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雪球速讀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100字

2021-05-15 04:0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100字

  《雪球速讀法》是一本由宇都出雅巳著作,智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5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一):没预期的完美,但提高阅读速度的启示性还不错

  这个新的书评编辑器看的我晕~~~“添加标题”这个地方还真不明显。豆瓣,如果你看到我评论,对你优化产品有帮助,请帮我也点个赞

  书里的内容,速读技巧部分涉及的少,我以前也没学过。全书最核心的论述就是资料库对阅读理解速度的重要性。速读只是技巧,用很短时间阅读,然后再很多次的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所以,对我,就是多积累资料库、多反复阅读一两遍、多整理笔记,这个是好习惯。至于速度,看完这本还是不会。不发生的阅读法,现在还是做不到,不过提醒我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避免沉迷。现在只少比以前快了一倍吧。比较多出时间再多看看其他书也好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二):学过传统速读者的阅读心得

  【在看这本书前想问的问题】

  如何真的能在一个小时内快速阅读一本商管类或应用类书籍?

  【整合三个重点】

  1.速读能力=速读技巧x杂学资料库

  2.速读技巧主要是指阅读时“不求甚解”、“不发出声音”

  3.杂学资料库主要是指透过多次看过目录、前言后记、本文标题,累积杂学资料库

  【受启发的感想】

  学生时代有学过杨氏速读,或许因为并非从小学习之故,不能一目十行,但阅读一般书籍一目一行或两三行。阅读小说则大约是一目一整段。但始终觉得阅读一本书时常累计阅读时间过久,导致见树不见林或丧失兴趣。

  本书重点与杨氏等速读的差别在于累积杂学资料库,对一本书相关的杂学资料库越丰富者,阅读速度越快,例如专长企管者,对企管书籍阅读速度通常远较一般人快。那么如何能够在阅读非虚构类书籍(例如商管、应用类)时能够快速阅读呢,从这本书领会到可以透过多次看过目录、前言后记、本文标题,累积杂学资料库,进而于阅读非虚构类书籍时,阅读速读犹如阅读自己专长领域的书籍。

  【受启发的下一步行动】

  计时多次阅读一本书的目录、前言后记、本文标题后,累积该书相关杂学资料库,进而攻略该书本文的重点或感兴趣段落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三):读书就是要「不求甚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变化是,读书不求甚解,放弃只读一遍的打算。抱着「不求甚解」的心态阅读后,阅读效率反而得到提高,更容易理解书本的含义。

不要一字一句读书,读书要不求甚解。

  这种读书思路很有趣,按照以下作者的阅读流程,30分钟可以读完一本书。

2分钟读十遍目录;5分钟读十遍前言和后记;8分钟根据文章标题跳着读三遍;15分钟大略看一遍文章细节。

  但实践中发现,不间断重复阅读目录、标题,个人会觉得厌烦,效率不断降低。

  改良后方法:

  1. 读书评,快速储备本书相关的资料库

  2. 读3遍目录,理解整本书的脉络

  3. 读3遍前言和后记,理解作者写书的初衷和目的

  4. 大略看一遍全书(不求甚解)

  5. 重点看下之前感兴趣、不理解的部分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四):總結

  一刷:

  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雜學資料庫」的重要价值全篇都在讲。其中有力地区分了检索阅读和本文主张的雪球速读的区别,抨击现代人总是不分场合的使用检索阅读的恶臭事实,而不去了解前因后果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btw,评论区那位说「看完某网站的总结就行了的」兄弟,除了深中「不分场合使用阅读」的毒害外,作者的「阅读前就带着目的」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也是痛批了您这一现象…… 二刷:2020.1.30 雪球閱讀法要求讀者善加利用「閱讀是不轉換成聲音」、「閱讀是不求甚解,暫時同意作者觀點」、「身體後仰,俯瞰書本」、「保持愉悅心態、視線游離」、「保持驚奇感,期待相遇」等技巧,並時刻積累自己的雜學資料庫,先將閱讀範圍、對象縮小(目錄10邊、前言、後記,標題、關鍵字),再重複(複利)大量、高速閱讀。

  Tips:

  1.第一次讀一本書花30分鐘左右比較合適;

  2.讀正文時,先要不斷縮小篇幅,再擴大自己感興趣的(後15分),此時也要插入閱讀目錄的時間。來來回回閱讀;

  3.「能複述內容大綱」,才算看完一本書;

  4.P.126「原來作者是這麼想的呀」;

  5.要有「驚奇感」不要「自以為是」「今天能有什麼收穫呢,真期待」,讀書便是「意想不到的共鳴和相遇」「回音」,「與自己內心對話」;

  6.好書給的是啟示;

  7.記憶是靠「失敗」和「重複操作」形成的;

  8.不期待閱讀完事,而是不斷積累資料庫;

  9.「檢索閱讀」弊端,表面知識,會寸步難行;

  10.「積讀」是深入困難書籍的入口,「雖然很難,但是要試著看看呢」,「完全不積讀的人,無法有所成長」;

  11.電子書,線索少,不適合積讀,像「無臉妖怪」;

  12.這是我的小筆記啦,看完不算看過書喔!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五):不一样的读书观造就不一样的读书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掌握越多的知识与信息就代表具有越高的竞争力。在无限的可阅读量前提下,尽可能多而快的阅读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根据自己参加相关速读培训班的总结和自己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发明了雪球速读法的核心公式:速读能力=速读技巧*杂学知识库(知识、咨询、经验)。作者认为速读成功的奥秘在于掌握“速读技巧”的同时也拥有庞大的“杂学知识库”,这二者缺一不可。

  针对技巧,作者从曾经参加培训班的经历和个人读书经验中总结出主要的两点技巧,即阅读不在头脑中发出声音和阅读不求甚解。在知识库扩大方面,作者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速大量循环阅读”法,即通过反复多次的阅读,可以扩大知识库,也可以增快阅读速度,当阅读速度增快后,又会反过来对重复阅读和知识库扩大提供帮助。总之,作者的核心一直是围绕扩大知识库展开的,在这方面的论述占了大半本书,可见其重要性。

  之后,作者又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性读书法:“30分钟速读,掌握每一本书”。作者把30分钟拆分成前15分钟和后15分钟。前15分钟是高速大量循环阅读目录、前言、后记、还有书中的标题,目的是为了累积脑中知识库。后15分钟是高速大量循环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因为感兴趣,所以阅读阻力就会小很多,通过对喜欢的章节高速大量循环阅读后,自己脑中的知识库会再次扩大,之后再阅读其他部分时,便会因为脑中知识库中含有了本书的所需知识而变得容易读懂起来,这样阅读速度就会变快。

  再后,作者提出一些读书时应该具备的思想观念,如,看书不是下载文字到大脑,而是与文字发生化学联系,产生思维;看书时不要批判,应该先与书本作者在思维上达成同步,理解了书本作者的思想,之后才可做出自己的判断;每个人因为生活经验阅历不同,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时会出现差异,读书也一样,每个人看到的和理解的都不一样;自己所认为的“读懂”只是目前自身水品的反映,等自己水品升高时,再看相同的书,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和体悟;读书应该快速进入书本作者所架构的空间中。

  最后,作者提出“积读”的方法来阅读困难的书籍,并认为纸制书比电子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这点上,感觉作者对新生的电子书带有很大偏见,使这本书有虎头蛇尾之嫌。

  总之,这本书对于刷新阅读认知观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作者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对读者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六):只有读得多,才能读得快

  1、速度能力=速度技巧*杂学资料库。

  2、速度技巧主要就是两点 ,一是不要读出文字,要用看,脑子比眼睛快;其次是要不求甚解,不要卡死在一个地方,要力求从整体把握一本书,通过多次阅读消化一本书,每次阅读就是一次知识的滚雪球。

  3、杂学资料库越大,读得越快,所以速度核心其实是要读得多(虽然是废话,但的确是最核心的),假如你没有庞大的基础知识库怎么办,那你能通过将本书的内容成为你读这本书的知识库,听上去挺玄乎,简单说来就是通过对目录、前言、后记的反复快速浏览熟悉作者要在书中陈述的主题,然后浏览书中内容的大标题,通过此方法快速熟悉书中主题,将书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资料库,熟悉内容自然能提高阅读速度,再到内容去,一本书需要反复多次阅读。

  4、所以,归根结底,想读书读得快,最重要还是要书读得多,知识面要广,当读书到达一定量时,不需要学习任何速读技巧,你自己自然会总结出你的速读技巧。

  :最后分享开卷八分钟梁文道《如何阅读一本书》

梁文道《如何阅读一本书》 上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梁文道《如何阅读一本书》下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七):速讀能力 = 速讀技巧 + 雜學資料庫

  對於有志者事竟成,我們可能小學就知道了,然後在人生中不斷的看見、朗讀,在積累關於這個句子的雜學資料庫,所以無論這六個字怎麼看,只用掃一眼就速讀完成了。 速讀能力=速讀技巧 + 雜學資料庫(知識、資訊、經驗等) 如果你讀一本書,沒有與之相關的資料庫,哪怕你學習了那種一目十行、不在內心裡讀出來的速讀技巧,碰到上面的三句古語,你的閱讀速度照樣上不去 快講求的是一個整體性,用一天兩天快速看完,反而可能能記住大部分而能回憶出整本書的整體結構,以至於更容易理解內容。若週期拉的太長,每天只深入一小節,有可能會陷入見木不見林的陷阱里。 第二次讀的時候,會比第一次讀的更快 滾雪球=高速大量循環 利用極短的時間快速看完一本書,積累這本書的雜學資料庫,然後再重復閱讀一遍,這樣又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更多資料,然後再重復閱讀,周而復始。 以前的讀書方式可能是低速少量循環:因為想要全部理解便要慢慢讀,如果卡在了某一個地方上,因為第一次讀也沒有積累雜學資料庫,便讀的更慢,讀的慢就沒時間讀第二遍,然後沒有書中相關的知識信息就讀的更慢,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要能夠闡述內容大綱,才算是讀完一本書。 1. 在2-3分鐘內把目錄反復看 10 遍 2. 在5-6分鐘內把前言和後記反復看5遍以上 3. 在5-6分鐘內像看報紙一樣瀏覽全書文本,基本只看標題 4. 經過以上三步,其實你在15分鐘內就把全書瀏覽了一遍,且其實能夠說出基本大綱。 5. 在剩下的15分鐘內反復看文本,逐步擴大閱讀範圍,比如第二次只閱讀標題+副標題+感興趣的部分,再接著重復高速大量循環積讀法是指將書堆在自己的面前,對,就那樣堆著,然後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快速掃過標題,像積累資料庫那樣看過書名。時間長了以後,就像速讀那樣對此產生一種熟悉感,就會有興趣閱讀它,只翻過幾頁沒有關係,再放回去堆著並繼續利用空閒時間看它的書名,久而久之就會更容易讀完書。 放下讀書的執念 把讀書想的太神聖了,覺得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看書而不被打擾,但是這種黃金時間,很難找出來,一旦被中斷,便覺得特別的喪氣,下次就不想讀書了,便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進入像不太求甚解的狀態,反而在最近一個月里看了大概十本書 最重要的不是等那一個時機,而是主動上前握手問候。更何況書籍是這樣一位朋友,只要你上前握手,他必定欣然接受,然後對你傾囊相授。以上內容節錄自《看书十倍速?速读真的这么神奇?——《雪球速读法》读书笔记》https://sspai.com/post/45698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八):书太长,看脱水版书评就行了

  诚实地讲这本书不太需要买回来读完。如果简单一句话说就是,将以前读书读一次的习惯改为快速多读几次就可以了。在读这本书之前,阅读非虚构类图书时不自觉的已经在部分践行某些方法了,比如,先读前言后序,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重视目录,掌握书籍的大体结构等。这本书从一个原理出发系统地描述以资料库为基础的“雪球速读法“。我认为是有效的。了解这个方法无需读完一本书,看看下面脱水版评论就可以了。

  如果简单一句话说就是,将以前读书读一次的习惯改为快速多读几次就可以了。

  如果详细点介绍就是三步:

  1. 首先,先多读几次前言,目录,后记,熟悉书的骨架;

  2. 然后,再将书快速翻几次,只读书中的标题,和重点文字;

  3. 最后,再翻看全书几次,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这样阅读方法就像滚雪球,通过多次重复快速阅读逐渐吸收书中的内容。阅读期间注意这四点:

  1. 每次翻看一遍都在三十分钟左右;

  2. 阅读时不转换成声音;

  3. 不要执着于看不懂的地方;

  4. 常在目录和内容细节之间切换,把握住正在阅读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

  雪球阅读方法如此简单,这本书有两百多页的书还有哪些内容呢?

  雪球阅读法背后的原理。这个原理可以表达为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同一个公式:

速度能力 = 速读技巧 × 杂学资料库(知识,资讯,经验)。

  这个公式中,作者强调第二项。善用杂学资料库这也是雪球速度法的核心。阅读不是简单地将书中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脑海中。阅读是人与书的互动过程。我们在读任何读物时,都会用到我们所积累的所有知识,资讯,经验,这就是杂学资料库。阅读速度的快慢和资料库的质与量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拥有越多读书经验,了解越多相关领域的资讯,表示你的资料库越丰富。阅读速度也会越快。举两个例子:读过一次的书,第二次读会快一些。拥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人,阅读历史书籍会比较快。=

  这个公式中的第一项,作者不太重视。但作者肯定一般速读技巧中的一条:戒除默读的习惯,不要在脑海中将看到的文字转换成声音。其余如“视点移动”的训练之类,作者都认为过于训练艰苦,可能只对一些人有效。所以并不提倡。

  作者认为阅读不是将书中的内容简单下载到脑海中。他重视杂学资料库,批评了市面上(主要是日本)的速读方法。认为这些速读方法的缺陷都是因为忽视了,或者不够重视杂学资料库。

  其余的内容则是例如作者对阅读的心得体会,应该抱有何种态度阅读等心灵鸡汤内容。例如,“读书增加人与书相遇的美好”。“读书并不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审视正在阅读这本书的自己”。这属于介绍方法论之后的调剂内容,可看可不看。

  如果你没时间,看完这些就够了。我个人感受是重视杂学资料库这个方法是对的。这种快速重复高速多次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是有效的,特别是非虚构类图书。作者声称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于读小说。对此,我还是有点怀疑。另外,和大部分介绍技巧的非虚构一样,这本书也点啰嗦了。两三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事情,写了一本书。实际上大部分人看完这篇书评大体就能够将“雪球速读法”应用于阅读非虚构,自我提升类书籍了。

  如果看这篇书评都觉得累,可以看看这个台湾同胞的说书视频也差不多够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046621/ 。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九):雪球速读法》| 这才是读《人类简史》的最好方法

  ●什么是速读?

  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让人快速阅读,以达到有效率的吸收信息。最厉害的速读专家,一天能读10本书,不仅仅读完,还能自己的话概括复述出来。如此惊人的学习能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想要读书快。因为读书快,可以比一般人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省出更多自由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快乐的事情。

  市面上速读的方法很多。但有一个方法可以说是统一的,速读是要“看”,而不是“读”。一般热读书的时候,脑内会有声音会念出每个字,等到你一定读完这些字,才能前往下个段落。但是,脑袋获取文字的速读,要远远快于那个声音说话的速读。学速读的第一步,一定要戒掉脑袋“读”的习惯,也就是“默读”“默念”的习惯。逼迫自己用“看”来消化信息。而这本书告诉你这个方法是一定对。作者认为,让眼睛自然的扫视,才是达成速读的最佳状态。概括性的让视线扫过去,即使不将看到的文字转出声音,也会自然而然在脑中浮现文字的意义。我们需要是这种状态。

  ● 什么才对速读有用?

  作者提到一个词,脑内资料库

  对于那些,你听过、看过、读过、了解过的信息,即已经存在你脑内资料库里的信息,你不用仔细阅读,稍微一看,就能知道。反之,那些你脑内资料库里没有东西,你便没有办法立刻识别并记住。但是等到下次,你再读这一句,“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相信我,你就比别人要快很多了。因为,你已经将这个信息,输入过你的脑内资料库一次,即使没有记住,也留下过印象。

  我们需要用看,而非读的方法,输入信息。然后“输入的信息”就能立刻跟过去的信息迅速联系在一起,输入的信息就容易被识别被记住。

  ▼

  ● 那阅读,到底是指什么?

  作者认为,阅读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以为的,简单地把资料下载到脑袋里。实际上要读懂很多东西,这不是单纯的下载,而是把“眼前的文字”与“脑内已存资料”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不仅让你更容易记住,还能让你更容易理解。

  因而,脑内资料库的存量大小,直接关系到阅读速度的快慢。比如说,历史方面的人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会比一般人要快。大量读小说的人,比一般人读小说快。第二次读一本书的时候比第一次读要快。都是这个道理,因为你脑内的资料库里东西更多了。

  所以,脑内资料库存里的信息多,加上阅读经验的丰富,就能比别人更容易更轻易识别出该领域的词汇,进而能比别人更加快速地阅读。

  ▼

  作者宇都出雅巳之前有另一本书<超快速读书法>是在讲考试的,因为他在一个月内考上CFP证照,所以他提出了高速大量回转的读书准备法,这本雪球速读法,其实就是高速大量回转法,只是在这本书中他有着比较完整的说明,可以应用在一般书籍阅读上。

  作者提出一个公式是:

  速读能力=速读技巧x脑内资料量(包含知识、信息、经验)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新奇人文。 查看,作者主张的雪球读书法。)

  ▼

  很多人认为,为了追求读书的速读,总是希望把书读一遍就读完。然而实际上,把书读一遍,就读懂就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真的要追求速读,你应该要做的是,花少量时间把书来回多读几遍。因为每次读的,都是关键字和整体轮廓。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比只读一遍、细心地从头读到尾的方法更为有效,更能学到更多东西。此外,作者还认为其实读书的目的是要理解「你不懂」的事物,如果速读造成的结果只是让你不断的从你已知的资料库中提取你已知的知识,那也就失去了读书的大部分意义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看报纸,看杂志的阅读行为,就是把大标题,小标题阅读一遍,再找兴趣的部分,最后再读整个。既然看报纸可以,看书也可以。当然这个速读法,或许不太适合小说类的书籍,看了第一遍,结局啥的都知道,第二遍就没劲多了。但是雪球速读法,非常适合知识类科普类社科类的书籍,越厚越适合。

  书读得越多,脑内资料库越多,才可能把书读得越快。反之,没看过几本书,一上来,就想用最快的速度,把《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之类的书都读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公众号名称:新奇人文 微信号:hfreed

  《雪球速讀法》读后感(十):看书十倍速?试试雪球速读法!

  书中有很多内容,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却很简单,大部分篇幅在于说明方法的原理、证明可行性以及与其他速读方法的比较。我将按照这个顺序介绍这本书。

具体方法

花两分钟将目录重复读十遍(时间数量个人觉得可以调整)读完目录,接着读前言后记,来回看几遍接着花几分钟快速阅读书中文本的标题副标题以及关键字看完之后通过前面阅读的文本标题、目录之类的关键字,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并阅读注意整体与细节的关系,经常要回去翻翻目录,在一个文章大的框架下阅读重复4、5两步,第4步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注意事项:

读书时不要在脑海里发出声音读书时要不求甚解,有不懂的地方也高速读过阅读时保持轻松自然的心态每一次阅读在三十分钟左右

原理解释

  阅读书本时,如果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经验,读书会比较快:经常阅读某类书籍的人,读该类书籍时速度也比较快:读书读第二遍时要比读第一遍要快。这是因为杂学资料库(可以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在起作用。

  所谓阅读,并不是将文字直接下载到大脑里,而是在于与自己的资料库(知识储备)相交互,读书是在读自己的资料库,并且不断更新它。如果没有书籍的相关资料库,阅读就会很慢,难以进行下去。

  采用雪球速读法,看目录,看前言后记就是在积累本书的资料库,以便在阅读中提高阅读速度。

  雪球速读法主要有“高速”、“大量循环”两个关键字。通过高速掌握整体脉络以及文章架构;大量循环则是不断累积资料库,使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两者不断交互,产生正循环。

两大原则及证明

第一原则:读的快,更容易理解内容 第二原则:第二次读的时候比第一次快

  读的太慢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情况,陷入细枝末节,反而不能理解整篇书本的内容。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终于将一本书读完,会觉得相当疲劳,更不可能会想要马上读第二遍。事实的确是这样,笔者有时一本书看了很长时间,会出现看了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甚至会感慨终于看完了,这样的阅读体验感觉收获很小。

为了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架构以及文字脉络,即使不明白内容在讲些什么,也该不顾一切先把整本书先读完。 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第二次阅读对书中的单字、词语、以及文字脉络比较熟悉,能掌握整体构造的缘故。

  第一原则与第二原则分别对应“高速”、“大量循环”两个字。

适用范围

  雪球速读法个人感觉比较适用于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商业、个人提升类以及不想读的却必须要读、各种大块头的书。像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科目我觉得非常不适用,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就是应该循序渐进、反复琢磨的。不求甚解,只看感兴趣的部分并不会加深理解,资料库并不会累积,因为你不会的还是不会,就是得慢慢思考推理。

  书中还说该方法可用于小说,作者恐怕不知道被剧透是什么感觉吧。

与其他速读法的比较

影像速读法

  将图书以图片的方式储存在大脑内,通过反复快速阅读将图片内的信息提取出来。(觉得很玄)

杠杆速读法

  即带着目的去阅读,寻找书内对你最有价值的内容。即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到最大的价值。

  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会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一个框架中,无法获取到其他书中的观点,甚至连书的主旨也无法弄清楚,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可能演变成检索。

  雪球速读法虽然最开始也是从文中感兴趣的地方出发,感兴趣的地方随着反复阅读会越来越多,会慢慢扩大阅读范围,在一个整体大纲下阅读,脉络也会越来越清晰。

  不得不说,我感觉杠杆阅读法是读工具书的最有效办法,我自己也经常使用这个办法。

其他

雪球速读法可能引起的缺点

可能会造成不断阅读已回知识,并不断确认,忽略了相左的观点以及不感兴趣的知识。提前知道文章大纲,会造成阅读乐趣的缺失,毕竟要论述什么已经知道了,就不会出现不忍卒读的情况了。速读法强调了资料库的重要性,在已有资料库的作用下,快速阅读是否会出现“自以为理解”的情况?

读完整体感受

  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能接受,包括“书读得越慢,越不能理解”之类的观点,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读过万本书的人的观点,有些自以为是,且不加推论。

  书中干货大概就是上述这些,一些语调不断被重复,感觉是在凑字数。

  总的来说,值得一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