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是黑的》影评精选
《房屋是黑的》是一部由芙茹弗·法洛克扎德执导,Forugh Farrokhzad / Ebrahim Golestan / Hossein Ma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房屋是黑的》精选点评:
●这特么找虐呢,看这个
●诗人拍电影果然不一样,自有一种独立一宗自成章的气概在里面,简直是自己定义了一种诗的电影语言的表现语法
●触目惊心
●“我的灵魂充满了苦涩。在我沉默之时,我的躯壳在腐烂。在整日寂寞的呼喊中腐烂。记住,我的生命就是风。我变成了沙漠中的鹈鹕,废墟里的夜莺,象一只麻雀,我孤独一人坐在屋顶。我像水一样被泼了出来,就像那些永久死去的人。死亡的阴影遮住了我的眼。请离开我,离开我,因为我的生命只能是呼吸。在我离开去那条不归路之前,不要管我,我可以找到一点点安慰,不归路是无限的黑暗。不要把你鸽子的灵魂丢弃给野兽。哦,主,记住,我的生命就是呼吸,你却给了我一段无聊的时光。在我的身边是欢快的歌,磨坊的喧嚣,还有...生命之光已经消失了。幸运的是那些此刻收获的快乐者,那些双手拾起麦穗的人。让我们倾听在遥远沙漠里唱歌的灵魂。那个人在叹气哀伤,他们举手在苍穹,说:“哎我的伤口已经没有了感觉。”
●畫面的震盪,內裡對生命的熱情,敬佩和尊重讓人感動
●9.3;to live, in vain
●英年早逝的德黑兰诗人女导演Forugh Farrokhzad名作,相当私人视角的一部公益纪录片:镜头素材丰富、剪辑有冲击力、后半诗意旁白,杂入无知与信仰的虔诚,更显弱势群体之无望。课堂段有摆拍感。午饭时间看许多麻风病脸与治疗,似人非人好胃口= =
●当老师让那个麻风病村里的学生用“房屋”造句时,他用粉笔写下了“房屋是黑的”。然后影片结束。
在20分钟内用诗句赋予黑白影像生命,在与上帝的谈话中谈论丑陋,把让人不适的画面用诗和声音拼贴起来。
虚构与纪录、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界限被打破。1962年,是伊朗电影的开端,也是动荡和苦难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战争与革命。
“白昼在暗淡,
下午的阴影开始伸长,
我们人类,像装满了鸟儿的囚笼,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哀伤。
我们没有人知晓自己还会活多久。
收获季节过去了,
夏季早已结束,
我们没有找到解救。”
《房屋是黑的》影评(二):Silent Scream
#影# 1962《The House is Black》《Khaneh siah ast》9/10
這世界充滿了醜陋,但閉上眼睛,只會看到更多的醜陋,所以我們要正視一切,去解決問題。伊朗女詩人用黑白的影像去寫一首絕望中帶著微弱希望的詩,為伊朗和全世界麻風病人爭取被正視被幫助被理解的光明。
她把麻風病人的慘況用鏡頭直接利落展現出來,不逃避不閃爍,但獨特的角度和她旁白低嚀自己的詩歌,現實和非現實交合一體,黑白影片卻在意識裡綻放耀眼煙花,文字的詩歌在醜陋面孔上展現出沉重的實體性,短短22分鐘,每一個暫停都是一副震撼心靈發人深省的傑作!
影片對白極少,在結束之前,老師要患麻風病學生舉幾個美麗的例子,學生想了想猶豫地說:”月亮,太陽,花朵,玩樂。” 再舉幾個醜陋的例子,一臉鱗片的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回答:“腳,手,眼!”
一片寂靜裡撕心裂肺的吶喊,silent scream震耳欲聾!
From the bitterness of my own soul I speak
From the bitterness of my own soul I speak
When I was silent,
my soul was decaying from all shouting I was doing
all day long
Remember that my life is wind?
Remember that my life is wind?
《房屋是黑的》影评(三):黑色
《房屋是黑的》,1962年的悲悯记录。惊异于导演与他们搭建的信任,过人的勇气和宽大的胸怀。诗作随影像道出,“我的灵魂充满了苦涩。在我沉默之时,我的躯壳在腐烂,在整日寂寞的呐喊中腐烂。”诗人替他们说出苦难的痛楚。麻风,难以治愈,疾病侵蚀掉身体,活体蜕化,肉体一点点在干燥的风中消失。手没有了,脚也没有了,眼睛没有了,鼻子也没有了。他们被送往一处,一处封闭完整的村落。有医生,有护士,他们也不温情。有食堂,集中供应着简陋饭食,拥挤在窗前的他们不在乎的。其他时候呢,他们就在风中坐着晒太阳,在阳光下用石子和杏核下着棋,在阳光下沿着窗户走着,嘴里重复念叨着一句话,一步敲一扇窗。一扇窗,人面无表情盯着镜头,一扇窗小孩呆呆站着,一扇窗一双皮靴落满灰尘在杂物中耸立,一扇窗绿植耷拉枝叶。
除了负累和残缺的身体,他们还是照旧过着日子。日子总得过下去。
要婚嫁,就要装扮。细描眼线,细梳头发,隆重衣饰,华美头纱下是麻风新娘。她垂下眼皮,一颗泪从脸颊滑落。她的婚宴,每个人都欢乐,或许。
小孩呢?小孩要上学,不管健康与否,大家在一块学习。一起嬉笑打闹,和全世界的小孩一样顽皮和淘气。老师也有,永远一副表情。聊胜于无。
这让我想起《岛》中的麻风小岛,那时感触不深,对麻风病全无概念。而且,最终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让我颇不满意(只愿欣赏悲剧的毛病要改)。这是第一次通过影像看到他们,伤感大于惊奇。但他们处之泰然的生活状态,又让我想起《呼兰河传》中的那些人来。虽然那里的人们,是在家园、国家和生命面临灾难、末日时,生命的顽强挣扎,但是生命的韧性是同质的。还有,同样地,我能感觉到,那里的太阳也是灿烂的,阳光慵懒,风儿干燥。
导演本人即诗人,所有解说全是朗诵诗句。诗句是诗人的精神,是她的视角,我觉得有点过分煽情了。这自然不能责怪,真真去到他们身边,亲身经历、对视过,难免不由衷吟唱出诗篇。
有人说,他感到了荒诞。处于那种境界,被疾病折磨地面目全非还那般敬奉主,那般虔诚如归,简直是讽刺。于是他便否定了整个影片。这倒让我感到悲哀。又是被模式化的思想规训过的头脑。我越来越不明白宗教对某些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越来越不敢去轻易轻视、否定别人的信奉,因为我不懂,因为我从来没感受过那种强大的交付信任、无限包容、真挚的感情和信仰。或许它值得为之追随,为之成为渺小的膜拜者。如果是精神上的共鸣和信仰依附到了极其浓烈虔诚之时,是不会在乎得失。在乎的是自己的信念。不会归罪,不会赎罪。
最朴实的却来自孩童。
“美丽的词有什么?”“月亮、太阳、花朵和游乐时光。”
“丑陋的词呢?”“头、脚、手……”
“用“房屋”造个句子。”
“the house is black 房屋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