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锦集
《珠穆朗玛之魔》是一本由[美] 丹·西蒙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一):反纳粹的英雄故事
第一部可以直接略过,人物开场热身的,第2⃣️部开始大量登山描写,写得很具体但是看起来很连贯,没有感觉乏味,最后以为第三部早恐怖啦,确没有想到是带有历史背景的反纳粹故事,至于雪人手撕纳粹比较突兀。整体来说,可读性还是不错的,蛮喜欢那个最后光荣牺牲的法国向导。雷吉这个人物也很感人,聪明有勇气。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之前弄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被归类为科幻小说,还以为和海伯利安一样牛。但是读下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冗长,情节拖沓,全篇充斥着对登山过程细节的描述。不过总算情节还算惊险,没负了惊险这个标签。
总之,这是一本伪装成小说的登山教材。适合对登山感兴趣的人阅读,不适合其余任何人阅读。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三):我很喜欢西蒙斯的这本书
吸引我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更多打动我的是那种追逐梦想和极限的热情,一个人可以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
看这本书之前,可以先看看“最狂野的梦”这部描述马洛里的纪录片,会更清楚本书的背景。
而马洛里恰恰是本书的关键背景角色。
下面是该纪录片的介绍: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先驱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要攀登Everest山?”时,George Mallory回答,“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遂传扬开来,成为登山者的名言。不过,1924年6月,Mallory和他的登山搭档Andrew Irvine到达了离峰顶仅有几百码的地方,随后他们遭遇了暴风雪。直到75年后,登山运动员Conrad Anker发现了他们冰冻的尸体。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四):好看在第三册
记得小时候,用零用钱心疼的花了3毛多买了套《神秘的雪人》连环画,上下册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当时第一次接触到“雪人”和“登山”这些主题,用现在眼光看,埃尔热笔下的雪人有点二哈。很美妙的回忆。
看到第二册结束,也就是雷吉听到尖叫时,我确信《珠穆朗玛之魔》里不会有雪人出现,不会像《极地恶灵》那样将进入人兽惊悚的篇章。真得怀疑西蒙斯在开篇时描述的是事实,这本书的手稿来自于一个登山者——小说的主角,西蒙斯只不过做了编辑的活。因为故事显得非常非常冗长。
小说整整用了两册500多页的篇幅来做最后登珠穆朗玛峰的铺垫,从英国到德国、瑞典、法国,另外涉及到登山专业领域的也很多,从装备到攀援技巧,营造了一些算得上紧张的情节。当登山三人众来到慕尼黑小酒馆碰到纳粹的褐衫队时,西蒙斯已经剧透吐槽了。
第三册是最最精彩的,从一号营地到六号营地,很有既视感,不少地方读起来像是也要呼点英国空气似的,否则要被紧张窒息掉。原先是人类跟自然争斗,后来进入人和人的你死我活中。至于希特勒的照片导致海狮行动的取消,我觉得是在吹。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五):人心的魔鬼,要比大自然的魔鬼可怕一百万倍。
珠峰之上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古往今来,挑战珠峰的不止他们四个,而真正登上珠峰的又有几个,那真正活下来的呢?更是少之又少。
以下是书中的那些英勇的人:
理查:勇敢、无畏的上尉,参加过一战最激烈的战斗,受到不少于14次嘉奖。受人之托,毅然发起了这场珠峰挑战。
杰克:年轻、浪漫的美国男孩,醉心于登山,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这场珠峰探险。
让-克洛德:世界上最顶级的登山向导,他能否带领探险队走出“死亡地带”……
雷吉:神秘、自信、拥有深蓝色眼眸,管理着印度的大片茶园,为什么执意要攀登珠峰?
除了努力攀登珠峰之外,他们面临着非凡的魔鬼的挑战。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与魔鬼进行殊死搏斗的画面,真是刺激万分。
书中的魔鬼,既是大自然的魔鬼,也是人心的魔鬼。大自然的魔鬼,最多是让人敬畏,但人心的魔鬼,却是比大自然的魔鬼要可怕一百万倍。西蒙斯对政治和历史是有所偏爱的,最后的真相上升到了一个政治高度。西蒙斯的写作宇宙真是无边无际,对历史和政治的考究,对文字的把控,实在令人佩服。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六):关于丹·西蒙斯及《珠穆朗玛之魔》的二三事
《珠穆朗玛之魔》是丹·西蒙斯2013年的新作,也被认为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为惊悚的一部。
这是我来读客,接到的这一个项目。来之前,没听过《海伯利安》,更不知道丹·西蒙斯是何方神圣。
知道真相的我,觉得自己真是超幸运的。原来一入公司就负责了一位美国文学大师的项目。
从来不读科幻小说的我,来到读客,开始对科幻小说感兴趣。开始看那部被科幻迷称为“科幻圣经”的《海伯利安》。约翰·济慈本就是我爱的诗人,我的大作者写了一部以他的诗为命的著作。这也让我乐坏了。读过《海伯利安》的人,都会懂被丹·西蒙斯文字惊艳到的感觉,当然还有渗透到字里行间的人文气息。厚厚的四部,我也只能在工作的间隙慢慢读,但我心里,一直会惦记着这本书。惦记着,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套书读完。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七):本书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涉及剧透)
我们知道男主一行要去搜寻的尸体本人实际上是英国的间谍,因为他搞到了一套希特勒炼铜的照片而被当时纳粹党徒一路追杀。而最后男主等人找到了这套照片,甚至运用这套照片来要挟希特勒,给敦刻尔克撤退争取了时间。
那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希特勒是否真的炼铜?鉴于本人最近看过一系列相关的阴谋论,感觉作者丹西蒙斯在这里似乎给出了一个开放的说法。
我的猜测是这样的(当然只是根据小说内容推断,事实我没有去找寻过证据)。希特勒炼铜实际上是隐藏在幕后的精英组织的一个圈套(你可以叫他们光X会,光X派等等)。这些精英组织一开始吸纳一些拥有实力,或者拥有潜力的精英份子,为了让其加入自己,并且能控制对方。就要掌握他的一些把柄,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XX派对等等,之后黑暗度逐渐上升,比如活祭残杀。而这些活动中,精英组织留下证据为日后的谈判或者要挟做准备。
而在小说中希特勒似乎是被“下套”了。继而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那就又产生了问题,是否二战本身其实就是某些组织所策划出来的。拍下照片,要挟希特勒的组织是一开始站在哪一方的人(精英组织也有其对立派别)。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八):本该有一个更为温暖的结局
1、书的译名和封面很失败。血爪应该是代表了雪怪,珠穆朗玛峰之魔这名字颇具玄幻色彩。这两个因素都属于博人眼球的类型,而与实际剧情并没有太多关联,看完了就知道,雪山上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这只是个幌子,在剧情中出现幌子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把幌子拿到封面上来,并且都算不上可以上升到主题性的幌子,就有点肤浅了。
2、在小说的第一本(第一本是最厚的)涉及到了较多的登山知识,其实通读全文来说,这个小说并不是那么虚构和架空,所以提及较多的登山知识,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就故事性来说,作者要尊重历史事实,就不可能写得太架空,什么雪怪啊,妖魔啊,都是没有的。
3、回过头去看,小说从内容上而言有点枯燥,没有任何超现实的东西这一事实到后半段才揭开,对于期待了半天的读者而言,难免会失望,后半段强行引入了谍战路线,如果不引入谍战,又没有雪怪,那么这个小说后面就没什么可写了。前半部分缺乏对谍战的必要铺垫,导致读来会感到前后断片。
4、理查和雷吉,马洛里和欧文是否登顶成功,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这种结尾未免有些伤感,放在这个小说上,属于“无谓的伤感”,这个小说天寒地冻了那么久,适合来一个较为温暖的结局,但是出于对事实的尊重,作者没法给出一个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有必要的结局处理,因此只能含糊含糊再含糊。
5、小说在有限的框架内,对于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我发现作者对于多人物的把控很到位,像《海伯利安》里也是多位主角同步推进。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九):耶蒂背锅了~
花了几天时间,终于看完这三本大部头,第一部写的是爬珠峰前发生的事情,第二部写的是爬珠峰时的经历,第三部写的是爬珠峰时遇到袭击以及后续。感悟还是那句“让人不能直视的,除了太阳,就是人心”。不是耶蒂杀人,但它却背锅了。说实话,我更想看到的是耶蒂杀人,或者是由于高空症产生幻觉自相残杀的悬疑小说,而不愿意看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亦真亦假的手记小说。希特勒是不择不扣的恶魔,但是写本小说加强其变态,我却有种杰克认为的“为了几张淫猥照片而死了那么多人值得么?”的感觉。虽然为了爬珠峰而死人貌似更没啥意义,好歹拿了希特勒的艳照或有机会阻止其全面侵英(虽然这也是小说里的猜想)。不过登山家的思想,或者说极限运动者的思想就该是这样,就像杰克的教授告诉他的那样“死亡就是这种运动的一部分”,只有抛却生死,怀之以无限热爱的人进行这种运动的人才是成熟的极限运动者。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只想装13的话,还是早点洗洗睡吧。这类活动可是大机率会死人的。
小说里有大量爬山术语,而且有大量爬山方向,位置的描述,对于一个走路东西南北不分,只能分清前后左右的人,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持我看完了三本小说。我每次看到爬山方向位置的描述时,我就只能心里默念一句,就是表达地形地势很险峻,很危险就是了,囧。看这小说对我有启发的一点就是,原来当时爬珠峰有点像蚂蚁搬家,在山上不同高度建立营地,然后像蚂蚁一样把物资在各个营地间进行运输;为了更好地攀爬和高山御寒,必须准备各种保暖衣物,爬山工具,煮食工具,帐篷等等,果然是有钱人的运动啊~
我觉得这小说也不太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要不就是在白白的一片山上爬上爬下(看完电影/电视都要得雪盲症了),要不就是人与自然对抗时出现的渺小和血腥。不管是掉下山的登山者的描述,还是发现死亡登山家的描述,还是夏尔巴人被冻伤,被杀时的描述,都是异常的血腥,当我读到这些描述时,不得不眯着眼睛,囧~
爬山题材的小说,没看过可以看看,三星。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十):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人类
最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人类 丹西蒙斯的作品,珠穆朗玛之魔,三部曲,又一次,在某瓣词条上是三合一,所以自己阅读的也是三合一版本,不过一口气两天读下来,还是挺不错的。 抛开作者独具匠心的前言和后记,中间的故事你完全可以当做那位老人写在十六个整整齐齐的某高档手账本内芯里面的铅笔字呓语,这样也许模糊了时空却并不会淡化那些可能。 20世纪20年代,探险的黄金时期,当然这里面大部分是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西方国家的探险家,当时,南极北极都被征服,只剩下第三极,珠穆朗玛峰,1924年,马洛里,欧文和布罗姆利勋爵在珠峰探险时失踪,在布罗姆利夫人的资助下,一位一战退伍老兵,一个法国登山向导和一个年轻浪漫的美国男孩,三个人加上一个英姿飒爽的贵族女士,一行四人为了寻找失踪案的真相,再次对珠峰发起了挑战。 在28000英尺的高峰上,他们被“某个生物”追逐着,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就此展开,在这里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 三部曲第一部主要是故事的铺垫,对于当时的探险尤其是登山攀登探险的人们的状况的描述,其中也交待了故事的由来,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的登山团队在珠峰失踪,而他们找到了一个理由,可以实现自己攀登珠峰的梦想…… 第二部主要是他们已经付诸行动,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的小队伍最后加上一个英国贵族小姐四个人开始带着周密的计划开始了登山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探险描述,作者用细致的语言将攀岩,高山攀登,以及高原,雪原风光融入其中,甚至藏族文化以及其他当地的习俗杂糅其中,夹杂着当时西方国家的探险者对于这片神秘的东方热土的好奇和征服欲的爆发。 第三本是整个系列的高潮,经过前面的铺垫,这里初始以为是可怕的未知高原生物对于入侵了其生活地点的人类的报复,而后发现其实是敌对的人类的行为,而这个时候,当时的时局,前面一战中的细节描写,德国酒吧中的对峙场景忽然串联了起来,大国博弈的线索正式进入读者视线,谍战,丑闻,还没有成为崛起实际的帝国首领,不同国家对于德国的新兴政党的态度,一一呈现,在这个纯净的雪域高原,血腥暴力残忍和屠杀逐渐展开……故事的收尾作者巧妙的回到了现实世界,甚至有一丝丝纪实文学的味道…… 总得来说,作者将探险,悬疑,谍战,惊悚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开始以为是探险登山类作品,中间以为是玄幻神秘主义的内容,后面发现是残忍的人类和丑恶的人性的粉墨登场,而这个过程中,情节张弛有度,人物性格刻画虽然是典型的各国人物却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质让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沉思肃穆,有些幽默和笑料虽然普通却又效果非凡,作为闲暇时候的时光消磨小品是不错的选择,个人评分8.2分,推荐指数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