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与毒药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海与毒药读后感100字

2021-05-07 00:10: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与毒药读后感100字

  《海与毒药》是一本由(日) 远藤周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与毒药》读后感(一):混沌

  在图书馆无意间发现的这本书,《海与毒药》远藤周作的又一部作品。因为很薄所以拿来看,没想到思绪也同故事一起无限铺展开来。

  集体无意识在那种年代尤为突出。如果说胜吕是那个时代的软弱和良心,那么上田和户田就是那个时代恶的大多数。不论是因为环境所致还是因为人性本身的恶,世间对错,善恶谁能明晰自守,不过都是政治和权力的工具罢了…

  《海与毒药》读后感(二):人人都要死的时代

  看过远藤周作的《沉默》和《深河》,对他的叙事风格着迷,没有煽情,没有矫情,看似平实,但总能让人透不过气。这本书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作者选择了日本本土发生的解剖俘虏作为素材,与通常我们认为的在东北解剖中国平民的印象有出入。本书的解剖相对平静,起码军队还能知道秘密进行,其中参与的人有些还是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比如胜吕。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这些人身上更能看到那些残杀中国平民的日本官兵的影子。

  《海与毒药》读后感(三):堕落与正在堕落的人们

  首先真的很抱歉把封皮上的字几乎擦掉,这字印在滑溜溜的封皮上,很容易就蹭掉了,心疼图书馆的书。

  《海与毒药》读后感(四):并没有很多细节

  以前听人说,当医生有一点好,就是不管到哪都能找到工作,所以可以环游世界。永远都会有人生病,永远需要医生。但是医生还是可以被用成别的。在某些情况下医生的选择,是和人本身的性格有关系,而且他们之后的命运也可以被预测,可以被预测的人生是很无聊的。比如说,该是胆小害怕负责的果然会做出那种事完了之后后悔,只能拿下半辈子赎罪;胆子大的就是做了错事还理直气壮,一错到底还为自己争辩,这种人是可怕的。医疗事故的时候你宁可遇到后者,你去医闹,完全不会心软;遇到前面那种本身是善良却被利用的,就比较惨,因为他们会显得可怜,因为可能真的是被压迫什么的,也不是装无辜。我好像偏题了。重点是,这个书里写的医生们和他们遇到的事情还挺概括的,他们的反应和选择也还在意料之中,因为人可能就没那么复杂吧,也有可能作者就是不想写那么复杂。反正看到一半的时候差不多就知道简介里说的,那件事情,如果要发生,这俩医生分别会做出什么反应。结尾有点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没写完,可能我是真的没看懂吧。

  《海与毒药》读后感(五):《海与毒药》评论-7分

  天然的忧伤感,这种感觉只有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才显露的淋漓尽致。“海与毒药”听名字很有吸引力,我把它理解为:无奈与痛苦。“海”是客观的,人为所不能逆的存在,“毒药”一定是痛苦的,无论是施毒者还是被害者。书中的故事也兼具着这两种感受,无奈且无望的痛苦。

  九万余字,一天可以读完,翻译的很流畅,情节紧凑,无需太多的心理描写,全都刻画在行为的细节上,故事不长但强劲有力。能从日本作家的笔下记叙这段历史,是最合理不过的,日本的民众有这样的发言权,也表现出一部人的面对战争的态度。作者很诚恳,敢于说实话的人都是应该被敬佩的,这一点我们需要向人家学习。谁家的历史中都有些不愿提起的往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吧,下一代人或者再下一代人,不能总是带着纠葛去生活。

  假设一种情景:你在大街上走着,有人踩了你,你骂了他,他也骂你,你打了他一拳,他也打了你,然后继续厮打,相互都觉得吃亏了,相互都觉得绝对不能够吃亏,所以继续升级,直到有一方被打死,这次争执结束了。如果都抱着这种态度,那中国的人口,将会在短期内有大幅度的缩减。这样好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能看到类似的新闻,结果双方只能是两败俱伤。

  回归正题,书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医院的一小组医生,在战争期间,活体解剖美军战俘,在战后,这组医生都受到了审判,重者死刑,轻者两年徒刑。线索从胜吕二郎开始,他只能算是知情,在解剖过程中,他因为恐惧,临阵脱逃,只能在旁倍受折磨。他们的解剖与731部队相比,只是沧海一栗。书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户田刚的回忆部分,敢于坦诚自己的过错,这让我也会不断的联想到自己。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着不可告人的阴暗,只是没有被社会所惩罚,只是很幸运的躲避开了,并随着时间的帮助,让自己逐渐的麻木。如果能及时清醒过来,浅尝辄止,感叹自己的幸运吧,如果依然见利忘义,越陷越深,唯有后果自负。我敬佩户田刚,敬佩作者远藤周作,都是敢说实话的人,之所以敬佩他们,是因为我做不到。

  《海与毒药》读后感(六):彻底的恶

  历时一周读完,书并不厚,176页,我读的远藤周作的第四本书。

  去年年底看到马丁西科塞斯《沉默》将上映的消息,想起远藤周作的原作,还是觉得好,不但是《沉默》还有《深河》,忍不住回味,赶紧去网店买了回来,还有两本远藤周作的这本和《狐狸庵食道乐》。

  过年前读完《狐狸庵食道乐》感觉偶像崩塌,怎么这么直男,好气又好笑。所以拖到现在才读这本。

  一到小说领域,感觉不到他的直男了,偶像重新站立。专业的作家,或者说这才是作家吧。

  在二战末期,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在军部授意下,对美军战俘进行活体解剖,惨无人道,令人发指。这本书就是还原这一事件,通过对几名参与者的刻画,深入探讨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以追求医学先进之名的杀人机器?

  小说的引子是一名病人发现东京郊区的一个医生沉默寡言但是技术精湛,由此引出这名医生的回忆。他在二战时候在医学院参与了那次惨无人道的实验。

  医学院里部长猝死,晋升职位权力角逐。第一外科的桥本教授本来最有希望,可是第二外科宇军部勾结更深,桥本教授孤注一掷的给部长亲戚开刀失败导致处于劣势。围绕桥本的柴田副教授和浅井助理为了扳回一城也和军部勾结,解剖美军俘虏。

  作者选取了几个辅助人物的视角展开,一个良知未泯,临到关头拒绝参与,他不能直视自己的良心,这个一直有些怯懦的善良的人,他帮助无依靠的老太太,也愤恨他们利用他的善良,他后来在东京偏僻的郊外默默行医。户田是另一个更有希望的医学生,深谙成功之道,在学生时候就会投机取巧得到老师赞扬,他应该是更为普遍的成功精英人士的成长类型。他参与这个计划就是看看自己会不会崩溃,参与杀人会不会另自己悔悟。没有,没有外力的指责,他没有内疚,他是个清醒的人,看透世界的虚伪伪善。在他之上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可想而知。另一个护士本事卑微的受损害的人,但是她有机会也参与作恶,他参与这个计划只是不愤教授夫人的白莲花般的指责。

  各有心机,百态众生,尽显世间的恶。

  《海与毒药》读后感(七):生命的重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医生这个职业总是与“救死扶伤”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他们一次次地解除病患的痛苦,所以人们将起视为与死神赛跑的人。

  然而,在远藤周作的《海与毒药》一书中,原本给人们带来生命希望的医务工作者,却沦为了不折不扣的魔鬼。但更恐怖的是,他们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残暴行为却毫无羞耻感和罪恶感。在对俘虏进行了活体解剖实验后,依然不觉自己犯下了错误,甚至拿患者的生命当作自己前途的筹码。

  人的尊严,在这里彻底丧失。但比丧失人的尊严更可怕的是人性中良知的全然泯灭!这种良知的泯灭不仅表现在对待战俘时,也表现在对待本国同胞时。这些手拿手术刀的医生们,不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操劳,但却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对病患区别看待。这个故事的背景,正是二战时期。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于是,生命便成为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当然,这种价值体系只有面对他人的死活时才起作用。

  《海与毒药》这部作品在初读起来,会觉得有些啰嗦絮叨,但这些看似絮叨的铺垫,实则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来递进式地展现出日本国民在二战时期的普遍心态:不论是战胜还是战败,不论是生还是死,都不过是那么回事,但只要对自己有半分利处,那么即便是出卖了良心和灵魂,便也可以称之为正当的了。

  这种以平静地笔调书写出的残酷具有分外动人的力量。正因为作者很少将自己的情感强烈而直接地在行文中表现出来,所以,这就给读者一种“听着耄耋老者讲着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之感,但这个故事,却又关系着人类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它关系着的,乃是与所有人都有关的事——即便命运浮沉,无法靠着自己掌控,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麻木不仁,甚至以残害同类作为自己获得“前程”的手段。这不是卑劣不卑劣的问题,而是生命的重量,到底有多重,人的良知,到底价值几何的问题。

  如果一个社会,稍有良知和善意的人不能发声,虚伪麻木的人却能大行其道,那么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在战争中这些人能够面带笑意地屠戮无辜,能够把剥夺同类生命视作一种“乐趣”。说什么处在某种环境、某个境遇里,就不得不做出有悖人类良知的事,这不过是刽子手对自己的野蛮行径做出的苍白辩解。

  是的,人无法选择境遇,也无法左右命运,但人可以选择良知,选择与自己的良心相守在一起。这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如何,而是因为,生命是有重量的,当一个人的手上沾染了太多无辜者的鲜血,那么被他残害的生命,必然会将他拖进万劫不复之地。

  《海与毒药》读后感(八):这才是战争真正的惩罚

  在这个大家都要死的时代,我却在试图挽回一次死亡。 当死亡变得触手可及,成为每一天避无可避的日常,该有多绝望。

  在战争面前,秩序和道德变得一文不值。

  二战末期,那个穷途末路的国家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强撑着民众日复一日毫无希望与生机地活着,而他们却依旧病态地受到指引,在人性的阴影夹缝中,或卑鄙或麻木地度日。

  战场之外,处处战场。明明穿着天使的白袍,却像被恶魔支配的躯体,背负着“帝国精英”的荣耀,用手术刀对着无辜的平民进行毫无怜悯之心的谋杀。如果说战场上的死亡避无可避,那在九州大学医学部的死亡则充满了阴谋和恶意,打着为科学进步的幌子,对贫苦民众见死不救,并将行医救人变成实验的谋杀行为令人发指,而至此的死亡, 仅仅是个开始。

  有些人的存在,明明是为了保护而受人敬畏。

  而日本二战中的军方,以国民的性命作为侵略战略的代价,再以他国人民的性命为痛苦的宣泄和莫须有的荣耀。

  在进行活人解剖实验时,合作的军方像观赏戏剧的观众,在呐喊和淋漓的血色中,欣赏屠杀高超的技法。活人作解剖实验,这种事情放在任何年代和国度都将是轰动而罕见的,他们享受这一切,并像戏剧结束留下票根或购买戏剧周边商品作为纪念一样,将解剖之人的肝脏挖出给日本士兵作为送别礼。

  所以是什么样扭曲的价值观,才可以让标榜救赎与生命的地方变成人间地狱。最应该守护生命的医生和军人,像屠宰的机器一样让活体解剖变得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甚至充满了爱国主义,主宰俘虏甚至是本国普通民众的性命。跃跃欲试企图食用人体器官的军官,按捺不住的兴奋和期待更是令人发指。

  所以这一切,究竟是源于战争的残酷还是来自那个已经崩溃的民族灵魂深处的绝望和凉薄。

  人性的戏剧之处在于放大痛苦,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却是只能缩小或截取而被看到的。

  像浪花一样一闪而过的良知曾出现在人们心中,却很快淹没在腥臭手术台流淌的血海里,他们瞬息之间的挣扎和质疑仿佛是个故作高尚的笑话,事后的悔意和恐惧也不过只是无关痛痒的入场券,纪念这场荒唐残忍的戏剧。

  原来只道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罪恶不可饶恕,却不知道在日本自己的国土之上,他们对待自己的同胞竟也同样追名逐利地衡量生命的价值,世态炎凉冷眼看尽病人生死。所以在那个时期,他们的爱国,到底爱了些什么?而这一切的罪与罚,是不是也被故意淡忘在了历史中?

  《海与毒药》读后感(九):海平面下的暗涌

  日本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生活群体一样,有条不紊、日复一日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安乐生活。在这里,有穿着白色作业服、细长狐狸脸的加油站老板给卡车加油,有长着凸颧骨、四方下巴农民脸的西装店老板踩着缝纫机,还有不善言谈、技术一流的诊所医生为病人扎针……但就是这些看似毫无特别的普通人,在战争期间都杀过人。这是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海与毒药》中的一个小镇场景。

  《海与毒药》这部小说是在真实历史基础上创作的,二战期间美国空军轰炸福冈县,一架轰炸机被日方击中,其中有8名幸存美军飞行员成为了俘虏,他们以人体活体解剖实验的方式被处死,活体解剖的方式让人震惊,比如切除肺叶、肝脏等器官后看人还能活多久。就这样,救死扶伤的医生变成了刽子手,圣洁的手术台变成了刑场,而美军俘虏还被蒙在鼓里,以为只是一次例行的身体检查。在这部小说里,远藤周作没有对活体解剖这一过程进行过多描写,他侧重描写参与到活体解剖过程中的那些医生和护士们,有的是因为争夺权力,有的是为了报复的快感,有的是寻找从来未有的恐惧和苛责,而更多的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本来是救人的仁者漠视生命,麻木不仁,因为在当时是 “人人都要死的时代,没有死在医院里的人,也要被每天晚上的空袭炸死”。作为主要人物的胜吕医生本来是有着仁慈感,对于医院病人老婆婆,他一直怀着救护之心,但随着老婆婆的死亡,他发现自己对于死亡根本无能为力。纵然胜吕在后来的活体解剖中变得被动,但在多年后,他依然说“如果将来又遇到了同样的处境,我也许终究还是会做那件事的……”,没有丝毫的悔意,更何况那些本就冷酷无情的主动参与者。

  远藤周作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小说中渗透着他的宗教思想。小说中作为西方人的希尔达夫人能以仁爱之心为病人服务,是因为她信奉上帝,认为做了错事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胜吕和医生户田在参与活体解剖前,也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这些人是不信有上帝的,无论做什么还是那样活着,没有人会得到惩罚。这是不是也是某些日本人依然顽固,不肯认罪的原因呢?远藤周作在探寻这个问题。

  在小说的最后,医生胜吕站在屋顶凝望黑暗中泛着白光的大海,他想强迫自己念首诗,却怎么也念不出来了。只是不知道,这些在战时参与了活体解剖的人们,在和平年代过着安乐的生活,是否如这大海,表面平静,却深藏暗涌呢?

  《海与毒药》读后感(十):由小说人物想到自己经历二三

  这是一部适合我们每个人都来读的书。我们甚至可以从书中主要人物找到被遗忘的自我。 户田医生从小开始就是一个被外界评价为好孩子的人,但内心深处却时刻隐藏着卑劣的念头。他对于罪恶的定义只在于别人的评价,而不在于自我的反省,其实是一个没有人性价值观的人。他的外表和评价成为了他沉浸于做坏事的遮羞布,终于从一件件小坏事做成了大的恶行。 而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表哥住在一起。表哥比较淘气,而我比较乖巧,所以外人看来更喜欢我。久而久之,表哥犯下一点小错都会被打骂,而我犯下很严重的错误也会被宽恕。尽管有时候我会犯错误,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我也会撒谎。因此在童年大部分时间里,我的形象在老师和家长中都是圆满的。 我为自己编织的谎言不是没有被揭穿过,正如小说中户田在小学期间碰见的那个转校生,那个能真正看透自己的学生。而揭穿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已经后来的老师们。我很感激他们,如果不是他们一针见血的批评,我或许还在为自己编织的完美形象洋洋得意,我不知道现在的自己会犯出什么样的错误。

  有时作恶来源于一念之间,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快感。正如户田在制作昆虫标本时为它们注射福尔马林那种快感一样。

  还是在小时候,我每天晚上和奶奶一起去找奶奶的朋友玩,其实就是去锻炼。奶奶的朋友们对我倍加爱护,她们绝对我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也一直沉浸在这种被表扬的喜悦中。直到有一次,我在毫无征兆下对一位曾经表扬过我的奶奶说出了“我打你啊”几个字时。一时间我遭到了其他奶奶,包括我自己的,劈头盖脸的回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说出这句话本来也没有恶意,只是绝对好玩。但是无意之间伤害了奶奶们的好心情,也污损了自己的形象,也可能拉低了我在她们心中的地位。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再出来和奶奶们玩了,我怕碰见那个奶奶,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不知道是否应该道歉。直到几年之后,那个奶奶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或许那件小事早已遗忘在她心中,但是对我来说一直记忆犹新。

  小说中另一人物,上田护士,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她被她前一任丈夫伤害,永久失去了生育能力,是受害者。但是她作为满洲开拓团的一员,把这种伤害转嫁到了那些无辜的殖民地平民身上,将他们作为自己使唤的奴隶。正所谓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她参与了那次致命的解剖,她也是罪人,但是她也不会悔过。

  我如今也是像她一样呢。我受过别人的情伤,但我没有向她们报复,我选择了隐忍。在外人看来我一直是这样,一个坚忍善良的男人。直到我遇见了一个女孩,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把我看作好朋友的人,却在我心中一文不值。从我心里,就把她看作低别人一等,因此我对她只有无数的偏见。所以,我鄙夷她喜欢的一切,对于她喜欢我的地方,我统统斥为根本不懂。我就这样把一个愿意和我交心的女生贬为了自己感情抑郁的发泄所。然而她也是一个正常人,终于对我产生了厌恶,我很高兴,因为我根本不愿意理她,她什么样子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反倒让她自讨没趣。我为自己的疯狂与变态心理所颤抖,竟然还有点骄傲,我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混蛋。

  诚然,与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比,我当然算不上什么罪人,但善于剖析自己的我,却隐约觉到了我们相同之处。我承认自己有错,但我可能不会忏悔。我想结合自己就可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不为二战认罪的心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