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1000字
《空谷幽兰》是一本由[美]比尔·波特 著 / [美]史蒂芬·约翰逊 摄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谷幽兰》读后感(一):心中有禅,不惧身处红尘
遇到这本书也算是一种缘分。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买。昨天下午拿到手,不到一天时间就读完了,也着实让自己惊讶。这本书大概是今年下半年我读过的最畅快的一本书了。比我想象的还要让我感兴趣,这是很幸运的。长安大地还有非常多值得让我去学习,去体会的事。选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真是好福气。
心中有禅,不惧身处红尘,这应该成为我的处世态度。
《空谷幽兰》读后感(二):终南山寻隐士游记
书里面有些句子很不流畅 让人匪夷所思 怀疑是机翻的 虽然书中的终南山一带的隐士以及他们的精神非常让人向往 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文中出现最多的字眼除了“终南山”估计就是“文革期间”“红卫军”了 对于这种不能再修复的珍贵的被毁坏遗迹和因文革造成的各种派别空前绝后的文化断层感到非常非常的遗憾 民国之后无大师 再者这本书如果有个通俗一点的名字估计就叫“终南山寻隐士游记” 因为写得太流水账了
《空谷幽兰》读后感(三):智与慧
读了书之后,才知道佛教有八大宗派(八种观察佛法的方法):它们是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和天台宗。
下面摘录一些文字主要介绍关于禅宗和净土宗修行的差异
在禅宗里,我们不停的再问,谁在念佛。我们所想的一切就是,佛号是从哪里升起来的。我们不停地问,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出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禅。我们一心一意地坐着。如果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不管它到哪儿,我们都跟着它,直到最后心变得安静下来;直到无禅可参,无问可问;直到我们到了这种境界,不问而问,问而无问。我们不停地问,直到我们最终找到一个答案;直到妄想消尽,直到我们能够吞下这个世界,它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但是这个世界不能吞掉我们;直到我们能够骑虎,而虎不能骑我们;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到底是谁。这就是禅。(佛曰:苦,空,无常,无我,追根溯源,所有的本体都归为无,所有的相也皆为因人而异的虚妄之像。能够以清净明朗的出世之心观照这个世界,不被红尘所羁绊,困扰,有着一种超脱与包容。同时,在入世的生活中,又具备足够的智慧,能够游刃有余的驾驭和化解所有的问题。)
在净土宗的修行里,我们只是念佛号,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用心去念。我们不出声念,可是声音却完全是清晰的。当我们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就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往复。念没有停止,心也没有动。声音升起来,我们听着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动。我们的心不动,妄想就消失了。一旦妄想没有了,就是一心在念。结果与禅是一样的。禅就意味着无分别。实际上,净土法门包括禅,禅也包括净土。如果你不是两个都在修,你就会变得片面。
《空谷幽兰》读后感(四):生于斯,归于斯
有一段时间对隐隐居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我想象着在那云雾缭绕的山坳中,竹篱柴门圈起的小院,种着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里面有一间茅草屋,虽简陋却不惧风雨。我可以煮茶品茗、填词作赋、禅坐冥想、踏雪寻梅……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穷途而哭”,可以“仰天长啸”……
这本书才让我认识了真正的隐士,他们会住在深山里的一些茅棚里,一些破旧的小房子里,甚至是岩洞中,他们可能常年只穿一件衣服,可以几年不下山,他们每天的生活很单调,可能常年见不到一个人。但是他们的眼神是清澈的,内心是宁静的。他们每天都在深山里修行,坐禅或者念佛。
禹建立夏朝的时候,命手下官员们编纂一本王国指南《山海经》,这是一部通往神圣世界的萨满指南。萨满教可以出神或者附体与神灵交流,但当都市化和社会阶级分化出现,对神灵的信仰与交流被礼仪性的行为取代,萨满教的影响就被官僚影响取代,于是一些人物便开始住在昆仑——终南山这列山脉中。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隐士传统开端。
世界上一些都在变化,但是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可以不追名逐利的原因,他们寻求的只是“道”,也就是我们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无”意为回归。
修道的人无法脱离人群,然而为找到道,他们又必须远离社会隐居,至少是暂时的,以进行自我修炼和制心一境。
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目标是把道德原则运用到人事上去。隐居与从政被看做月亮的黑暗和光明,不可分而又互补。
心只有安了才能静,心只有静了才能止,心只有止了才能观,心只有能观才能达到玄之又玄的境界。
《空谷幽兰》读后感(五):隐士文字
《空谷幽兰》
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作品简介:
终南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位居历史底蕴深厚的十三朝古都——长安,自古以来是隐士深爱的修行之地。一位可爱的美国老头儿深入终南山的高山密林,寻访静谧的隐士和禅心,探寻隐士之根。从比尔的视角,看到了一位美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了悟和慈悲之心。
这是生活在生活的边缘的一群人,他们多隐居在山林深处的茅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放下心中的欲念和虚妄,逃离现实的嘈杂和喧闹,只为心灵寻觅一处安静的修行之所。隐士的生活简单朴素,内心对于禅的信念和追求坚如磐石。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
读者评价:
这本书更像一本历史科普游记,历史缔造了终南山的隐士文化。每一章节多以:历史典故/历史地理渊源到隐士探寻的手法来描写,历史故事的点缀,为后面隐士的登场做了充分历史背景铺垫。在作者的笔下,终南山理应是隐士存在的地方,就仿佛比尔心中的信念一样,那里有隐士对于修行的坚定信念。
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真正能摒除杂念,静心修行的人也越来越少。文革时期对于佛教、道教的文化摧残是巨大的,但那些仍坚守信念的修行人,依旧在努力为佛学文化、道教文化的传承做着努力。书中许多隐士倾尽一生用仅有的积蓄在修缮寺庙、道观,为人类保留一份文化遗产。
比尔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美国式幽默,白描自述式的描写方式让本书更富有生机和感染力。整本书读完,仿佛置身于终南山中一般,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在山中历险,探寻未知,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
偶尔给自己的心灵片刻的停歇,去感受一份沉静中信念的坚定。
《空谷幽兰》读后感(六):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
“言几又”偶遇到的书,比尔波特的四部作品,一同摆放在显眼的门口,第一平台。随意翻看,无意见《空谷幽兰》书名之下:寻访中国现代隐士。这就是成功吸引我阅读它的第一原因。翻开到结束,中途吃个中餐,大概花了1个多小时接近两小时看完。 这是作者于1972年在台湾的山中,一寺庙修行三年,之后开始踏上了寻路中国现代隐士之路。开始和他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一同上路,之后一个人重走,继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们看到了他的用心良苦。 安妮宝贝在序文说的:中国古代隐士著作——寒士 拾得 丰干 石屋和菩提达摩。(不了解但直觉告诉我是的)
以下是打动我的那些书摘: 自序: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 P24 《后汉书》有一章专门讲隐士的,开头: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p230 书就像食物。它们能填饱我们的肚子,却不能填饱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买一本书,对它进行了解。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书中所讲的与现实是不同。 如果你想修道,就必须做好受苦的准备。 苦中获乐。就像钱来得容易,去得容易。(从这一页开始,大概有四五页都是对杨道长的一个对话,我觉得这个杨道长四嗯,悟性挺高的,他说的这些,大多数我觉得都很受用。因为是在书店里看的, 没办法及时的做笔记,只好照下来,以便有空的时候把它抄下来。特别好)
有一段话最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这里必须要记录。 八仙宫 西安东门东北约五百米 东厢杨道长 佛 强调性 道 强调命 同一道路,不同的梦 真正修行的人是性命双修
《空谷幽兰》读后感(七):大隐隐于市
1989年5月,世界正将剧变的年代,当中国的人们纷纷都在电视里看着美国人,想象着汉堡包是什么味道,私家车是什么感觉时,两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却试图在深山老林里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隐者。在他们的想象里,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 他们的确找到了一群住在终南山里的修行者。可他/她们实在看起来和想象中不同: 蓬头垢面,或者形容枯槁。有的人甚至可说是贼眉鼠眼,龇牙咧嘴,简直就是《庄子》里面的支离疏。哪有什么仙风道骨? 一位独居在小茅蓬里的尼姑,在拍照时专门穿上了正式的法衣,却也遮不住眉眼中的孤独。她以采草药为生,从没人来看望过她,而且她的屋顶漏雨了。这些住在山里的人并没有摆脱疾病和生活的痛苦。 但贫寒与孤独只是生命的表象。这些人都过着最简单的生活,遵守戒律,为的是求得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生于斯也回归于斯的那个无,或者叫道。按当时的陕西省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说的:“戒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如果你对自己不做要求,修行就会一无所获。” 所以我们不需用“迷信”或是“伪善”去臆断他人。这些在孤独痛苦中的隐者,其实都是坚信和坚持自己道路的人。有时候甚至显得很可爱: 当两个胡子比马克思还长的洋鬼子在八仙庵开玩笑说自己已经五百岁时,掀起道观里一阵轰动。看来道士们对长生不老的信仰是真的,而且见的外国人有点少。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还有一层趣味。作者幸运地也是几乎必然地在西安周边的终南山一带行走,所记录的故事和地名都是我有所耳闻,或者有过各种各样交集的。比如香积寺我就曾经骑几十里单车去过。每到一处,作者都能渊博地叙起汉唐旧事,还配上不少王维李白诗,让阅读体验十分惬意。 看书时我一直想,这三十年过去,书中隐者今何在? 或许都已乘黄鹤去了?不过换个角度看,他们不过是些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好奇,认真生活认真求解的人。今天我们或许不能再在松下寻隐者了,却或许就在身边能遇到。大隐隐于市。
《空谷幽兰》读后感(八):《欢乐颂2》里赵医生推荐的书
《欢乐颂2》里赵医生推荐的书,就是冲着这个买来读的。一开始还担心读不懂,毕竟谈隐士肯定离不开宗教,不过短短三天读完则印证了我的杞人忧天。
一个老美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大陆探访中国隐士,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渊源,当然那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者的本意是探求隐士,经典意义上的中国隐士就是退隐山林的文人名士,一定要是“士”,但同时隐士又是个道家概念。实际探寻的结果基本都是隐居的道教佛教人士,或许现代社会真的难觅那些退隐的文人雅士了吧。受制于赞助人的经费,比尔波特最终将探寻的地理区域缩小至终南山一带,原书中关于终南山的宗教地位的阐述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出现的八大佛教宗派中,有七个宗派是终南山里或其附近开出它们的第一片花瓣的。它们是三论宗、唯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据说其中最后一个宗派起源于嵩山,而嵩山是终南山东部的一条支脉。”
在书中作者不时穿插了中国历史的许多典故背景,比如屈原自沉汨罗江、鸿门宴、焚书坑儒、商山四皓等等,系作者面向的读者群为西方国家所致,能够解释到这些程度已经很可以了,同时看外国人眼里如何描述中国典故挺有意思的。然而我不得不从中国读者的角度给其泼个冷水,无论从内在立意还是行文措辞本身,该书都称不上是优秀。本书最大的价值是作者兼学者的比尔波特在特定时期做了探寻隐士的浩瀚工程并记录下来,因此产生了特定的社会史料价值;还有一个显著贡献就是给普通读者一个宗教启蒙,这里并不是说系统阐述了佛教、道教体系和理论基础,而是通过每一位不同宗派的隐士的谈话、修行状态和简单的评论,并配以适当的照片,让读者感觉宗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深山老林中某个茅棚之下的老隐士身上,在眼神中也在一个举手投足之中。作者对该人群近似白描的手法,在我看来都属于抛砖引玉吧,简单的言语交谈和评论远未能从内核深出窥探出隐士群体的精神特征和终极追求。然而,又怎能继续苛责一位来自基督教世界的汉学家呢?
细细回味,各种朝代的古中国,对于隐士都有种天然的倾慕,他们远离市井朝堂,却又往往心系天下。若非为了宗教原因,单纯的隐居则往往是积累声望和履历的一个重要环节。隐士不会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因此人民对隐士,往往就是又倾慕、又困惑、又好奇。
《空谷幽兰》读后感(九):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隐士文化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书名和大致的内容,当时很为之吸引,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找来看。也许是瞧见了长长的“To Read List”,也许是书名透露出来的一种孤傲清冷,让人难以接近。
这本书主要描写作者——一个汉学家,宗教学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探访终南山,寻找隐士的游记及感悟。由于我欠佳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尽管努力在阅读过程中辨析书里提到的各种东南西北方位,努力记住大大小小各种寺庙、诸多方丈,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晕头转向、张冠李戴。所以在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终于放弃了这种没有效果的努力,反正我也不会根据书中的描写去实地考察和探访。索性将注意力放在他和那些方丈、比丘、比丘尼和守寺人的对话和感想中。
作者探访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的影响尚未消除,百废待兴之际。对于宗教和寺庙更是如此。作者一共前后探寻了三次,几次时间间隔都不长。从他描述中,很多寺庙、佛像、舍利塔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出家人被迫还俗。尽管他遇上的大部门宗教协会负责人都对隐士的存在吃否定的态度。但从实际寻访中,至少在终南山(群)存在不少隐士。虽然书中描写的其中大部分还在苦修中,努力是自己不受日常生活的困难和贫乏所干扰。也许是得道、领悟的隐士不愿现身。
倒是有两位寺庙的方丈说的话显得修为“深厚”,虽然那些庙在那个年代破败不堪,庙中的比丘也不多。一位年纪轻轻,头脑清晰做事干练(原谅我是在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和寺庙名称),他将山中的隐士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畏生存之苦,寻找清净之地修行,另一类只是年纪大了,寻找个差事有人供养。和别的方丈不同,他的思路清晰且言语犀利,书中描写他被入门师傅推荐过阵子去新的寺庙主持相关工作,是个护法的好人选。还有一位就显得道行很深了,只记得住那种感觉。平常的语言,但意义和境界完全不同。
看完本书,我觉得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传统宗教文化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很多小时候就听说的故事,通过外国人的叙述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对于抱着对隐士有个极大好奇和猎奇心理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没有神迹,没有故事,只是一个个不畏艰苦,寻求清净,持续修行的人。
.S 清净中修行是隐士们的追求,书中不少方丈和比丘都抱怨游客的络绎不绝对修行的妨碍和影响。不知繁华都市中心的寺庙众僧是否也能守住内心,“大隐隐于市”。
《空谷幽兰》读后感(十):言者不知知者默?关于《空谷幽兰》、隐修与诗意人生
因为一篇关于终南山隐士的文章,了解到美国人比尔·波特写过一本书《空谷幽兰》,记录了终南山周边的一些隐士及中国的隐士文化。买书的时候发现此书因为《欢乐颂》里的赵医生在读而变得知名,连书籍介绍里都要多嘴一句“赵医生推荐”,仿佛是自己的小众爱好突然成了烂街款,有点扫兴。
书本身还是让人喜欢的。看完全书,关注了比尔·波特的微博,又看了一些相关文章、以及相关的电视报道和纪录片。2015年何世平导演邀请比尔波特再走当年的探寻之路,拍了一部纪录片《隐士》,但网上只有这部纪录片的片花和发布会的视频,纪录片本身的资源找不到,DVD的购买地址没找到。好在又发现了一部2007年拍摄的纪录片《共坐白云中》,是美国人Edward A. Burger在看过《空谷幽兰》后拍摄的,很多视频网站都有,内容也不错。
看过《空谷幽兰》及其他相关,有三点领悟。
一、关于比尔·波特本人。他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诗书画的了解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为一个欧美人,去碰触对于大部分欧美人极其陌生的一种事物,而这件事自身又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很有探究的价值。他的这本书,先是在西方得到了一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欧美人的关注,对于这部分西方人群,无论是出于猎奇心态还是真心对隐修、对东方修行有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比尔·波特可以成为那个介绍者。而从东方人角度看,一个西方人记录中国文化,也很容易产生出好奇心,他为什么?他怎么看?这些都是有趣的点。西方人看西方人写东方文化、东方人看西方人写东方文化,从两边看都有话题性、新鲜感。如果只是东方人看东方人写东方文化,或西方人看西方人写西方文化,若不能写得超级精彩,则很难在第一时间让读者产生好奇心。
找好那个交叉切入点,找到新的陌生的角度,因为新鲜,所以相对来说容易有成果。我们自己在做事情、做项目、做课题的时候,也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
二、关于隐修文化本身。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这首《读老子》据传为白居易所写。在空谷幽兰的开篇处即出现在了楼观台中。很多人以为此诗道出了老子的自我矛盾。历史和现实中应该有一些真正的隐修者,彻底做到了远离红尘,不问俗世。他们是隐修者,然而,读罢全书,我的感受是,彻底的隐修者,反而与隐修文化无关,也不能代表中国式隐修。人是社会动物,文化本身,是建立在群体之上的,没有群体,也就不存在“文化”。中国的隐修文化,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出世,而是有出有入。或先出后入,或先入后出。无论先后,“被人所知”都是隐修文化的一部分。如同书中一位修行者,虽然并未露面,还是要托人带给比尔·波特一首自己写的诗:
独立高峰上,白云去复还。
群山拥足下,岚雾出岫间。
坐观天地阔,静听古今闲。
无真亦无妄,明暗落山前。
终究不能与这个世界完全脱离关系。
西方也有隐修者,如果只是隐修这件事,不论东西方,隐修行为本身是非常相似的,但西方似乎并没有这样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隐修文化,世人对隐修者的态度也不像中国这样仰慕或推崇。为何在中国会形成这样有相当影响力的隐修文化呢?我个人觉得或许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信仰。隐居修行的人,大部分是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者。东方的信仰和西方非常不同,东方并没有一个完全纯粹的超然的人格化的神。佛教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道教更是直接追求从普通人升级为长生不老的神仙。释迦摩尼或老子,都不是超越一切凌驾于万物的唯一之神,只是凡人中的先驱者,每个人都能够追随他们的道路,向他们的方向前进,甚至能够获得同样神圣的成就。隐修是成神的路径。隐修者不是单纯的离群索居的人,更不是应该遭受到批评的不负责任消极遁世的人,而是象征着纯洁的心灵、纯粹的思考、高深的智慧,天然带着“得道高人”的形象。
第二个原因,或许在于儒家。中国的儒释道,总是互相牵扯互相影响。典型的儒家人士在积极入世的同时并不排斥出世,很多士大夫在佛教道教方面也常常有很深的造诣。也许是受佛家与道家的影响,儒家也推崇隐修生活,还有“终南捷径”一词,讽刺一些人通过隐居终南山获得名声,而达到入朝作官的功利目的。为何终南隐修能够成为仕途捷径?读罢全书,忽然理解了。儒家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说。内心宁静代表着心灵智慧,生活简朴意味着道德高尚没有贪欲。能够忍受终南山简陋贫苦的隐修生活,能够耐得住数年甚至数十年极端安静和艰苦的生活,通常可以认定,这样的隐修者已经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拥有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政治人物的素质。即使走向隐修之路时多少还带着些功利性的目的,隐修生活本身的艰苦和难度也会淘汰掉那些饥渴急躁,功利心旺盛的人,隐修,的确有较高的概率,能够筛选出一些拥有智慧和德行的人。也有说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据传是东方朔的主张。将出世之隐化作纯粹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升华,离奇地将出世与入世以看似矛盾的方式融为一体。
三、关于隐修与艺术的关系。
《空谷幽兰》出书后,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勾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以至于今天,去终南山看隐士甚至成了一个旅游项目。虽然有许多人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但也有更多的人,被“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这样的词句与意境吸引。隐修不仅仅意味着精神上的修炼,也似乎代表着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空谷幽兰》第十一章讲述了王维的故事。作为一位同时在诗歌与绘画上有着卓越成就的大家,他将自己在辋川别墅的生活画入《辋川图》,又与友人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他赋予了隐修生活以一层艺术的外衣。把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了隐居生活。
二十一世纪的政府已经不会认为一位居住山中的隐修者能够成为手腕高超的政治家,能够达成学术最高成就的人也不再出自深山,而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对于现代人来说,隐修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似乎是一种能够帮助自己克服焦虑、获得心灵宁静的方式。同时,远离喧嚣、寄情山水,现代人对隐修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也难免带有些一点点”生活在别处“、“诗与远方“的,对诗意与浪漫生活的憧憬。终南山几千名隐士中,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出于宗教信仰、也不完全是为了修心养性。在忍耐艰苦与寂寞的同时,他们真心喜欢与山水、花草、白云为伍的生活,能感受到融入了数千年源远流长的诗书画意境的生活之美。
言者不知知者默?默者知与不知,无法了解。但言者,定然是先知而后能言。虽然不能真的跑到某座山里去搭茅屋吃野果,但摒弃生活中的诸多杂念,尽量过一种简单安静的生活,还是可以做到的。摘录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的最后一段文字如下:
“此时我想起了中国人所说的那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鞠躬为礼,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