些人是专业分析师。平均而言,分析师预测的收益增长率,几乎是实际数据的三倍之多。发表乐观评论及推荐股票的投资分析师,和含蓄的同行相比,拥有更高的薪水待遇及更频繁的升迁机会。
最后,当众人与你意见相左时,不能代表你的看法是对是错,唯有当你的数据和逻辑正确时,你才是正确的。
纵观格雷厄姆的一生,让他成功赚了那么多钱的驱动力只是赚钱吗?不是的,是以此为事业追求,对盈利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利。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五):The Einstein of Money 笔记
现代版的格雷厄姆传记 ========== 有一次巴菲特说:“没有人因为读了格雷厄姆变穷了。” ========== 我问巴菲特他如何改进了格老的理念。巴菲特是这么回答的:我现在的投资理念,根基仍然是格雷厄姆的,但是定性的比重多了一些,因为我们管理的资金规模太大,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找那些小规模的烟蒂。本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他认为我的投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般的业余投资者做不到。 ========== 虽然格雷厄姆认为,公司的财务业绩如果达不到一定标准,就根本不会考虑,但是最后的取舍还包括其他因素。格雷厄姆和多德用数学概念表达了这个原则,他们写道:“数字上令人满意是分析师看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格雷厄姆建议一定要读原始报告和材料:“分析师一定要阅读原始报告和材料,不要依赖摘要或简介。” ========== A. N.先生用同情地眼神打量着我,他说:“本,别再跟我提这家公司,哪怕手拿10英尺的竹竿,我都不会碰它。”他这么鄙视计算制表记录公司 (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我以后一生都没买过一股这只股票,包括它后来在 1926 年更名为 IBM。 ========== 正如 Robert Hagstrom 所写的:“在格雷厄姆看来,如果对方开出的价格太低,投资者正确的反应应当和企业所有者一样,不理它。” ========== 正如杰出的价值投资者 Charles Brandes 在 2004 年所写的:“准备持有时间不到一个正常商业周期的(通常为 3 到 5 年),都是投机。” ========== 无论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是有十只股票,还是两百只,在选择每一只的时候,都要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例如,巴菲特曾经这样评价施洛斯:“沃尔特的投资高度分散,他持有100多只股票。他知道如何找到价格特别便宜,远低于私人所有价值的股票。”虽然巴菲特持仓不像施洛斯那样分散,但是他们差别只是表面的,就内在而言,他们都是以价值投资为基础,这两位格雷厄姆门徒都是这样积聚起财富。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点上,施洛斯和巴菲特的理念完全一致(当然也是格雷厄姆的理念)。施洛斯在总结自己的投资方法时曾经写下过 16 个原则,其中的第二点就是从企业所有者角度出发:“要确定公司的价值是多少。记住,股票不是一张纸,它代表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 格雷厄姆(其他华尔街人士也是如此)的问题是,1929年的危机一爆发就很剧烈,正如John Train所说,市场还没见底,格雷厄姆就回到市场里了。 ========== Pat Dorsey写道:“市场先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一场疯,我们坚信完全不要花时间预测市场行为。” ========== 2011 年《巴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市场先生就像凯撒大帝,拇指向上或向下一指,就能决定角斗士的生死。” ========== 我问巴菲特,格雷厄姆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巴菲特回答说:“格雷厄姆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要这么看待市场,我们要让市场服务我们,不能让它指挥我们。” ========== Pat Dorsey告诉我:“短期市场回报的竞争很激烈,长期市场回报的竞争没那么激烈。” ========== Kahn 和 Milne 在 1977 年悼念格雷厄姆的文章中写道:“为了把自己的投资方法传授给理智的外行人,1949 年,格雷厄姆撰写了《聪明的投资者》。”关于格雷厄姆写作本书的目的,巴菲特是这么说的:“格雷厄姆撰写《聪明的投资者》时,他希望这本书能对普通大众有用,而不是少数精英。他希望爱达荷州的牙医或德克萨斯州的律师都能学会他的投资方法。” ========== 现在巴菲特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我问他,格雷厄姆的理念有什么缺陷。他的回答还是像往常一样那么发人深省:“我没发现任何缺陷。我过去说过,如果你把格雷厄姆的三大理念(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融入到自己投资理念的 DNA 中,你就错不了。” ========== 关于投资,Charles Brandes 告诉我:“格雷厄姆退休后,就把资金放到了市政债券里,自己不怎么做投资了。”格雷厄姆的儿子 Buz 说的和 Brandes 一样:“我父亲希望有钱,希望生活富足,但是他对积聚更多财富不感兴趣。他退休后就退出了股市。后来他研究股票,是把它当做一项学术挑战,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除了股市,他还有很多别的兴趣。 ========== 在接受《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采访时,格雷厄姆说:“华尔街本性难移。现在的乐观情绪会走向极端,下一次的悲观情绪会走向极端,就是这么一轮一轮地循环。” ========== 他还更严厉地批评过华尔街:“我对华尔街人士将来的行为毫无信心。我认为,这个行业的贪婪——极端的希望和恐惧等等——只要有人,就会仍然存在。” ========== 2005 年,别人问巴菲特,有谁可以称得上是当今的格雷厄姆吗? 巴菲特的回答:我们不需要另一个本·格雷厄姆。我们不需要另一个摩西。上帝只传给了摩西十条戒律,没有第十一条。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仍然在指导我们,格雷厄姆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们这些学生都是像鹦鹉学舌一样模仿他。我后来确实读过费雪的书,费雪更强调对商业的定性。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们要让市场服务我们,不能让它指挥我们。我们经常能找到几个低估的公司。找到了,就赚钱了。大部分人认为,股价每天的变化包含什么信息,其实没什么信息。股票不只是股价的上蹿下跳……
作者:RanRan 链接:https://xueqiu.com/1173786903/61653197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