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物抵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物抵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30 00: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物抵心》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物抵心》是一本由赤木明登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物抵心》读后感(一):侘寂

  

这本书是在厦门良筑各种纠结之后选的一本书,理由也蛮简单,觉得可以提高我的审美能力。大概是翻译的原因,有些语句读起来有点怪怪的,但依然觉得很美,很多事物都会随着分崩离散,直至消亡,无人能阻止,我们手里能握住的少之又少,知其宿命,欣然接受,每时每刻都可贵(侘寂情怀),很可惜,很多时间我们并不快乐,愿总能找到美物和每好心情

  《美物抵心》读后感(二):关于 无可替代的东西

  情感,时间,生活,这些东西在机器身上是看不到的。

  《美物抵心》读后感(三):说来说去还是心灵美好最重要

  2016年读完的第77本书,[日]赤木明登《美物抵心》。

  今年密集看日本匠人著书,从最初连“粉引”都不懂到现在看陶啊瓷啊木啊漆啊这类书逐渐得心应手,尽管略知皮毛也觉得果然懂一点就比一无所知的感受好到直上云霄。

  还觉察到,近来的心境和十年前并无二致,还是一会高涨一会低落,挺没长进的,同时也和以前一样,不叫嚣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因为不信,却相信生命自有出路,会自然迈入终结,心要乐观,情要看淡。

  可以把目标定的小一点,比如:

  时间不够,情怀来补。

  金钱不够,精神来补。

  退一步讲,时间是公平的,金钱是流动的,美而不贵不费时的小日子你去东三环逛个三源里菜市场,随处皆是,俯首可得。

  《美物抵心》读后感(四):《美物抵心》读记

  

今年给自己的硬性任务其中一项便是,看完要写笔记。

好处是弥补了我思考不够,记忆不好的缺点;

坏处嘛,每次写读书笔记都有种吃力感。

就像这本《美物抵心》,记录了十几位艺术工作者的故事和对话,给我的感觉是散乱的,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么多各异的想法和生活理念精简汇总,若非要概括就只剩“美”、“生活”这样过于宽泛的字眼了,因此我很为难。

这本书我在3月份就看完了,而现在临近10月了,我才想着整理与回顾,为此我还要再快速翻阅一遍,怪累的,怪笨拙的。

刚刚我回顾了《由土而生》,介绍的是小野哲平的生平和作品,而《美物抵心》开篇故事就是小野哲平的生活,交叉的内容让我感到轻松。或许是秋天的大理,太阳过于强烈,我决定暂时不回顾这本书了,或许它在几个月之后与平静的我相遇。

  《美物抵心》读后感(五):书中抵心的文字

  不是被触摸,被观赏,而是靠感受。若要说感受什么,那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在一起,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即生活》 凝视自然的纯粹目光。 拜领天地恩惠,不加人工之手。《自然》 我从来不纠结非要染成哪种颜色,因为人赢不了自然。《亲爱的丝线》 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叶子,树叶单薄一片就非常美。但当它们聚集到一起,变成树,变成森林,变成山野也依旧很美。《感知天恩》 外村吉之介解释侘寂是“令人感到亲切的静谧”。这种亲切感,来自看不见的关怀,眷恋被遗忘的东西。支撑这种亲切感的,是做工的细致周到。所以即使形状简约,却不冰冷,看上去仪态端正,落落大方。《余白的深度》 十分功夫,施展九分,退一步,却不是丰富个性与力道,让客人感受到食材的本质才好。《学到美味》 “人到底为什么想要和他人相遇呢?” 人活着,就是在不断地相遇、分别、相知、相恶,反反复复,其间漫卷着令人不快的东西,丑陋而不纯粹,有如淤泥,而最终我们会知道,有淤泥存在,就会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家和果子店改变一个街区》

  《美物抵心》读后感(六):美物抵心

  正如书名所说,美丽的物品是能激发人们心中一股感情的,很难具体言说,可以是自然的,实用的,形状的,色彩的,只要能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真好看啊,就是美了吧。

  书里作者访问了众多的艺术家,手工业者,每个人的行业不同,对美的感知也不同。我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日本传统审美,侘寂!我们还在感慨日本保留了很多传统美学,但书中日本艺术家也都表示,现在日本的现代化已经让很多美丽的东西消失不见。日本的艺术品,如漆器,陶器,织物,都很美丽,但价格高昂,这样的传统的手工业如何保存下去呢?艺术家如何谋生呢?也许只有富裕的日本才能生存吧?但今天的中国,这样的工艺品有多大生存空间?

  书中始终在问,什么是美?看完书后,我感觉生活中到处可以艺术,把自己的居所,按照自然,留白,简洁的风格来布置,就会很美。自然的动植物,山水,充满了美,单独的一个很美,组合在一起,也很美,这是为什么?大自然中的色彩没有人工的调试,却让人感觉怦然心动。山水,没有人为痕迹,依然让人流连忘返。我们怎么总结这种美呢?

  书中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用心体会,感受生活中的美,不用刻意去遵循书中的那些道理,简单,自然,少而精,就是美了!

  这只是我自己的个人感受,没有逻辑,就是读书的留念罢了!

  《美物抵心》读后感(七):美物抵心,安心从容

  在图书馆无意中遇到,喜欢这个封面拿回来了,读起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么美的一本书。

  这是手艺人赤木明登和他的十二个朋友们的生活之书。他们有的是陶器的人,有的是做衣服的做布的,做锻金的做和果子的做印刷设计的,做大学教授的。他们另一个共同社身份是手艺人,用心生活,专注工作,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

  一篇一篇慢慢读,好像能感受到他们的安心,安心从容的生活,有的在城市有的在乡下在山野,也各有各要面对的事,但是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耐心从容,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我看仁诚,觉得他有哲人气质,境界高远,而实际上仁城每天要直面的,是照顾年迈的父母,是考虑孩子们的未来,是与山间农村左邻右舍的交道来往。听他说起这些,似乎没有一件省心事。而仁城却显得自在舒朗。即使是柴米油盐的琐事,也耐心去面对,便能自始至终的保持舒心的状态,如此日常在岁月的积累之下,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状态太让人向往了。

  美物抵心,我想屏住呼吸,挺立到最后,永远凝视,凝视那些无可替代的东西。

  国内也有些年轻人在践行这样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爱的事,磨砺自己,安心从容的做些手艺,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不知道后来他们怎么样了?也许过些时候会看到他们的结集吧?专注的对待生活专注的对待工作,总会有美好的反馈的,当然未必是金钱。能过不被金钱裹挟的生活真是美好的生活啊。

  书里的配图非常美,也许就是寻常物,但拍得很有质感。

  《美物抵心》读后感(八):以物观心

  【美物抵心】 【造物有灵且美】 #下辈子做个手艺人吧!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翻阅这两本书时,心特别的静,像一池春水,没有画船的惊扰,没有落花的飘零,有的只是两岸杨柳的倒影和清风抚起的涟漪。这些手艺人,或传承祖上,或半道出家,从拜师学艺到自立门户,少则三五年,多则十余载。在这样一段漫长的时间里,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他们织布,他们裁衣,他们造纸,他们漆器,还有做皮鞋、陶器、木碗和金属茶具的。别看他们现在已小有成就了,可在闭门造物的过程中,也常常碰到阻碍与困惑,比如,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构想转化为手中之物,有的则是在不停思索如何平衡器具的使用性能与美观价值,更有甚者,陷入了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什么是美物?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这也是这两本书成书的原因。作者赤木明登,是一位漆艺师,他探访同是手艺工作者的友人,记录下彼此间的交谈与日常。虽然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一物能称得上美的一定是有生命,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这也是手工艺品与机器制造品最本质的差别所在。从大自然中选取的原料,一抔泥土,一棵树木,经由人的手与时间的参与,慢慢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手艺人在重复的动作里,与物交心,以物观心,由此表达出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知。他们在造物的同时,更是在修行。他们觉着自己没做什么,什么也不做,都是好的。这就是顺其自然吧。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

  《美物抵心》读后感(九):读《美物抵心》 | 是心的默契使得万物体贴

  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一群人默默地守护着传统手艺的根,精造出一件件美物。赤木明登在成为作家之前,首先是个漆艺守护者。他以一个传统手艺人的身份将这群默默坚持的执拗的手艺人从背后带至幕前,人们开始认识传统的手艺,和他们对待器物的态度。

  此前《造物有灵且美》如是。《美物抵心》亦如是。《美物抵心》记录了作者十年来与好友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内心的探索以及发生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清爽直白的故事比器物更让人动容。因为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里透露出来的他们对器物的用心、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从容顺应心意的风度,让每一件器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

  《美物抵心》里,作者从一开始就在追问“什么是美物”?按理说,工业化生产的大时代,那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经过合格检验的物品无一不是美的,而且是一种无差别的美。拥有强大复制功能的流水线让所有的物件保持一致的输出,这是固执的手艺人花费一生也无法企及的。

  然而,浸淫在生活中的我们应该都有所察觉,那些刚从商超里被带回家的物件远远没有我们早已得心应手的旧物来得灵美。新物件是否周到考虑了我们的使用感受且不论,单是它还没有被赋予日常的使用温度这件事,就足以令它逊色万分。

  美物并非工业时代的生产标准化产物,它不是用多高级的材料,或者造型多美。而是它是否以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为考量,贴心照顾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我们每个人是如此不同,这便使得批量生产的工业时代的产物无法一对一地体贴个人的使用感受。

  但,执拗的手艺人做得到。

  《美物抵心》里,就是这样一群几近疯狂的手艺人的对话。陶艺家安藤雅信追求器物融通无碍,锻金师长谷川竹次朗只追随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器物。服装设计师约根•雷尔则将大自然的素材大方地应用到衣服上……

  这些匠人们实际上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乃至对世界的理解都融入器物之中。他们将这种从心里生长出来的智慧和默契,以心比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耐用的好物。用对待器物的偏执和细心表达出“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记忆,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心魂或生命。”

  《美物抵心》读后感(十):美物抵心

  我是被书名吸引而翻开第一页的,美物抵心,由日本轮岛著名漆艺家赤木明登Akito Akagi记录了他在十年间与十二位艺术家好友一起度过的时间以及他们彼此关于美的定义,关于人生态度的对话,书很薄,连两百页都不到,但阅读体验很好,如饮甘泉,回味悠长。

  先摘抄如下:“海岸上的一块石子,流落至此也许有种种因缘,存在于此却没有必然理由。石子随海浪漂流,偶然落在这里,天意随机中的美让我心生感动。人造的事物中充满了意图和理由,在遍布人造的环境里呆久了,难免疲惫,所以手中一旦握着一块天然石头,就不想再松手,而是将它带回家,放在自己房间,并与它对视。”“价格昂贵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只使用天然材质,工匠在上面花费了心思和劳力。但只此一个理由,人们并不会特意挑贵的买,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付出百倍高价,可能是因为他与碗对视的那一刻内心被触动了吧。在把碗买回家使用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泛起兴奋,感到一种暖意,一点点幸福。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在邂逅好东西时,也有同样的心情。每当这时,我都会感慨人手做出来的东西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只追求事物方便万能,事物就会只剩下最实在的部分,器皿徒有承载功能,文字只剩下形状。而需要珍重的是,器皿上存在着的内部与外侧的两个空间。对文字来说,则是它余白的部分。这才是让事物看起来优美的关键。”“人活着,就是在不断地相遇、分别、相知、相恶,反反复复,其间漫卷着令人不快的东西,丑陋而不纯粹,有如淤泥,而最终我们会知道,有淤泥存在,就会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匠心,与大工业的机器批量不同,一小部分手工艺工作者一生浸于一技,把传承与技艺看得很重,与此相对的,也要求受众群顾客能体会到作品背后所承载的美。虽然我们开始渐渐的了解匠心、匠人,开始尊重并趋向于他们昂贵而无华的作品,但更多时候是被这股潮流所推着走,美的传承需要时间,需要用心体会。书中陶艺家李英才为了让工匠们明白圆与圆润的微妙区别,她会先让工匠们拉二十个陶胚,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做示范,用具体语言讲解好在哪里,接下去再用这件最好的做范本,让工匠们模仿着再做二十个,从中选出最佳,如此循环往复,半年以后,工匠们开始对什么是好形状有了直观感受。这么做,不仅让工匠们掌握具体技术,还培养了他们的眼光,而后者才是做陶的根本。做陶如此,观物亦如此。物与物的差别细微,但如能看出这种细微之处,美物才能抵心,而这也是一种人生修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