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诛我十族又何妨----方孝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诛我十族又何妨----方孝孺

2021-06-08 14:13:28 作者:刘维周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诛我十族又何妨----方孝孺

  “诛我十族又何妨?”——方孝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宁海县朱开乡堠城里人。明初大儒,建文朝翰林学士,有“天下读书种子”之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杀十族的文人,而且,此人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辈,十恶不赦之徒,相反,他是一个文采出众,忠肝义胆之人。说来可笑,他的灭族之祸,竟然是源于那被儒家文人奉若真理的忠君死节的思想。

  长话短说,公元1402年,也就是朱元璋宝贝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执政第四年的六月,燕王朱棣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兵锋直指建文帝的皇帝宝座了,可怜的朱允炆,干皇帝才干四年,削藩不成反被草,现在倒好,叔叔直接带兵干到了家门口。

  没有办法,事已至此,朱允炆虽然肠子已经后悔的发青,但是更要命的是,外面那如狼似虎的叔叔,朱棣。还是年轻惹了祸,朱允炆为之奈何之时,方孝孺等人竟然屁都放不出来一个,无半策以匡时艰,反而规劝建文帝,“死守待援,君王死社稷。”不过也是,叔叔都带兵打到家门口了,足以证明这些儒生文人的无能了。就这样,可怜的建文皇帝一把火烧死了自己,火遁了。

  其实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朱棣无半点人心所向,清君侧的旗号也根本站不住脚,你要杀奸臣,随意,杀就杀呗,咋,难道自古清君侧的要顺带一个皇帝宝座?没这个道理,朱棣总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完奸臣捎带一个侄子吧。你建文就乖乖坐皇帝位子上,朱棣除了好吃好喝供着你,还能如何?君不见,奸雄如曹操,也万万不敢身上背着一个篡汉的骂名。而且当时南京被攻之时,如若放弃南京城,战略转移,并不是不能东山再起,君不见,刘邦所得天下之时,被项羽刷战绩刷了七十多次,不还是逆风翻盘了吗?所以说,格局小了。

  然后,我们的文章主角登场了,说来可笑,建文帝火遁之时,城破之时,方孝孺仁兄并未杀身成仁,反而是闭门不出,并且日日为朱允炆号哭,祭奠建文帝,你说说,这不是存心恶心人吗?反观同样忠君的王艮,城破之时,以身殉国,不同于解缙、胡广两个二五仔,前一天说的声泪俱下,第二天立刻改换门庭,这波啊,叫立完牌坊当婊子,顶级理解。

  朱棣靖难夺得天下。对于建文帝原先的旧臣,除了少数自尽或不归降外,众多大臣都归附了朱棣,方孝孺老先生就是少数的拒绝归降者之一。当时的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文学这一块,已经盖了帽了。其学识和品德为天下所称颂,在士林学子中的地位很高。

  对于方孝孺,朱棣是很想争取的,留一段可歌可泣的君臣佳话,李世民不杀魏征,他朱棣也未必想着屠方孝孺满门啊。可是,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方孝孺一直都不为所动,每日以建文帝的旧臣自居。朱棣为了给自己的篡位的行为加分,便让方孝孺以其的名义,为其草拟登记诏书,而方孝孺不为所动并发生了以下对话。

  朱棣说:“我本无心于皇位,现在进入南京,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抬头瞪视:“成王何在?”

  朱棣故作无奈道:“他已经自焚而死。”

  方孝孺接着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道:“其子年幼。”

  方孝孺追问喝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闻此,怒道:“此朕家事!”

  于是叫他写登基诏书。没想到方孝孺却写了“燕王篡位”四个字,并对朱棣破口大骂。方孝孺被逼起草诏书,于是挥毫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

  朱棣大怒,威胁他说:“汝独不顾九族乎?”

  方孝孺反问:“便十族奈我何?”

  因为这一句话,方孝孺真的被杀了“十族”,这第“十”族就是那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据说,受其牵连而死的人有870多人。

  方孝孺的悲剧在于他遇到了朱棣,古往今来,忠心耿耿的名人不在少数,仗义执言,但求一死的文人墨客,更是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打造的民族脊梁,更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是伟大的代价向来就是痛苦,朱棣是什么人,朱元璋亲儿子,跟他老爹在尸山血海里拼杀出来的一代猛人,更是跟他老爹一个德行,死要面子活受罪,肚子里无半点容人雅量,如果说朱元璋尚且是为了巩固政权大肆诛杀,为了脆弱的自尊大兴文字狱,那朱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者了,得位不正,这可比出身不好更令人唏嘘。

  借明朝那些年的话来说,朱棣不同于他人,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曹孟德杀陈宫尚且厚待其妻小,哪怕对张绣都可以不计前嫌,但朱棣不一样,方孝孺的妻子女眷被打入教坊司遭受蹂躏,忍受屈辱。

  王艮以身殉国,忠君报国,不折不扣的忠臣,相比之下,方孝孺老先生呢,就显得迂腐许多了。诚然,舍生取义没有错,忠君报国也没错,但是你本身智谋不足,呆滞有余的酸腐书生,为了自身名节,陪葬了八百多人,你自身也确实名垂青史了,但是其他八百多人呢?八百多颗头颅,因为你的宁死不屈,化为了历史上的四个字,诛杀十族。

  方孝孺是个酸腐的文人,这也不得不归咎于程朱理学对思想得迫害,孔子的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全而生之,亦当全而归之。保全自身的身体,是孝道,是礼义廉耻的核心部分,不然宋代为何对发配刺字耿耿于怀?

  方孝孺老先生的出名也绝不仅仅是他的诛杀十族这么简单,早在朱棣攻打南京城之时,黑衣宰相姚广孝就已经求朱棣留他一命,无他,因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最后读书种子,私以为,这个读书种子恰恰就是方孝孺老先生的文人迂腐,忠君报国的文人气节。

  其实,发展到明朝,士人集团地位的急剧下降,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晋朝的士大夫把持朝政,宋代的君王同士大夫共治天下,发展到明朝的皇权独揽,士大夫沦为打工仔,朱元璋的农民思想,一亩三分地规划的清清楚楚的,绝不允许一群文人对他的产业指指点点。所以脱裤子打屁股侮辱文人精神,特务统治监视文人生活。中国文人的“读书种子”也渐渐被磨灭。不然宋亡之时,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丞相陆秀夫的十万军民跳崖山,宁死不肯降外邦。到了明朝,反而是,崇祯手刃至亲,吊死煤山。

  方孝孺老先生说他极端自私心性刻薄也好,人性泯灭天性丧失也好,说他忠心不二视死如归也罢。终究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们无法对着前人之功过指指点点,能做的唯有吸取历史教训,换位思考,如若身处同样境地,是否能做出同样选择?

  “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方孝孺是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