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精选

2021-05-10 04:4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天空之后》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W.萨义德 / [瑞士] 吉恩·莫尔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一):凌乱,无人记录,并且廉价。

  作者就好像一个离开了自己孩子到城里过了生活的母亲,多年以后再次来到长大了的孩子面前的那种陌生和尴尬的心痛。强势一方的民族对待弱势一方的民族,像是小孩子用木棍再拨弄着蚂蚁,再让他向这边走向那边走,当年的日本也是这样对待我们。人类进步了吗?只怕是没有,从来都还是以自己曾经所经受的痛苦来原谅自己,现在,所犯下的残忍。我们依然无知,依然野蛮如故,多少外衣也掩盖不了。 凌乱,无人记录,并且廉价。 我久久不能离开这三个描述,总有断根式的恐惧淡淡萦绕。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写在1986年的书

  这是一本写在1986年的书 从那时起, 他们就找不到自我, 大量的图片都有同样的眼神, 他们是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非犹太人”, 他们是阿拉伯民族里的“流浪者”, 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国籍,失去了自我。 他们不停地漂泊, 他们悲惨地申诉, 他们努力地寻找, 他们想知道自己是谁? 他们想让世界了解他们是谁。 他们是阿拉伯人, 他们是巴勒斯坦人, 一群时常被世界刻意忘记, 又时常刻意提起的人。 最后的天空之后, 失去故土七十年之后, 去看看他们如今的生活……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三):读最后的天空之后

  生活在和平世界的孩子,是无法想象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总以为那些镜头只是出现在新闻联播中,总以为那些事件只是小说故事中的素材,一直以来对历史、对时政关心甚少,什么阿以冲突、暴力袭击、人体炸弹等等词语,只是因其出现的频率过高而有所闻罢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根本引不起关注的兴趣。

  直到看了美籍巴勒斯坦裔的爱德华.W.萨义德所著的《最后的天空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些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没有国家,背井离乡并且没有安全感。

  导致这种状况是因为犹太复国运动,犹太人与美国以某些利益结成同盟,巴勒斯坦人遭到驱赶,不能理解的是阿拉伯其他地区也排斥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所以巴勒斯坦人始终都是手拿包裹,正在迁徙抑或等待新的迁徙。说起犹太民族,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二战时期有关纳粹的疯狂屠杀,相信很多人憎恨暴力同情弱者,但是不能理解的是犹太人复国成功后对巴勒斯坦人的野蛮行为,中国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犹太人在饱受流离失所后,又把这些强加给巴勒斯坦人,让人鄙视!

  也曾讨厌专政、也曾讨厌特权、也为某些事情不满,也曾是愤青一枚,尽管它有很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还是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我有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有的所有权利!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四):无根之魂

  你们可以没有家园,但你们却很团结;你们可以居无定所,但你们却有坚强的灵魂。这群巴勒斯坦人,在战火纷飞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看这本《最后的天空之后》,恐怕你永远不会想到,在和平世界,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一条长长的分割线,将本来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巴勒斯坦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以色列的统治圈内,一部分虽然名义上为巴勒斯坦人,但失去了家园,居无定所在外漂泊,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谈不上爱 国与否,他们现在面临的是生存,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恐怖组织的野蛮与屠 杀,到头来却得由毫无瓜葛的老 百姓来埋 单,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离开属于自己的国家,行走的在流放的路途上,找不到终点,只有沿途的驿站,这群巴勒斯坦人脚步显得有些沉重,因为他们不清楚究竟何时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脸最起码的温饱都没有,又何来文化、何来娱乐消遣?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巴勒斯坦,那一个个蹒跚前行的身影足以让大众惆怅!

  巴勒斯坦人的身体已经冰冷,作者用过图片和文字记录这群难民现状的同时,也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灵魂祷告,抑或为这些经历无数风霜的难民同情,他们不屈服的影像却是成为了我们的牵挂,不是随便的客套,而是巴勒斯坦人的定论。为巴勒斯坦的精神肃然起敬,因为那里有意志坚强的灵 魂!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五):无根之魂

  你们可以没有家园,但你们却很团结;你们可以居无定所,但你们却有坚强的灵魂。这群巴勒斯坦人,在战火纷飞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看这本《最后的天空之后》,恐怕你永远不会想到,在和平世界,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一条长长的分割线,将本来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巴勒斯坦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以色列的统治圈内,一部分虽然名义上为巴勒斯坦人,但失去了家园,居无定所在外漂泊,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谈不上爱 国与否,他们现在面临的是生存,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恐怖组织的野蛮与屠 杀,到头来却得由毫无瓜葛的老 百姓来埋 单,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离开属于自己的国家,行走的在流放的路途上,找不到终点,只有沿途的驿站,这群巴勒斯坦人脚步显得有些沉重,因为他们不清楚究竟何时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脸最起码的温饱都没有,又何来文化、何来娱乐消遣?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巴勒斯坦,那一个个蹒跚前行的身影足以让大众惆怅!

  巴勒斯坦人的身体已经冰冷,作者用过图片和文字记录这群难民现状的同时,也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灵魂祷告,抑或为这些经历无数风霜的难民同情,他们不屈服的影像却是成为了我们的牵挂,不是随便的客套,而是巴勒斯坦人的定论。为巴勒斯坦的精神肃然起敬,因为那里有意志坚强的灵 魂!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六):回溯过去被遗忘的时光

  来源于不理解民族的隔阂是否有办法解决?《最后的天空之后》仍然没有答案,但是图文并茂且生动的描述为我们勾勒了巴基斯坦人的现实生活。有点纪实,有些写真,有些残酷,还有许多冷静与反思。

  曾经听过某驻巴基斯坦记者的演讲,在他的讲座里,谈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立场问题,看待一件事的角度问题。被认为是恐怖分子,是难民,是残暴者的某类打上标签的人群,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看,其实或许是另一番说辞,并非我们原本以为的模样。

  作者在前言中说,“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迎战困难,否认地种对巴勒斯坦人的习惯性的简单甚至有害的表述,然后以更能够捕捉巴勒斯坦人复杂现实的描述来代替。”“既然我们当前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剥夺、流散,但又拥有一种与无国状态不相称的力量,我坚信应当使用本质上非传统的、混合的和断续的形式来表现我们。”“这是对于被流散民族的巴勒斯坦人的一种个人化的表现----掩饰、遵从、自豪、软弱、悲惨、滑稽、不屈不饶、讽刺、妄想、防备、过分自信、有魅力、引人注目。”

  基于大量1979年和1983-1984年各难民营真实的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旧照,非常醒目地再现了处于流散民族的精神世界,也为这个民族塑造了一座乐观坚强的集体群像。上个世纪的基本生活状况,捕捉过去被遗忘的时光,或许也是为现在写上注解,为未来写下预言。回溯过去被遗忘的时光,中立地看待看些私人化的描述,给予我们更多的视角尽可能地了解当下。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七):无根之魂

  你们可以没有家园,但你们却很团结;你们可以居无定所,但你们却有坚强的灵魂。这群巴勒斯坦人,在战火纷飞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看这本《最后的天空之后》,恐怕你永远不会想到,在和平世界,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一条长长的分割线,将本来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巴勒斯坦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以色列的统治圈内,一部分虽然名义上为巴勒斯坦人,但失去了家园,居无定所在外漂泊,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谈不上爱国与否,他们现在面临的是生存,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恐怖组织的野蛮与屠杀,到头来却得由毫无瓜葛的老百姓来埋单,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离开属于自己的国家,行走的在流放的路途上,找不到终点,只有沿途的驿站,这群巴勒斯坦人脚步显得有些沉重,因为他们不清楚究竟何时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脸最起码的温饱都没有,又何来文化、何来娱乐消遣?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巴勒斯坦,那一个个蹒跚前行的身影足以让大众惆怅!

  巴勒斯坦人的身体已经冰冷,作者用过图片和文字记录这群难民现状的同时,也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灵魂祷告,抑或为这些经历无数风霜的难民同情,他们不屈服的影像却是成为了我们的牵挂,不是随便的客套,而是巴勒斯坦人的定论。为巴勒斯坦的精神肃然起敬,因为那里有意志坚强的灵魂!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八):无根之魂

  你们可以没有家园,但你们却很团结;你们可以居无定所,但你们却有坚强的灵魂。这群巴勒斯坦人,在战火纷飞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看这本《最后的天空之后》,恐怕你永远不会想到,在和平世界,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一条长长的分割线,将本来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巴勒斯坦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以色列的统治圈内,一部分虽然名义上为巴勒斯坦人,但失去了家园,居无定所在外漂泊,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谈不上爱国与否,他们现在面临的是生存,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恐怖组织的野蛮与屠杀,到头来却得由毫无瓜葛的老百姓来埋单,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离开属于自己的国家,行走的在流放的路途上,找不到终点,只有沿途的驿站,这群巴勒斯坦人脚步显得有些沉重,因为他们不清楚究竟何时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脸最起码的温饱都没有,又何来文化、何来娱乐消遣?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巴勒斯坦,那一个个蹒跚前行的身影足以让大众惆怅!

  巴勒斯坦人的身体已经冰冷,作者用过图片和文字记录这群难民现状的同时,也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灵魂祷告,抑或为这些经历无数风霜的难民同情,他们不屈服的影像却是成为了我们的牵挂,不是随便的客套,而是巴勒斯坦人的定论。为巴勒斯坦的精神肃然起敬,因为那里有意志坚强的灵魂!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九):天空之下是你纯真的双眼

  我所能说的是,作者其实没有必要带着更多的主观判断来讲述故土的故事,或许更平和的语气以及更为平缓的语气可以带来更大的力量,也更能让人感受更多的触动。然而,作者并没有如此,作者迫不及待地将这片土地的苦难一倾而出,将所有的泪水以及血液展示在你我面前。然而,作为同样生存在曾经历经苦难而时至今日依然在饱受困难的国度的人来说,又是能够体会得到作者的急迫感以及深痛恶绝地批判。

  然而,太多的主观意识的书写终究是带来偏颇的判断。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这两个国度一直都是战争的中心,而战争似乎没有正义可言,被驱逐的终究是那些国民,他们或者最后死在枪林弹雨之下,或者饱受饥寒之后死去。流离失所之间,作者看到的是苦难,也看到的是犹太人的残忍以及幸灾乐祸。然而,这些的造成并非是犹太民族,而是一种叫做战争的东西。

  中东的问题始终是由于二战初始,哪怕千百年前的十字军东征,并没有造成今日的格局,而是那场惨绝人寰的二战,那些傲慢的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导致今日的格局。大国之间的战斗最后牺牲的是小国的国本,不管流离失所的有没有小孩,不管流离失所的国度最终是否会变成一个恐怖主义的基地。所有的这些,始作俑者并没有想过,更不会在乎。

  犹太人在二战之后得到了世界的同情,难道阿拉伯人因此就应该对此感到是自己的罪恶?当然不应该。国际的游戏似乎并不需要谁是正义的,哪怕在联合国投票也不过是一种举手之劳,是一次利益的博弈,没有更多的政治道德。犹太人复国了,巴勒斯坦却迎来了自己的战争。宗教,政治,种族,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只能够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哪怕那些无辜的阿拉伯人并没有想过要将犹太人置之死地。而犹太人何尝又想着将阿拉伯人从地球上消失呢?多次的中东战役已经将这片土地折腾得不成模样,而这里的人,我们透过那些照片,可以看到的是淳朴的人民,单纯的双眼。

  或者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杀戮的,或者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残忍的,或者我们的世界真的只不过是纯真的,是淳朴的。

  《最后的天空之后》读后感(十):流亡何时终止

  不知从何时开始,看国际新闻时耳朵里听到最多的莫过于“巴以冲突”几个字,就一直在想,这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纷争不断、战乱不断?这两个相邻的国家,前世今生怎么会有这么深的仇恨?细道历史,真是一言难尽。两国之间的矛盾,应该说也是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是世界上顶顶聪明的两大民族,有人说他们都是摩西的后代。这要说起“摩西出埃及”了,也引出了犹太人(希伯来人)与古阿拉伯人的矛盾起源。亦真亦假的神话故事与现实相挂钩,好像能让人多少明白一些为什么巴勒斯坦的民众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最后的天空之后》,书名给人些许伤感的意味,“最后”,那寓示着黯淡吗?最后之后,或者是灭亡或者还能看到新的希望?我们希望是后者。近百年来的巴以冲突,最受伤害的是民众。常常会在影视中看到巴勒斯坦民众流离失所、被战争致死致伤的情景,他们的周遭依然是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处在和平社会里的我们很难想象那种苦难,尤其是那里正处在求学年龄的孩童,当在这本书里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时,心中莫名一紧,不知道这些孩子的明天在哪里?

  作者,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爱德华•W.萨义德和瑞士摄影师吉恩•莫尔以文字和照片真实地记录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状况,他们用有力的呐喊去呼唤破坏和平的始作俑者内心的良知。真实的图文,客观的记录,最是深刻触动我们的心灵。

  书里说“巴勒斯坦人总是处于迁徙中……巴勒斯坦人的手里总是拿着装有财产的手提箱或包裹,每个家庭都撤离了国土,把土地留给他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让人伤悲。所谓国、所谓家,是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可以让老人颐养天年,让孩子在疯狂玩耍之后,妈妈喊一声“回家吃饭”,就能找得到回家的路。可是,巴勒斯坦的民众连这样的权利都要被无情地剥夺。也许不安定的因素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是谁破坏了他们的家园?是谁夺走了他们内心的安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最直接的批判,让全世界的人民一起站出来驱赶那些破坏和平的人,还给巴勒斯坦人民一片清澈晴朗的天空。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