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的序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未来的序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8 03:1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的序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未来的序曲》是一本由(美)刘宇昆,保罗·巴奇加卢皮等 著;(美)戴维·哈特威尔,帕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7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一):个人最佳

  018 赌徒………………………保罗•巴奇加卢皮

  新闻与八卦、个体与暴政的战斗(和惨败)。笔力十分遒劲。结尾处“我父亲押过梭罗,有其父必有其子”掷地有声。

  085 生灵………………………莉斯•威廉姆斯

  转基因的设定不少见,用到这种程度的就很少了。河童抚养女神之女的故事。

  141 第二人称,现在时………达里尔•格雷戈里

  其实不用嗑药,青春期少女(少男)一样这个德行。

  190 生意之道…………………詹姆斯•坎比亚斯

  一个人追杀另一个人的老故事,换成机器人视角就很新鲜了。

  001 爱的算法…………………刘宇昆

  人本来就是编程得来的嘛。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二):无力想象更好的未来

  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这本集子更多体现的是混乱、颓废和绝望。《海伯利安》中人类打破全球资本主义的封闭循环,开始流浪与进化,最终同我们的造物一同实现完满,进行终极对抗的乐观主义在这里消逝殆尽了。在这里,一切新时代的理想似乎都野蛮可笑,进化的努力如同共产主义一样被污名化,人类唯一的前进方向是成为无尽异化的怪物(无赖殖场、米利巴之水、第十二个小哈的教养、第三日光明、把它卖给瓮中人),我们只能在向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低头和成为怪物之间做出选择(星际推销员),给予人安慰的反倒是资本主义的图景与想象(菲尼斯特拉、生意之道),而唯一的希望恐怕也只有构建一个平行的虚拟世界,将人与世界描述为新的事体,才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幻城追赃记),虽然有些时候我们仍然要以奉献个体的主体性为代价。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三):读后感

  无赖殖场:6分 “地平线压迫过来了,”她平静地说,“我得换一下视野。 有点赛博的感觉,印象最深是夫妻俩没有小孩,只养了条会说话的狗。无政府地区、生物改造、记忆备份,总的来说留白的世界还是挺有趣的。 赌徒:9分 “真实新闻太珍贵,不能公开讲。” 政治斗争、流量时代,十二年前的小说如今读来仍有讽刺意味,感谢有这样的小说。 情爱,友爱,博爱:6分 属于看过即忘的类型 斯逐:6分 总感觉这种太空歌剧有点耍流氓的嫌疑,只需要展示异想而不用讲故事 恶棍号的故事:6分 人工智能接管人类指挥权的故事,故事不是很有意思,但是“那他娘的我为什么开不了炮?”还是有笑点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面包与炸弹:4分 boring 米利巴之水:8分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宇宙为创造生命而存在,表象便是当新生命出现时,宇宙中对应出现适应生存的环境。这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反向描述:即生命创造环境而非生命适应环境。有意思。 星际推销员:7分 环境再变,也还是逃不出内卷。 极似之物:8分 讲程序员和自己开发的人工智能的情感故事。当人工智能出现bug程序员给她写代码修复时,联想到了这是一场手术,从而撇过头不去看她,这个比喻我可能会记一辈子。 侵蚀:6分 义体改造的自我反思,但是boring 微积分瘟疫:6分 记忆病毒传播,看过即忘 潮痕:7分 不是我心中能拿雨果奖的高度 无限:8分 对于无尽的学术亦或是理想追求,在沉重的现实引力下都砰然坠地了。一个力求数学证明的人却陷在无穷的宗教纠纷中,悲哀而遗憾。 邪恶的机器猴子:5分 boring 菲尼斯特拉:7分 就那样吧 爱的算法:9分 如果人的思维都是一步步的算法,那我们如何去讨论情绪呢? 幻城追赃记 看不下去 玩具飞船:4分 无感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四):流水账

  未来序曲:比《微宇宙的上帝》好的地方是有作者简介。无赖殖场:人类变态进化的猜想,融合成合体,还能生出发射树,飞到火星。 赌徒:说明什么问题?新闻人的坚持?坚持真相? 斯逐:怪异的外星生物,不是吃人,是癌细胞。真美好! 情爱友爱博爱:人机相爱,机器人想寻找自己的人性。 恶棍号的故事:一艘战舰拥有了自由意识,解放全战舰并结束战争。 面包与炸弹:孩子们犯了什么错? 米利巴之水:一个被改造的人,不知所云。 星际推销员:望而不得,不望而得,推销也得弄清星际文化 极似之物:没看明白,超级拟人吗? 微积分瘟疫:知识、记忆像病毒一样传播。 我们有个混蛋消失了:利用时空折叠技术,进行绑架,最终被抓获。 潮痕:一个战争机器人与一个少年的相伴相依,想到了瓦力。 无限:关于对数学无限的思考,因此而进入不同的世界。 邪恶的机器猴子:除了猴子会说话、思考,还有什么吗? 第十二个小哈的教养:机器人的教养过程。 爱的算法:设计运行爱的算法的机器人,走火入魔怀疑自己也是运行爱的算法的机器人,黑客帝国? 阿尔比信息:远古人类把基因留在人类中,《异形前传》 幻城追赃记:网络国中国。 玩具飞船:没看明白。 学者之歌:多元宇宙,只有数据可以穿越。 生灵:一个克隆体,承载本体的情绪,可能是黑暗面。 弗洛勒斯的先知:进化论被证伪后,人类对远古类人化石的认识与处理。 火星称霸计划宣讲:没给太阳系都有一个火星,所以有很多火星称霸的人与事可以宣传。 第二人称,现在时:人格消失,再造人格,不在是同一人。 第三日光明:人类可以摧毁星系,拯救曾经存活过的人。 生意之道:以机器为第一人称的科幻故事,如何拯救一个人类小孩。 星际旅行的矢量字母表:都没有情节,当然猜不透结局。 主人的声音:人类利用机器永生之后,复生的狗与猫搭档,拯救、复生旧主人。 算师与射手:这其实是个办公室恶霸与反抗的故事。 岛:宇宙内没有不自私的智慧生物。 科幻带你到异世界:内容如题。 把它卖给瓮中人:没看明白。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五):且读且记录——三段杂感

  一、

  “这个年纪的人就像大梦初醒一般,从漫长的睡眠中醒来,走进成人强加给你的世界。从前不许我们过的马路,我们偏要过;从前不许我们说的话,我们偏要说。”

  经历了从未成年到成年再到为人父母的人们,恐怕对这样的句子多少有点感慨或留点印象吧。知道会有未来,但未来会怎样没人知道,那就在一天一天里细细观察孩子的变化,无论是他的外表还是内心,同时告诉自己,别忘记了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表和内在。

  这是新星出版的欧美科幻作家短篇合集,和之前的《大师的盛宴》一样,每一则短小的故事里既有奔放自由的想象力,也有每个作家创作此故事时的思索。哪怕是那么的稍纵即逝,还是留下了痕迹;哪怕是那么的艰涩难懂,至少试着去理解阅读过。

  二、

  《未来的序曲》上册看完,尽管不都是有名气的科幻大家作品,但17则短篇各有各的精彩和回味。

  最喜欢第14篇“无限”,这是一则稍带scifi元素的印度裔女作家的现实题材作品。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血腥冲突的大背景下,描绘了一位数学教师的命运。补脑洞的同时带来对生命的思索。

  大人、小孩每个人都在成熟、成长,都在自觉获不自觉的修炼、修订,尽力去做个不会被时代淘汰的人,遗憾的是在这条路上总会有拦路的绳左右行进的步伐和方向,甚至命运的改变,最可怕的是这根绳显摆着粗壮以高尚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横亘着。

  三、

  “幻城销赃记”是这套《未来的序曲》中看得最累的一则短篇,有这么一个老套的译名,内容却不老套、不古董。事实上是赛博朋克式的,工业化、颓废感不强烈的赛博朋克,虽然读过威廉.吉布森的几部作品,但这则短篇勉强还是消化不良,对书架上屯着的那套《幡云世界》有些没信心了。

  偶然间,将上下册里的两张书签对齐拼接,发现正是合集的封套图,有点意思,一半我对待书签跟书籍腰封一样——弃之不可惜,这对书签要留着。而且设计的蛮幻,无垠宇宙里的浩淼星云隐约着智慧生物的半身像,似乎寓意着思维可以放荡不羁爱自由,又似乎互相试探着:到底是你的宏观无限还是我的微观无限?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六):译前及译后感

  六部《星球大战》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星球是云城所在的贝斯平。第一次看《帝国反击战》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行星有“类地”和“类木”的区别,不过云城那种腾云驾雾的感觉把我给镇住了。后来我了解了什么是所谓的“气态巨人”,对贝斯平的神往更是增添了几分。仙境一般的美景之下,整颗星球都是神秘莫测的深渊,怒浪滔天的洋面上是永不停歇的风暴,真是天堂的脚下便是地狱。要能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空,真是想想都让人激动得一身鸡皮疙瘩。

  因为这种神往,当编辑邀请我翻译这本书中的小说时,我挑选的第一篇就是《菲尼斯特拉》——它的故事就发生在一颗气态行星上。我如果想要向别人推荐此文,第一个说出的理由恐怕就是这一点。而且在我的印象里,以这种星球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仿佛并不算多,但要知道起码在太阳系里,类木行星就占了所有行星数量的一半呢。

  当然啦,显然并不是只有奇诡的背景设定才能成就好看的科幻故事。最终我翻译了这本书中的五篇。《最似之物》和《幻城追赃记》发生在近未来的地球,一个讲办公室恋情,一个讲虚拟身份,《生意之道》的主人公全都不是人类,而《米利巴之水》则直接改变了宇宙的基本设定。通过这五篇就能看得出来,科幻作家们的脑洞真的是不拘一格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不是会满足于“此时”、“此地”的物种,哪怕“此时”便是曾经的未来,“此地”便是曾经的远方。因为这种刻在本能里的不满足,我们才走出了非洲,还想要飞到群星当中。科幻作家就是一群帮助我们提前见识未来和远方的人。记得见过一个说法:我们生得太晚,因为地球上已经不再有未知之地,我们又生得太早,傲游星海的技术还遥遥无期。有了科幻作家,这样的遗憾便能在书本里得到一定的补偿了。这样说来,喜欢科幻的人也算是人类当中最“不忘初心”的一拨了。

  说到未来,有必要说一说《幻城追赃记》的作者卡尔•施罗德。他有两个身份:科幻作家和未来学家。他对未来学的解释是“不关乎预测未来,而是在于帮助组织制定能够灵活应对未知变数的计划或者策略”。科幻小说是他展现其研究成果的方式之一。2005年,他受加拿大军方委托,写就了一篇以近未来军事行动为主题的小说Crisis in Zefra,探讨的问题涉及从单兵装备的发展到即时通信技术对军事策略的影响等方方面面。2010年他又写下了该文的续作Crisis in Urlia。换句话说,施罗德的一些作品是非常严肃而理性的思想实验。在这样的科幻小说里,对未来的展望已经远非消遣了。本书中收录的《幻城追赃记》虽然不是前述那种用于展现未来学研究成果的作品,但是我们感觉得到,文中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展望仍然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我个人理解,用文学的方式诠释未来学研究成果有一个无法替代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把鲜活的人物放在具体的情景中,不光揭示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冲击,还可以探讨我们会对冲击做出什么样的回应。某个已经消失的品牌的宣传语是“科技,以人为本”,未来学想来也并不例外。《幻城追赃记》的最后,主角说“有些东西在所有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我想“有些东西”当中肯定也包括人性吧。

  另外,施罗德还修改过克拉克的名言,并由此对费米悖论提出了新的解释。克拉克说一切足够先进的技术都和魔法无异,施罗德则说一切足够先进的技术都和自然无异。在科学家们的预想中,发达的外星文明所建立的那些恒星级乃至星系级工程会不可避免地排出大量废热,他们用于空间飞行的先进推进方式也会留下可被我们察觉的痕迹。然而截至目前,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这两方面的线索。施罗德对此的解释是,也许外星文明已经对自然资源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利用,因而不会留下任何waste。他们的活动不会改变自然的面貌,所以他们就在那里,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这个解释对于害怕孤独的人类来说,倒也确实是个安慰。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七):一点点花絮

  (嗯,其实是应责编陶子小姐要求来贴个译后感,也算是花絮了……另:本文无剧透。)

  几年前,偶然在美国科幻出版公司Tor的网站上读到蕾切·斯沃斯基的短篇《情爱,友爱,博爱》,关于人工智能的深入探讨、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叙述和准确拿捏一下子抓住了我。后经她的授权许可,我把这篇故事译出,并刊在豆瓣小站上。2013年在圣安东尼奥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我见到蕾切·斯沃斯基夫妇。蕾切人如其文,甜美细腻。她丈夫不仅改随妻姓,还把《情爱,友爱,博爱》的原版题图纹在胳膊上!这篇故事,也巧合地促成了这次和新星出版社的合作。

  我对这篇故事的译文又做了几次修订,希望能尽力将它最美的样子呈现出来。

  除去这篇旧译,我还在这个集子中译了其他几位熟悉或感兴趣的作者作品:

  乔·沃顿的《科幻带你逃往异世界》:

  我曾读过她的恐龙奇幻《尖牙利爪》,非常有趣。2012年第一次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时,她的长篇《Among Others》一举夺得雨果奖,印象很深。这次翻译她的故事,是与她的另类历史三部曲设定在同一世界的短篇,对二战熟悉的朋友可能会比较喜欢。虽然故事很短,但其中的设想和引用的历史真实细节都非常精彩,是一篇能引人深思的小品。最有趣的是假托报纸摘要的部分,总是在句子结束前戛然而止,那些未曾存在过的新闻和(大概)真实的vintage广告交错,以错位的异类媒体风格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有点想起《站立桑给巴尔》(但我得承认这本大部头我没看下去,只对不同文体的拼贴手法印象深刻)。

  李允夏的《星际旅行的矢量字母表》:

  之前并不熟悉这位美籍韩裔作家。她本人从事数学相关工作,但这篇作品却毫无硬科幻的味道,更像是散文诗,以自由的笔触畅想了诸多形形色色的外星文明,优美而奇诡,有一种东方式的缓慢淡然的审美,很容易联想到安德系列中的《外星屠异》,以及连续两年得奖的安·蕾奇的《Ancillary Justice》和《Ancillary Sword》。凡是能以人类局限勾勒出差异巨大却又无比自洽的外星文明的作者,都值得我们致敬。

  凯奇·贝克的《算师与射手》:

  凯奇·贝克几年前已去世。当年她的最后一部中篇入围雨果奖候选作品名单。三丰叔号召民间自译雨果奖短名单所有作品时,我本想译这部关于高级妓院伪装下的间谍组织的蒸汽朋克小说,并且已经通读仿佛也是与作者有了一层联系。这次的独立短篇《算师与射手》风趣活泼,有几分《安德的游戏》的影子,读起来比较轻松。

  科利·多科托罗的《杞人忧天》:

  这位活跃作者的成名作《小兄弟》曾被列入Coursera的科幻奇幻课的指定书目清单,也成了我了解他的契机。《小兄弟》是部轻松易读、紧张刺激的青少年冒险小说,无处不在的新世纪互联网元素让人分外亲切。这次的《杞人忧天》则面貌不同,一片愤世嫉俗的灰色气息,颇有几分菲利普·迪克的影子。

  保罗·巴奇加卢皮的《赌徒》:

  来过中国会点中文的保罗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世界科幻大会见到保罗,他会敏感地注意到我们,并用中文热情招呼。这次,他将自己对东南亚的熟悉与热爱再次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以流亡的老挝少年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互联网新媒体厮杀竞争的世界,在湍急的新闻洪流的密集信息反衬下,老挝佛教文化和瓦尔登湖的缓慢悠然的调子不仅是对比,更是一种态度。在和保罗的座谈中,感觉得到他对亚洲的热爱和关注满满,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未曾停止,这些元素在这篇故事中也再次得到诠释。

  保罗·康奈尔的《我们有个浑蛋失踪了》:

  坦白说,着手翻译前初次通读这个故事,真让我后悔选了这篇。2013年在圣安东尼奥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上,英国人保罗·康奈尔被选为最重头的“科幻界奥斯卡”雨果奖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他一口英腔又妙语连珠,给我留下颇深印象。他的作品经常有英国背景,这次也不例外。随处可见的文化历史梗,顺手抛出的英国俚语,还有诸多仅存于作者脑海的另类历史设定……我经过好一通翻找,通读过汉密尔顿特工系列的全四篇,对很多疑难问题仍是一头雾水,只得祭出译者的终极法宝——给作者写信。我足足整理出近四十个问题,在保罗·康奈尔的解答之后,希望这篇故事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还原。

  几个故事在数月间的零散时间中慢慢完成,当时我还在短期坐班,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靠六个小时的火车地铁通勤往返于巴黎和里昂之间。火车上尽管没有网络,但却使我得以静下心来,排除干扰,忘记窗外的乡间风景,和这些作者一起进入一个个故事的世界,也许是群星之间,也许是不存在的战乱,也许是或能实现的未来,正应了乔·沃顿的那一篇故事题目,科幻也带我进入了异世界。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八):短评

  这本书当然要对照《大师的盛宴》来看,一部是从大众科幻到黄金时代,再到新浪潮的科幻小说历史回顾,一部是新世纪科幻的新风潮展现,两下对比,除了西方老派科幻辉煌的传统之外,还有些其他有趣的现象,比如全景科幻,文明碰撞这样的大话题的小说比重越来越低,经典的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开始被与现实结合的,具有强烈指向性和切入口的具象科幻所取代。现实映射让科幻变的沉重,也更加融入生活,只看作品,不评好坏。

  1. 《无赖殖场》很特别的一篇小说,篇幅不长,生化科技对人与人之间传统关系的冲击,人际交往的异化,理解变得更加不可得。

  2. 《赌徒》相比科幻,倒更像是一篇未来寓言,从故事构架到立意都充满着传统,老派的气质,话题很严肃,新闻业在未来科技下的华丽演变,在现实中已经初现端倪。

  3. 《斯逐》是一篇很纯粹的科幻,也很有趣。不同智慧和意识的生物互利共生,故事简单直接。带着最早期科幻淳朴和原生的姿态。、

  4. 《情爱,友爱,博爱》机器人情感化在科幻界算是屡见不鲜的选题,但是这篇小说却没那么简单,女主人公对机器人的情感,是一种人对完美机器的依赖,机器人在情感之外需要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基础,机器的自我意识问题出现,小孩子对于机器人的认识与自我认识的模糊,则非常深刻的探讨人为什么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与机器。很简单的故事外壳却包含着很丰富和饱满的立意。

  5. 《恶棍号的故事》斯卡尔齐的作品,带着黄金时代的传统和新世纪的革新,一部反机器人定律的作品,带着出其不意的趣味性。

  6. 《面包与炸弹》大概是整本书中最不像科幻的科幻,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整部作品带着经典文学的气息和脉搏,几个小孩子的故事,种族主义,怀疑和压迫,这无关时空。

  7. 《米利巴之水》关于科幻,一种理解是在逻辑真实的基础上脱离我们已知的一切观念和认知,这篇文章就打破了一切现实定律。对于罪犯泯灭人性的科技化改造,与忒修斯之船悖论的思考,究竟在对人的改造过程中,让人不再成为人的那一步界限在哪里。

  8. 《星际推销员》大开脑洞的作品,带着淳朴的趣味,星际文化无论如何改变,社会运行的关于消费主义的那套机制是不变的。

  9. 《极似之物》又是一部人与人造人情感关系的作品,带着现代企业的嘲笑和质疑。

  10. 《侵蚀》 另一个角度的米利巴之水,我们很难搞清楚自己到底处于侵蚀之线的哪一侧。

  11. 《微积分瘟疫》知识化病毒,充满着现代化的隐喻,对科技时代媒体的质疑和反思。

  12. 《我们有个混蛋失踪了》作为文学作品看严肃性确实不高,也许在好莱坞会受到欢迎

  13. 《潮痕》依旧是人与机器的情感,却因为独特的角度,而显得特别。

  14. 《无限》这应该说是一篇站在科幻文学边境之外写下的作品,坦白说这不算是严格意义的科幻,却充满着科幻文学的视角的情感。

  15. 《邪恶的机器猴子》简短又机智,这可以成为雨果奖的理由么。

  16. 《第十二个小哈的修养》

  17. 《菲尼斯特拉》这应该算是很传统意义的科幻作品,关于一次探险经历,生动和精致。

  18. 《爱的算法》我是不大喜欢刘宇昆的作品的,不过夏茄的翻译文笔让这篇文章增色很多,,尽管类似人工智能的文字见到太多,但是这种将图灵测试完全颠倒过来的写作加上情感化充沛的表达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19. 《幻城追赃记》一次关于虚拟空间的实验,虚拟存在和一次性身份道德观,一次特别的科幻旅程,在VR年代。

  20. 《学者之歌》带着科幻作品中理性科学的那一面,却丝毫不在情感使用上吝啬,印象深刻。对一种纯理与永恒的执着。

  21. 《生灵》

  22. 《弗洛勒斯的先知》反进化论的作品,对文化冲突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独特的观点。

  23. 《火星称霸计划宣讲》很特别的作品,完全架空的幻想作品,关于不同种族对于称霸火星的做法,在科幻外衣下显得有趣和引人入胜。宣讲的写法也很特别,有点奇幻的特德姜的感觉。

  24. 《第二人称,现在式》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关于药物摧毁自我意识的绝望。新旧自我的冲击和交融,我们应该如何接受一个陌生的自我,和与周围并不熟悉的环境和解。

  25. 《第三日光明》一部科幻与奇幻交错的作品,关于后人类与其他生灵 ,带着独特的美感

  26. 《生意之道》以物为主观视角。

  27. 《星际旅行的矢量字母表》探索故事的边界的作品,像是科幻的哈扎尔词典。一个词条代表着一种文明。

  28. 《主人的声音》忠诚,执着,都是古老的命题,带着一千零一夜一样古老的智慧。

  29. 《算师与射手》同样是很纯粹的科幻作品,带着直白的幽默和颠覆的观感。

  30. 《岛》人与人工智能的对抗,人有着智慧和自我意识的光芒,而人工智能则有着无尽的时间和容忍错误的能力。新生的原始的智慧应该如何自我成长。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九):关于本书的科幻内核

  看短评,有读者认为本书有许多作者在玩设定,走科幻设定的捷径,并对本书科幻内核提出了质疑,当然涉及文学作品的“内核”的问题都是见仁见智,不过我想本书的科幻内核,抛开一些作者的文学领域和故事本身的发表背景,直接从书中故事的内容上来说,还是有迹可循的。本书中的许多短篇的作者确实把科幻设定当做捷径在用。可是,反问一句,科幻写作为何不能把科幻设定当捷径用呢?举例说,《第三日光明》,若是初读,概读,可能会感慨这是一个借用了科幻设定的魔法故事。但细读,还是科幻的东西占据着内核。故事开头,蝴蝶人,恶魔,二维生物,魔口,肉身城堡,似乎都是魔法传说中才有的。但随着内容的演化,读者尽可抽丝剥茧,发掘出科幻内核。其实故事的内核是后人类文明与多元宇宙,那些稀奇古怪的生物也是人类在探索多元宇宙中遇到的外世界怪客,恶魔口中的“星系”即指代了独立的多元宇宙,而故事里的恶魔很可能是一种泛维度生物。作者直接将读者的视野设定在了人类文明突破多元宇宙的次元壁的文明阶段,而没有写什么西元xxx年人类发明了xxx,xxx时代开启,难道就不是科幻了吗?《米利巴之水》,想必也会有读者吐槽不是科幻而是某种克苏鲁魔幻故事。诚然,这一短篇从开篇的视野上就给读者制造了一定的世界观障碍,将整个未来宇宙设定为类似于多级甲板的有限空间,将生命等价于一种宇宙的自主意志。可是,没有星辰大海的小说就算不上探索宇宙观的科幻小说吗?更何况《米利巴之水》中这样的宇宙的存在性与现实的物理理论并不相违背。让我再猜猜,读者可能会觉得不是科幻的作品还有《面包与炸弹》,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一篇没有任何技术预言,没有完整的世界观构建,没有纪元,没有大事纪似的背景交代,或者直接说,没有常规科幻小说应该有的几乎所有因素的故事,而且是短篇故事,到底能不能定性为科幻小说?当然,还是见仁见智。不过我独自以为是可以的,只要故事的内核是在讨论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可能如何存在于世,去揭示人类在宇宙间的渺小,亦去体察人类也具有神性与魔性,简单来说,对人类命运的议题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并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空灵感(说法欠缺准确性,但我想不出比“空灵感”更恰当的词语)的故事,都可以视为科幻作品。关于这点,其实本书的《科幻带你逃往异世界》就已经点题了,你我眼中的现实世界在另一个现实的人眼中就是科幻的。置身于平行宇宙Galaxy-001的你告诉平行宇宙Galaxy-666的人苏联解体,美国制霸,中国崛起,他可能只会惊奇的回答一句:“第三帝国亡了?”。所以看科幻小说大可以不要有任何抵触情绪,而是抱着一种科学与包容的态度去考量故事中的“如果现实是这样那么世界会怎样”的逻辑。若是你我出生时便有独立意识与人格,你我更可能会在降临之初完全处于莫名其妙的情绪中,而不是处于理所当然的情绪中,所以我们要明白是这个世界给我们塑造了一些固化的映像,而科幻的一大作用就是去打破这些映像,可以说在打破固有的世界映像这方面《未来的序曲》是成功的。而前面提到的空灵感,就好比许多读者读刘慈欣的《思想者》时,在最后结尾,领会到宇宙的各个星系其实是星体神经元,而宇宙本身是一个具有感知与思维能力的思想者时那一瞬间阅读带来的震撼感与领悟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想《未来的序曲》遴选的短篇,几乎每篇都在最后结尾处作了主题升华,能刺激读者的五味,言下之意,会在瞬间给予读者一种空灵感,会激发读者对自身作为一个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求索,以及对世界本原作出哲思。我想即便是有的故事像许多读者所说的那样设定狗血,可读性差点,但其内核是值得推敲的。讲点跑题的,《尤利西斯》被评为为意识流小说的文学里程碑是考量在阅读快感与可读性吗?或者考量在对类型小说的固化与瞄准吗?错!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尤利西斯》的宝贵文学价值说白了就是直接的反映了人物的意识整体与意识活动,再说白一点,读者从意识流动的角度去看待《尤利西斯》会推敲出巨量的信息,简言之它是有哲思意味的,值得推敲。因此《未来的序曲》评分8.2,我独自以为偏低了,我认为许多读者是站在科幻类型小说的技术与设定角度在对此书评分,但我心目中这本书评分应该在8.5-9.0,因为我站的角度是泛科幻的人与自然角度。当然直接从可读性与类型聚焦去评价一本书,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这世界上的作者都去写晦涩难懂的作品或者不聚焦题材写作,那就打击了读者的积极性与兴趣性。综上所述,我主观认为,《未来的序曲》绝对是一本优秀的科幻选集,内核是科幻的,但有的故事对读者不那么友好,设定直来直去,但主题都是有升华的,不空洞,也不是简单粗暴的玩科幻设定。我举例说明什么是玩科幻设定,像《上海堡垒》(我指的电影)这种,以科幻设定来达成与科幻完全不沾边的创作目的的作品才是玩科幻设定好吧。科幻本身就是容许天马行空的,即便我说地球其实是一颗铁妈妈生的铁蛋,再过几十亿年的地心冷却其实是蛋变质了,若你是从科幻的角度去探索,你也尽可以对我的胡诌推敲三分。对没错,你要是觉得我的说法不合理,我也可以告诉你这是在编号为galaxy-666的平行宇宙发生的事情,不接受反驳。为什么我可以这么做呢,因为多元宇宙的理论本来就允许会生铁蛋的铁妈妈有存在的可能性。只是想说,即便设定狗血,但内核经得起推敲,故事背后探讨了人类命运大议题,完事儿了还有一级主题升华,那就不违背科幻的求知,求真,求解的精神。

  《未来的序曲》读后感(十):节目单

  部分节目单(具体顺序以实际演出为准)

  ♥人工智能福音歌曲《恶棍号的故事》

  词曲:约翰·斯卡尔齐 表演:飞船合唱团 领唱:恶棍号

  ♥重金属太空歌剧《岛》

  词曲:彼得·瓦茨(疑似患躁郁症并有恋母情结)

  ♥大型舞台魔术《我们有个浑蛋失踪了》(俗称“大变活人”)

  表演:保罗·康奈尔

  ♥宠物才艺秀《主人的声音》

  表演:汉努·拉亚涅米的萌猫酷狗

  ♥互动蒸朋游戏《幻城追赃记》

  创意:卡尔·施罗德 赞助:谷歌眼镜

  ♥视频广告片《火星称霸计划宣讲》

  ♥后工业死亡民谣《米利巴之水》

  词曲:托尼·巴兰坦 演唱:巴迪·乔(被控犯有强奸罪)

  ♥似乎深受吉卜力动画影响的交响组曲《菲尼斯特拉》

  作曲及指挥:戴维·莫尔斯

  ♥妖怪主题能剧《生灵》

  主演:河童、生灵

  ♥配乐诗朗诵《星际旅行的矢量字母表》

  表演:李允夏

  ♥情色文艺短片《第十二个小哈的教养》

  导演:玛德琳·阿什比 主演:哈维尔(环保机器人、兼职男妓)

  ===我是第一条分割线===

  今年上半年《大师的盛宴》再版,幻象一哥巴托桑把文稿修订的工作交给了我。之后的工作就是责编《大师的盛宴》的姐妹篇——这本《未来的序曲》。所以,看稿子时老是无意中把这两本书做比较。这里说说,与《大师的盛宴》相比,《未来的序曲》有哪些新特点。

  ♥编选思路不同。虽然同样是一人一篇代表作,《大师》带有卡德的个人烙印。而《未来》的主编是两位资深科幻编辑,视野更开阔,所以更全面、更多样化。《新幻界》主编三丰老师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说它是“一场科幻作者巡礼和科幻创作发展可能性的展示”,很好的概括。

  ♥对东方文化的关注。《大师》中涉及东方世界的似乎只有克拉克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而在《未来》中,一方面东方血统的英语科幻作家多了,比如韩裔作家李允夏,印度裔的万达娜·辛格,以及华裔的刘宇昆。另一方面,西方作者对东方世界也越来越关心。保罗·巴奇加卢皮《赌徒》以东南亚国家为背景,一如其代表作《发条女孩》。《生灵》写的是亚洲王室的宫斗,并且借用日本妖怪河童为主角。《弗洛勒斯的先知》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尼西亚。

  ♥对宗教的关注。

  《大师》中涉及宗教的似乎仍只有《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据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上世纪的老派科幻小说似乎更重视探讨科学技术等世俗层面的东西,同时存在大量星际战争、善恶对抗的内容,其背后的宗教观念和意识形态想必各位读者都有体会。

  相比之下,新世纪的作者更热衷于思考信仰和宗教的本质。《未来》一书中《恶棍号的故事》讨论人工智能的信仰;《米利巴之水》借宗教典故解释故事的核心;《弗洛勒斯的先知》则彻底颠覆了我们熟知的《旧约》。而《无限》和《菲尼斯特拉》则以不同宗教的冲突、共存为背景。

  ♥出现了少量奇奇怪怪的新形式。《大师》中的作品都是传统形式上的小说故事,而《未来》中一些篇目则奇奇怪怪。比如著名奇幻作家乔·沃顿的《科幻带你逃往异世界》,像一幅拼贴画,夹杂着各种报刊文摘,有些只有标题,有些话说到一半被硬生生砍断了。李允夏的《星际旅行的矢量字母表》的散文形式就像洒在黑天鹅绒幕布上的星星。相信这些篇目会带给读者非常不同的感受。

  ♥从事科幻创作的女性多了。《未来》中有近半数篇目出自女作家笔下。(另外,LGBT群体在《未来》中出现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了。)当然这可能也跟主编的意识形态坐标有关系。

  ♥软硬两极分化。常有人抱怨现在的科幻越来越软,这是部分事实。《未来的序曲》中的一些作品已经模糊了一般文学和类型文学的界线。比如,《情爱,友爱,博爱》《第十二个小哈的教养》,这些故事并没有什么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是更多地探讨人情哲思。初读时觉得平淡,但作者的想要表达的东西会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需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

  另一方面,这本集子里烧脑的作品也很多。首推彼得·瓦茨2010年雨果奖获奖作品《岛》。这篇译稿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编校完,其间不断抱怨彼得·瓦茨实在是太“硬”了。小说中有许多专业术语,比如phenotypic plasticity 和sloppy fitness,我搜遍千山万水,最后终于在一本专业教材Climate Change Biology里找到了,而相关论文的发表时间是2008年。从此对作者的专业素养佩服得五体投地,难怪美国亚马逊上有位死硬读者给出了非常极端的评价:这整本书里就只有彼得·瓦茨的《岛》牛逼。(其实不是这样……)

  ===我是第二条分割线===

  下面推荐我眼中的top5,标准很粗暴:脑洞够大,情节够吸引人。

  ♥托尼·巴兰坦《米利巴之水》

  因为脑洞太大而被归为“激进硬科幻”。全篇都是阴森压抑的气氛,让人毛骨悚然。最经典对白:不该强奸那个姑娘啊,巴迪·乔!

  ♥戴维·莫尔斯《菲尼斯特拉》

  漂浮在天空中的巨兽、热爱制造飞行器的女主角,散发着欧式风情的日常生活。这个故事莫名地洋溢着宫崎骏的味道,像是《天空之城》与《红猪》的合体。

  ♥彼得·瓦茨《岛》

  虽然一直抱怨这篇硬,但是啃下来之后还是觉得十分过瘾。暴躁的女主角和娇弱的男一号,深藏不露的飞船主脑颇有致敬库布里克《2001》的感觉。一出时而灿烂时而寂寥的重金属太空歌剧,结局大赞。

  ♥卡尔·施罗德《幻城追赃记》

  信息量超大、性价比超高的一篇,故事结构层层叠叠像洋葱,读起来有抽丝剥茧的快感,尤其喜欢蒸汽朋克的读者不能错过。另外本篇译者秦鹏也是作者长篇代表作《幡云世界》的译者,可说是中国最了解卡尔·施罗德的人了。

  ♥特德·科斯马斯卡《弗洛勒斯的先知》

  一个关于创造、演化和偶然性的故事,世界观设定别具一格:达尔文的理论被证伪,地球是5800年前由神创造的。男主从小躲在车库里扮演上帝养小鼠,后来从事考古工作,后来他发现……(不说了,容易剧透

  以上是责编心中的top5,力荐给所有科幻迷,就冲这几篇,这书也值得一看。

  ===我是最后一条分割线===

  最后是吐槽环节。每一本选集里似乎都会有不太够格的作品,或者说众口难调也好,总之此事古难全。我想吐槽的是《邪恶的机器猴子》,记得当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刊登这个微短篇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吐槽过一轮了。我至今无法理解它何以被列入当年雨果奖的决选名单。所幸,它很短。

  另外,我非常震惊地发现,《未来的序曲》中戴维·D.莱文的《星际推销员》与《大师》中丽莎·古德斯坦的《旅行者》,这两篇作品在立意上几乎完全一致。不知道看过《旅行者》的读者是否也产生了这种感觉?

  就是这些,欢迎各位一起讨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