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仅此一生》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仅此一生》读后感摘抄

2021-05-12 00:5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仅此一生》读后感摘抄

  《仅此一生》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仅此一生》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仅此一生》读后感

  

(很抱歉,由于个人原因,直到截止时间前我也未能读完这本书,所以只能浅薄地谈一下读了一部分之后的感受) 之前见到何怀宏教授的名字还是在豆瓣搜索沉思录这本书时,发现中央编译出版社那版的译者正是何怀宏教授。后来还无意间看到《良心论》的作者也是,不过我都没看过哈哈哈。 刚收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的装帧很好看,淡雅的绿色和白色相映成趣,书皮上微微凸起的纹路拿在手里很舒服。 看过的哲学类书籍很少,不好比较之后做出评价。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是:何谓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源流、人与物、身与心、认识人性、德性培养、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作者引经据典,讲得很全面,融汇中西,自成体系。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就好像教授在给学生讲课一样,读起来很亲切,平静之中带着一股愉悦。 看到“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时,猛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公号文章,当时那篇文章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不过翻译不同,译为“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当对失败的恐惧夹杂着社会的期望,推动着你盲目地“自强不息”时,有必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我希望活成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希望能把这本书早日读完。

  《仅此一生》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因快递在路途上出了点小差错,书籍到手已晚了不少时日,直至今天,书评周的活动正式截止,我也尚未能读完本书,只能在此先向赠予图书的活字文化说声抱歉。)

识得何怀宏教授的机缘很是奇妙,差不多是去年秋初,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篇名为“如果人工智能新物种出现”的硬核讨论,参与的嘉宾有科幻作家郝景芳,清华大学教授孙福春,以及抛出该命题的何怀宏教授。与其一贯温和、敦厚的发言底色不同,何教授在针对该问题的思考上呈现出尖锐、严酷的态度,此前他对人工智能几乎一无所知,但面对AlphaGo完胜棋手柯洁的事实,他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巨变正悄然发生着,人工智能虽带来了便利,威胁也紧随其后。为彻底打消这种担虑,何教授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这一领域,却得出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人类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与科技文化相比,已然显示出某种落后、停滞甚至无可挽回的衰落样态。

我不知这一结论是否与何教授完成本书的初心有关,但我从他的恳切呼吁和谆谆教诲中读到了一个老人对人本精神的执着,他把人放在了第一位。以前我读哲学,只浅薄地了解过皮毛,知道了存在主义,也常把人即自由挂在嘴边。相比下,《仅此一生》就要落地了许多,它相当深入浅出,读来绝不会让人昏昏欲睡;它把人生的大问题以及那些司空见惯了的却未曾进行深度思考的事物都曝于眼前,但并不给一个标准答案,一切全靠读者的领悟。在书中,何教授润物细无声般地读者唤醒的自我意识,引领我们冲破怠惰的舒适区,往前更进一步,他似是一个友好的高僧,助我们这群仍在茫然挣扎的囚徒渡过这片苦海,即便这过程并不太容易。他曾表示,独立思考是一种苦刑,还有某种危险性,所以许多人不愿承担它,但如果懒于思想,我们社会和时代的问题就可能越积越多,甚至某一天“轰然”而垮。于此,我们更能看到这位智者身上坚定的社会责任心,以及积极进步的人文主义胸怀。

三四年前,我在个人公号上写过一篇影评,谈的是法国电影《将来的事》,我给那篇文起名为“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片中,女主角在葬礼上朗读了哲学家帕斯卡的《沉思录》,里面的些许内容神奇地与何教授的这本书对应了起来。所以此刻,我将继续沿用那个标题作为纪念,感恩这难能可贵迴环而至的缘分。

  《仅此一生》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何怀宏先生写给少年们的「戒子书」

  

何怀宏先生,1954年生,今年已是67岁。在这个年纪,应该差不多当了爷爷或是姥爷,有的人孙辈可能已经读到中学甚至大学了。老先生在后记中说「这本书是尝试给少年一代写的」,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就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向他的孙儿讲他对人生的种种看法;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一面是荷尔蒙的燥动,一面是祖孙平时交流稀少,于是乎,「敦敦教诲」就变成了「喋喋不休」,「哲学思辨」就化作了「啰哩啰嗦」;但毕竟老者是一位哲学教授,既然不能当面而谈,于是乎提笔而书,洋洋十五万言,厚厚三百来页……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想象。若是那种爱跟风头的出版商,大约要书名「写给孩子的人生哲学」了。这部书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述或大学教程,但书中对古今中外的先哲多有引述,各种观念流派条分缕析,所以对读者的智识、阅历,要求还是甚高的。故而老先生也说,此书完成于2018年,但顾及至「对少年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说又深了一些」,因而「搁置了许久」。但想必这本书递到少年手中时,也是勿勿翻过便放置一边,等到哪天于「人生疑问」有种种不解的时候,重又拿起,也已是不知「搁置了许久」。这一搁置恐不是三五年,三五十年也未为可知。

老先生怀着哲学家的严谨态度,并不打算趋迎少年人「短平快」「标题党」的阅读潮流。篇章结构是像一本教科书一样力求完备的,从「何谓人生哲学」开始讲起,第一节是「从人的一些基本事实开始」。于是一路从「人生哲学」的定义与源流,讲到人与物的关系,「我们怎么知道外部世界确实存在」;又讲到身与心,「我们怎么知道别人的心」,「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而后又讲到人性,进到德性;又讲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讲到人生的目标。

但老先生这本书又并不是写给哲学家看的,甚而也不是专写给哲学系学子看的。在每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上,他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止步于梳理各种流派各种观念,而是在此之后加上了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如在讲外部世界是否确实存在时,他并不主张在存在论上做穷根究底的探寻,而是选择作为一个「生活者、实践者」,知道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存在,「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这就够了」,「哪怕我不知道那存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不知道它的本质」。(p82-83)

又如在讲「财富」的时候,列举了四种主要的财富观,分别是将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主要目标、次要目标,第四种则是不以财富为目标。如是列举之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等财富是最好的」,「我们不必太紧盯着物质」。(p236)

在总结人生目标时也是一样,讲了财富、权力、名声、卓越等种种人生目标之后,作者也给出的自己认为的答案,「宁静致远」。(p258)于是乎,与其说这是一部人生哲学的简本教科书,倒不如说是先生写给少年们的「戒子书」了。这部书的目的,实是在教授少年们如何秉持一种人生哲学,以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保证人生航行的「平稳」,以获得「良好的生活」。(p270)

然而这一通「苦口婆心」,老先生的目的能达到吗?或许作者自己心中也是不确知的。如他说道,「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和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确是在我少年时代想象不到的」。如果换位来讲,当今的少年们,其观念态度也并未定型,将来若何当真难讲。老先生用一本书来和盘托出自己的人生准则,说道,「生活和立身的一些基本准则可能还是大致类似」,这里又是「可能」,又是「大致」,可见他自己也知道,书中坦陈的那些准则,未必然能为少年们接受。老先生一面对未来表示担心,一面亦知「无法想太远」,又一面怀着对「未见之事」的希望。

但其实在我看来,少年们可不爱听我们对他们的「担忧」,也不喜我们总对他们提出种种自以为是的「期望」。借用老先生的话来讲,作为一个「生活者、实践者」,我们聆听、关心这些少年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遭遇挫折之时提供一个避风港湾,在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成绩时,给他送上一个微笑,递上一条擦汗的毛巾,「这就够了」。

我们相信未来,相信少年!

  《仅此一生》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不仅一生,读《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有感

  

《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后记讲是写给青少年的。并没有很高期待,首两章看完,亦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青少年。不很年轻的我看罢亦有感触。最近遇到一些事情,很烦很无助,算是人生的变轨吧,种种不适与迷茫,数次崩溃痛哭,夜不成寐。家人亦跟着感伤负能量。那样多的不甘与不忿,思来想去,太多的意难平。

这时候得到《仅此一生,何怀宏人生哲学八讲》泛读至书的第六章,德性培养部分,第五小节公正:

“一个正义的人一生会不会一直顺遂和幸福?人们的确有时会发生动摇,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世间许多好人受难而恶人顺利的情形。”

自动带入了我自己,自是有一些夸张,不至于那么惨。换位思考,自己亦有不妥之处,用某位领导话说,就是太认真了。真正触动的是下面的话:“这时可能需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即在某个时段,某些事情上并非善恶有报,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还是会大致达成这样的报应结果。

真心觉得自己“需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别人报不报其实无所谓,主要真的不想一直沉湎与斯了。

上面引文接下来这样说,“使用不正当手段的人最终还是栽了,可能不是在“善恶相争“中,而是在”恶恶相争“中栽了,暴起的人也往往容易暴落。正直的人也许幸福和成功来得较晚,速度较慢,却不容易跌到。更不容易一下子就栽了。“

想想那些贪官,很多时候都是彼此狗咬狗,所谓的“恶恶相争“,检举揭发共同落入法网。

哦,作者很会安慰人呢。

做人很多时候需要及时止损。何教授这样教导“我们也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不一定要在成功的目标上与人争胜或步步争胜。正直的人获得最好果报还是心安。”

最后不妨阿Q一下。

其实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性格造成的吧。还是相同第六章,德性培养部分,第三小节,同情里说

“能够由衷地欣赏别人的成功和快乐而不忌妒与怨恨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能够得到这种快乐的人也会生活得更幸福。因为除了自己的成就和快乐,他还从同伴,甚至从不认识的,远方的卓越者那里得到快乐和鼓励,他将这些成就视作他们代表人类取得的成就。”

从前单位数人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其中一位落榜者言:“你们考上了,比我自己考上还高兴。“别人都说她虚伪做作,言不由衷。或者真有这样比较高境界的人物。问了下自己,只能做到”从不认识的,远方的卓越者那里得到快乐和鼓励。“

再怎样也无法拔高至如此高度。

还好何教授最后也说,“一般来说,对他人痛苦油然而生的同情也可能比与别人同乐而不掺杂任何忌妒更为容易。这种对他人痛苦的同情或者说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在道德上更为纯粹,同时也更为广泛地存在于人们心里。”

读心理学,读美学,对哲学则极少涉猎,单单哲学两个字,便觉艰深,庄子老子看不懂,黑格尔康德亦不知所云。

原来哲学亦可这样接地气。

最后还想说一下自律,书里的自律不仅指一个人如何严格自己日常起居,饮食学习运动,亦有精神道德意志方面自纠自省。

“意志约束自己是一种与他律对立的自律,但是,在意志的训练过程中,它又常常表现得像是“他律”不那么自由,即似乎是外在的规则在约束我。但这似乎仅仅是外在的规则正是意志的合理自律,当然,指望这种自律什么时候都符合自己的愿望,都让自己轻松愉快,感到自由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真的不开心,心里想要追剧吃垃圾食品,手帐写着做瑜伽四十分钟,并戒碳水。真的是在逼自己,苦逼兮兮,快乐从何而来?

“达到欲望和理性完全一致,即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所以,自律又必须是一个自我训练的过程,是有意识地根据合理的规范不断要求自己去实行的过程。“

这样就是了,以后自律期间突然涌上的自我厌弃,烦闷不耐等负能量情绪,都有专业的理论解释。

把深奥高深的知识理论简单容易理解的讲述出来,也许有浅显不够深刻之弊,可是能够引发思考,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还有些内容很有趣,比如道法自然,这是古风极爱说法。容忍和勇敢两小节亦可细细品读。赶时间要写书评,看得太快了。还好这本书已经是我的了,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再次捧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