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4 03:0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大全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由[美] 海莲·汉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你有故事,我来聆听

  这本书,讲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友谊,友谊的桥梁就是信件。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友谊通过信件,来往了20年,虽是友情却胜过爱情。两个人之间没有了平时的虚假,不用过多的去考虑对方是怎么想的,不用再去迎合对方的情绪,自己的表情包也比以前的多了,自己时而兴奋、时而大笑、时候低沉,跟小孩一样。一起来白丁友记,体验一下查令十字街84号的陌生人信件感觉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二):意外的邂逅

  在图书馆逛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想起在《一本好书》中推荐了它就想着看一看吧。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在这本书的的第二页印着这一句话,刚开始看有点不理解作者“我亏欠她良多”这个意思与心态,看完之后,心里有点难过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想法。1949——1969年,一些陌生人之间长达20年的通信,与信任,与友谊,真是令人羡慕。记得进入初中学习英语的时候学到了一个词“pen pal”,英文书中也会介绍国外的同学或者老者他们有笔友的一些经历,在当时就想自己也可以有一个笔友,和她分享生活、学习与心里的一些感受或想法。我感觉海莲和书店里的员工就是笔友,特别是弗兰克 德尔,更是在读书方面与她有着默契的一位朋友,他懂她。这样的友谊真是难得!这本书虽然是一些信件的摘录,但是读起来却不枯燥,信所描述的画面好像跃然眼前,你能想象得到。所以我觉得翻译也是极好的。看到结局有一点悲伤的味道,感觉是个悲剧,但从实际来说,这是个美好的结局,他们的友谊与信任一如既往并延续下去了。特意传上我看过的这本书的封面,因为比较喜欢它的这种封面设计和里面的排版设计与纸张,感觉有点像海莲选书的味道,也体会到了这里面的快乐,有一点小窃喜,虽然没有作者那样的专注于专业。自己本来就很喜欢英国很喜欢伦敦,看完之后更加想去了,到那时肯定也会代作者先上一吻。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三):读书人的情怀

  

笔记

虽然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感欠佳,仍接受了本书的安利,也看了改编的电影,和爱情无关,与友情有染。传言称爱书人圣经,有点狂了,只是一种读书人的情怀寄托吧。如今,实体书店的日子过得艰难。上个世纪50年代,英美通信只需要五天,吓人。二十年的笔友非信任、真诚、志同道合而不可。虽说初心是书的买卖,来来去去渐渐变质不再单纯,升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书店的羁绊。提到了很多作家和著作,大多未闻,中译人性化附加了注释,瞬间感受到了海莲汉芙的高大上,再次感叹犹太人的读书力。

  海莲汉芙说她不喜欢虚构类小说,其实我想说,非虚构就一定真实吗?落笔生虚妄。

  印刷为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圣经印刷世界第一,质量真的上好佳。

人物

  海莲·汉芙,博尔顿(刺绣),玛克辛(汉芙朋友,演员)。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弗兰克·德尔(妻子诺拉,大女儿希拉,小女儿玛莉),塞西莉·法尔,梅甘·韦尔斯(秘书),比尔·汉弗莱斯(编目员),珍妮特·彭伯顿,乔治·马丁。

摘抄

  我本身是犹太人。我喜欢被前人翻读过无数回的旧书。

  美国,好一个“坚定的盟邦”!当她一掷千金帮日本、德国从败仗中“复苏”,却眼睁睁看着英国同胞饱受饥馑之苦!(1951.4.16)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我就是没法儿喜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操演着不曾发生过的事儿。……我就是不喜欢故事。我坚决拥护“亲身经历”的作者、作品。……我这个一向厌恶小说的人终究回头读起简·奥斯汀来了。《傲慢与偏见》深深虏获了我的心。

  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吹得天花乱坠,终究只是一个广告文案。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四):《查令十字街84号》|有种爱可以超越时间、距离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是英国的一家书店,更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

  《查令十字街84》不单单是一封封的书信,更多的是沉甸甸的友情,一生未说出口的爱情。

  1

  美国海莲汉芙是一位作家,她酷爱读书,但一生穷困潦倒,1949年10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专营绝版书的广告,就试着写信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这使她结识了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从不断地来往的书信中,两人的感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0年3月海莲汉芙开始向弗兰克购买情诗的诗集,其实那时他们早已知道彼此的感情,只是谁都没有说出来。

  由于英国受到二战时期的影响,英国的经济萧条,食物供给不充分。每户每周只能配给少许的肉,没人每月分得一个鸡蛋,海莲汉芙得知这件事后毫不犹豫的邮寄给他们罐头、肉类鸡蛋等食物。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全体员工都非常感谢她,纷纷给海莲写信,并多次邀请她到英国来做客,弗兰克也邀请过她,但是海莲汉芙一直以生活拮据为由拒绝了。

  或许她怕自己的到来会让他们的书信终结。或许海莲不想打破科恩书店的平静生活,于是她选择了逃避。

喜欢一个人的方式有好多,有人选择大声说出来,有些人则选择默默藏在心里。

  2

  海莲汉芙的幽默、率真深深的吸引着弗兰克,弗兰克的沉着、稳重也同样让海莲心动。但是他们只是在书信来往中聊着需要的书跟价钱,从未说出对彼此的爱慕。海莲知道弗兰克已经有了家庭,弗兰克也明白自己应该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与担当。并没有让感情再继续发展,而是继续以朋友的名义交往,海莲也从此没有嫁人,一直互通书信。

  可是谁会想到这次的通信竟长达近20年没有间断,书信从美国的纽约东九十五大街14号到英国伦敦中西区查令十字街84号穿越了大西洋,他们的友情也超越了时间。直到1968年弗兰克的去世,书信才最后终止。

  弗兰克的最后一封信与之前的信有一些不同,似乎他明白他在世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在最后一封信的落款处加了三个字想念您。从此海莲再也没收到弗兰克的回信。直到一封来自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秘书的信,海莲才知道弗兰克已经去世。

  3

  她看着自己满屋的书,不禁落泪,二十年了,这些书都是弗兰克亲自找到穿越大西洋邮寄过来。

她太渴望去踏上那片土地,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好多的英国电影。

  最后,海莲汉芙坐上了坐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她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地方,这个想了二十年,写了不知多少遍名字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虽然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早已不在人世,这个书店没有了以前的辉煌。可是对于海莲来说,来看看弗兰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已经足够了。

海莲曾在最后说,如果你恰好路过书店,请代我献上一个吻,因为我亏欠她良多......

  这足以看的出海莲的遗憾以及对科恩书店的爱。

  现在看来书信似乎是退出了舞台,但是唯有书信才能保留下珍贵的记忆。回家翻看以前的杂物,发现了几封中学时代写的信。

  读一读,才发现以前记忆中的碎片都串连起来了,自己又回到了每天穿着校服的日子,不知泪水已经流了下来,从信里你看到了那个十字开头年纪的自己,曾那样偷偷喜欢一个人,默默守候着自己的城堡就像守着整个世界。

  你留着过去的东西,舍不得丢,不是因为现在还放不下,而是想留住那时的你,留住那段时光和时光里闪闪发光的人。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曾这样说:等一封信,有时漫长得如同一生,但是慢一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五):云中谁寄锦书来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kiss it for me?I owe it too much.

  —— Helene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那时候,等待是一种焦虑,也是一种幸福。每次落笔,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境况和情绪,正是因为这种等待,让我们更加珍惜一份感情,而这种书信往来的记忆也是温暖的。就像是年少时给心爱的女孩写情书,小心翼翼的铺开信纸,既惴惴不安,又字字斟酌,哪怕是觉得一个字写得不好看,也会重新写。而在即时通讯发达的今天,快速的交流却也让这份美好大量流失。翘首以盼、跃然纸上,这样鲜活的画面似乎也渐渐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购买这本书之前看过一些介绍,有的提到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店老板弗兰克之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刚开始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希冀,但直到最后,也没有在书信中读到太多关于这方面的情愫。海莲只是在1961年3月10日信里写到“Frankie,you’re the only soul alive who understands me”,而弗兰克的妻子也只是在他死后给海莲的信中提到弗兰克很喜欢海莲的来信,除此之外,信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谈论书籍和生活中的事情。

  想想便释然了,也许这就是书的力量。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书信交流,单纯而又温暖,没有过多修饰,却又充满生活的味道,即便不是因为爱情也不会妨碍他们之间互相理解、彼此欣赏。在信中,海莲是一个幽默率真的人,会因为读到好书而开心,又会因为弗兰克没有寄给她心仪的书而生气。而弗兰克是一个温和热心的人,常常为海莲留意她喜爱的书。这一切却随着弗兰克的突然去世戛然而止,也给海莲带来了从未去过伦敦的遗憾。我认为,虽然海莲无缘与弗兰克见面,但可以在人海茫茫中找到这样的知己,跨越二十年时光,写下一叠叠记忆,温暖了彼此的生命,已经足够了。

  虽然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已经关门,但这份书缘,使之成为无数爱书人前去的圣地,也希望可以通过书,来联通你我。

  如果你对读书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一起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六):《查令十字街84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口气将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了,情节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一个人索书,一个人找书的故事罢了。

  确切的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收录了一个手头拮据的美国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一家古旧二手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跨越了20多年的书信,谱写了一场传奇书缘。

  汉芙是一个穷作家,在美国买不到合适的书,机缘巧合下,她写信去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邮购。汉芙列出的书名颇属于小众口味,所以德尔先生便到处去搜寻购买,于是一封封的书信开始来往。

  汉芙不仅热烈真挚,幽默活泼,而且心地善良。50年代的英国物资匮乏,汉芙多次把鸡蛋火腿甚至丝袜等生活用品邮寄到英国。于是整个书店店员对这个好心的美国顾客很有好感,他们都背着弗兰克给汉芙写信,就像孩子们背着家长密谋“坏事”的顽皮,真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弗兰克平和稳重,一直在兢兢业业的设法寻求她要的书。来往书信中,从一开始一本正经的敬称,到后来的“亲爱的海莲”的朋友般的称呼,以及让收信人感到温暖的邀请:“当您确实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

  两人之间因书结缘的情谊已通过书信建立起来,并且就如老酒,存放的时间愈长,愈口感温润醇厚。

  我想,之所以它被誉为“爱书人圣经”,就是因为潜藏在书信字里行间的情谊吧,它无关乎爱情,只是爱书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心灵碰撞。

  这本书有两点打动了我。

  一点是爱书人之间的理解。汉芙爱书,懂书;弗兰克敬业,专业;两人之间关于书的热爱与理解透过书信氤氲而出。在汉芙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在这句似轻松调侃又严肃郑重的话里,体会出汉芙对自己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叹息,也看出幸好还有一个人懂我的欣慰与幸运。

  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每个人都想有那么一个知己,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就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俞伯牙与钟子期。地理上的距离不是问题,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甚至物种也不是问题,就像伯乐与千里马。

  然而,即便“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有人终其一生也不被理解的的现实也数不胜数。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一个朋友。他儒雅风流,对谁都彬彬有礼,让人如沐春风;但是他又像一根利剑,他能刺穿别人的防线,戳中别人的痛点,让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他的想法让人觉得很荒谬,但是却经得起推敲,是我们所不敢思考的,是挑战我们一切伦理道德的问题。留言很多,有说他有个有趣的灵魂的,有说他很有魅力的,更多的是骂他自私的。他就像一个游走在世俗的孤魂,出世又入世。他所说的话是否对错,我无权置喙,但他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却是很醒目。

  作为俗世之人的我也想有那么一个知己朋友,能彼此关心,鼓励,帮助,获取心灵所需,没有任何目的的交流,可能吗?很难啊。

  另一点是书信的交流。书信,实在是一种优雅的古老的联络方式。落座书桌,沉静,凝思,一笔一划的在洁白的信纸上写下文字,然后邮寄出去。或者收到信笺,怀着欢喜的心情,字字品读那多日前对方写下的款款字句,慢慢体会。书信很慢,但是感觉很美,很悠长。

  我一个朋友在年少之时,也曾有一个笔友,通信两载,未曾谋面,只是通过书信想象着对方的样子。收信的日子,是她最开心的时候,慢慢品读,然后字字斟酌的写回信。即便现在早已失了联络,信件也已遗失,但是如今说起,她都忍不住嘴角微扬,那段时光,真是单纯而又快乐。

  现在的生活节奏比起以往已变得飞快,交流也由电话短信取代了慢节奏的书信,这是好事,同样也未必都是好事,因为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就如译者陈建铭先生所讲的“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我怀念书信来往的日子,也不排斥现在的交流方式,电话短信也好,电子邮件也罢,只是我希望,我们都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老友,在绵延数十年的人生里,都能够情谊不断,相互调侃,相互关心。见面之后或年老之时,还能彼此相视一笑,此生遇到你(们)这些人,实乃我此生的福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七):吻在书页中的怀念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汉芙·海莲

  人生有几个20年?悠悠岁月中,我们用书信往来……一个英伦的谦谦绅士,用20年时光为大洋彼岸的穷困潦倒的小编剧收集旧书——只因为她爱书成痴。

  当然,这是读者心中的情怀。实际上的情况是,小编剧是个需要邮购服务的顾客,而英伦绅士是旧书店的工作人员。

  甚至,这本书根部就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拥有了友谊的买卖双方的“微信交流信息截图”,只不过在当年叫书信。

  只是,我和太多的年轻人一样为这本书所感动,主要是在活泼中带着撒娇的去信,以及庄重淡雅的回信中,能够自始自终地感受到那份对书的爱和眷恋,以及由此衍生开来的,双方当事人的深厚情谊。

  小编剧由爱书而及乌,始终在回报那些“售书给她的朋友们”,英伦绅士忠诚于服务,更是为了这个从未谋面的异性朋友,亲自跑到乡下搜寻,帮她圆满关于书的情缘。

  二战之后的英国,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小编剧每逢节日寄来的香肠、肉和鸡蛋,那是普通英国人“只能在黑市里匆匆一瞥的昂贵奢侈品“,却在许多年里,都是查令十字街角“马科斯与科恩书店”的六个员工可以亲手接到的礼物。

  那份友谊,已经凝结在家人的欢喜和孩子们的欢呼中了……因为有你,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某种可以期盼满足的色彩。

  这就是“活脱脱从狄更斯的小说里蹦出来“的古董书店的全体员工的心声。

  我能想象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喜悦。

  他们之间的距离,早已不再是伦敦到纽约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就在打包寄来的每一本书之中。

  穷困潦倒的小编剧,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里,即使自己连凑足一张去英国船票的费用都很艰难,却从未忘记把各种各样的美国食品陆续寄给大洋彼岸的六个朋友分享。这是亲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吧……

  所以,就是这些闲话家常和讨论书籍的通信记录,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海莲嘻嘻哈哈的美国大妞的性情甚至神情,而那个一贯于“英国式骄矜”的弗兰克,庄重和正统的言语模式终于慢慢被美国大妞所感染,开始有了微妙的幽默感。

  就像弗兰克的某一次回信说:他们在享用海莲的食物时,只能“全体同仁举杯恭祝海莲和女王陛下都凤体康泰”了……

  这不仅是感激,也是从心中满溢而出的爱。

  书中有很长篇幅的通信记录,都是关于海莲准备去伦敦看望弗兰克等六个朋友的事情,差一点就成功了,因为海莲犯了牙病,不得不看了一次医生……于是,路费没有了。

  弗兰克说:“橡原巷37号永远会有一张床等待着你,你爱呆多久就呆多久”。海莲对着这句话充满了激动和向往……然后,一张船票的钱,阻隔了他们整整20年。

  那是1969年的一天,海莲收到弗兰克大女儿寄来的一封信,告诉她,自己的父亲昨晚死于腹膜炎急性发作……那个“唯一了解我的人“,就这样,未来得及说声再见,即已永别。

  或许,是译者的前言耽误了我的情感进程,书还没开始读,我已经知道这个结局了。所以弗兰克的死讯,并没有催生我的眼泪,而是……

  弗兰克死后,他妻子评论说,他“饱富学识”,“曾那么喜爱读她的来信”,甚至和海莲有“如此相通的幽默感”……而这些,我们在书信里从未看到。

  我想,弗兰克心中必然是一份已经超越了友谊的情意,所以他才深藏起来,任何时刻都未表露出稍嫌越界的言语。

  而所有的书评人都反对在这本书里寻找爱情的痕迹,因为这是一本见证了人间温情的文集,向我们展示一种超越了时空羁绊的友谊。如果这份友谊也保不住,那么人类的文学史上就再也见不到关于男女之间纯粹的友谊的历史纪录了。

  但我总是觉得,这样一个在遗爱过往、怅然而终的故事,就在海莲的孤独中戛然而止,真的很残忍……其实,有很多人也想我这么想。

  这本书曾被拍成电影,名字奇怪的很,叫《迷阵血影》,我在网上搜到一篇很棒的影评,名字叫《爱情的另一种译法》,里面说:“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说的真好,完美地表达了我的意思。我还想补充两句:最动人的情话,就是那种未曾起于唇端,却已经为你所知的心意。这一生我都没见过那个“懂得我一切“的你,但是每一个漫长寂静的夜里,我都在书中看到你的微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这样一本书,记录了二十年的心意交流,人们叫它“爱书人的圣经“;那本书里记载的书店所在地,被人们称为”爱书人的圣地“。

  它的名字叫作:《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八):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从这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海莲对最终并未成行的伦敦之旅是心怀遗憾的。

  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陈建铭译,译林出版社)是一本书信集,主要记录了1949年10月至1969年10月之间,美国作家海连·汉芙与英国伦敦一家二手书店员工之间的近百封书信。书信内容涉及寻书购书、互赠物品、日常生活交流等,每封信都很简短,读起来很容易。就我个人而言,读完这本书,不仅深深敬佩海莲对二手书籍视为瑰宝的热爱,更对海莲最终未能成行的伦敦之旅感到怅惋不已。

关于对书籍的热爱

  毫无疑问,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都能深刻感受到通信双方,尤其是海莲对书籍的由衷热爱。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49年10月,伦敦的“古书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刊登了一则“专营绝版书”的广告,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穷作家海莲·汉芙看到后,去了一封简短的信,随信附了一份购书清单。从此,双方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通信。

  作者对马克斯和科恩书店寄来的二手书籍有多热爱呢?我们不妨看看书中一些描写:

斯蒂文森的书真是漂亮!把它放进我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这是海莲在回信中对她收到的第一本书的赞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从1950年10月2日的一封回信可以看出,她对那本纽曼的首版书《大学论》的喜爱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线爱怜地抚摸它。倒不全然因为这是首版书,主要是我打出生起从没见过这么标致的书。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实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质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该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

  当然,书中的信件除了寻书、购书、评书,还有不少其他内容,例如从信件语言风格可以看出,海莲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又例如,二战结束不久后的英国,物资短缺,每户每个星期只能配给到两盎司肉,每人每月只分得一个鸡蛋。于是善良的海莲(窃以为爱读书人的内心都是柔软的,很善良的)就隔三差五给书店寄去一些物品。她的善良获得了回应,于是收到的信件落款姓名从一开始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书店秘书“弗兰克·德尔”,扩展了到了后来的书店所有员工、书店员工的家属甚至邻居。书信中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真诚、友善着实让人感到温馨和向往。

  正是因为海莲的这本书,无数爱书人知晓并记住了“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直至今日,虽然查令十字街的古旧书业已大不如从前,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也已不复存在,但仍有无数爱书人从世界各地前往这条街、这家书店凭吊这段横跨大西洋、绵延二十年的动人情谊。

关于一段未成行的伦敦之旅

  海莲对伦敦是充满向往的,在1950年4月10日的一封信中,她写道:

请多来信告诉我关于伦敦的一切。我幻想着那一天快点到来——我步下轮船、火车,踩上布着尘灰的人行道……我要走遍柏克莱广场,逛尽温柏街;我要置身在约翰·多恩布道的圣保罗大教堂;我要趺坐在伊丽莎白拒为阶下囚的伦敦塔前台阶上……

  此后,伦敦的朋友们也多次在回信中提到盼望海莲能如愿到英国,并表示有空房子可以供其居住、期待和她一起去海边度假。

  但是,就书中信件内容看,海莲最终并没有去伦敦。1969年4月11日,海莲在写给从美国前往伦敦的朋友凯瑟琳的一封信中写道:

……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得尽兴。……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就在那儿!”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很多书)……我很笃定:它们已经在此驻足。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封信,也是令我顿生怅惋之情的一封信。兴许因为是在上下班乘坐的地铁上站着看完这本书的,我没有静心地去体会书中的内容,前面大部分信件都看得很快,甚至没有特别注意每封信右上角的年份日期(刚开始的5年里,双方通信比较频繁,大约从1953年开始,减少到了每年一两封)。直到1968年9月30日海莲在写给弗兰克的信中说到“我们都仍健在”“你当上外祖父没?”时,我才惊觉他们已经通信近20年了,他们都已经步入老年了,犹如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的傍晚突然吹来一阵凉风让人惊觉冬天即将来临一样。然后紧接着就是1969年1月8日的信中写到弗兰克已“于上上个礼拜天因急性盲肠炎去世了”,再然后就是上面提到的全书的最后一封信了。

  这突如其来的结局着实让我感到怅然、惋惜。曾经他们是那么欢愉友善地通信,那么期盼见到对方;他们陌生的双方之间由于卖书买书、书信往来而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在我这个现代社会的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洁美好和令人向往。然而这些就在我上下班摇摇晃晃的地铁上突然结束了,就像曾经热闹喧哗的荣国府最终悲剧散场了一样。

  我忍不住探究海莲的伦敦之旅最终没有成行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因为穷,她把有限的收入大部分用在了购书和看牙医上。第二也可能是因为读书人那份相识却不敢相见的“情怯”和缺乏行动力的“懒惰”吧。前者如海莲在1952年2月9日的信中写的“如果继续照这样的调薪幅度,到了六月,也许我就可以启程赴英,自己去逛‘我的书店’——如果我胆子够大的话。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我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到了书店后我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后者如海莲在1951年11月12日的信中写的“你们有精装版的合唱乐谱吗?……虽然我顶着寒风,走到五十条街外就能买到,但我想还是‘就近’先问问你们吧。”

  我甚至脑补了多年后海莲最终去到伦敦,去到查令十字街84号那家“我的书店”的场景:一位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老奶奶站在一家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二手书店前,看着物是人非,噙着满眼泪水……

  海莲会遗憾和后悔自己没有踏上向往已久的伦敦之旅吗?从全书最后一封信的最后一句话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