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本由夏志清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一):说说沈从文这匹“千里马”
如果让你列举一些现当代文学的大家,你会想起谁?鲁迅自然不必说,巴金、茅盾、老舍、冰心、钱锺书……..如果把沈从文也安置在内,估计也不会觉得突兀。不过,在当时的文坛上,这个“乡下人”可未曾享有这般的声誉,而这匹“千里马”的发现,不得不提一位伯乐——夏志清。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一直被当作文学评论和鉴赏里的奇葩。不过,事实证明,就是夏老爷子不受国内阶级党派左右,单纯从文学审美出发评断的方式,不仅捧红了张爱玲和钱锺书,也让后人对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有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认识。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二):真正的现代小说史
这才一部好的小说史应该有的样子。
刚读了沈从文、张爱玲和钱钟书的部分。
------------------------------------------------------------------------------------------------
沈从文一章奇幻瑰丽,引人入胜。
------------------------------------------------------------------------------------------------
张爱玲一章删除了关于两部“反共文学”的讨论:秧歌和赤地之恋,正文叙述戛然。关于金锁记的讨论真的字字珠玑、针针见血。
------------------------------------------------------------------------------------------------
钱钟书没有很大的新意,集中讨论了人兽鬼和围城。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三):鲁迅:你永远不懂我伤悲
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肯定是夏志清老爷子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虽是文学史,可里面的语言却丝毫没有半点说教和罗列的意味,字里行间浸润的都是夏志清的“嬉笑怒骂”。他摒弃任何政治、社会、前人的见解,自有一套“另辟蹊径”的独特视角,来发现和审评优秀之文艺作品。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身处美国,相关文献的缺乏,但这种意外的自由给了夏志清“天才式点评”的发挥空间。常有出其不意和一针见血的言论,一面是令人咋舌的武断,另一面却是嚼之有味的高见。
不消说,夏志清的这本小说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摒弃教条的束缚,单从文学纯粹的艺术系出发,不带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性解读,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素质和修辞精髓。对于国内奉为“现代文学教父”的鲁迅,夏老爷子可并不买账;类似的,对于巴金、茅盾、丁玲这样的名家,他也吝于给及过高评价。可是,他却独具慧眼地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这几位当时不被人关注的“边缘作家”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和赞赏。而事实证明,夏的推荐成了这几位“大家”扬名的实力助攻!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四):这本半世纪前的书探讨的重要问题,今天反过来影响他在内地的出版
扛鼎之作,可惜国内出版不知道删改多少。我看的应该是gang版。
感受最深的是,创作者在时代中的局限。这局限其一来自一种强烈的“道德感”,这道德感不能不说来自中国彼时的残酷现实和gczy思想宣传的激发。其二来自gcd建立宣传策略伊始便一贯存在的强大的审查传统。读读历史便知,这强大的审查传统,一刻未曾消失,自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地提出纲领,至今仍掌握生杀大权。
摘录一句对萧军的评论: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的高尚,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gczy的欺骗,就证实他们缺乏智慧。而智慧是创作成熟文艺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
伟大的作家,一定具备一种超越性。
“沈从文对人类纯真的情感与完整人格的肯定,无疑是对自大自满、轻率浮躁的中国社会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批评。这种冷静明智的看法(vision),不但用于浑朴的农村社会适当,用于懒散的、懦弱的、追求着虚假价值的,与土地人情断绝了关系的现代人,也很适宜。”
书中对从小听说的,老家的大文艺批评家胡风作了积极的评价,“文学是替真和善服务,包含一切人性的、为了人的更大尊严,文学要攻击一切残暴的措施——换言之,这就是胡风希望见到的文学,但是mzd反对这种文学,他认定文学仅仅是gcd的御用工具”。胡风持有的反对派意见,坚守文学独立的价值,可以想见在50年代为他带来多大的灾难——因“胡风反gm案”两度入狱,在牢中度过18年。不知什么原因,大别山地区,确实盛产耿直不屈的人。要么出高僧(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似乎是两种极端,都要受苦求真。
一本严肃史学著作,能作为反对派声音,从外部视角观看中国现代文学,可谓弥足珍贵。
(阅读60%有感)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五):关于《作者中译本序(1978年)》的几个问题
据行文顺序,以下问题或值得研究者(专业读者)关注:
1. “这本《手册》试印本,一共印了350部,美国各大图书馆也不易见到。”如美国的图书馆确有所藏,此《手册》值得一看,互联网时代应该不太难找。
2.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时代》周刊刊印了一份中共特辑(该期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居然也报道中国各地区的风俗人情。……都是根据我撰写的材料写的,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查《时代》周刊封面,查夏志清所说“50年代后期”的《时代》周刊,(1958年12月1日,“大跃进”之初),可窥见夏志清彼时对于中国地理之了解程度。
3. “1952年出版,John W. Aldridge编撰的那部《现代小说评论选》,对我很有用……英国大批评家李维斯那册专论英国小说的《大传统》……读后受惠不浅……”此二书是写作前常看之书,应很注意。
4. “宋淇赠我那套《一千五百种中国现代小说与戏剧》……至今还极有用的参考书。”在《第19章 结论》中,又提到“有几位身在中国的欧洲天主教教育家,面对中国新文学的叛逆性和无神论调,极感不安,猛然加以攻击。然而由于狭窄的道德观念和语言能力不足,这一群教育家,表现得极其轻率幼稚。”此天主教教育家所编辑书台湾有重版,可以将有关作品的介绍与夏著作对比研究。
5. “我的两位受业师,Friderick Pottle、Cleanth Brooks,也拨冗审阅我的书稿。” 中国学界对Brooks较为熟悉,但对Pottle似乎很少注意到?
6. “英文原版序、二版序无必要译出。”或许为遵夏本人意见,简繁中文版本均未见翻译英文版序言(待查,手头不全),但英文序言值得一读。
或有其他,再做补充。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六):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史必看的一本书
我在一些文章里说过我对现代文学的兴趣之初是从徐志摩的诗歌入门,但如果说让我对现代文学的评论发生兴趣的书则是夏志清先生的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拓荒之作,也是奠定夏志清先生作为中国文学评论家地位的基石,用王德威先生的话来说“全书体制恢宏,见解独到,对任何有志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及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换句话说,这本书是现当代文学专业和业余爱好者都绕不开的一本书。可见,其份量犹如磐石,不可撼动了。
再者,我们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史来看,也是证明其之所以称为经典著作的例子。《中国现代小说史》最初的版本是由夏志清申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经费,用了三年以上的时间用英文写成的著作。1961年3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71年耶鲁大学推出增订二版和纸面普及版。1979年推出了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两个版本,但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则在二十五年后,即2004年经由研究张爱玲的专家陈子善牵线,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看的就是复旦大学版本,排版较为粗糙且有删节。2016年11月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唯一正式授权的大陆简体版本“且无删节,文学排版精美,赏心悦目,方便做笔记。《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欧美已成为教材,但到中国大陆来去是四十年以后的事,不得不说很可惜。但是,一本著作在出版五十年后仍旧对当代的学术研究很有价值,无非证明其含金量之高,不得不读。
复旦版(左)和浙江版(右)的对比,图片来自灵林玖玖拍摄。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七):说人话的文学史——夏志清的写作方式
短评超字数,书评存档。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毫无大陆《现代文学三十代年》那种长篇累牍、雷同反复、语义不明的套话式评语。很大程度来自于作者说人话的写作方式。这里的说人话,即作者自言“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点评,永远是我的首要工作”,而非别的。王德威在序中又提及,李维斯以建构英国小说的“大传统”( 从简奥斯汀至D.H.劳伦斯)而知名,而夏梳理出的中国文学大传统,“是以普遍的人性及不朽的杰作为立论基点”。
再通俗一点,即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原则,在文学性本身,而非立场、观点、“社会功用”等等;而能在此评价体系中进入殿堂的作品,必是写作出永恒之人性的那些。
可以试着概括一下夏的文学观点:
1,夏极其崇尚艺术的“自性”,文学理应是文学,不是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也不能满足于社会学、民俗学表象的资料搜集。
.s.即便大多数现代作品这两项也还做不好,甚至背道而驰。比如左翼作家的“革命浪漫主义”等等。
2,夏必然反感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同时又深深遗憾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后者无疑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主要在白话、讽刺功力与强烈的道德感这三项),但也反过来制约其发展,使整个现代文学究其性质,还是不够“现代”。
3,“反映时代”是一个试图或试图貌似伟大的口号,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至今居于最上等。但理念先行的文学作品(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念:在政治上干预现实、在文化上教化改造国民、在艺术上“求全求大”……),即便由最能干的作家来写作,也难逃刻板的说教、套路的情节。而现实的假造和所谓“典型化”的人物塑造,往往需要回避心理描写,或极端自觉地突变,难以自圆其说,更难让当代读者共情。
这些作品群落使现代文学总体上局限在一国之文学,也难免一时之文学——即便是当时风行、至今也最“正确”的那些作品,也要成为死的文学史上的一个档案而已。
3,最能“反映时代”的,反而是那些专心在“自己园地”的人。张爱玲和钱钟书能是30年文学的最高峰,因为他们能做到“普遍性”(不仅仅是时代,而是永恒的人生命题:道德、情爱、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与“特殊性”(时代性、区域性、特殊的身份与职业,与作者自身不世出的才情)的惊人把握,当然也就不存在过时。
.s.基于夏的政治观点,这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粗陋总结想来不会为他所用。
总之,这部文学史必然和它所公正表彰的张钱等人一样,会被时间证明不会成为“过时”的历史教材(那些那啥,就不点名了)。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八):夏志清
前段时间看到我关注的一位po主转发了关于“怼名著”的论题,觉得很有意思点进去大致看了看,虽然一部分观点不能苟同,但另外一部分则深以为然:比如我几乎不读现代当代尤其是建国后的中国“严肃文学”,我宁可看被大多数人诟病的“垃圾网文”,至少能带给我不少中二的爽快感或纯粹的欢乐消遣。原因不多说了。
看完那篇长po之后我与人讨论了一番,于是友人推荐我看夏志清的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说我跟作者肯定颇有共鸣。于是十一长假我便泡在这本书里。遗憾的是图书馆只剩2016年最新出版的,删节了一些内容(这也是我对现在新版的图书没有好感的最大原因)。只能说有机会买本原版或者港版来收藏吧。
这本专著综论1917年至1957年的半个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中国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与语文课本完全不同的文学视角,或者从中窥到与历史课本不尽相同的历史内容,甚至发现今日之魔幻原来早在初期便已注定。总的来说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想必会严重地两极分化,比如作者对鲁迅全集的评价我相信很多很多中国人会绝对反对,包括我自己也有小部分是不赞同的,但我个人认为作者还是公允的,对作品的评价涉及他的治学理念和审美,而对鲁迅本人字里行间绝对能感受到作者的肯定(反正我看过之后反而对鲁迅先生加深了敬佩,倒是以前其实并没有太多想法,一个人的思想和看法在不同时间有所变化简直再正常不过了,鲁迅也只是个普通的正常的人类,人类该有的脾性和感情他一样不缺,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内里有钢铁般的风骨。);再比如对老舍,尽管我个人带着同情深以为然,但肯定有更多人会觉得作者的评价过于苛刻,我倒是觉得作者对于老舍也不无惋惜;钱钟书我本来就非常喜欢,看到作者的认同特别开心。带着脑子冷静地思考是阅读本书的前提。
至于我自己看完本书的感受,只有四个字:相见恨晚!“the discovery and appraisal of excellence”,作者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质素及修辞精髓这一做法,于我本人而言是再赞成不过的了!虽然我也同时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由一位具有博爱精神的作者所著,但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应该主以“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更为合理宽容。比如最近网上对张爱玲的一些言论,相对温和理智又想有所了解的人我都推荐读一读夏志清的这本著作。
另外,如果早看到这本书我也就不用浪费时间在很多书上了。“再读五四时期的小说,实在觉得他们大半写得太浅露了。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他们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这不仅是心理描写细致不细致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小说家在描绘一个人间现象时,没有提供比较深刻的、具有道德意味的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缺点即在其受范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不便从事于道德问题之探讨。”不管争论有多激烈,至少我个人的阅读体会的确如作者所说,其实很类似现在的网文,大家都是几个套路翻来覆去地用,都差不多,尽管其中不少作品我觉得挺好看的。即使是部分名篇,吾不敢讨论其艺术价值,但带给我的震撼激荡确实无法跟公认卓绝的世界名著相提并论。
同时,作者本人的胸怀也相当令我动容:“本书撰写其间,我总觉得'同情'、'讽刺'兼重的中国现代小说不够伟大,它处理人世道德问题比较粗鲁,也状不出多少人的精神面貌来。但现在想想,拿富有宗教意义的西方名著尺度来衡量现代中国文学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到今天西方文明也已变了质,今日的西方文艺也说不上有什么'伟大'。但假如大多数人生活幸福,而大艺术家因之难产,我觉得这并没有多少遗憾。但丁的诗篇诚然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但假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民能逃出中世纪的黑暗,过着比较合理、开明的生活,但丁活在那个环境里,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即使一无写诗的灵感,我想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本书是作者的开山之作,书中部分观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但人是会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反复,作者的态度也一直在改变,随意谩骂的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好好读过本书以及作者多年后的序言,直至他后期的研究作品。
作者表示随着他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偏向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认同,比起宗教意识越来越薄弱的当代西方文学,我国反对迷信,强调理性的新文学倒可以说是得风气之先。富于人道主义精神,肯为老百姓说话而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的新文学作家,他们的努力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对于这点我也表示赞同,虽然我非常不看好当代文坛的风气,但我对中文传统与革新的魅力有坚定的信心,虽然以目前的形势看大概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改观了,也许会愈来愈烂,但我坚信在未来,大背景发生变动之后,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下,一定会有所建树!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著作,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不妨碍本书具有超高的参考研究价值。
至少于我,这是非常棒的一本书!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九):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021年3月1日
前一阵,断续花时间把这本文学史名著翻读一遍,算是一种补课。这里把读时感受写出。因为对现代文学并无太多涉猎,所以只能是一些概略的、印象的感受而已。
一、此书的主旨
此书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对象,加以史的把握与描写。因作者身份、学养、经历及所处环境等,导致此书主旨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西方人为其潜在之读者对象。对中国现代小说之社会历史政治背景及小说文本内容,皆有相当笔触之介绍。这些对中国读者而言,一方面较为熟悉,一方面因作者有个人视角观点,反而增加不少陌生感、新鲜感。二是以中西对比为其潜在之评价理路。作者站在世界的、全球的、现代的角度,虽非刻意进行中西比较,实则很多地方均隐然以西方重要小说作家及理论为立论之背景,由此来看待、评价中国现代小说,并隐然将中国现代小说置于世界文学殿堂之中。三是以刻画人性深度广度为评价小说价值高低之标准。作者认为,小说刻画人物性格与人类心灵之状况,乃现代小说价值之重要所在。同时,作者对小说之艺术性如结构、语言等方面,也给予相当之关注与笔墨。至于此书由此主旨所形成之结论,大致是中国现代小说取得相当之成就,有数个重要作家产生,但总体成就受到较多限制,“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大概只有四个人凭着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张爱玲、张天翼、钱锺书、沈从文”(P512),此处不多及。
二、此书的特点
此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美式教科书式的史书。因此书潜在读者对象为西方人,加之作者受到的是美国学术训练,则此书似采用美式教科书的写法,即章节安排逻辑层次清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兼顾文学及社会发展大势,对重要作家进行详细介绍,对各个作家有简要点评;介绍作家作品的章节中,先概述环境背景和作家生平,再评论重要作品,引述经典段落或典型文字等。此种呈现样貌,读者易于接受。二是基于文本细读的史笔。作者依据原始资料进行立论,在细读之中呈现史的样貌。无论是社会历史内容,还是小说文本本身,均经过作者之细致的、全面的、一贯的梳理、解读和展示,因而其论述坚实绵密,多有创见,对读者总体把握现代中国小说有很大帮助。这或是此书之最大价值所在。三是体现个人趣味的史观。作者有其较为深厚的学养与见解,在立论和表达观点时多体现个人趣味,这就导致凸显其独特创见之同时,亦可能产生所谓个人偏见,读者对此,能扬弃接受而有以自得,心知其意而不师其迹,可矣。如作者不同于以社会政治的正统性来确定文学价值的优劣(P502),转以“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工作”为小说之正脉(P508),这是文艺之大流与历史之方向;然而在探索人类灵魂时,作者显然以西方之宗教性为最高最终之标准,如“现代中国文学之肤浅,归根究底说来,实由于对原罪之说或者阐释罪恶的其他宗教论说,不感兴趣,无意认识”(P510),则可能有失偏颇了。同时,因此书本身即是一种史的写作,限于体裁与篇幅,作者所精心选取的作家作品及关注要点,可能会带有某种时代性、随机性,其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也可能存在片面性、偏狭性,不必视作定论。当然,对待任何一本著作,均不能苛责。总之,此书今日或仍是对欲研读中国现代小说者恰当良好的入门凭借,至于入门之后,仍有巨大空间可由个人之自由发挥焉,如随着时代及文艺理论的发展,读者可转换选取关注点,以现代文学理论观点来深入研究此书提及之作家作品。
三、此书的微疵或存疑之处
书很少有完全无瑕疵的,加上此书乃翻译之作,及版本辗转变化,可能增加了出错的概率。这里将阅读时发现的瑕疵或存疑之处列出,供读者参考。至于其为哪个环节所出问题,则不再探究。
一是内容方面。
小说名称出错。p76,《寂寞》是一篇更具心思的心理研究小说。此小说名应是《孤独》。P244、246,《在旅途中》。小说名称应是《旅途中》。
注文出错。P40,“这历史没有年代……”,出自“《呐喊》自序”。此段引文非自序中文字,乃《狂人日记》中文字。P373,注文,《长河题记》,页20-22。此处引文乃引自《长河》小说第二章,非题记。
行文存疑。P139,1935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捕获,次年6月行刑。根据注文,瞿秋白是1935年6月18日被处死的,则此处“次年”不知作何解释。
二是文字方面。
讹误。P173,聊无生趣。聊或是了。P214,不但因为它可以从此获得不少……。它,应是他。P500,注文,巍巍,或是魏巍。
脱文。P300,引文,……建立于租借地内视听所以及其他某方面……。“视听所”后脱一“及”字。P34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会。会前脱一“协”字。P498,所不能使他变成一个反面的人物。所,应是所以。
衍文。P379,老舍一直没有从摆脱爱国主义宣传的影响。句式杂糅,“从”字可删。
倒文。P485,地方彩色的手法……。彩色,应是色彩。
存疑。P115,想远避这个当代俗市。俗市,或是俗世。P163,但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可存疑。P165,引文,穿也不暖,吃不饱。穿也不暖存疑。P222,12岁嫁到农家时。农家,不知原文如何。P255,一个在穷困家庭中长大的女子,在她下嫁富有的厂主何伯俊以前……。下嫁不恰当,不知原文如何。P258,在一个长篇说部内。不知原文如何。P468,宁回乡城开杂货铺。乡城,不知原文如何。
三是标点方面。
一介布衣:纪念夏志清先生,p10,“儒家人道主义的精神”。前引号衍。
P139,但是在‘左联’里。单引号应是双引号。
P231,注文,(作者案……。后面脱“)”。
P330,“左翼”战友。双引号应是单引号。
P318,自己只会探头在草盆里,嚼着现成的草?问号应是句号。另,草或是食。
四是格式方面。
P234,引文,岳珉的姊姊和嫂嫂回家后……已经殉职了。这两段非引文,乃作者概述小说内容,因此字体要变换。
P257,注10,应标在引文最后一段末尾。
《中国现代小说史》读后感(十):用最犀利的笔触挑开过往的文学
用最犀利的笔触挑开过往的文学(据说这版还是阉割过的,原版得多犀利?)
夏志清先生的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众所周知的最大的意义大约在于对张爱玲和钱锺书的重视,从他对二人的评价又可一窥夏先生的私淑趣味,即对讽刺和心理描写的看重。
对二人作品的评价也很有趣,摘录几句如下:
张爱玲早年的生活并不快乐,亏得她毅力坚强,没有向环境屈服,后世读者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应该觉得幸运。(p407)张爱玲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p432)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小说。(p452)夏评《围城》是“浪荡汉小说”也极有趣。
他对鲁迅的评价也很有启发性,虽然从评价看来他对鲁迅没什么好感(大概是因为鲁迅与共、左略为亲密的关系?)
比如:
《故事新编》的浅薄与零乱,显示出一个杰出的(虽然路子狭小的)小说家可悲的没落。(p53)鲁迅的狂傲使他根本无法承认错误……他可以不顾逻辑和事实,而无情地打击他的敌人,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p55)(默默腹诽一句,夏先生也未必不高傲,但有才华的人的高傲当然可以原谅。而据我最近的感悟,在那个时代跟那么多人那么多主义战斗真是需要勇气,鲁迅先生真是了不起,为那么多人发声,敢于批判,是真正的忧国忧民……或者“时代好”?放到现在大概真要去扫大街了……)
此外,这部文学史的编排兼具时代与个人,所以读者会看到他两度评价的作者,比如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夏称赞1928年的茅盾(这时已走上red主流的道路)“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对他作品“尽管奉正统的Marx主义为圭臬”但“真正反映出当代历史,洞察社会实况。” “剖析心理的能力比前更进一步,再次利用女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仍旧是赞不绝口。但到了战后,评价很让人唏嘘——“1949年以后,茅盾未再发表任何文艺创作”(P369)
对20-30年代的老舍的作品,夏称赞其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在第14章“资深作家”一章,夏对老舍的评价(从文学和人生来说)让人难过:
四世同堂是一部失败之作。(p379)因此,有好长一段时间,老舍使人觉得,他已经很愉快地适应了那种忙碌而又空虚的生活。一点也没有自觉到,文化geming一来,自己便会丢了性命。(p386)称赞20-30年代的沈从文,认为他是30年代名副其实的京派文学领袖。“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人类的微妙情感脉络勾画出来。”(p232)赞赏他的象征手法,丰富感情,印象主义。但到了1949年之后,发生众所周知的事情“后来,沈从文自然是缄默了,写作计划也放弃了,因为有着长期的反gong记录和guomindang想当然的关联,他成为大陆报章连续攻击的箭靶。”(p375)
夏对20年代到30年代的巴金很是不以为然,“巴金的想象力,完全没有收到官感的滋养,它只是卖弄陈腔滥调。”但对战后巴金的评价却转好,特别是称赞《寒夜》,说“巴金成了深具同情心的写实主义者。”
最好玩的是对郭沫若的评价,同时在我看来再恰当不过:“民国以来所有公认为头号作家之间,郭沫若作品传世的希望最微。”(p108)(悄悄说如果不认同我这个看法的亲故,可以试着在重大晚会上表演朗诵郭沫若先生的《天狗》一试,效果一定非常棒!)
对于创作社和文学研究会的对比(流派特点,参与者背景,成立时间)和考察很有启发性。
夏志清对左翼文学、对所谓的大陆文学的态度从书本一开始就能看出来。“载道”的、“宣传”的文学没什么不好,但其艺术性的高低确实如夏先生所说的那样。
但他们(美英派知识分子)的努力白费了,因为他们的对手(zuo派)在学问上虽属半吊子之流,但后面却有广大群众的支持。这些人缺乏耐心、智慧,而所追求的理想,连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但却自以为是)——可是正因如此他们才得到群众的支持。(28-29)“现在是宣传的时期,文艺是宣传的利器”这两句坦白的话,把日后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教条和信念,一语道破。(113)对第一个阶段(1928-1937)gongchan主义小说的评价:
在浪漫的虚无主义情调里套上一套革命的乐观主义肤浅公式。(p294)与蒋光慈不同的是,丁玲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作家,而不是一个狂热的宣传家。(p295)(这应该是一个挺好的评价了吧?他对同站在这一立场中的张天翼的评价极高,所以也可见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理有据地否定hhh)
他们的领袖是一个半裸的黑脸农民。难得的是虽然经过长期的饥饿,他还是有力气爬到一棵树上去……(p303)(看完评丁玲作品的这一句的我笑趴下)
相比第一个阶段,读第二个阶段的gongchan主义小说评价要沉痛得多,联系起hu·feng等人的经历,读起来简直要落泪…… 当然经夏先生分析后,也让我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比如,hufeng和zhouyang的梁子早在鲁迅活着时发生的“口号之争”起就开始,鲁迅、冯雪峰、茅盾、hufeng是一派,郭沫若和zhou·yang是另一派(在这个口号之争中,夏把鲁迅写成了一个全力欲极强的人……emmmm他大概是真的不喜欢鲁迅)。
他批评hufeng的一段话真让文人心惊:
因此,hufeng念念不忘去强调的,是作家的忠诚,人格的独立和爱心。由于坚持着作家应忠于自己见解的看法,hufeng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新文学弊病之所在。这是晚年的鲁迅做不到的。(hufeng认为)如果那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从事虚伪的创作或批评这类创作,他们本身就是病态社会的主要表现。(343-344)如果想看最整体,最深刻的评论,翻到“结论”那一章即可。
大约在夏先生看来,文学的关注层面由高到低大约是——人性道德/心理>写实(讽刺社会)>作为宣传工具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文学本就应该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本身不是吗?
其值得品读的话摘录如下:
一部文学史,如果要写得有价值,得有其读到之处,不能因政治或宗教立场而有任何偏差。(550)文学不应该作宣传或改造社会之用,应蕴含个人的情感与写实的底子。(p554)现代中国文学之肤浅,归根究底来说,实由于对原罪之说活阐释罪恶的其他宗教论说,不感兴趣。当罪恶被视为完全可依赖人类的努力于决心来克服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体验到悲剧的境界了。(510)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大概只有四个人凭着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张爱玲、张天翼。沈从文、钱锺书。其他的优秀作家……他们全不外是讽刺社会的人道主义写实作家。(p512)读完最大的感叹,只有真正的文字让人不朽。
而夏志清先生,是真正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