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后感1000字
《奇特的一生》是一本由[俄]格拉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一):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用Xmind做的读书笔记,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二):个人感受
1.注重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
2.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3.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4.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5.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最后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三):给时光以生命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忙啊,但是又不知道时间都花在哪里去了!也没觉得有多么大的收获!总之就是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柳比歇夫通过自己62年始终如一的时间统计告诉我们,之所以会有上面这些症状,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对时间的感知不够敏感,也是对自己不够了解。通过每日记录,再每周,每月,每年总结,统计,总结,柳比歇夫能够精确地感知自己的时间,看到时间在流逝。 我们应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四):生命的省思
《奇特的一生》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时间,过好自己一生的故事,并不仅止于时间管理。
时间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生命和人生对我而言又是什么,这是我看完本书以后的最大的一个问号。
所有人都说生命很宝贵,时间很宝贵,但事实上,具体到每天的生活,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感觉并非如此。
拖延症、闲聊、无所事事……平淡的一天里,这样的时间总是存在的。对于时间的流逝,越长大,越没有感觉。
问题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五):时间统计法:记录-总结-计划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本书的写法有点奇特呀~
书中提到的“时间统计法”确实很有启发。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中都会提到“时间日志”,记录每天的时间去向,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把时间当成一种资源,除了记录去向之外,还会总结,每月小结,每年总结,及时调整。
其实,计划总结是一项很重要的个人能力。此前我并未意识到把时间当成一种可以用来统计分析的资源,“时间统计法”的观念给了我很大启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实践中检验“时间统计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才是正道。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六):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间管理方面的书
本书三颗半星,本人觉得造就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最主要的是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是因为他令人景仰的时间的统计法,这只是他运用的一个工具而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生命又是由时间汇聚而成。时间无法储存,也无法倒转,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以创造我们自己奇特的一生。
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所以对想学时间管理的人此书不太推荐,当然如果你想做时间管理,自己最好也做个时间统计,你会发现太多时间被浪费了。对时间管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推荐你们看以下几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你一年的8760小时》《把时间当朋友》《小强升职记》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七):自律是王道
我们的社会,在我看来有太多的不正常,也许这些认识只是由于我个人的认知偏差造成的……
我的理解,社会上平凡和普通才是大多数,如同你和我,我们资质平庸,双商平均,成功和风光其实离我们很远,高光时刻也只是生活中非常非常偶然的片段,大部分时间要忍受和接受这样的普通。
柳比歇夫给了我们榜样,看似机器人一样的规定和作息,其实是最大限度的给了自己时间和自由,自律真的太重要了,有时候社会所鼓吹的天赋和转瞬即逝的灵感,但那只属于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即使他们天资聪颖,我以为如果他们能稍微自律一些,也许创造的价值和影响力还会更大),对于普通人自律的过好这一生,遗憾应该不会太多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八):《奇特的一生》阅读笔记
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
很早以前就听过柳比歇夫出名的时间统计方法了,当时只是很佩服,能如此坚持统计时间的使用记录。看到这本书,就是有点好奇,在作者眼里,柳比歇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如此严格记录自己的时间去向?对于其他的作者重点写柳比歇夫是如何的记录时间,如何的有成就,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入了解柳比歇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画像更加感兴趣。
谁不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谁不想更好的管理好时间?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柳比歇夫做到了,但他最终也是有遗憾的,最大的目标没有完成,但不代表没有收获。 至少他利用这个时间统计法,过得很好的一生。
我们也想用这个时间统计法,前提是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九):如果想通过这本书掌握时间统计的方法,
如果想通过这本书掌握时间统计的方法,那么正文前六篇导读,尤其是小强的文章更具有指导性,其次可以看看每章后的要点,来确定本章到底需不需要读。由于本文是纪实散文(?),并不具有过强的方法指导意义,另外译文文风(亦或是原文文风)于我读来并不十分顺畅。文章提到时间统计的优势以及意义(更多的是之于自己而不是他人),但也指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每件事都记录下来,并养成感知时间流逝的能力。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十):有点失望
可以说是慕名而来,通过《把时间当作朋友》大量提到柳比歇夫以及他可以说贯彻整个学术生涯的时间统计法,加之李笑来老师的书写的真是太精彩,对这本书抱有了一定的期望和幻想,然而通篇读下来,只觉得失望,零零散散的记录了柳比歇夫以及他时间统计法,有点介绍柳比歇夫生平味道,还不属于人物传记,关注点不止在方法上,前后融汇了这一方法给柳比歇夫带来的巨大益处,吊诡的是,对于益处的讨论占了几乎整本书的篇幅,方法本身介绍的少之又少,遑论细致,连完整都做不到,反倒是大量的提到了当下的知名学者,只感觉作者知道的人还真是多啊。。。不知是作者本身写作习惯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语言逻辑,前后章节有些混乱、冗余,部分章节之间标题和内容对不上,逻辑也是断开的。。。说不到点子上,偶尔出现几句反而使人产生点睛的幻觉,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