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100字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加林贝蒂 / [意] 伊雷妮·梅利尼 / [意]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一):哲学,给大脑的保健操:从孩童时期培养哲学思考,探索生命的美妙
1.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还处在非常新鲜好奇的阶段。世界五彩斑斓,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锻炼着他们的大脑,塑造着他们的思想。
这样的一种求知欲,就是哲学家般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更多的人,长大之后,就忘掉了自己曾经对于这个世界的热忱。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不容易,正是因为思想的深不可测。我们很难从事物的表象直接得出科学的论断。每个人思想的形成,都受制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无一例外。
孩子之所以是天生的哲学家,正是因为在人的早期阶段,思想的可塑性是极强的。我们给予孩子不同的环境,就会收获不同性情的孩子。哪怕是提出了同样问题的孩子,我们给予不同的反馈,也会塑造他们不同的观念。
这就是思想的神奇之处。常常思考问题,思考这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学科的壁垒,给出多元的答案。我们的哲学思辨,才会是一个激活着的状态。
珍惜孩子的哲学思考,在孩童求知欲旺盛的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触手可及。可人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事实上,现代人常常会因为各种观念的相互干扰,而变得更加痛苦。不能以一个更高的格局去跳出生活,反省自己,我们就容易陷入谜团。所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帮助我们了解学科背后隐秘的联系,它帮助我们更了解人性,更了解自己。
2.哲学家的百家争鸣
说起哲学,可能有点玄幻。但若说起思考世界和认识自己,想必没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不重要。
基于此,我们才更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引导他们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哲学家是哲学思考路上的重要导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这些启迪因情境而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思考的多元性。虽说很多哲学思辨没有定论,但思考这个过程本身,难道不是最宝贵的意义所在吗?
像《苏菲的世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些书籍,其实已经给孩子们做出了很好的哲学范例。孩子们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大致了解哲学的世界。
这样的了解很有必要,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不足以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自己,产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唯有我们真正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哲学的世界才算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就是一本不错的范例。相较于前面提到的两本,这本书籍真是汇集了众多哲学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又能言简意赅,用故事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让人们产生真正想要了解的欲望。它实在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3.《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本书由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加林贝蒂所著,他从众多的哲学家中,挑选出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百位,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其他各个行业的翘楚,比如:数学界的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宗教领域的佛陀;政治领域的伏尔泰、卡尔·马克思等等。
哲学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之前,他往往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有了自己卓越的见解。在思想的深度上,他超出同侪,进而演化为哲学的思辨。正是这种哲学的探究与思考,成就了他们,也因为这些思考非常具有价值,他们才得以名垂千古。
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关于幸福的定义,关于物种的进化,有太多的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翁贝托·加林贝蒂就把这100位哲学家思想的闪光瞬间提取出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内容,多篇幅短小,且每一个问题后面,都跟着一位哲学家探究的小故事。语言浅近,通俗易懂。不仅如此,在故事的背后,作者还会抛出一个小问题,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像这样的体例安排,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去阅读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缺乏阅读的思考力,翁贝托·加林贝蒂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就是一本不错的训练材料。不用孩子们自己想问题,这些问题就足够有趣。它带领着读者们一步步深入,在100个这样的思维训练之后,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4.艺术性与哲学性的兼容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的哲学故事是有趣的,可读性是不容置疑的。若单单因为这一点,我还不至于如此推崇它。最叫我感到拍案叫绝的,其实是《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中的插画。
这本书,100位哲学家,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专属肖像画。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虽然它很有厚度,但它真的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阅读的同时,就是一场优雅的艺术赏鉴的过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中的插画,由10位插画师共同完成。每一个人物都特点突出,且有着别样的幽默。画的页面角落,通常会有这个哲学家的简介。阅读完这样一本书,我们仿佛多认识了100个人,而且还是这么富有智慧的一群人。他们成了我们灵魂的朋友,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行的路。
喜欢绘画的朋友,也可以把这本书珍藏。它真的做到了,每一个人物肖像,都有灵魂;每一篇故事,都有哲思。
5.用哲学去更新迭代自己,生命如此美妙
生命之所以如此美妙,恰恰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因为不知道很多事情,才会生发出对这个宇宙的敬畏。
当我们终于知道了一点道理,也会更加了解人性的真谛。
对于世界的探索,永不停歇。对于自我的提升,其实就要从现在开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带着孩子用哲学的思考,来更迭自己的生命。生命之源,唯有思考,才能活水不断,唯有对哲学思辨的追寻,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进取姿态。
当我们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世界的万千奇妙,很多的苦难,便不再仅仅是苦难。它们磨炼我们的意志,锤炼我们的品格,让我们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
正因为有局限,我们才更应该爱这广阔的哲思。它带领我们的思想飞翔,飞出壁垒,去拥抱那更辽远的境界。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二):在孩子面前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妨看看这些哲学故事
文|程小亦
来源|程小亦
前一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四川有一位大爷花费了半年多自制了一面大的风筝,没想到在公园放风筝时,一群孩子朝着风筝飞行的方向围观,最后龙头线被孩子们扯断,长长的龙尾失去平衡感,掉落到地上,风筝再也不能起飞了。
虽然在公共场合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但人都有好奇心,更不用说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
在孩子们追逐和拉扯风筝的过程中,萦绕在孩子们心中的问题,大概就是“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风筝这么特别?为什么大风筝不会落到地上?为什么风筝的头是朝下的?等等一系列探索而引发思维的拓展。
有的人觉得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有些人觉得如此有颜值的风筝不应该在高峰期的公园里放。
世间万物,一切都可以分割为二。我们表面看到或是看不到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个孩子遇到新鲜事物内心都会呈现出一股冲动劲。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出生到六岁这一阶段,会形成两张“地图”即认知图和情感图。 认知图将决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学习新事物的方式,而情感图则会决定他如何感知发生的一切。大风筝就是孩子们在成长路上遇到的新鲜事物,最后风筝被孩子拉扯下来其实是孩子在通过触摸眼前的风筝,来感知留在脑中的问题。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追随风筝,拉扯大风筝。
王尔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为所有问题寻找唯一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一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现实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某个棘手的问题时,经常觉得才思枯竭,进了死胡同,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视角,忘了问题总是多维度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经常会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使未必能最终解答问题,但一定会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前一段时间,我陪女儿做作业,其中有一道语文组词题,女儿一直说老师讲的答案是A,而我的答案是B,女儿不同意我的答案,后来我告诉女儿,我给出的答案是B,是A的答案上进行了延伸。
这样一来不仅积累了孩子的词汇量,还拓宽孩子学习新思路,也让她试着去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孩子也学会了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
在最近看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中提到,当我们表达某个观点时,要经常提醒自己,自己深信不疑的想法,仍然只是一个“偏见”。
生活中,任一事物都存在着多样性,而不是用情绪去对抗措手不及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真正地讲道理,识破诡辩中的矛盾避免被人误导,这也是孩子在发展自我认知与情感模式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都说冲动是魔鬼,那么孩子的理性情感大部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验各种深刻的情感。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故事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叉子是餐具》。
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吃饭用的叉子可以当成梳子,也可以当成敲击乐器,如果你告诉孩子叉子是用来吃饭的,不可以用来当梳子和敲击乐器。
那么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A是A,而不是一切A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提出矛盾律,告诉我们不同事物之间不能混淆,要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否则生活将陷入一片混乱。就拿叉子来说,它不仅可以拿来吃饭用,有可能小孩子还会拿着叉子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
通过这个《叉子是餐具》的故事,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混淆了万物的界限,就会顶着锅盖当头盔,披着床单当超人,做出许多可笑的事情,因此,世间万物各就各位,各司其啊你,梦醒了,就应该面对真实的生活。
看似高深的哲学道理却又简单明了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属性,不可以把生活中的物品混淆起来,应该做到物尽其责。
02当孩子可以独立呈现自我时,才是最真实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天生的特性,比如爱钻牛角尖,喜欢与大人唱反调等等。
有一次,我去孩子的学校做卫生,有一位女同学一定要拖地板,要自己把干净的拖把弄湿了拎起来拖地板,她的妈妈怎么说,她都不干。
妈妈的语气越来越重了,孩子虽然放下拖把,但明显心情不美丽。
孩子的行为受到了父母的不认同,让她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件事,导致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孩子在尝试新鲜事情时就缺少了一份自信和果敢。
在《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一书中,朱迪斯巴特勒在《你和镜子中的你》故事里,讲到男性和女性的区别,男女之间的兴趣不同,导致大众对男女的标签亦有不同。
当你想像你生活的世界里,所有镜子都是不透亮的,你无法照镜子看清自己的样子时,你的身上贴的标签也就无从看到,而当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样子里,他最放松,最真实。
朱迪斯巴特勒认为,身体是私人的,因为身体是我们自己的,但也是公共,因为我们带着自己的身体行走社会,通过身体表达自我。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大脑支配自己从事某一件事时,其实孩子的内心是最开心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出于本能,在本能的驱使下,做起任何事来也会更积极和自信。
03给孩子建立最好的价值观,便是从学习中打通知识关联
每个孩子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并不是所孩子对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论证,即使是我们大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如何“验证”对方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答案是通过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就意味着“获得”和“打通”,哲学关注的正是如何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是孩子一生两大命题。
当我们的孩子呱呱落地时,怀抱着TA的父母以及喂养器具和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是孩子接触世界的开始。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注意力会从身边的事物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他们需要不断地试探和认识更多事物,进而会产生更多的未知焦虑,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孩子嘴里的“为什么?”
这一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列举了世界100位哲学家的小故事,比如我们常见的孔子、老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叔本华、伏尔泰等等世界各个领域的哲学家,由10位意大利艺术家为每一位哲学家绘制了一幅配色时尚,创意有趣且充满哲思的肖像插画。
通过各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事物之前的存在着紧密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哲学思考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孩子理解容易。在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好奇心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大脑做健身操,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自我批判能力。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而让孩子拥有思辨能力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能力,激活孩子思维,奠定孩子灵魂基石,提高孩子底层竞争力,从拥有此书开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三):畅销全球的哲学启蒙书,闪耀历史的100位名人智慧,皆在此书中
01 什么是哲学?
一提起哲学,我们首先会想到那些拗口难懂的世界难题“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或者最多能提到几个哲学大牛,比如柏拉图啦,苏格拉底的名字,用作聚会装点门面的谈资。
其实,哲学这个中文词,来源于日文的翻译,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e。Philo,是爱、追求的意思,sophie,其实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哲学”这个词的本义,其实就是“爱智慧”。
02 为什么要让孩子接触哲学?
哲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感实在太过微弱,学完了更谈不上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学了几个英语单词,就能让孩子在逛超市的时候,指着“apple”做现场演示。
但是学哲学最大的“好处”,其实就在于“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而不是看和孩子鼓吹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比如在哲学上,有个著名的观念“休谟问题”:我们是否能从“是”推出“应该”?(What is to what ought be?)
很多时候,上面的2者是相互混淆的。但是它俩的内涵,其实完全不同。这就容易犯原则性的错误:一样东西好,就要提倡它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一看这句话,是否有问题:
小明学习成绩不好,所以要不断提高他在学习时间上的投入。
乍一看,似乎没啥问题啊。学习不好,就得多花时间,没毛病!
但是,这前半句是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我们叫做“事实陈述”;后半句是一种今后行为的指导,叫做“规范陈述”。
在实际生活中,从事实陈述,推导出规范陈述,大家切不可全盘接受,而要停下来,想一想它俩是否有必然的逻辑关系?A真的就能推导出B吗?
只有知道了“休谟问题”,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思考,不变成“乌合之众”。
大卫·休谟所以,让孩子哲学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对他们智商的培养。
因为学知识、学文化,只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注重于他们的思维、思想的底层能力。
甚至可以说,缺少哲学思维的孩子,就没有价值判断、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哲学思维?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哲学。
很多儿童哲学教育启蒙,都会提到的“哲学始于好奇”这一说法。在哲学教育里面,一定要激发孩子对世界、对自我的那种天生好奇感,不论是读书,还是一起玩游戏,还是一起看动画片,都要把注意自己跟孩子之间的“互相激发”的关系。
有心的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共读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书籍,比如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本书主笔是知名哲学家翁贝托·加林贝蒂,他曾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普通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1985年起成为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并出版多部哲学专著,《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等。
和用不同人生课题,解释哲学的书相比,这本书换了不同的角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全球100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老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卢梭、笛卡尔和黑格尔,我们就通过这一本书,就可以纵览2000年的哲学史发展,从零开始探究哲学的魅力世界。正因为如此,本书原著一经问世,就成为享誉欧洲的儿童哲学入门读物,荣登意大利亚马逊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
意大利亚马逊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意大利亚马逊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比如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知识。
有一群人,从小就绑着双手,面朝墙壁坐在洞穴里。每个人都以为,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个人,挣脱枷锁,发现了外面的世界:
“原来我以前看到的只是影子!”他看见了外面的世界,阳光和所有的一切。他还迫不及待和伙伴分享,但是谁也不相信他。因为其他人相信,墙壁上的影子,才是真实。
所以说,不仅是哲学教育,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让人的心灵从阴影的、假象的世界,进入到真实的阳光之下的真理世界,它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成年人,一生追求的“太阳”。
又比如萨特的对“害羞”的解释,不仅让孩子学会更好地情绪管理,读起来对大人都有启发。
害羞只是一种特别的情绪,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不管是没射中点球,袜子上破了个洞,出洋相都是暂时的,并不代表你的一生。因为,“一个简单的标签不能概括你曾经的经历、当下的状态和对未来的期许。”
要是我早早懂得这一个道理多好,肯定就不会有青春期那么多的纠结,腼腆的、羞涩的、不敢表达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和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聚光灯效应”不谋而合。
所谓聚光灯效应,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旁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外貌特征乃至长期行为规律的关注程度。”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真相是很少有人会记得你的囧事。
所以,当你的孩子,因为害怕别人的目光,而不敢做某件事时,不妨让TA读一读这段萨特的内容吧。
对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本书甚至可以作为”哲学家经典案例小辞典“,用作他们积累作文素材的秘密武器,或者阅读理解的背景知识,因为它囊括了社会科学、精神心理学、生物学、自然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等领域的知名人物,介绍他们的相关哲学观点。
写在最后: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大人们多读一点儿童哲学类书,常常与孩子就身边的事进行长时间的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能讨论个十年八年,你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解释,肯定会充满创意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奇妙之旅。
一切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缩影。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的不仅仅只有旧闻掌故中的猎奇谈资,更能让孩子从哲学的历史里,洞悉到人类的共同经验与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四):一本藏了100位哲学家智慧的书,帮助青春期的孩子解决人生困惑
《小舍得》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就是子悠,看起来衣食无忧、幸福满满的他,却是全剧里笑脸最少的孩子。
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田雨岚从小就对子悠要求严格,从一年级开始,各种补习班就给他安排满满的。
子悠没有休闲时间,他不是在补习,就是在去补习的路上,唯一的休闲活动踢足球也被田雨岚以学习为由剥夺了。
被田雨岚疯狂打鸡血的子悠并不快乐,所以在一次家长课堂上,他哭着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面对孩子的控诉,田雨岚既委屈又难受,但却死性不改,依旧四处带着子悠去补习。
从后期预告的剧情来看:被田雨岚疯狂逼着学习考试的子悠终于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奥数比赛现场,精神恍惚的子悠撕了考卷,掀了桌子,大闹了考场。
虽是影视剧,但对比现实,现实或许更夸张,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
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我国14-35岁青少年群体(样本量为5563)中,有抑郁风险的比例为21.4%,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为8.1%。而这其中,初高中在读学生群体(14-18岁)有7.7%存在抑郁高风险。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恰恰相反,我们总强调孩子应该学会什么,学到什么,于是在“不停努力”中,忽视了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思考能力。
所以我们花血本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侥幸长大成人,也很容易患上空心病,觉得人生了无生趣,活得消沉又失落。
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唤醒,唤醒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唤醒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孩子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人生的困惑,能够引领孩子主动去寻求答案的,可能只有哲学。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哲学呢?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他说:
如果你只想让孩子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通过对“无用”又“无解”的人生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孩子的是开放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睿智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孩子此后的人生。
从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诞生,他们就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与疑惑,所以他们无休止提问,不间断求知,而这正是孩子哲学意识的萌发。
所以说,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哲学家。只是孩子身上的这种哲学天性却在成长中被不断扼杀。
所以为了保持孩子的哲学天性,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一点哲学,不要让孩子身上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成长过程中被应试教育和社会规则埋没。
也正是意识到了哲学启蒙对孩子意义之重大,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版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在小学段的100本推荐书中,有4套近年引进的儿童哲学书。
反之初中阶段竟然一本也没有,而高中阶段也只有1本。
而且翻开市面上的哲学启蒙书,也是低龄版的哲学绘本比较多,适合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阅读的哲学类读物少。
所以收到中信出版社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时,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一本适合给青春期有着人生困惑的孩子阅读的书。所以我忍不住要推荐给那些陷入青春期困惑的大孩子们。
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的精髓思想,从西方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哲学家,时间跨度2000多年。
本书主笔是翁贝托·加林贝蒂,他是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已出版《黑格尔与亚斯贝斯视角下的西方的黄昏(1975-1984)》,《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2018),《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2018)等多部著作。
本书的插图作者是10个意大利艺术家,他们共同描绘了100幅哲学家的肖像画,所以在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里,我们可以欣赏到10种风格不同的哲学家肖像画。
这本书拿到手后,我陆陆续续读了一周才读完,读完后我觉得必须推荐给10-18岁的孩子们。
推荐的理由有三:
一、通过有趣故事,生动展现了100位哲学家的精髓思想
这本书选取了近2000年来,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100位哲学家,作者通过有趣的故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这些哲学家的精髓思想。
因为是给孩子阅读的哲学读物,所以书里的事例都很贴近孩子的生活。
比如介绍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哲学家希帕蒂亚的哲学思想时,作者用“读侦探小说停不下来”做引子,引出哲学家希帕蒂亚,继而再开始介绍她的思想。
这样有趣生动的讲述方式,不但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介绍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哲思时,作者从提问入手“长这么大,你受过处罚吗?”。
把严肃的哲学思想通过贴合孩子实际生活的方式论述出来,孩子很轻易就能理解并进行深入思考。
很多人对哲学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但是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却完全打破了哲学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意识到:原来哲学很有趣,原来思考很有趣。
正是在不断思考中,孩子们才能不断追寻、探求人生、社会与世界的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稳定的三观。
二、书里没有标准答案,用小提问引导孩子寻求答案
哲学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而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也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
书的每一页下方都会给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这样的:
叔本华说,我们的欲望都是表象而已。你同意吗?
你认为什么是经验?然后再问问你的同学,跟他讨论讨论。
你是否和你自己发生过争吵?后来“你”说服“你”了吗?
通过提问,孩子阅读时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全新视角,以此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时,也不带任何褒贬,只是客观的陈述与介绍。
这一客观公正的叙述方式,会让孩子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周边事物,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认知世界。
其实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考第一名、成为学霸,考上名校的人生才算成功,随心而行,平凡而又幸福地过一生,也算成功。
孩子通过阅读哲学,不断探索与反思会渐渐明白:人生不是独木桥,除了考名校,还有千千万万条出路。
三、书里选取的哲学问题,最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里选取的哲学问题范围很广,不但会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会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
而这些正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关注,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所以特别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类似下面这些问题在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里很多:
真正的朋友:帮助孩子认识友谊的真谛。
哲学的剃刀:帮助孩子去掉思维的累赘,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
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让孩子理解数据,不为分数、考试排名所掌控。
黑天鹅:让孩子试着判断,学会验证信息。
书里选取的这些关于友谊、人生、大数据以及理性判断的问题,帮孩子更好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帮他们更快地融入世界。
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人类的六大竞争力是娱乐感、意义感、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一大半都与感知能力相关,而感知能力的基础,是孩提时的哲学天性。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要给他多读哲学,让他的哲学天性得以保留。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正面临种种人生困惑时,推荐你给他读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藏了100位哲学家智慧的书,或许可以唤醒孩子沉睡的哲学天性,从而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用更多样的眼光与态度去看待人生,不再轻易钻牛角尖或者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