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读后感摘抄
《春雪》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雪》精选点评:
●陈德文先生的翻译精美地无需多言。这是我第二次读春雪(一开始读的唐译本),读到最后眼泪一直簌簌地往下掉。
●芸芸众生个体差异造就命运 寂生寂灭即为时间 得无所喜,失无可悲 “九段瀑布依旧奔流不息” 第一本结束,第二本开始
●读结尾几十页时获得的心理快感,那种痛苦与快乐几乎将我融化。很久没有摘抄如此多段落,恨不能把整本书囫囵吞下,太美了,像主角一样。
●隽永美文翻译入骨,唤忆若干。花开堪折然樱凋入雪。中落贵族在后明治集权中无法出头,沉淀为清显-聪子冲突而互补的性格,前者以于连式冰冷自尊叛逆自毁压抑幸福,后者承担一切遁阿赖耶识之海。
●就语言来说,文洁若老师的译作自然是更加柔美,更加贴合原著的风格,甚至于可以说,文洁若老师把《春雪》翻译得更加柔美了,比作者三岛仿佛还要更接近"柔美"。但是作品毕竟是三岛的,三岛语言风格也是易于辨认的,早期三岛擅于塑造男性的阳刚之美,后期的三岛则更显成熟,在这方面译者陈德文仿佛更有优势,暂不做过于专业的研究,毕竟四部译作出自一人之手笔,文风统一,就流畅度和读者评价来说,五星不过分。
●作为三岛由纪夫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我觉得有点失望。小说背景设定在1912-1913年,正好是一战前,日俄战争对日本民众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虽然说不上这个背景的作用但总觉得是脱离不开的。阅读过程想到了其他三部小说:《野菊之墓》(日本传统文化感情表达的克制)、《人生》(大好机会在眼前生生错过)和《失乐园》(这本书的幽会给我的感觉是介乎纯情和情欲之间)。不喜欢松枝清显,不管是开头的敏感自负还是后面被情欲控制的出格,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做的接二连三的选择面对的后果是什么,结局也是自己找死着实不理智,不过结合他的成长环境和年龄倒不是不能理解。三岛“汪洋恣意”的文字依然这么有特点,陈老师的翻译文学性比较强,看起来稍稍觉得有点奥。P352“聪子遇上佛了”一句震撼我。
●封面设计和纸质令人不满意,p255有错误。翻译美到令人不忍心读完。
●一口气读完长篇,心境平和。不免得被清显那双沉郁的眼眸触动感伤。啊!真是一个适合冬天读的悲伤故事。
●清透
●校草與學霸的故事…
《春雪》读后感(一):读后感
- 一群被我执蒙蔽的人,饭沼快乐就快乐呗,哪来那么多神圣,毋宁说是自卑的代偿。 - 清显爱的是王妃,或者是是那种禁忌,200页很明显:神圣的美丽的禁忌
- “所谓真正的勇气难道就是不顾舍弃聪子的牺牲,也要极力摆脱良心的重荷吗?” -- 让我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局
由于之前关于作者的死亡的种种听闻,一直觉得他是个狂热激烈的人,但看下来,笔触冷静异常,宗师气度
《春雪》读后感(二):洁白躯体上的“黑痣”
四天,10小时37分钟读完。 不知道三岛有没有读过《红楼梦》,如果有那《春雪》可能是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如果没有那两位作者这种跨时空的神交让《春雪》带来的灵魂冲击更加强烈了几分。 三岛的笔法风格太强烈了,不论写情还是写景都极具感官刺激,各种天才的比喻和精妙的意象让文字流露着富于生命力的死亡美感,这么独特的感觉恐怕无人匹敌了吧。 融合宗教、爱情、政治的构思,让稀松平常的闺闱情事拓展到哲学的境界,值得回看和思考。 梦境与现实,优雅与意志,清显沉醉在两相对峙的世界里,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冷酷邪恶,既追寻生的意义又冒渎生的意义。佛法和爱情也是一组极致的对立,聪子完美地走上这条从爱欲到无情的通途,完成向死而生的蜕变。 极致的美往往是致命的,春雪美在不合季节,爱情美在“不可能的希望”,都是对生命的叩击,而温暖的春天和温润的肉体似乎也都需要这样的挫折才喷薄出情趣吧。
《春雪》读后感(三):读《春雪》无感
作为余华的铁粉头子,这本书其实读下来还挺累的,可能是因为我过于浮躁,亦或是习惯了典型的对话式推进的小说,三岛由纪夫用了很大篇幅去描绘周边的景色,环境,而人物对话比例较少,在三分之二的地方我才开始适应这种风格,也是一种新的体验。
以往读过的作品中,悲剧往往是时代造成的。这本书的悲剧归根结底是男主的偏执和不成熟。我丝毫不觉得这种爱情有何美感或者壮烈。换句话说清显和聪子只是两个自私的小情侣,挑战女性的优雅这种升华式的评价我是难以认同的。
因为自己专业是历史学,更讨厌鉴赏作品总是往大框架上套。我爱历史的奇妙在于一桩桩一件件事的缘由往往是巧合,而非是阶级之间的争斗。
《春雪》读后感(四):短暂绚丽的绽放
故事其实没有很复杂,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日本写作风格的凄美忧伤的爱情故事。中间是大段的对时代背景的描述(皇族、贵族、社会),对景色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并且伴有对佛法和意识的讨论,为之后几本书做铺垫。
主人公清显其实是有一些特别,家世显赫,但是确实一个极度忧伤陷在自我构建世界中的人。被动和执拗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但是也是这样的性格,在终于下定决心那一个,却绽放出了飞蛾扑火般的果敢和怒放烟花的绚烂。但是代价就是生命。
他也是幸运的,也是他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性格,吸引了住在理性世界里的本多,成为他的朋友,为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他有一直喜欢她的聪子。虽然这也是造成一些悲剧的源头。但是也是这悲剧之美,更加令人惋惜。
整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在大正时代,一个东西文化在日本碰撞的时代,一个日本园林里会带着西洋楼的时代。遥远的时代背景再加上繁复的日本文化,会对阅读这本书造成一定困难,但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为我们展现了大正时代魅力的一个缩影。
《春雪》读后感(五):重读小感
初读《春雪》只是以为这纯粹就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爱情故事而已,在阅读中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小说字里行间弥漫着那种日本式的物哀。但在再次重读之后,又有了更新的体会。
小说围绕着松枝侯爵的儿子松枝清显和绫仓伯爵的女儿聪子的爱情而展开。在小说的开篇,即描写了日俄战争时清显的两个叔叔战死和那幅描写日俄战争的画像,奠定了全文哀伤的基调。接着,清显与本多繁邦在湖心岛的游玩又引出最主要的几个中心人物:清显和繁邦、以及陪同门迹的聪子。随后聪子对清显的“恫吓”,随即点出了聪子与清显的相处的模型。也正是因为这个恫吓,清显才写了那封自己“四处沾花惹草”的信,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我想如果清显与聪子假如能够结成伴侣,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幸福,他们的性格就是最大的障碍。在聪子被天皇敕许,作为洞宫院家的儿媳之前,清显是一个内心极其需要他人细心关注的人,可以说他优柔寡断,他脆弱的自尊需要他人的保护。偏偏聪子却完全相反的人,她忽冷忽热,常常依仗着自己年龄大,老是将清显当做一个幼稚的人,伤害他脆弱的自尊。最终也使得清显写下了那封信,在清显的父亲询问对婚事的看法是时候故做无所谓。我想最适合清显的,无疑是他的好朋友本多。与清显感性的内心不同,本多是一个理性的人,他处处照顾着清显脆弱的自尊心。将他自己放在一个和清显等同的地位上,而不是像学仆饭沼一样。他能够在清显需要的时候,真诚的去帮助他。因此,本多无疑是最与清显合拍的人。
另一方面,当最后敕许的出现。使得清显摆脱了性格中优柔寡断的一面,最后勇敢的陷入这场“禁忌之恋”,就和那留学日本的两位王子热恋着他的月光公主一样。在这场禁忌之恋之中,他们一个遁入空门,一个拖着一身病躯飞蛾扑火也要最后见她一面。在这样的悲剧之中,两人的爱情达到了作者想要的结局。
同时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的批判。在故事中,松枝家族兴起于明治维新时期,应该是一个武人家族。为了使自己的家族变得更为“优雅”,清显被送到绫仓家族学习和歌等日本古代文化,但也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性格。正如文章所写的“清显就是一根优雅的刺,而且他十分清楚,自己这颗讨厌马虎、喜欢推敲的心,实际上是徒劳的,像一根无根的草。对这家族来说,他的毒素无疑问的确是一种毒,然而这是一种完全无益的毒。”他的外表美丽、他的那双白净的双手、他的“风雅”与他的家族格格不入,甚至于当他使得聪子怀孕之时,他的祖母还十分高兴。同时,也正是他的性格导致了清显的爱情悲剧。我们还可以看到绫仓伯爵,他所谓的“优雅”完全一无是处。他的为人处世就是无谓的拖延,正如聪子削发为尼。他对情况的无动于衷,到最后只能靠别人来为他的错误弥补。
在小说中,还蕴含着许多作者的哲学思想。比如,本多关于法律、门迹还有暹罗王子关于佛学的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