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小说的艺术》是一本由[法]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艺术》精选点评:
●有趣的角度,寻找可能性
●【重读】
●所以小说应当是促使人以最严肃 最具责任感去思索的艺术 而这一条不止小说能做得到 最重要的是末了 它探讨存在 它的核心是讽刺与怀疑 小说中权威确立的唯一可能性便是怀疑它 到头来读完之后才察觉到某种讽刺 喜剧般的回应
●
●阅读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之前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支撑。如果对塞万提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穆齐尔、狄德罗、斯特恩、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昆德拉本人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建议先放下此书。另外此书中再三提及到了赫尔曼·布洛赫,昆德拉将布洛赫的《梦游者》奉为经典并加以分析。很遗憾的是《梦游者》至今仍没有中译本,大概是无缘相读了。
●天才之作,每一篇都可以作为论文发表在c刊了。摆脱很久以前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他的偏见,要继续读他的书了。 小说是对存在的思考。
●不完全是在聊“小说”,而是以“小说”这一载体为中心,发散开去,聊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个“小说家”对社会与历史的看法。就如作者自己说的:“这里的文字是一个实践者的反思。”
●客观来说真正比较能够看得懂的也就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的部分,不知道这个五星是不是有资格给出。具有哲学思辨的小说家可能是更符合米兰昆德拉的定义,——小说智慧无穷,而作者聪明有限,也是一个很妙的论述,对小说意义的定义也好,对愚蠢这一事物的重新理解也好,都足以令我这个读者再重新认识世界一点。可能多的是人不喜欢米兰昆德拉,但是应该没人会否认他是一个大师。
●个人感觉写得非常好,昆德拉的向往似乎和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感,但昆德拉更加坚定,比各类描写小说艺术的书要真挚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理解不可能读懂
●价值贬落,形象与人,眩晕,处境,被侵犯的孤独,官僚,本质,实验性的自我,基本字词,孩童政权,隐喻,进步愚蠢,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刻奇。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Faint and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昆德拉对于塞万提斯、卡夫卡、布洛赫等的继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小说的精神是延续的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对于先前所有作品的响应,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小说过往的全部经验。”但是现实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观念先行”的弊病,包括解释作品的预见也存在问题“它们想在小说的基础上寻找的不是一个提问,而是一个预设的道德成见”,先行判断的恐怖不仅是带来了意义的虚无化,更是真理的遮蔽和思想的浮躁。阅读者往往失去了理解文本的耐心,根据所谓的“意义”解读文本,破碎的相对真理带来的世界的整体的缺失,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遗忘”,而小说的本质是一种“对于存在的诗意的思考”,对一个人物的塑造,旨在对他的存在问题追问到底,故此:小说的意义也随着世界的缺失而breaks into pieces——质问的时间与长度被缩短,无穷变成了有限,小说这个个人想象的天堂变成了一言堂。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二):短记
这本文论倒是更加坚持了我的一个观点:戏剧性的故事是出于对读者的关护,以理解真正主旨,而作家之间比的不是书的销量(那是出版社的事),而是结构技法以及哲学辩思;笔法优美是必须的,糟糕的笔法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部分人开始关注作者笔法是否优美,这就像是,突然开始关注,演员是否有演技—没有演技的演员还是演员吗?)如果全部重心转移到了笔法上,那就没有太大必要读小说了,诗即可。
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太可能发出“这段写的太美/太好了”,只会发现作品的技法和漏洞,除非是巴别尔的作品。(见梁文道先生《一千零一夜》介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 生命轻的叫人负担不了 youku.com 三十一分钟)
:从小说的一段情节中摘录一句话作为所谓的警句是对小说的亵渎——因为多次复读一句话,就如截取一道证明题中的一条推论,无意义且只有弊;这倒加强了我对只做摘录,不写读书笔记行为的翻白眼(只是为了找优美“文艺”的警句,《论语》《诗经》济慈《海伯利安》是首选)
小说是否读懂,读书笔记即可证明;是否是经典,就看是否经得起重读了。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三):《小说的的艺术》
最喜欢的大概是第一部跟第五部。在书店看到第一部的内容便一见钟情,想要把此书据为己有,早日看完。彼时第一部分留给我的印象太好了,哲学思考与文学艺术交织得很美妙,一切处于恰到好处的平衡。但后续与作者的会师交战却节节败退,昆德拉的作品以及其反复提及的作品一概没看过,这设置的路障本已数不胜数;再加上什么“抒情的”、“现代的”、“复调”、“对位法”等等特有意义的词汇,让人望而生畏的同时只能勉为其难地继续往下啃。 第五部终于迎来转机。探讨的内容不多,只有卡夫卡、约瑟夫·K、人的存在以及极权主义。内容虽然不多,但是观点却很新颖深刻。“在卡夫卡式的世界里,档案就像是柏拉图式的思想。它代表着真正的现实、而人的肉体存在却只是幻象在屏幕上投射的影子。”“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迷你的斯大林式审判,我这才恍惚理解了,作用于伟大历史事件(从外表上看来不可思议又不人性的事件)的内部心理机制,跟作用于私人处境(极其平庸又非常人性的处境)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看了这一部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本书全篇离不开卡夫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就相当于《小说的艺术》吧。 作者运用了很多晦涩难懂、暧昧不清的词汇解析他的文学世界及理念,对于昆德拉而言,相比起讨好读者,个人思考与审美的表达似乎更为重要。然而对于读者而言,就不显得那么亲切友好了,层层堆叠起来的充满哲学意味的,充满作者自己文学世界理解气息的词汇一下子扑过来,知识含量高但含氧量极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若说这是一部关于小说的书,里面又有大量关于哲学的探讨,例如媚俗,例如思考,例如人的存在,例如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若说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又有大量关于小说的印记,例如卡夫卡,例如布洛赫,例如福楼拜穆齐尔。哲学元素与文学元素甚至掺杂着音乐的元素,直把人看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可是您试试看从他们的作品里抽出一套严谨的哲学吧!即使他们直接在记事本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东西与其说是思考的练习、悖论的游戏、某种思想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即兴发挥。”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四):存在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以整七个章节述说着小说的意义,即揭露“存在”的可能性。
无论堂吉诃德是继续骑士的冒险,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庄园,那都只是他对其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卡夫卡在小说中展现“在一个外部的限定条件已经具有如此压倒性地位,而内在动机不再有任何重量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还是什么”。布洛赫展现的是非理性对现实思想影响而发展出的多种存在。
茕茕孑立是一种存在,五世同堂也是一种存在;富贵显赫是一种存在,生如浮萍也是一种存在。无贵贱,无善恶;有的只是各种不同的存在。
这对有方圆规矩的现实世界而言,是理论与概念的理想主义的表达。因为在人与人互相影响的多社会网络结构里,被社会大众影响的个人无法真正做到认可所有的存在。
但小说可以。它包含着作者日夜凝望深渊所最终理解的模样。它可以无序,并且有差异;它可以摈弃理性,也能讲逻辑;它从任何一个不属于现世的时间开始,又可以结束在无数个当下。它拓宽了世界存在的道路,甚至拔高了哲学的麦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米兰昆德拉对任何想要在小说里预设道德成见并以确定真理定义作品意义的人都做了十足的批判。他怒斥无法承受本质相对性并无能逼视至高无上审判者缺席事实的人类。
在追求绝对意义与唯一真理的现代社会,同化与简化让存在堕入了遗忘,让真理蒙上了厚重的灰尘。
但是,理解存在是一种存在,不理解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他的愤怒让他自己陷入了悖论之中。
所以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塑造出无止境逃离媚俗(kitsch)的萨比娜,陷入了为背叛而背叛的悖论中。所以他认为“研究卡夫卡的专家们,正是在致力于解开卡夫卡之谜的时候杀死了他”;却又不断的给自己的作品下确定的定义,扼杀了自己作品未来的可能性。所以他在揶揄写实主义的同时,又构造着人物的历史和外貌;想要构造宏大史诗的同时,却又对历史语焉不详。
他是矛盾的。因为他在探索着无限的可能,从不肯轻易的栖落在某一个真理的枝头。他永远在直视深渊,至死方休。
然而,这份执着理解并升华的感动,让我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媚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