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牡丹》经典观后感1000字
《红牡丹》是一部由薛彦东 / 张圆执导,姜黎黎 / 孙树林 / 高保成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牡丹》精选点评:
●三星:“牡丹之歌”远比电影本身更火,流传也更久远...
●应妈妈的要求一起看的,她很开心。 一个人要想在压迫又落后的社会里寻找出路,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旧社会很万恶……
●大陆早期的武打片。。。
●“江湖戏班的皇甫义(孙树林 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自卖自身的王莲(刘晶 饰),出钱将其买下,赵大爷(高保成 饰)不忍失去王莲,也随王莲进戏班当马夫。十年过去了,王莲出落成色艺双绝的马戏班台柱子,艺名红牡丹(姜黎黎 饰)。十年来,她和同班师兄妹为皇甫义挣尽了血汗钱。他们在香港演出时,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建议他们为抗战义演募捐,皇甫义不同意。财阀张德仁(张逸生 饰)看上红牡丹,红牡丹不从,并将兽性大发的张德仁痛打一顿。张德仁在一次演出中杀害了九月菊(赵凤霞 饰),红牡丹策马踢翻了张德仁的看台。最后,戏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回内地。人财两空的皇甫义,为了将摇钱树红牡丹永远控制在手,竟想霸占红牡丹为妾,皇甫义做梦都没想到,他想霸占的红牡丹竟是他多年前抛下的亲生女儿”。
●姜黎黎真漂亮,让我懂得了如花似玉,就是剧情狗血,那时还没有狗血这个词,亲爹看上了自己的亲闺女,大千世界,少见。
●小时候,露天看的,就是觉得太巧了,自己的爹看上了自己的亲闺女!不过,姜黎黎是真美,天生丽质。
●似乎看过啊
●民间故事的模式,散乱,缺乏中心,一个个小片断的拼贴。剪接很努力地试图在小片段之间建立联系,却因为技能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频繁地使用特技镜头,应该是低级导演的标志。人物众多,却没有给观众什么印象,稍显成功的人物是马戏团老板。主题歌比电影本身知名得多。
《红牡丹》观后感(一):一个思辨的话题
马戏这样已经拍得不错了,后来的草原三部区也是这个马戏路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设备简陋的当时,这个算是拳头产品了,哈哈哈。
故事最后那个反转设置也很好啊,老林推荐得不错。现代这种浮躁的社会,就是少这样正能量的传递,爱国、忠贞、良心,这些东西有时候比混得好重要很多很多,真的很好的一个片子。思想内容好。
虽然说,以前的片子多少会对有资者有一些丑化,但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者是一个到今天依然可以深入去探讨的问题,金钱对人心、人性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作用,的确是一个很思辨的话题。
《红牡丹》观后感(二):ZZ_80s中国电影·温暖的童年记忆之1980
http://i.mtime.com/963122/blog/1873321/
1980年,我尚未出生。那一年八月,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正式成为经济特区。
而中国的银幕也更加多彩,当红的玉女明星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代表作。
姜黎黎在《红牡丹》中回眸一笑,雪为肌肤,花为容貌,梨涡浅笑,成为少女偶像,她的明星生涯从此开始。主题曲《牡丹之歌》也好像是为她本人量身订做一样。《红牡丹》讲述了中国民间杂技艺人的悲苦人生,剧组为了拍好此片,到著名的杂技之乡采风,并以当地著名的杂技班班主作为原型--可却创作出了一个不太讨好的男主角形象,他冷漠无情、贪婪成性,最终女儿也离他而去。
毕竟没有摆脱过去类型片的固定思路,有财产的人都不是好人,这样一来,剧组必然对不起那个善良的杂技班班主,等到事隔多年,想要说声抱歉,老人却离开了人世。
《红牡丹》观后感(三):惆怅阶前……
因八十年代长影《红牡丹》一片红遍大江南北的女主演姜黎黎,外形美丽大方又不失古典气质,外柔内刚。 1954年生人的姜黎黎,1975年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76年拍摄首部影片《雁鸣湖畔》。1975年拍完《神圣的使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姜黎黎碰到了正在苦寻《红牡丹》女主角的导演张圆,得到了出演《红牡丹》的机会。 《红牡丹》剧组对女主角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漂亮,还必须完成很多高难度的马戏和武打动作。而姜黎黎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好的完成了对角色王莲的塑造,一夜爆红,也因此获得了1981年第三届电影小百花奖优秀女主角的奖项。 1982年,姜黎黎与刘甲田、方舒等人合作,参演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一片,并凭借此片获得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此后,姜黎黎又参演了《街上流行红裙子》等影片。 1993年,姜黎黎举家赴美发展,并在一家网络电视台当主持人。 2000年后,姜黎黎回国陆续参与了《卧虎藏龙》,《魂系梨园》《无敌县令》,《还珠格格3》(饰皇后乌喇那拉氏。),《女人无悔》,《新京华烟云》等电视剧的演出。 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如今,姜黎黎也已经60多岁了。
《红牡丹》观后感(四):为了怀旧非把庸劣说成好的,也是昧着良心的
有个短评说是“脑残片”,深以为然。虽然它是启蒙时代的80年代拍的,但若要夸它真找不到下口之处。说它道具布景精美?说它拍摄手法独到?说它后期制作精良?说它见地内涵深邃?
很多弱智观众喜欢把老作品称为经典,让智商中等以上的人无语。与言经典,老固然是条件之一,更主要是制作精良、赞誉不衰。若按他们的思路,老人里头就不会有坏人,老电器更要远胜于新产品。
可以预期《无极》、《新红楼梦》、《战国》二十年后必然会称为经典之作,因为这是很多弱智们小时候看过的片,好怀旧啊,你们不懂欣赏就不要说话!
偏生弱智们还很喜欢发声,喜欢到处留言。难怪很多蠢物怀念毛酋、希魔,看不到它治下的酷烈惨痛而去向往推崇只存在文件口号中的高调门。
到哪里找那么弱的片哟,台词情节、待人接物、思维行止都几无合理性和真实感。剧情糙得连话剧都比它高明,糙的程度跟戏曲(不含话剧,仅指那些咿咿呀呀的)差不多。
就像老农民幻想的天家富贵是,幻想皇上用金斧头砍柴,天天两碗稀饭,喝一碗,倒一碗。
难怪是文革刚走出来的编剧。对旧社会的想象全都是政治课本上的套路,格式化、类型化。现在看来,失真得令人哭笑不得。可是都业已改革开放时拍的片了,还这样生搬硬套,有点说不过去。
80年代初思维僵化、视野封闭,创作人员也没怎么接触过真实的旧社会(哪怕是接触书面资料),满脑子都是30年毒化教育所固定下来的、黑白分明的简单信息,由此导致的局限性,犹有可恕。很多评论居然还要把它当经典,这就是太良莠不分了,没基本思辨能力。为怀旧,就粪堆也怀旧、垃圾也怀旧。
我这两天看到另一个例子:80年代的脑残《封神榜》,像婚纱影楼一样的布景,欧洲武士一样的商王,当年就快把善良的观众给吓死。现在也有人奉为经典在怀旧,还说古装严谨、考究精细之类的话。
夸点别的也就罢了,夸封神的美工,处处皆与事实相反,怀疑他是体育老师教的美术。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