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集》的读后感大全
《三行集》是一本由张新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行集》读后感(一):蹲着的时候看到的风景(文/王占黑)
这些小诗刚好拥有一种来自这个时节的独特气质,不是夏天,也不是秋天,是冬将要过去、春还没来的时候:知道每一天夜都来得比前一天晚一点,所以不着急期盼什么鸟语花香的午后,而是用心体验这一天比一天迟的日落。也就是说,这份耐心不是为埋伏着等一个即将到来的新局面,只不过是为了充分地感受当下。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如何才能够不辜负 这一小片野地宽阔的奇迹 每一次喊出一种新开小花的名字 (一一九)
这些小诗也有一种野地里新开小花的样子,不知从哪个时刻,从哪里,经由什么不起眼的念头,突然长出了两三句,稍稍修整,就可以落定了。这个季节就是这样,光和水的大部队还没赶来,冒出头也算生长的全部,不期待长成大树,更不会去想是否要结出果实,供过路人乘阴凉或是解个渴什么的。太遥远了,这些小诗没有这样的野心。
所以有这样一首:
普通词语 抵抗上升的邀请 否则就要失去体重到不是词语的程度 (六十二)
和普通词语一样,很多事物,如果在面貌还未清晰的时候就被喊出来,喊出它的志向和未来,恐怕会有拔苗助长的危险。三行也是这样,拒绝上升,不必成形,万一变作什么奇怪的四不像,承受不住,反而拖垮了自己。有时候,轻飘飘也可以是一种稳妥。
小的本子,小的念头,小的诗,写下的人也必须得是小的。他要挨在所有排着队等季节轮换的事物中间,最好是蹲着,别说话,不起眼,挨在所有阅读过的字词句段和文章中间,更要紧的是,也挨在落笔的瞬间这些新诞生的字词中间,彼此不论大小,不分主次。这样才能够看清楚字和词自己的意思,以及所有像字和词一样本就独立活着的事物。
比如一块石头:
对着一块石头 我说话还是用手抚摸它 我选择它愿意的 (二十九)
比如一个被使用过无数遍的词:
最好的一年里无所事事的几天 一天里无所用心的时间 自弃了几代的词语倏然掠过紫色堇的傍晚 (一二九)
蹲着的时候,就得放弃那些站着的时候所拥有的视野,那些由于高于万物的姿态而获取的概览性的收获,比如人类曾被赋予的命名、分类和指点的权力。一旦蹲下,这些知识和权力都值得被怀疑,最好是直接忘了。或者,把它们全都还出去,让真正需要这些的事物自己来领。
绶草的花螺旋上升式开放 有的左旋有的右旋 幸运的是没有以此分类 (七十九)
生活教会了你生活的方法 观念扭曲了它 你的生命无辜而你却说不上 (一一五)
这些小诗所来自的时刻,大概不是什么重要的时刻,突然探个头,但也仅仅是探个头而已,没工夫跟你摆大事实讲大道理。探个头,通知你,它也存在就行了,跟这个拥有纸和笔的你一样存在着,就行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是重要的,也许是一种发现。就像这两首挺叫人感动的小诗,好像还是没忍住讲了什么道理,但不是在重要的时刻,只是在换了个姿势的时刻,让被思想吹到膨胀的自己消失之后,才有了新的发现。严肃点说,是一种领悟。
生活不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而是忘记的日子是我们遗忘到 身体语气目光里无从叙说的日子 (八十)
重要的不是重要的时刻 而是托起重要的无名的时间 浩瀚的海面 (八十一)
在众多无从叙说的时刻,词语自己会跑出来,借由风,借流水,借由光和影,草和树,自己出来说一点什么。这不是它们的高光时刻,也不是写作者的,大家都是平静且浩瀚的海面上一点点会闪的波光。
镜头拉远一点,波光映照到我们这些在岸边和山上读诗的人,瞳孔泛起一点点收缩的刺激。这个时候,海面更宽了,因为更多人身外的海面连起来了,一大片,以更微弱的弧度来回摇晃。
如果不想让它晃出来,我们最好是集体蹲下来。
《三行集》读后感(二):趣谈三行集中的吸烟诗
随性聊聊三行集中的烟,霾和尾气,虽说“趣谈”,实则抄录,废话不必说多,读诗就好,因而就按着顺序一首一首挑选,认真抄下来,抄完以后感觉很开心,忍不住想作捧腹状,张老师真诚得太可爱了!我真的好喜欢张老师!
在复旦读书约莫有三年了,我特别喜欢张新颖老师和王德峰老师,一个是中文系的,一个不是中文系的,两人讲课都非常生动有趣,最近才发觉他们好像烟瘾都很大,王老师之酷爱抽烟是只要听过他讲课都可以知道的,他的课上云烟雾绕,似道家仙境,使人飘飘然入胜,而张老师的烟瘾是从这本小册子里,方才得知的;我当时看王德峰教授上课抽烟,那种潇洒飘然的神情实在是前所未见,奇然有出尘之感,张老师的烟瘾也琳琅得耐人寻味。
下面是一点文抄公的工夫——
午夜旅馆门口独坐在时差的余裕里安静地抽烟烟头幽微火星 亲温如旧地抽烟,须是在时差的余裕里,一点幽微的火星便可使他乡亲温如旧地,非深爱者不可得此趣。
阴霾 到此为止以抽烟反抗的方式到此为止吃苹果和生活 是不错的选择抽烟的方式似乎是在反抗阴霾,这是三行集中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和烟瘾痛下决心割席,然而之后的诗作似乎表明这依旧是很难的,吃苹果和生活,固然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抽烟亦有它的妙处。
语言拥堵在学术高架路上都习惯了 假装在往前挪动并且真的学会了一边排放一边嗅闻尾气烟和霾是极其相关的两个意象,霾又与尾气相关,人世有太多乌烟瘴气的所在了,非唯学术高架路上所独然,结合上诗中的“以抽烟反抗的方式”,反抗什么?这个问题似乎隐隐有了答案。
坐在菜豆树边抽烟眼见它迎风生长枝叶蔓延过头顶蔓延过忧伤 遮住时间坐在菜豆树边抽烟的妙趣,是我等不吸烟之辈难以想象的,大概和上诗中提到的在旅店抽烟不同吧,菜豆树的枝叶蔓延过忧伤,又遮住时间,如入桃源之境。
睡眠本身渴望天亮为了正大光明抽一支烟梦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瘾戒烟的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在睡眠中渴望天亮,只是为了正大光明地抽一支烟,梦中的蜃景也好,云烟也罢,大概是无济于事的。
两个梦相撞 抱头饮泣一棵树默然生长而秋天 终将燃尽于烟头上弗洛伊德学派者会不会将这棵树理解为烟的隐喻,这终究是未可知,我们所能知道的,大概是秋天燃尽的烟头或许会给梦中的抱头饮泣一些慰藉吧。
你不能把抽烟描述成田野烧荒而雏菊衬托秋日上午的阳光恰如其分十月 无所用心这首诗或许是有人告诫张老师抽烟的恶处时所作吧,那人也有趣得紧,居然将抽烟描述成“田野烧荒”,而在好烟者看来情调则大相径庭,或许应是“雏菊衬托秋日上午的阳光”,难怪好多首吸烟诗都提到了时间是在“秋日”,烟或许是秋日上午阳光的曼妙点缀,之所以譬喻为雏菊,我猜是烟嘴颜色的原因。
咽不下这一口霾 就吞一大口水顺一顺家里不是订了纯净水吗每月有尽职的人查表 敲门 收费生活的艰辛庶几于此,吸烟,吸霾都是对于人生诸味的一种不无助益的品尝,咽不下去,就吞一大口水顺一顺吧。
熄灯前数一数满缸的烟蒂帮敌人清点又一天的战利品睡眠会停战 会聚拢溃散的意志“满缸的烟蒂”,是此首诗证实了烟瘾之大,酷嗜之深,把数烟蒂比作帮敌人清点又一天的战利品,实在是太可爱了!从上面的诗歌看,或许睡眠并不能起到停战的作用,也难以聚拢溃散的意志,因为“睡眠本身渴望天亮,为了正大光明抽一支烟,梦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瘾”。
他蹲在伤口边沿抽烟(像个过去的农民)烟灰弹进深渊 他活动麻木的腿做飞离的姿势 那一刻他幻想戴上鸟的面具大概只有老烟民之间能够惺惺相惜,他人或许是难以品尝出其中的个般滋味的,很是遗憾,但从此诗看,抽烟或许是对于伤口的慰藉,对于过往农民记忆的挽留,吸烟者面向的是深渊,而渴望飞离,“鸟的面具”或许象征了一种逃离的愿望与挣脱的可能。
《三行集》读后感(三):《三行集》摘录
1.因为各种原因而早起的人
零散在版图之外的尖突海角
如音信相隔的雨滴
2.我和我之间
隔着一生也走不完的距离
于是 我安于停在半途
3.谁在喧嚣中陪伴过我
谁和我在大街上唱歌
谁在沉默的年份沉默
4.五月的石马如一百年前一样沉静
苦楗树开满去年此时开过的紫色花
患时间过敏症的人类从未找到治愈方法
5.与风合影
与低低的声音握手
与长过半生的记忆一起安静下来
6.午夜旅馆门口独坐
在时差的余裕里安静地抽烟
烟头幽微火星 亲温如旧地
7.思想拜物教的会众
以对生活的蔑视和厌恶
来维持他的思想姿势
8.这时候小丑出场了 一群
比平常得意因而比平常更丑
他们甚至忘记打开最高级别的美颜功能
9.具体的恶比抽象的恶更恶
恶与恶互相鼓励交叉刺激
总是他们在庆祝胜利
10.瞬间发生了太多事情
所以此后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
虚幻耗尽了能量 没有剩余给实际的可能
11.谁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次的草稿
你哪里有誊清的机会
只是电脑上写的玩意儿 能叫草稿不
12.玫瑰的名字比玫瑰好
梅雨的名字比梅雨好
名字活跃地聚会 构成你可疑的知识
13.他的个性就是他的框子
框住了整个人生
这正是他追求的 以便可以挂到墙上
14.她深谙配个框子就变成艺术品的道理
她只是不想把生活割下来一块标价
但她是个出售框子的人
15.语言拥堵在学术高架路上
都习惯了 假装在往前挪动
并且真的学会了一边排放一边嗅闻尾气
16.过早的年岁见过璀璨的星群视作日常
此后所有的夜空 都会被它们的前身
暗自增添深邃的可能
17.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把自己切成一块一块
填进一个一个小框子 填满一份表格
以后他将熟练将不再流血将把人生直接长成表格
18.她说 我对你的理解会使你害怕
为了让你安心 我假装不太了解你
他真害怕了
19.生活不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而是忘记的日子 是我们遗忘到
身体 语气 目光里 无从叙说的日子
20.一个词从句法结构里溜出来
本来只想到酒吧喝杯啤酒 坐一小会儿
没管住脚 拐上了流浪一世的岔路
21.风不在意有没有人和它说话
流水也不在意
风和流水说话
22.在困难里微笑
就是生命深处的经验
它呈现于表面 好让你看轻为肤浅
23.友谊的诗学 隐入各自道路的分岔
与呼应 野老苍颜堪回首
后来的人触手试余温 拨灰见火星
24.遗忘是最好的保全形式 免得记忆来
打扰和攫取 你看那个人
用现在把自己的过去抢劫成一个空洞
25.黑暗的河流
比爱更深邃 沉默 宽广
而我们最高的祈求 低于爱
26.十一月的手因充血而渴望鼓掌
喉咙亢奋就要自动欢呼
被霾呛了一下 卡住了
27.咽不下这一口霾 就吞一大口水顺一顺
家里不是订了纯净水吗
每月有尽职的人查水表 敲门 收费
28.冬至日 念一段文章结束这个学期的课程
有人在劳改农场 与《哈姆雷特》和杜甫的诗
与老师沈从文的作品 相依为命
29.最好的 一年里无所事事的几天
一天里无所用心的时间
自弃了几代的词语 倏然掠过紫色堇的傍晚
30.他蹲在伤口边沿抽烟(像过去的农民)
烟灰弹进深渊 他活动麻木的腿
做飞离的姿势 那一刻他幻想戴上鸟的面具
31.一年无边的风和光
有限的词语
缩微的洪荒
32.没有路人的路灯有樱花路
有弯月缓升的路
有焚烧的纸钱化为烟灰归去的路
33.与文章的交流是表面的
深一层是句子
逐渐老去的人 与词和字相伴
34.从未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生命
长过其中用到的单个的字和词
即便虚词 也蓄满了亘古以来的风
35.骑摩拜单车的中年人
背影吱吱嘎嘎拖到老年
迎面的风浩荡 吹回轻盈的少年
36.季节以苍茫和丰盈藏起它细心连缀的小环扣
一年周而复始 圆满 并留下恢弘的开口
唱歌人傍着宽阔的长河走路 行囊里有一小块沉默
《三行集》读后感(四):“学习像旷野那样展开它”
三行集8.5张新颖 / 2021 / 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张定浩
刚拿到《三行集》的时候,讶异于它的小,完全没有一本书的样子,更像是一个漂亮的笔记本,遂想起新颖老师自己曾在文章里表达过对笔记本的喜爱,这个时代诸多文创笔记本的小巧、精美和空白,分明是对很多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大部头书籍的嘲讽,他于是对一个编辑说,“你要是能把我的书出到你们的笔记本的水平,我就太满意了”。
那个编辑或许并不是《三行集》的编辑,而《三行集》的编辑显然对此也有所会心。其实这些三行诗早在2017年就被收入过张新颖的第一本诗集《在词语中间》,只不过当时这一百五十首短诗是按常规一首接一首地被连排印在书里的,那种好,当然也能被细心的读者体会,但也很容易被埋没,因为少了一点最初在笔记本上一页只写三行时蕴育出的奇妙气息,而一本诗集原本就不单单是一本写满字的书。
打开这本《三行集》,慢慢读进去,会有一种从小巧精美到疏朗开阔的奇异反差,像爱丽丝掉进一个不起眼的树洞,却没料想通向的是“缩微的洪荒”。每页只有一首三行诗,剩下的是一大片空白,然后再到下一页的三行和三行周围的空白,偶尔有几笔线条画,跟诗句保持若有若无的联系。这些空白迫使我们不断地停下来,在这些空白中走神或想自己的事情,随后又不断地期待接下来的三行,期待诗人和词语如何在分行与翻页的季节中流转。
新颖老师在《三行集》里常做的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个词在三行中反复出现,在它与不同词语的碰撞中,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就会慢慢被擦亮,变得新鲜。比如:
父亲说 小公园挺清气
母亲说 去年中秋那些照片拍得清气
生活搓揉了快一个世纪的树皮脸 还有清气(131)
“清气”这个词,作为一个日用而不知的方言词,在三行的每一行都一出现,同时也一直在暗自变化,通过父亲、母亲和叙述者对这个词语的不同使用,诗人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清气”的意思,而是让它的声音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碰撞,让这两个熟悉的字变成陌生,然后慢慢又浮现出新的东西,这个新东西是被我们感知到的,而不是被诗人直接给出的。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是在与词语交谈,同时也是在让词语和词语交谈,甚至,他把读者也拖入这种交谈中。
与语言交谈 不是用语言交谈
就像与风交谈 与光交谈
与黑暗和沉默交谈(142)
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新颖老师在第一本诗集《在词语中间》的自序中也说过,可以概括他诗歌的努力方向,写诗是与字、词、句子相互交流,而非“使用”语言,“不是‘使用’语言,语言才敞开了。敞开了它自身,也敞开了与万物百汇的关系。没有封闭的语言,也不会去封闭事物”。但这首诗又不仅仅只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三行中,“交谈”这个普通的词出现了五次,也同时变化了五次,这种变化不是通过对这个词的描述和修饰,而是通过将它置于不同的处境之中。这三行仿佛是一个乐句,在第一个“与语言交谈”的主音出现之后,是一组诠释性的变奏音符,从“不是用语言交谈”的否定性低声部,到“就像与风交谈”、“与光交谈”的渐次升高,又突然转向“与黑暗和沉默交谈”的低沉,转向休止。这些句子不仅仅在表达一个“与语言交谈”的期望,它们也是在成为这个期望本身,通过重复、分行与跌宕。
也正是在交谈的意义上,这些三行诗中的每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就令人惊奇地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以至于在这些诗中,每个词语都具有相同的重量,没有哪个词语从属于另一个词语,没有哪个部分从属于整体,虽然整体依旧模模糊糊地存在,但它并不是凌驾于那些局部之上,而是和那些局部也保持某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正是这种平等感,让这些三行诗显得充沛饱满,生机勃勃。这,其实是一种很久以来很多写作者都力求做到的写作理想,就像人与人之间应当具有的那种平等,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中每个瞬间应当具有的那种平等。在生活中,没有一个时刻仅仅为了未来某一个重要时刻而生,每个时刻或许对未来有所期冀,但同时它也自我完成;同样,在人与人之间,没有谁仅仅为了另一个人而活,他或许乐意服从和牺牲,但即便如此,他也首先属于他自己。这样的平等的理想,似乎每个人都容易理解,但那些流行的陈腐的语言恰恰在暗自败坏这样的理想,以它们自身对于内容、意义乃至意识形态的屈从,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正如布罗茨基所强调过的,“诗的写作是意识、思维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每一新的美学现实都为一个人明确着他的伦理现实”。假如我们能像诗人所希望的那样“与语言交谈”,我们或许就可以更好地与面容各异的他人交谈,也与自身的不同阶段交谈。
作为一个中年之后重新拿起诗笔的写作者,我们竟很难通过这些诗句去辨识他的年纪,而这种辨识其实在很多写诗者那里都可以轻易地实现,很多写诗者究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年轻时的诗歌风气给自己的侵染。而在张新颖的诗中,却有一种刀刃新发于硎的干净明亮,仿佛摆脱了时间束缚之后的生生不息。
十五岁夹在书页里的星光
五十岁学习打开的方法
学习像旷野那样展开它
我们在这本小小的《三行集》中,其实不断遭遇的,就是这样的“旷野”。这旷野,是一个人在回望与见证中不断铺展开来的时间的旷野,是在写诗过程中所触碰到的由风物与智识构成的旷野,同时,却也是语言的旷野。诗人在有意识地捐弃语言的比喻和修饰功能之后,他笔下的字、词乃至句子渐渐呈现出一种雅语和俗语在平等融合中生发出的自在与辽阔:
年来新生面
春回上出心
一月 送给半途看了一会儿枯草的人(128)
杨梅深酒红 下树了
两色金鸡菊金黄环绕着酒红 正摇曳照眼
你没注意脚下小绶草 盘旋着结紫红花串(78)
这些句子,我们已经很难用典雅或平易来形容,它们有点像具有良好古典乐修养的现代爵士钢琴家弹出的即兴乐句,在随意中有诸多值得仔细研究的变化。“年来新生面,春回上出心”两句,看似是五言的工整对句,却全以平声起调,且没有平仄的对应,所以有一种涩劲和拗劲,但这种涩和拗,旋即被第三句突然的短词和随之而来的口语化长句子给化解了,而末句的“枯草”和前面两句的“新生”、“上出”又形成一种张力,前两句中被新年和春意激发出的普遍意义上的面容与心灵,最终落实在第三句中那个具体的“看枯草的人”身上。在这短短的三行中,音韵和节奏的张弛感、意义的张弛感乃至在普遍与具体之间的循环,共同构成一种生生不息的诗性存在。
而在“杨梅深酒红”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文白交互的句法试验,第一句先文言后白话,第二句先白话后文言,第三节则有所打通,“盘旋着结紫红花串”,这“三一四”的文白夹杂句法结构创造出一种特别的顿挫与悠扬。在红色杨梅落地引发惊艳与感怀的同时,同样红色的小草花正在默默向上生长。
《三行集》的写作,起于二〇一六年四月,迄于二〇一七年三月,或许正是在这一年的三行写作的试验中,张新颖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调和对于语言的信心。他的诗,如果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就是正在“变得清晰、确定、明亮”(《双色金鸡菊》),这一点,有他去年新出的诗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为证。这本诗集收入了他从二〇一七年下半年到二〇一九年写的诗,每年二十首左右,不多,但保持一种非常稳定的水准。他相信明亮是一种品质,尤其在阴霾晦暗的时期,他力图捕捉和最终写出来的,是欢乐,是那些生生不息的东西。就像他在《她的旅程》这首诗里最后几句中所说的那样:
欢乐才是独特的,才是完整的个性
……重要的是
她要持续智识的活泼,活泼的激情,
融进欢乐的深邃,深邃的技艺。
而要理解这种欢乐,理解这种智识,可以从《三行集》为我们展开的旷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