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叙事疗法》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叙事疗法》读后感1000字

2021-04-04 01:29: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叙事疗法》读后感1000字

  《叙事疗法》是一本由[加]斯蒂芬·麦迪根(Stephen Madigan)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叙事疗法》精选点评:

  ●叙事疗法反对人本主义,推翻原有的故事框架,重构新的故事,重组生命的脉络,重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让精力从原始脑、情绪脑上升到理性脑。重建低层次自我和高层次自我的平衡,透过新的游戏技巧,可以真正排遣内心空虚的高级游戏充实例外和奇迹事件,化腐朽为神奇。

  ●看完第二章理论,第三章有点看不下去了。介绍了很多提问的方式,却没有什么什么实例,如果直接拿出书中的问题提问,会十分生硬。另外书中提到的多角度,多重人生的概念,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展开。

  ●书翻译的是真好,真好!!流畅!!后现代心理学,叙事疗法,让我知迷途返,让我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认清楚自己所处的大环境,不要局限于小我,真正的去体验生活,活在情景中,别人的关系中,认清楚社会和周围对个人的建构,看自己,看外界。感谢福柯,一位斗士!感谢怀特和大卫!感谢尤娜,一位已经不幸故去的心理学工作者,她为推广叙事疗法尽了一份力!感谢这么好的翻译!

  ●作者跟随叙事治疗创立者怀特多年,理论探讨深入,值得一读,不过文风有点晦涩。

  ●8.4评分虚高。尚无叙事治疗实务的人慎入。

  ●叙事疗法做为后现代主义咨询中一枝独秀的疗法,在心理治疗中会把人与问题外化分开,让当事人讲述生命故事,在故事重建中找到自我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书的整体结构很清楚、作者和叙事疗法两位创始人之间的渊源很有趣

  《叙事疗法》读后感(一):形而上者谓之气,一本让叙事学习者摒弃懈怠变得认真的书。

对叙事疗法的涉猎始于几年前,当时只是有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后来看了李明的叙事疗法课程,对它有了操作层面的理解,可是总觉得不够,后来就买了这本,如痴如醉,两个多月时间。

本书实操性不强,它的价值在于对叙事疗法的理论与历史源流的梳理,内容的密度比较大,一遍下来,未必能完全理解,涉猎福柯,德里达,后结构主义,保罗克利,罗杰布鲁纳与该疗法创始人爱普斯顿和迈克尔怀特的思想塑造经过,有夹杂了作者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思考与理解,带人近距离的走进一种疗法。

叙事疗法与传统疗法(精分,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人本也略有区分,他不是从心理科学传统中诞生的,而是直接从心理学的老父亲哲学那里挖出一块精髓,从很多后现代思潮,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中自上而下构建起来的实践疗法,在这种意义上,学习者要取得叙事疗法的真经,必须自上而下的理解,不然,只是将它归为一种疗法,在心理上主观的理解,粗浅的操作,态度上懈怠,它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让我看到“另一种心理学”的可能。

加油吧,同侪!

  《叙事疗法》读后感(二):叙事疗法就是表达欣赏的治疗

  很多年前听老曾说过郭本禹教授让他的博士生对心理学专业的著作进行翻译,对于很多心理学的爱好者首先需要先阅读这些高水平的翻译,如果有能力的话读原著就更加美妙了。

  本书作者与叙事治疗的两位创始人都有很多的渊源,“我学习的转折点是我被邀请前往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有机会与迈克尔·怀特和雪莉·怀特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开启了整整的、治疗的学徒式的实习阶段。”,作者不但有机会观摩大师现场做个案还能与之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运气和福气啊。想起3月份在沙盘工作坊的Betty老师说起她与她的老师卡尔夫-沙盘游戏治疗创始人的一些工作经历,真是让人羡慕啊,这就是传说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我猜去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上课最大的收获也是观摩高岚老师的现场个案的机会,那与看书、看视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在学习家庭治疗的时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10种提问方式,在本书中淋漓尽致的示例如何提问啊,各种各样的提问方式,会提问真是一种技能啊。

  命名与写作的新形式-写治疗信,这个内容对我的启发很大。

  “写治疗信的形式能够让人重新回忆起那些被自己遗忘的方面,帮助人们被充满爱和支持的社区体系重新记起,不再被问题所隔离并融入社区。”

  而且书中特别细致体贴的附上了作者斯蒂芬·麦迪根的范文,真是有意思哇。我想起我的某些个案中是不是也可以邀请他周边有利的支持系统写治疗信呢?我突然想起我自己一直在实践这件事,我在很多年前就会跟兄弟姐妹开始有书信来往的习惯,只是这两年减少了。还有我会把朋友们对我的赞美和鼓励的话截图放在手机里,偶尔也会翻来看看,我能感受到每次翻开都是能量满满。

  写治疗信这个好方法的同时我在担心会不会给写信的人造成工作量或者麻烦,书中的后续就解答了我的疑问了。“写信的人觉得自己对于当事人的贡献也帮助他们自己活得‘有用’和有‘成为团队一份子’的感觉。”用于心理治疗目的的写信活动,旨在帮助找回对于当事人生活体验的其他解释,当事人往往会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忽视了这些其他的解释。

  最后的故事很动人啊。怀特对麦迪根说“我总觉得那些当事人的人生本应该更加有趣,不该是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作为叙事治疗师所做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表现对当事人的欣赏,正因为这一点,叙事治疗师才能帮助当事人重新想起、重新申明并重新发掘自己内在更加丰富的、更加丰厚的和更加有内涵的替代性故事。

  最后,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真是略硬,晦涩难懂,像啃石头一样艰难。跟前段时间看的《荣格与中国文化》同一个硬度,我想如果没有一定的叙事治疗的基础真是硬着头皮也读不下来的。说到这里,我觉得台湾系列的叙事治疗的书籍比如周志建、哈克、黄锦敦他们的书籍简直就像半熟芝士蛋糕一样好吃啊。

  《叙事疗法》读后感(三):《叙事疗法》之我们都是有多重故事的人

  很早就听过叙事疗法,但是没有细细品读过专题书籍。偶然机会,我读了《叙事疗法》一书,是加拿大的史蒂芬•麦迪根的版本。

  读了后,那个震惊。叙事疗法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外柔内刚的女子。

  外在,这种疗法给我的咨询理念是:每个人都是有多重故事的人,一重一重,错落有致,来访者来咨询的时候,我们利用叙事疗法让她是生命由薄变厚,像插花一样,慢慢凸显出层次与温柔,这种疗法告诉我们要赏析来访者,这相当于一个女子的柔。

  内在,她和和SFBT一样,注重挖掘资源与亮点,让我们找到力量。尤其是叙事疗法还带有对已构建主流社会的反抗,这有带了刚。

  1986年,史蒂芬亲身观摩怀特对大便失控的孩子进行辅导,运用了问题外化技术,将大便失控外化成一个“狡猾的便便”,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便失控比作男孩之外的相对的主体。有那种感觉,咨询师通过引导,让当事人个体与问题割裂开来。你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问题影响了我们,咱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把问题干掉。

  1986年!!!将人与问题外分开,这个理念让咨询原理中的当事人离开了长达150年的心理“科学”领域。可见国内外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差异之大。

  任何一种成功的心理治疗方案,都有着独特的丰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的沉淀,而相应的技术与方法不过是这些观点的自然延伸和操作实践。遵循着这样的理念,作者编写这本书的逻辑是:叙事疗法的历史——理论——治疗过程——评价——未来发展来写。

  细说的话,这本书让我印象很深的几个点有:

  1、叙事疗法的后结构主义信念就是我们作为人是有多层故事的,但是所有被讲述出来的故事,其地位是不平等的。

  我的理解是婆婆和媳妇,在描述她们当初那段恩怨(例如大多是同住、坐月子时期的事情),估计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婆婆的版本可能是“当初为了照顾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结果媳妇对我不好。”媳妇的版本是“当初为了迁就强势的婆婆,委屈了多少。”这两个版本一起流出,社会舆论可能更赞同婆婆版本的,老人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你年轻人太计较了,不懂得孝顺……于是媳妇或儿孙通过复制社会把媳妇当做一个计较的人的观念,让媳妇或儿孙开始怀疑她原有的身份认同(新时代职业女性、高素质、尊老爱幼、委曲求全)。

  作者认为小群体的专业团队对我们社会有着主导地位的话语权,例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告诉我们谁是正常的谁是不正常的,哪些疾病该归并,哪些子分类要增减。这样的话语会控制大部分人。例如书中讲到一个移民的单身妈妈因为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患者,遵从意见购买了抗抑郁的药物,开始怀疑自己原有的身份认同(领导、爱孩子的妈妈、有能力的员工),表现越来越像抑郁症患者。这个案例体现了叙事疗法有在反抗已经建构的主流社会。叙事疗法将问题放在人、文化、话语、权力的互动作用之中,而不是个体身上。

  2、见叙事疗法和SFBT同做为后现代流派,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在这本书“未来发展”这章有提到“叙事疗法最需要做的就是向当事人清晰地陈述出例外”,这个观念和叙事疗法里面的“支线故事”都像极了SFBT里面的发现例外,挖掘当事人没有发现的亮点与资源,让她有力量去面对问题。

  3、心智蓝图由行动蓝图与身份认同蓝图组成。行动蓝图问话以事件为中心,身份认同蓝图涉及当事人对事件的结论、文化认同、认知领悟。第一次咨询,通过好奇与提问框架,进入行动蓝图问话(例如事件的发展顺序、时间节点、地点等),然后进行身份认同蓝图文化。往往交替进行,会让生命故事被更丰富地描述出来。

  4、这本书还出现两个我认为有趣的专业词汇,例如“话语彩虹”、“写治疗信”。想要我深挖的同学可以举个爪子或自己买书看去。

  《叙事疗法》读后感(四):你会如何讲述你的一生?——《叙事疗法》读后有感

  你看过蒂姆·波顿的电影《大鱼》吗?

  男主人公威尔始终无法理解自己的爸爸。因为他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夸张地讲述他年轻时的一段冒险旅程。而威尔始终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可不是吗,父亲满嘴跑火车的故事里有:巨人、美人鱼,连体姐妹,甚至有狼人马戏团长。

  父亲临终时,他来到父亲身边。想起这些故事,他突然明白,正是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撑起了父亲对人生的热爱,帮助父亲渡过或许平凡的一生。而正是父亲讲述的这些奇幻故事,让他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当我读到这本《叙事疗法》之后,这一部关于故事的美好电影再次萦绕于我心头。我想,这部电影所述说的,恐怕也是我所理解的叙事治疗的核心理念:

  我们讲述自己生命故事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命体验。

  而叙事治疗取向的咨询师则是通过和来访者探索他/她生命的多重性,从而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而这样的多重性,也绝不是某个单一的标签、某个单一的问题就能够粗暴概括的。

  打个比方。有一个30岁的男性刚刚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如果以一个传统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如果翻开异常心理诊断手册,哦,那么他可能符合这些标准。这个男人应该是个对生活没有太多的激情的人;他可能思维比较迟缓;比较自卑、不够热情;情绪时常低落,也许还不时会有自杀的念头。

  但换做用“叙事疗法”的视角看呢?这个男人生活的多重维度会慢慢浮现。他或许极具绘画天赋;生活虽然单调,但很擅长玩模型;在得抑郁之前,他是某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几个不错的朋友。尽管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这个男人依然是个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心理治疗或咨询所严重欠缺的。

  可以这么说,传统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是给来访者写了一个病历单,告诉他/她:根据我们对你的诊断,你哪儿哪儿有病,赶紧对症下药吧。而叙事治疗的过程更像是交给来访者一副硕大的拼图,指引他/她:你的人生有无数块拼图,你的症状只是其中的一块。在慢慢拼凑的过程中,一个更丰富、完整的你会呈现出来。

  当来访者看到更多样化的自己和生活的可能后,他/她会渐渐摆脱当下问题的束缚。再下一步,通过对话,咨询师(或治疗师)会逐渐和来访者找到其他的拼图,比如:来访者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愿景?来访者有哪些美好但常年被忽视的特质?来访者有哪些信念和承诺呢?他/她又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来面对当下看似不堪的生活呢?

  我想这就是“叙事疗法”的第一个打破:对于当下困境的打破,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两个打破。其一,打破权威。学习心理咨询的朋友都有印象,初学者有一门很重要的课叫做《异常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这门课很重要,说的就是怎么通过询问来访者的症状,快准狠地给出一个诊断:这人到底是什么病。这是心理治疗自诞生起就一直遵循的权威法则。然而,叙事治疗师不一样,他们会询问来访者:你觉得,你会怎么描述你的情况呢?你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而这一个个生动的形容词“吃不下饭的魔鬼”、“狡猾的便便”、“倒霉的臭家伙” 这些称呼难道不比粗暴的“厌食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可爱、更符合人性吗?

  其二,打破记忆。准确的说,是打破来访者单一的记忆,从而达到重组人生记忆的目的。我曾读过一篇运用叙事疗法的报告。讲述的是一家养老院的一位叫琼的老人离世后,作者找到养老院的其他人,通过听取这些人对琼的不同回忆,慢慢地丰富出和琼有关的记忆。而这位叫琼的老人的形象,在大家的回忆中,不断被丰满——她十分热心,帮助每一个新来养老院的人熟悉环境;她具有领导力,养老院的活动大都由她参与组织;她性格温和,朋友众多...正是这些回忆,让人们忘记了琼的离开,而是记住了她的故事。

  我想,“叙事疗法” 最神奇之处在于,它使得原本看似事故满满的我们生活的土壤,长出充满故事的、意义的果实来。可见,“叙事”与其说是一种治疗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值得不断在生活中被我们探索。

  对于初涉叙事疗法的朋友来说,这本《叙事疗法》可以说是不错的入门书;而对于接触叙事治疗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其中丰富的原理和案例也让人意犹未尽,值得一读。

  《叙事疗法》读后感(五):灿烂的生命故事------《叙事疗法》书评

  生命是流动的,连续的。故事是变化的,有情节的。叙事疗法是对故事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问题的尊重,从生命中看到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迁移出面对问题的新想法,用新的感受去面对当下的问题,从而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期望。在叙事治疗中让来访者讲述故事,向生命提问,将问题迁移、外化、重建故事,用心整合生命经验,活出渴望的自己。

  初读《叙事疗法》这本书,着实有点震憾,因为很少有心理治疗或咨询技术类书籍会更多内容从社会政治角度去分析,而这本书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让人们从了解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开始,慢慢讲述了叙事疗法产生的过程及对后来的展望。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而言,有些词汇是陌生而有专业的,还好的是后面给出了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这样可以象查字典一样对陌生词汇进行针对理解。理论+工具书形式的编辑更体现了编者们以人为本的助人思想,为读者考虑也贴合了叙事疗法以故事为本,尊重当事人的理念。

  后现代叙事疗法,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问题。

  叙事疗法这一专业术语产生于1989年,由怀特和艾普斯顿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创新出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现在成为后现代咨询技术中与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合作对话并重的重要技术,甚至可以说一枝独秀的展现着治疗魅力。叙事疗法根植于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哲学理论,将后结构主义中的“人都是有多层故事”的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将人的发展归为社会、心理、语言的塑造。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

  在心理治疗领域,后现代思想同样向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挑战。在后现代语境下,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语言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以及话语的反思性等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叙事疗法反对个人主义,不希望对人进行病例性问题诊断分析,特别反对给当事人活生生的生活体验、情绪、行为贴标签。而是注重将人的问题产生放在当下社会政治文化中去考虑,更多关注、欣赏当事人丰富的生活体验、知识、技能等。

  在叙事治疗过程中,更注重故事描述,比较不看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故事如何影响人们看到自己的自我认同,通过支线故事的线索迁移,产生新的故事感受,这些新的想法带给当事人哪些新的陪伴,从而让当事人的自我认同再建构。其治疗技术与其他治疗流派有很大不同,如问题外化、重写故事、行动蓝图、身份认同蓝图、治疗联盟写治疗信、寻找独特结果和独特解释、引导独特的重新描述和独特的循环传播、寻找例外、布置家庭作业等都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治疗魅力,使叙事疗法在当下众多治疗与咨询技术中具有相当的亲和力、感染力、创造力。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这是叙事疗法中的经典理念。将人与问题分开,对问题进行外化,作为叙事疗法的点睛之笔,成为叙事疗法中对来访者起到重要引导的核心技术。传统的治疗常把问题归在来访者身上,把问题看成来访者私人化的问题进行诊断或分析,对来访者产生负性暗示或固化问题。问题外化的应用和理解将问题重新放在文化与话语情境下的关系和互动之中,不再把问题看作是脱离了情境的个体的私人化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从充满问题的故事讲述中把自身和问题分离出来,按照时间线索看清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就可能发现之前被忽视的一部分体验,找到独特结果,然后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编织进替代性故事之中,找到生命中的正能量,开始疗愈自己,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中。

  寻找生命的意义,让当事人体验生活、体会自然的博大精深,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载,才是治愈自己的专家。叙事疗法中特别强调当事人的话语权和故事主载,在当事人的生命故事中,倾听、抱持、肯定、理解,会给当事人叙述故事和寻找生命意义的积极力量。治疗者需要放空自己,做一个纯净的倾听故事者,才能避免带着个人主观去解构他人的故事,才能不“左右”、不干扰当事人自己寻找故事支线,才能更好的让当事人在故事中重建自我,找到积极的身份认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