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100字
《不发表 就出局》是一本由李连江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一):江湖与正道?
江湖气息浓重,有一些小技巧,但投机取巧不是做学问的大道。书中居然还附赠了一本小书,什么内容呢?全是各路阿谀奉承拍马屁,所谓溢美之词,堪称马屁广告集大成者。我很好奇,这个东西要不要花钱,成本肯定是有的,还是光面彩印,目测成本要好几元的样子,是作者自费赠送?大家信吗?最起码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二):不发表不一定会出局,但不写作一定会出局
看过不少论文写作指导类专著,大多枯燥无味、千篇一律,作者们或多或少带着一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骄傲。这本书很不一样,很有趣。整体感觉语气轻松,脉络清晰,好像一个投稿屡屡命中的大神级师姐坐在刚入圈儿的你身边,指着电脑屏幕告诉你如何架构论文、修改论文、如何投稿、如何面对今后的学术生涯……虽然一些建议在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可能用不上,但是至少展现了一个正常的学术生态圈应有的样子,也是慰藉吧。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三):搞科研是一项极限运动
做研究是一件苦差事,是“自找苦吃”。做研究也是有使命的特权,学者生活“使得工作成为了第一需要”,最接近人类的理想生活。做好研究有三个要点:选择重要课题,坚持原创内容,表达清晰准确。论文发表要有信心、耐心、恒心,要尊重学术同仁的成果,要在突破自己极限的基础上突破学术共同体的极限,科研工作是项极限运动,玩得就是心跳。
这是作者2015年在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系列演讲的讲稿。读书过程中,感觉是一位良师在指导,是一位益友在分享自己的经验,谆谆教导、情深意切,肺腑之言、可做参考。年轻的学者,要真做研究,做真研究,久久为功,方得寸功。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四):李老师论投稿
“在我看来, 学者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需要一批人专门从事科学、艺术、文学这样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工作,我们
可以把从事学术活动的这个很特殊的群体叫做精神贵族。精神贵族,不是
那种寄生的贵族,而是有创造性的、有自己的本领的贵族。 我觉得学者的
使命有两个。第一个是创新,这也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强调的,就是写文
章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原创点。创新是学者的天职。
学者的第二使命是承传,承传也是学者的天职。但做到承传并不容
易。。。
“文章是自己的好,横看竖看都顺眼。投寄刊物,先自信满满,后
焦心苦候,盼到评审意见,通常是冷水一盆,甚至当头一棒。先安顿受伤
的自尊,再细品逆耳之言。认同,有则改之;不认同,无则加勉,切勿据
理力争。获允修改再投,就是成功。”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五):学术圈超社会指南
审稿人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你可能两天就改完了,但不能立刻投回去,不然,会让审稿人觉得你不重视他。他辛辛苦苦提了五条修改意见,你两天就弄完了,说明他的水平太低,提的修改意见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所以不能立刻投回去。但是,也不能为了表示重视,修改半年才投回去。
基本理念并不复杂,技术细节有些启发;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心态建设。
把你从纯粹的思想世界里拽出来,正视一个基本事实:要在发表产业中混口饭吃,有些外在的套路也必不可少。
你可能觉得中年人的酒桌套路恶臭不堪,但学术生产的圈子也不是世外桃源,它一样社会,甚至可能更社会。
在社会事实面前,各种情绪都是多余的。四川话里有个词,“cao社会”,形容不务正业的混子勾当。如今想来,倍感亲切。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六):简抄
选题重要(建立论文的重要性:总结学界重要研究,指出盲点,指明贡献。相关会议往往释放重要信号;跟踪时事。)
研究是原创(创造新知识新见解新概念新理论;个体individuals-殊相particulars-共相universals;看文献非为学习,为超越)
写作清晰(不断修改;兼顾读者)
真正的问题是听众意识,就是搞清楚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精心管理时间,保持自我怀疑。
培养眼界。
投稿:投其(编辑)所好。
强调所论课题的重要性;紧跟现在的研究形势;对学科理论有所贡献;孤证不举。
论点:逻辑自洽(logical coherence)
学问好: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楚。
学风严谨:诚实对待其他学者的成果。(与文献对话,即与特定作品——代表性文章——大家认可的作品对话)
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提出一个新视角,见前人所未见,无论见到的东西相同与否。
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
质量>数量(做学问要突破极限,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学英语:背最好的课文、翻译。学语言就是要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语言,要让它跟你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变成一种你表达自己的感觉、感情、思想的媒介。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七):“中人之材”的学术之道
本来抱着做学术的心思就读研究生,没想到现在已经生出了对学术的十足的厌离心。本书是研究生毕业师兄送给我的,指出后三讲是最值得读的。下午抽空读完了这部分。对李老师所说的论文文章结构、学者品质所受触动最深。虽然早已决定不再继续读博士,至少十年内不会踏入学术圈,但是平日也听闻了学术界的诸多八卦,即便早已对当下的学者品质不再抱有希望,但也从未想到现如今有这么混乱。简言之,在三个特别场景中能看出人的品质:雪中送炭、落井下石、匿名报复。
在个人能力上,正如李老师自己所言的,他只是一位中人,不是天才,才能也足以在学术圈内游走。在入读研究生学校后,发现身边的青年老师,几乎全都是天才类型的人,其勤奋和敏悟、智商和情商,在同龄人皆属上游。而自己也只是中才,青年老师们自我培养的那一套对我而言并不适合,而且在眼界抬高之后,也不再愿意去做等而下之的学术工作,倒不如认真读书,认真写作,认真思考,认真工作。
此外,作为中人,就不要老想着能够“打腹稿”,这是王勃李白等人的才能。对于中人而言,先有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再来进行写作,是不现实的,而且仅仅写作一遍也是不够的。李老师曾经将他的稿子改了四十多遍。之前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之前的本领对付本科时期level的一些思考当然绰绰有余,而对于研究生的进阶的写作,则是万万不够的,何况本科时期的level也不必然高明。虽然不会进入学术圈谋生,这种写作方式和思考方式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八):精致的“局中玩家”
李老师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当有分量。
不过关于这本书,感觉有些怪。“不发表就出局”一来用危言耸听博人眼球,噱头味道太浓;二来用“局”来比喻学术圈,那是否意味着学者们都是“玩家”?
叫《青年学者论文发表指南》难道不可以么?
==========
全书内容是经验之谈,OK,前辈的经验自然是相当宝贵。
想起来六七年前看的一本小书《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论文写作枕边书》。虽然内容粗略,但生动有趣,满满正能量。对初入“发表圈”的研究生和青椒来说,相当值得一读。
后来陆续读到重庆大学万卷方法里关于研究和发表的一系列书籍,开始明白学术界的“套路”多么深,让自己的研究无愧于心是多么不容易。
再后来轮到自己投稿发表了,又渐渐意识到学科差异、国家差异、期刊类型差异、作者单位和职称……太多因素影响(甚至决定)能否发表了。而关于论文质量,则是被排挤到了难以判断的地方。
所以,究竟怎样才能“保持在局里”?我无法精确回答。“发表”是否意味着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知道。“不发表”是否也能在学界享有荣誉和声望?……这些都是无法用一个命题或一句判断来讲清楚的。
但同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关于“局里”的规则,想必浸淫许久的众多“玩家”们都了然于胸。
不出局的方法,非得自己流汗流泪才能学来。
不出局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也都只是唯一的。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九):不发表就出局
用了近一周的晨读时间读完李老师的《不发表就出局》,激起太多思想涟漪。
喜欢封面的腰封设计,一语道尽学术路的辛酸:“洞察力越强,越敏感多忧;创造性越高,越孤独少伴”。耐不住寂寞的人,大抵是不要走上这条道路的,学术科研之路就如同进入黑暗的隧道,前方是否有光是否有安全的出口都要靠各种机缘造化,所以,这本书对年轻学子而言,就是那独处疗伤的草丛,修炼悟道的密室。当写作没有头绪时,投稿悲剧时,拿起来看看,再放下时或许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书的内容是李老师在学术志的讲座讲稿整理,语言生动幽默,结合自己的论文写作奋斗史,从选题到研究方法到学术表达再到期刊投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都是掏心窝子的心里话,读来受益匪浅。尤其看到老师发表一篇论文居然改到了第102稿时,立刻对当下自己的困境释然了……
当然,最最发人深省的是最后一章:学者生涯。李老师指出:学者生涯是一种有使命的特权。学术研究是伟大的事业,超越学者的个人生命。学者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传承。
学者不能追求成就感,不能追求成功,因为成功是由别人来肯定的。学术的艰辛和愉悦都在极限工作,以求不断突破自我,学者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自我实现。唯有此,你方可以放下一切功利心,直面选题的挖空心思,写作的惨淡经营,发表的万里长征。因为,我们作为学者要不辱使命!
醍醐灌顶的话太多,不再一一列举。李老师的书,明着是讲论文发表,实际上讲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老师尤其是如何做学者。对于在学界的从业者尤其是高校老师来说是可以放在案头常备的一本书。
2019年7月6日
《不发表 就出局》读后感(十):关于《不发表,就出局》,一点心情记录。
有时候决定读哪本闲书完全是靠缘分。背单词背到了perish,书上联想记忆写道“西方学术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publish or perish!’指的是从事研究的人,如果不能高效地在规定的期刊杂志上持续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或学术文章,就无法维持或推进其学术生涯。”心想,这应该就是之前听过的“不发表,就出局”吧。也是在同一天,因为世界睡眠日,在“雅理读书”公众号上看到了这本书的内容节选,题目为“各位记住,要想气色好,就得多睡觉”,我承认完全是被标题吸引点开的,阅读罢才知道这是节选自《不发表,就出局》。心想,这就是缘分吧,上一次感受到这种缘分可能是一天内多次见到师爷文章的时候(手动狗头)。于是当日就找来电子版当作是每日休闲读物。人类的本质,有大把时间读书时,总是手机不离手;夹缝中抽空读书时,越读越兴奋。
让人兴奋的点其实不止是暂时脱离专业课和英语学习的快感,更多的是作者的经历和他与读者真诚的交流。这种交流解答了许多之前遇到的学术上的问题,也治愈了我的悲观情绪。关于方法论,从选题到写作再到投稿,甚至英语的学习,作者写了很多,也很实用。但更治愈我的是关于作者经历的分享和感悟。也让我勉强找到了自己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之前想过,走学术道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也不会获得更多财富,能收获的可能只是自己智识和能力上的提高,就算是这样,可能最终也没法出头。甚至还一度认为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但是啊,我仿佛总是需要旁人的肯定和说服才能有动力继续下去。有的事絮絮叨叨说一百次,可能它就真的能够实现。就像这次,这本书让我对本已祛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圈又有了一丝向往。但不知疗效能持续多久。
话说回来,说到与这本书的缘分,还有一个令人悲伤的事。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的老师车铭洲,其为人和治学对作者的学术生涯有深远影响。但是昨天,在同一个公众号,我看到车铭洲老师逝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