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锦集

2021-05-07 01:5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锦集

  《一本最危险的书》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托夫·B. 克里布斯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一):林教授刻意在误导还是遗忘什么

  古老的日耳曼尼亚幽灵必须重回德意志的大地。这需要一场世界范围的更大的人祭,但这触犯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人道”和“文明”的底线,其疯狂的军事冒险再次败于集海上和道义力量为一体且具有雄厚“联盟潜力”的西方海权联盟,与拿破仑的失败几乎如出一辙。 林教授刻意在误导还是遗忘什么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二):神tm翻译,和机翻一样

  翻译毁了一本好书,读起来十分难受。太多括号,破折号和引用。这个翻译堪比机翻,谷歌翻译都比这个优秀。不知道北京联合的版本是不是和这个一样。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神tm翻译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三):好书

  当纳粹士兵高举《我的奋斗》横行欧洲,疯狂推进种族主义纯洁血统之时,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精神源泉竟来自《日耳曼尼亚志》?我曾粗略看过此书,不得要领,不曾想这本书竟是史上最危险的书。书买来看了一部分,不觉拍案惊奇。此书绝对有价值,接受史的观念在国内很少为人所知却如此重要.书的内容看了一点,还是有些难度的,可能是我翻到的恰好是自己不熟悉的文艺复兴和中世纪吧,再加上自己对德国古代历史不是很熟悉,所以有些陌生。但是我不是说翻译的不好,译者很有水平,从他对欧洲史和各种文字的熟练驾驭即可见一斑。这本书是观念史和接受史,而且是很好的例子,值得一读,值得好好思考 .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四):观念的病毒

  当纳粹士兵高举《我的奋斗》横行欧洲之时,有多少人知道这群疯狂的士兵身上竟然有罗马帝国史家塔西佗的影子。

  有“暴君之敌,共和之友”之称的塔西佗于公元1世纪完成《日耳曼尼亚志》,旨在讽刺和告诫日益堕落的罗马人保持淳朴。但很不幸,他的读者充耳不闻,罗马帝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时过境迁,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意外地唤醒了这部千年前的小册子。不过这一次,它的意义完全改变。作为一种观念,近代知识分子对它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解读,使之摇身一变,变成了德意志民族的颂歌!从此以后,这一小册子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最终蜕化为纳粹的圣经,成为纳粹纯洁血统的理论指导。其可悲夫!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五):史上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塔西佗作为罗马帝国时代早期的史家,其作品虽有亡佚,但也留下了两部残缺的长史、两个短篇,及一篇修辞学短论。而《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就是那两个短篇之一,记载了早期日耳曼人的一些习性民俗。他在书中的态度,犹如后世伏尔泰谈到中国,卢梭论及“高贵的野蛮人”,充满了各种理想化的赞许,以反刺罗马的现实。

  人们总会为自己的善行或恶举寻找一个古已有之的理由,以此来煽动他人并鼓舞自己,而古代经典就是最好的引证材料。昔年洛克作《政府论》上篇,以《旧约》为证,穷究民主政治之渊源;中土康有为作《孔子改制考》,让孔子来为变法背书。而纳粹盯上了《日耳曼尼亚志》,亦是塔西陀的身后劫数。说来荒诞,却也是世间常理。

  总之,古典学术与现代集权政治的纠葛,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题材,值得细究。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六):一本最危险的书,有关德意志民族的想象和建构

  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七):被利用的历史

  在当当云阅读随便找的一本书。选题相当巧妙,通过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从创作到流传的全过程,揭示一部原本无害的典籍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各种政治目的利用,最后竟被用来为种族主义背书,给20世纪最恐怖的暴行之一推波助澜,令人不寒而栗。

  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描绘了一个既高贵又残暴的蛮族形象,但他的目的并不是研究日耳曼民族本身,更多的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他者”,与正在走向堕落的罗马帝国形成对比。他在史料运用上也不严谨,有许多是道听途说,充满了罗马人对蛮夷的想象。但在这段文字被重新发现后,它却因当时的种种政治因素被视为塑造日耳曼身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事实依据。直到20世纪,后来的纳粹党卫军希姆莱发现了《日耳曼尼亚志》,对其顶礼膜拜。日耳曼所谓的伟大、纯正、彪悍被当成事实,进入了纳粹的政治宣传,为反犹和扩张提供了“历史”基础。

  历史文献被曲解、重新包装以达成一种新的政治目的,这样的例子至今还比比皆是。而最令我震惊的是,从文艺复兴到纳粹德国,欧洲涌现出那么多大学和学者,现代史学也逐渐成型,可竟没有历史学家及时指出《日耳曼尼亚志》的真相、阻止别有用心的误读,有的甚至参与了误读的过程,成为种族主义的共犯。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历史学人深切反思。

  (原发于公众号“维木书斋”)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八):日耳曼神话的诞生

  克里斯托弗•克里布斯是一位古典学副教授,他用严谨而生动的文献学功夫,写了一《一本最危险的书》。想到“危险的书”,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希特勒《我的奋斗》吗?或是日本的《国民训》?我倒是想起一本书: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12月8日,查普曼坐在马路边安静地阅读着它,而离他不远处,躺着一具被他开枪打死的尸体,那是刚刚录完音回家就挨了5发子弹的约翰·列侬。

  查普曼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因为我们都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一本宣扬暴力和仇恨的小说,错的是阅读它的人。但这种误读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日耳曼尼亚》,也就是克里斯托弗•克里布斯教授提到的这本所谓的“最危险的书”。

  《日耳曼尼亚》成书于公元1世纪,作者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编年史》。目前,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表明,塔西佗本人到过日耳曼尼亚,也没有更多的文本旁证,他对日耳曼尼亚的描写带有传说、臆想的色彩,在他的笔下,日耳曼尼亚是一个地理概念:从莱茵河到维斯瓦河,从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欧洲腹地,这里生活着一支尚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勇敢正直,民风淳朴“血统纯净”、而且具有相似的体格比如“凶暴的蓝眼睛、褐黄色的头发、高大的身躯”。

  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九):民族主义还需要存在吗?

  这是关于日耳曼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何时起源”、“我们如何成长”、“我们将往何处”的阐释,这样的工具和概念框架形成了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性,我们向来喜欢妖魔化民族主义,觉得这是不安和动乱的来源,但民族主义(民族性的成熟)是自治原则和民主原则在西方的根源之一,民族性的觉醒来源于对自己民族的特征、历史和身份的认同,来源于民族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源泉,对民族的忠诚超出其他所有的忠诚,每个民族都需要完全的自决和自治,推而广之,全球和平与正义需要一个各民族自治的世界。正如卢梭所言:“我们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准则就是民族的品质特征……如果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品质特征,我们就要开始让它拥有这样的一种特征。”可以说,对于一般人,归属到一个更高的存在,比如民族、国家、彼岸等,只有这样才能感到稳定、安全、温暖、有归属感,但作为一个阅读者,我们必须把自己暴露在信心的荒凉地带,作为一个纯个体的存在,背后无所依托的存在直面现实中的复杂性及其来带的勇气。

  如果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在今天依然保有其重要性,那它会走向何方,它有未来吗?世界史学者麦克尼尔认为文明社会的成功在于它有能力吸引大量的对各种劳动技能的供应。基于此点,多民族性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准则,而民族的统一则不是这么回事。霍米.巴巴认可官方的语境会逐渐让位于人们日常的叙事,历史和认同的感受会越发分裂和重叠,民族在碎化的同时寻求着混合的认同。移民问题在西欧是切近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不明显。1700年前后,世界人口的极速增长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团结和如兄弟般的情谊,这必然催生了现代的民族主义。如果说西方世界是民族国家为主,那东亚国家则是文化国家为主,这就必然带来中西和古今的双重碰撞。在这种情形之下,那些伴随着国家一起诞生的神话、象征、法典、记忆成为很重要抗争资源,也更会引发新一轮的冲突和不安。

  《一本最危险的书》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一部臆想的民族志——评《一本最危险的书》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坎帕诺以塔西佗所著《日耳曼尼亚志》中的描述为基础,写道: “当一个青年男性作为一个成人开始进入社会时,这个青年会得到一面盾和一支矛来学习技艺,回报社群对他的期望;甚至是丈夫带入婚姻的财产中也包含了武器。原因很简单,‘没有武器什么也做不成’”。读完这段文字,千载之后,仍然热血上涌,让人不得不佩服日耳曼人的勇武与坚毅。

  然而这种描述是真正存在过的吗?

  20世纪初爱德华•诺登研究称,这些归之于日耳曼人的民族特性,实际上之前也曾用来描述过埃及人和西徐亚人。这种“主题游荡”的发生,只不过源于古罗马人和希腊人对于其他异族形象的想象。

  《日耳曼尼亚志》被塔西佗写完后,长期冷落在修道院里,1500年之后,才被人偶然发现,沉默的塔西佗再次开口说话。从此后,短短二三十页文字,就像咒语一样被念诵,而世界历史也随之改写。别有用心的人们利用它,将它捧到高处,作为“黄金宝卷”。

  20世纪初时,戈宾诺的《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中宣称白种人是最高贵的种族,其中的日耳曼种族则是人类文明中所有璀璨精华的创造者。这样,他已经把人类历史降格为一种种族的附带现象。似乎除了日耳曼人之外的种族,都是在依附于日耳曼人而活。他已经将日耳曼人的地位宣扬地无以复加,这就为纳粹党后来的种族灭绝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时间到了1924年的某天,海因里希•希姆莱偶然翻到了《日耳曼尼亚志》,心里受到极大震撼,他迷失在“我们祖先那种崇高、纯洁而尊贵的光辉形象”中。其实这种震撼,大多是自作多情。尽管这样,1929年,希姆莱还是开始领导党卫军,纳粹军队也被书中的某些格言式的句子洗脑,从此义无反顾的踏向邪恶与死亡。

  一把水果刀,用来切水果时,是甜蜜的,而它被人拿着去伤人时,则是无奈的。一本薄薄的书,被后人过度阐释,成为邪恶的《圣经》,真的是可悲。

  对于一个世界史盲来说,阅读这样一本书理论上讲应该是困难的。事实也是如此,在读每一行文字时,笔者都会发现陌生的词汇,这些词汇像一扇扇关闭的窗口,推不开,阳光和风进不来,若推开它们,你会发现新世界。

  感激译者的辛勤,将一本书翻译的很有意思,让人读起来不枯燥乏味,反而被其中洋溢的情感激荡着。拼凑此文,聊表敬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