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摘抄

2021-07-19 00:4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摘抄

  《小团队沟通课》是一本由[美] J.丹·罗斯维尔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一):太阳马戏团再完美,也逃不掉两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一生一定要去看一次的表演,那就是太阳马戏团的表演,只要看到那顶蓝白相间的巨大帐篷,你就知道:欢乐和艺术来了。

  它是世界上最出名的马戏团体,白天的喧嚣在它的面前都会变得静悄悄,因为在它帐篷下面的,才是真正的欢乐的海洋。

  在30年前,它不过是一个社会底层的街头表演团体,捉弄自己贩卖欢乐。1984年,在创始人盖拉利伯特多次争取后,加拿大魁北克政府同意太阳马戏团在庆祝加拿大被发现450周年活动上表演,从此,太阳马戏团逐渐成长成为世界最顶级马戏团。

  马戏团的演职人员众多,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具备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但是,他们却做到了完美的配合,为世界带来艺术的熏陶和极致的体验。太阳马戏团正是盖拉利伯特建立起来的有效团队。

  太阳马戏团,再完美,也逃不脱两个字:沟通。

  那么盖拉利伯特是怎么沟通的呢?他的传奇是可以复制的吗?如果有办法,要怎么样去操作呢?

  在畅销20余年,名贯中西的《小团队沟通课》中,作者也是小团队沟通的研究者罗斯维尔教授,提出建设有效团队要从培养团队目标、培养团队意识、指定清晰恰当的角色、构建团队赋能授权、建立个人责任制等五个方面入手。

  培养团队目标,是团队建设中重要一步。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让团队成员团结一致,迅速融入团队。太阳马戏团的每一个节目,对于演出人员来说,每个人都很明确自己要完成的动作,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让节目安全完美的演出,这样的清晰目标,也让团队凝聚得更加紧密。

  培养团队意识。《小团队沟通课》中提出,当内部成员和外部人士都明确意识到团队的身份时,团队就产生了。怎样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身份呢?策略包括制造想象主题、创造象征团结的标志和使用内部语言。通过这三个方法,很快可以让人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团队之中。

  指定清晰角色。也就是要有明确的定位。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需要发挥的角色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团队必须让每个人都扮演自己最擅长和专属的角色,才不会出现角色重叠,浪费资源。这对每个团队都无比重要。

  团队赋能授权。要适当地学会授权,让团队的成员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对所肩负的团队角色具有意义感。如果不授权,团队成员有时候会觉得,团队负责人根本不信任我,我又何必为团队鞠躬尽瘁呢。所以,久而久之,团队就会惰化,效率大大降低。

  《小团队沟通课》是美国的在团队沟通上的权威教材,有超过30万的学生利用它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本书从营造团体气氛,定位团体角色,成为团体领导,建立有效团队等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建立小团队,如何在小团队的建设中有效沟通。

  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二):告别无效沟通,让你拥有沟通顺畅、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

  无论在任何场合,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张嘴说话就意味着要与人交流沟通了,除非自言自语,而在职场,沟通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你是否能将工作开展下去,意味着你是否能签约成功等等,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现在大家都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了,因此市面出现了很多教人沟通的书籍和课程,最近读了《小团队沟通课》,这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让我对团队沟通有了深刻理解。

  本书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一名美国教授,他是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和教师,曾经获得了20个教学奖项,还曾获得美国西部各州传播协会颁发的“大师级教师”奖,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他希望学习了本书的人都能少走弯路,掌握良好的团队沟通方法,成为小型团体和团队中的优秀沟通者。

  提高团队沟通的有效性和恰当性

  也许很多人认为,我对沟通是了解的,只是我没有好的技巧,书中提出了人们对于沟通的四个误区,认为沟通是把万能钥匙,其实沟通只是一个工具,是通向结果的一个途径;认为交流会中止,人只要在社会,交流就不会被中止,即使不说话,表情、行为也都在传递着交流信息。

  认为有效沟通不过是建立在高超的技巧上,沟通技巧固然重要,可是日常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更重要,没有这些做支撑,进行了错误的沟通,反而适得其反;认为有效沟通不过是常识,我们大多时候在知道答案后都会认为这很简单,不就是基本常识吗,实际上这是后视偏差,也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

  虽然有时对沟通的理解有误区,但是沟通的重要性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沟通是一个永不止息的流动的过程,如书中所说“每次对话都是下一场对话的起点,每一次沟通的过程都是以往沟通结果的总和。”在团队中,个体沟通的表现都会影响到集体,而集体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个体,为了让团队进行有效且良好的沟通,个人提高自身在团体沟通中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就尤为重要了。

  书中提到了5种做法:学习相关知识、磨练沟通技巧、提高敏感度、增强责任感、在沟通中遵循道德规范。学习相关知识是为了了解不同沟通语境中的规则,以免因为知识的缺失导致沟通失败;在沟通中,技巧还是要有的,勤锻炼沟通技巧,在知识储备足够的情况下,将技巧运用自如;一个优秀的沟通者需要敏锐精准的发现、解读并领悟团队中的暗示和情绪线索,因此提升敏感度,能把潜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情扩大。

  责任感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责任和担当,优秀的沟通者也不例外,需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善团队沟通而努力,让沟通更有效且富有成果;道德规范是人类行为规范的评价体系,任何时候都要遵循道德规范,沟通中也要注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如诚实、尊重、公平、选择、责任等。

  营造正面积极的良好团队氛围

  在小型团体沟通中往往会存在竞争、合作、自我实现,甚至是过度竞争心理,过度竞争会严重阻碍团体形成信任、支持、奋斗的正面氛围。所以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那一般被团体成员喜欢的沟通方式是竞争还是合作呢,书中说经过研究,发现“合作型沟通远比竞争型沟通更能令成员感受到被喜爱、被支持和被接纳。”

  团体中最重要的团体生产率和团体凝聚力,经过研究发现,合作型团体远比竞争型团体表现好,因为团体成员相互合作,能让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团体有所成就,团体凝聚力也会增强。而合作型团体中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在日常沟通时,如果总是用批评、鄙视、指责等负面评价去评价对方,会激发对方的自我防御机制,产生冲突,而表扬、认可、奉承等正面评价,不仅能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与人沟通时,如何描述能最大限度降低对方的自我防御感受呢,书中提到四个步骤:先表扬,再描述。先真诚的表扬对方值得鼓励的地方,然后再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改进意见;使用“我信息”,而不是“你讯息”。用“我”开头,将讲话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集中在对方身上,这样对方被攻击感会比较小。

  描述尽量具体,不要含糊不清。比如说“你的这种行为让我觉得很怪异”,这就是不清楚的描述,应该说“你拿女性开玩笑的行为让我很尴尬。”在描述时直击要点会更利于沟通;不在描述性表达中加入评论。虽然之前说过用“我信息”开头更好,但是如果在这段描述中加入批判对方的负面评价,也会激发对方的防御性反应。

  书中还提到了团体角色、团体领导、建立有效团队等,学完后我记住了角色类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保持好的沟通状态会促进团体和谐;我也记住了有效团队的建立,一定要团结合作,因为“当你们不能团结合作,不管你们的个人能力如何,你们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团队。”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不能确保团队成功,但是恶劣的态度必然会使团队失败。”

  我想没有人喜欢无效沟通,毕竟那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那就让我们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让自己拥有一个沟通顺畅、团结协作的优秀团队。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三):还在为团队里冲突所困扰吗?

  A:我们应该开会准备小组报告。

  B:我要工作,在周三晚上六点半之前我都来不了。

  C:周三七点的话我可以,你们其他人觉得怎么样?

  D:我不行,我很忙。

  E:没办法,让你自己别那么忙。我们的项目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但我们的进度远远落后。

  上面的对话,是否很熟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团队沟通之痛。一个小小的会议时间安排都可能都会产生冲突。

  《小团队沟通课》这本书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作者是美国卡布利洛学院传播系主任,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J·丹·罗斯维尔。罗斯维尔教授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教学,揭开小团体沟通的各种诀窍。本书畅销20余载,是多次再版的美国权威小型团队沟通教材。

  有调查发现,58%的受访学生表示不喜欢小组作业;83%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参与团队工作。索伦森海专门创造了“团队恐惧症”这个词,来描述人们对团队合作的抗拒。

  为什么“团队恐惧症”普遍存在?

  首先,人们往往觉得自己对团队的贡献比其他人更多。抱有“我是团队里唯一的贡献者”的想法,人们就对团体的印象比较差。

  第二,团体中有一种人会对所有的工作袖手旁观,同时这种人还有一个称呼“社会惰化者”,而他们这种消极怠工的态度会传染给其他成员,因为谁都不想被占便宜。

  第三,团队工作往往耗时极多且进展极慢。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会议占据,这些会议既杀脑细胞又浪费时间。

  有人认为团队不团结,是因为没有沟通好。其实沟通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能解决所有的烦恼,反而会增加更多的分歧,因为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对方暴露了某些你不喜欢的特质。

  但是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讽刺还是请求)还是会影响着团队其他成员的反应。

  市面上有很多技巧取向的沟通方式,且这种沟通方式总是假定只要你学会沟通的关键技巧,你就能变成一个更好的沟通者。但现实是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沟通过程中的复杂性,大量的技巧反而会得不偿失,比如,如果你的上司过分自信,你的沟通技巧可能会导致被解雇。

  心里学家大卫·梅耶斯有个理论:要想显得聪明多简单啊,先射箭,再描画靶心就可以了。

  沟通技巧也不是你画个靶心就可以了。

  比如防御性沟通,当团队成员批评、责备或者嘲讽你时,人可能会不自觉开始自我防御,这时候,你可以把批评或者指责当做是你进步的源泉。

  当然你也会遇到面对他人的防御性沟通模式,这时候,你就需要管理他人的愤怒,首先,对方愤怒,你就要保持极度平静,要沉住气。然后肯定对方,这是一种合作式的安抚技巧,积极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让对方感到被肯定。其次,向对方提问,从中收集信息找出对方愤怒的原因。

  相对于竞争,合作更让人能相互进步,共同完成项目。

  所以本书以“合作沟通”为核心,通过怎么营造团体气氛,每个人的在团队中的位子、团队的领导作用、以及有缺陷的团体决策和问题解决等,引入系统论思想,建立沟通能力模型帮助读者迅速融入、适应和影响小团队。

  书中用大量真实的案例,有各种生活、工作上的场景,从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让人一目而然。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四):职场中最讨厌的不是加班,不是内卷,而是团建+开会!美国沟通大师教你团队生存技巧

  在职场中最让人讨厌的事:周末团建+有事没事开场会。大家讨厌的并不是团建本身和开会本身,而是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和人尬聊的过程。还有,在一个团队中,总是有人和自己三观不同,性格不同,相互起来让人觉得难相处。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又不好太过于直接的捅破这层窗户纸,所以大家对任何被动的团体活动都十分反感。说到底,到底怎么样和团队中的人沟通交流呢?到底怎么能让自己在团队中游刃有余呢?这是每个职场人都想要解答的问题。

  最近看了一本“厚书”,这个厚不仅仅是指它的内容量很大,还因为它所囊括的基础理论、实践案例非常多。它是一本美国超百所学校学生所学习的教材——《小团体沟通课》。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也是美国的“大师级教师”,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著有四本同类型的沟通类书籍。J.丹·罗斯维尔在《小团体沟通课》这本书中反复强调一个核心主题:小型团体中,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所以有效的沟通是一切合作的前提。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怎么跟难相处的成员相处,会在团体中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类沟通问题。

  团队,不等于一群人的“聚合”。团队是由共同目标、互相影响的沟通系统。所以,在团队中每个人都相互关联着。不能否认的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做法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状态,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关联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密切。保证团队内部稳定,达到有效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J.丹·罗斯维尔在书中指出,人们对“沟通”这件事有误会,就是说人们高估了“沟通”的作用。比如:

  误会1:沟通是把万能钥匙,沟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是,沟通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有的团队分崩离析,并不是因为沟通问题,而是成员之间的个性和价值观严重冲突。

  沟通本身不是结果,它只是一种通向结果的途径。沟通是一种工具,只有在知识渊博和技巧熟练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误会2:有效沟通必须得有高超技巧。现在沟通类的书、人际关系处理的书,越来越多,大家觉得掌握了沟通的技巧,就会变成一个好的沟通者。但J.丹·罗斯维尔通过研究证明,技巧知识辅助,有时候技巧甚至会造成危害。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提升都是比技巧重要的的多的东西。

  误会3:有效沟通不就是常识。在人的天性中,习惯“事后诸葛亮”,就是我们说的马后炮。就像你听了一节关于有效沟通的课,下课后你会轻松的说:这些都是常识,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事实是知识本身是常识和“对我来说是常识”是两码事。

  有效沟通,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你们之间的沟通是有助于达到目的的,是高效、合适的。就像J.丹·罗斯维尔所说:不恰当沟通常常源于无知和笨拙。要想提高沟通能力要做到以下5个方面。

  学习相关知识。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所采取的沟通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总是不能采取最明智的沟通方式,就是因为知识有限而采取了愚蠢的沟通方式。所以,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

  磨炼沟通技巧。“成功地实施沟通行为并能重复该行为的能力”就是我们说的沟通技巧,知道什么场合对待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不仅能做到,还能够在任何团队中都重复应用,这种能够准确找到沟通语境并运用相关知识的行为,需要反复练习。

  提高敏感度。在沟通交流中,人们要对交流中的微妙细节有着高度的敏感,这样才会发现团队中潜在的问题,避免问题扩大。早发现,早解决,就是沟通最大的用处之一。

  增强责任感。“你得渴求它,为之努力,满腔热情地去实现它。”这是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话。任何行为,你只有足够投入,长期运用才会有所成就。沟通也一样,带着客观的心态看待沟通行为,不断改善沟通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目的。

  记住沟通中的道德规范。沟通,其实需要我们充分的认真,这样团队成员才会感受到沟通的诚意,那沟通的内容才能被听到。所以,诚实、尊重、公平、自由选择、责任都缺一不可。

  J.丹·罗斯维尔在《小团队沟通课》中揭示:人类的沟通,就是跟他人分享有意义信息的交换过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掌握这个能力,以此帮助我们在家庭、公司、人际交往中更轻松。这本已经修订过9次的大神级教材,在美国已经几十万学生的选择,值得我们一读。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五):《小团队沟通课》:合作式沟通更有利于小团队成事

  《小团队沟通课》:美] J.丹·罗斯维尔 / 魏思静 /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21-6 /

  文丨云海

  俗话说,“一人忌单,两人为伴,三人不欢。”一个人的时候会孤单,两个人正好可以成为好伙伴,三个人就开始勾心斗角了。比如说,两个人还是情侣的时候,谈恋爱的日子就会过得甜蜜蜜,一旦组成了家庭,有了小孩,或者跟父母同住,矛盾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难怪乎张爱玲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事实上,不管是家庭的小团体,还是单位中的小团队,矛盾和冲突都是无法彻底避免的。正如徳歇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所说,“人类天性醉心于权力。”J.丹·罗斯维尔在《小团队沟通课》一书中也指出,在小型团体中,冲突、合作、决策、解决问题、规范行为、角色和领导力的核心基础因素都是权力。权力是所有团体的核心动力,它作为一种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团体权力失衡,就会导致冲突和权力斗争,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暴力(p306)。

  罗斯维尔教授是美国卡布利洛学院传播系主任,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曾荣获美国“大师级教师”奖。《小团队沟通课》是其代表作,畅销20余年,作为美国小型团队沟通的权威教材,至今仍在再版。后浪2021年引进的中文版,就是该书2019年由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在小型团体中,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研究表明,合作型团队氛围相比较于充满竞争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小团队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目标、高效地利用资源、强化内部凝聚力。负面、竞争性(防御性)的气氛会增加冲突,激化矛盾,从而让你的团队前景惨淡。而支持性的气氛虽然无法让团队彻底免于冲突,却更有利于大家找到有益的冲突解决之道(p121)。

  所谓防御性沟通模式,就是那些会让我们觉得被贬低(自我概念和自尊心被攻击时)从而激发起自我防御机制的沟通模式。那么,哪些是防御性沟通模式,哪些属于支持性沟通模式呢?罗斯维尔总结了6种防御性或支持性沟通模式:评价与描述、控制与问题取向、操纵与自发、冷漠与同理心、优越与平等、确定与协商。

  比如,评价与描述。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相互评价,而不是客观地描述,通俗地讲,就是好议论是非。尤其是负面的评价,包括批评、鄙视和指责,这些无疑会激发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我们时刻准备着进行自我辩解,以确保自己免遭指责。作者指出,在职场上,批评制造的冲突比怀疑、个性不和、工资或权力斗争造成的冲突更多,另一方面,大家都渴望表扬,却往往得不到它。

  跟议论是非相比,描述感受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防御(p111)。描述就是从第一人称视角来阐述自己的感受,他认为什么是对的,想要别人做出什么举动。要做到有效的描述性沟通,作者提供了教科书式的4个步骤:表扬式开场(“报告写得很好,不过我有几点修改意见供你参考”)、第一人称视角(“我想做点改动,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而不是“你不应该怎么样”)、具体明确、不带评论色彩。

  基于以上6种常见的沟通模式,罗斯维尔指出,掌握合作式沟通的技巧是营造正面团体气氛的关键(p107)。在两方有冲突时,一方的支持(肯定性)沟通模式,一般也会得到另一方的类似反应,而一方采用防御(否定性)沟通模式时,情况也是一样,这就是沟通中“以牙还牙”的交互模式。奥斯塔女士是英国国会第一位女性议员。当奥斯塔议员的几条意见都被丘吉尔反对时,她怒不可遏,恶狠狠地说:“如果我们俩结婚,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丘吉尔回答道:“如果我们俩结婚,我宁可喝下那杯毒药。”这就是典型的以牙还牙的例子。所以,保持支持性沟通,打破防御性沟通的循环,尽管都颇具挑战性,但是对于任何团队而言,都至关重要。

  有效的沟通者必须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掌握必要的技巧,并全力以赴地去寻找解决办法(p114)。为了帮助读者掌握有效的团队沟通技巧,罗斯维尔在书中以合作型沟通为核心,建立了沟通能力模型,从团队气氛、团体角色、有效领导、团队建设、有效决策和冲突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团队运作的模式,提供了提升沟通能力的路径,并大量使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和提升训练,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知识点(这种理论结合实践、引发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式棒极了)。

  对于想在团队中拥有优秀表现的读者而言,不管你是作为领导者还是作为团队成员,都能在这本信息量极其丰富、理论和案例都过硬的权威教材中找到实用方法。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六):不想因批评引发冲突?试试“描述感受式”批评法,没准你会收获下属的感激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

  因为工作中的一些过失,上司把你骂了个狗血喷头,让你的自尊心很受伤害,不由地想反驳他几句,甚至想化身为刺猬,用你身上的刺来扎他。

  作为中年老母的你,天天给孩子讲要早睡早起,多吃水果蔬菜,少喝碳酸饮料。偏偏孩子做的和你要求的截然相反,每天晚上熬夜不睡,早上赖床不起,而且经常喝碳酸饮料。

  为什么我们对上司的批评非常反感,为什么孩子对我们的唠叨视作耳旁风?美国人际沟通领域著名专家J.丹•史斯维尔写的《小团队沟通课》一书告诉我们答案,当人们感受到自尊心受到攻击时,会激发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时候人们会否认攻击内容的真实性,会反过来回击那些贬低自己的人。这就是企业团队中,批评会引发员工的反驳、引起争吵,甚至可能会让员工产生离职想法,孩子为什么会和大人对着干的原因。

  不当的批评、指责和唠叨会引发团队内成员间的正面冲突,挫伤被批评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引发对抗、逃避、消极怠工等负面行为,在团队中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团队的长远发展。

  那员工犯了错,孩子不听话,就不能批评了吗?当然不是,批评还是要批评,但要讲究沟通的方式方法,要尽可能降低接受批评人的自我防御性反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描述感受式”批评法。

  “描述感受式”批评法是指从第一人称视角来阐述批评人的感受,说出自己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想要被批评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一种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营造出支持性的氛围,减少被批评人的心理反感度和防御反应。

  比如,小王的ppt汇报材料引用数据有误、条理不清晰,但画面比较整洁美观。部门经理批评他时,这样说“小王,我觉得你的ppt整体画面感很强,不过我还有几点改进建议供你参考。”就是“描述感受式”批评法。

  那如何保证描述感受式批评的有效沟通呢?可参考以下5个步骤。

  提出问题或错误前,先进行真诚的表扬,表扬其值得鼓励或肯定的行为。注意表扬要发自内心,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看到他的劳动成果了,对他的成果是认可的。这样被批评的人就会放下戒心,不再像刺猬似的时刻准备着反击。

  比如我过去的一位领导在与大家讨论问题发言前,他说的第一句话永远都是“我完全赞同XXX的意见”,后面再讲自己的一些建议,这样每次大家都认为领导对我非常器重,我说的意见他都赞同,他后面的意见我一定要认真听。

  就是用讲话者的个人感觉先开场,然后描述与自己感觉相关的行为。就像小王的ppt问题,他的上司在表扬完以后,可以说:“我觉得数据这块要核实准确,要核实好是5月的数据、还是6月的数据”。这让小王感觉到上司是为他着想,不是在指责他。

  相反,如果小王的上司直接说“你的数据不准确,没有弄清楚是5月的还是6月的”,就是直接否定和指责对方,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小王听到后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要修正错误,而是给自己找理由反驳上司了。

  指出别人的错误,要努力具体准确。比如,小王的上司在指出小王ppt数据错误时,可以这样说“第10页上,讲的文字是6月的内容,但是数据截止日期是5月31日,要核实准确,是数据错了,还是日期错了,我看得有点儿混乱。”

  相反,如果小王的上司笼统地说,“数据有误,我看得有点儿混乱”,小王就不知道到底哪儿的数据有误,会有让上司把错误地方说清楚的冲动。

  是指在描述性表达里,不掺杂有评价和攻击性的词语。比如,有些丈夫在指责全职妻子买菜砍价时,总爱这么说:“我觉得真丢人,就那么几块钱,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来说去的,真掉价。”虽然用了“我讯息”,但是“真掉价”就是评价妻子行为不恰当的字眼,会引起妻子的防御性反应。

  当你表扬式开场、第一人称视角、具体明确、不带有评论色彩都做到以后,你的语气阴阳怪气、抱着胳膊上下恶狠狠的打量着对方时,前面的功夫就都白废了,这同样不是支持性的氛围。

  批评对方时要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保持非语言性表达与语言性表达的一致性,发自内心、诚恳的指出自己认为需要改进的具体行为,才能真正达到让对方放下防御,接受批评的目的。

  没有一个人不犯错误,也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听到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学会“描述感受式”批评法,不再制造冲突,反能增进感情,让你的团队走得更稳、更远。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七):学会沟通,让你在团队中游刃有余

  我们每个人都会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团队中,对于团队,我们的态度往往是又爱又恨。

  有人曾经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做过一项调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就像拔智齿一样令人痛苦。

  有学生评论说:“如果上帝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创造世界,他们肯定到新在都还在讨论提案。”

  一项调查显示,58%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不喜欢小组作业;8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有种种理由不去参与团队工作。

  即使我们不喜欢团队工作,现实中,除非我们打算在洞穴里度过余生,否则我们都无法摆脱它。

  成功的团队往往领成员热爱工作,并且有所收获,而失败的团队,会让成员都厌恶参与其中,只看到团队的缺点和部分。而对于实现团队目标乃至让参与者获取有益经验,沟通恰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团队沟通课》一书是美国数百所大学超过30万学生选择的权威教材,书中大量真实案例,涵盖了工作和生活各类场景,从理论和实践上给出了我们明确的指导。

  作者罗斯维尔是美国卡布利洛学院传播系主任,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教学者和教师,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教学,逐步揭开小团体沟通的各种诀窍。

  跟随本书,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的团体才是好团体,怎样在团体中进行有效沟通。

  01 什么样的团体是有效的?

  排队买电影票的25个人不是一个团体,仅仅是一个聚合,因为他们不会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产生互动和相互影响。

  一个团体是由3个或更多人组成的人类沟通系统,成员间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产生互动,互相影响。

  IDEO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产品设计公司,该公司的500名设计师分布在全世界10个城市,每年要完成上百个项目。

  创始人大卫是一个独特的公司高管,创立IDEO时,他拟定了三个目标:跟朋友一起工作,不允许存在独断专行的管理者,不允许工作场合里有混蛋存在。公司里洋溢着有趣、兴奋和充满支持的氛围,而不是负面的冲突。

  当一个团体强调合作型的沟通模式而非竞争型的沟通模式时,更有可能创造正面的团队氛围。

  2004年,美国篮球国家队在奥运会上表现不佳,这支队伍由邓肯和艾弗森等置业球星组成,他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想表现个人能力,而不关心团队合作,首轮就以73:92的比分输给了波多黎各,而波多黎各只有一名美国职业篮球员。

  相反,2008年,每个人都放下了球星的报复,大家把球传给需要的队友,一心为团队着想,最终通过合作夺得了金牌。

  在竞争性的环境里,最有能力的人最有价值,能力交叉的人则会降低团队获胜的可能性,所以他们被视为团队的负担。大多数人宁愿退出也不想被当成废物。

  而在合作性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各自所长,在团队中承担自己的角色,为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

  02 如何营造合作性的沟通氛围?

  有人通过一项长达8年的团体研究,指出那些让我们觉得被贬低的沟通模式会激发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我们对这种贬低的回应通常是否认攻击内容的真实性,或回击那些贬低我们的人,然后退出防御状态。

  比如,如果你一个星期两次忘记洗碗,你的室友对你说:“把你自己的碗洗了,我受够帮你收拾残局了。”我们可能就会进入防御状态。

  防御挑衅的沟通方式会让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过度反应。支持性的沟通模式则会促进合作。

  在职场上,批评制造的冲突比怀疑、性格不合、工资或者权利斗争造成的冲突更多,严厉的批评只会挫伤工作积极性,甚至让员工产生逃避心理,抗拒工作。

  盖洛普公司层调查过8万名管理人员,结论是:“表扬和认可对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必不可少。”当然,表扬也需要有的放矢,过誉只会带来不切实际的希望。

  对于成员的错误,与其批评,不如进行描述。比如,评论一个歌手的表现时,用“忘词不应该出现在演出的这个阶段”,远比“你的演唱听起来像一条热天里的狗”更有意义。

  在一个团队中,要做到有效地沟通,有以下4个步骤:

  1. 先表扬,再描述。在表述有问题的行为之前,先表扬值得鼓励的行为,接受者更有可能会赞同你接下来的负面评价。同时,接收者也更倾向于认为你的负面评价是出于好意。

  2. 使用“我讯息”而不是“你讯息”。“我讯息”就是用讲话者的个人感觉开场,然后描述与这种感觉相关的行为。比如,我觉得被大家排除在外了,很孤独,因为大家对我的贡献毫无回应。

  “你讯息”式的负面评价会让接收者变成被攻击的目标。比如,你把握排除在整个团体之外,而且你让我觉得很孤独就是一种职责是的表达,会让接收者瞬间进入防御状态。

  3. 描述要尽量具体,不要含糊不清。比如,当你在我上司周围表现不恰当时,我感觉有点怪异。“不恰当”和“怪异”需要更具体的表述。比如,当你在我上司面前拿女性开玩笑时 ,我感觉特别尴尬。

  4. 不要再描述里加入评论。有些“我讯息”即使看起来不带批判,无意中也会成为评判。比如,我觉得很生气,因为你评论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完全就是浪费委员会的时间。“不重要”和“浪费时间”这两个词含有评价和攻击的意味,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防御性反应。应该把这些没必要的词去掉。

  有人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置身于团队中,只有我们学会合作性的沟通,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八):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

  最近开始管理一个小团队,最大的感触就是:管理团队比想象的要困难。人员的情绪态度、合作的效率成果,大到一个决策的产生,小到一个工作的分工,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

  兴奋之余开始觉得能力不足,一问读书群里,也有很多团队的管理者存在这样的情况。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对小团队的管理能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翻开了后浪再版的权威沟通教材《小团队沟通课》。

  《小团队沟通这本书》作为畅销20余载的小型团队沟通教材,美国数百所高校大约30万名学生已使用过此书,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许。

  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美国卡布利洛学院传播系主任,也是在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和教师。在作者的教学生涯中,曾荣获近20个教学奖项,包括2014年美国西部各州传播协会颁发的“大师级教师”奖。作者共著有五本人际沟通类图书,《小团队沟通课》是其代表作。

  很期待的翻开这本书,希望能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

  part1 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

  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在小型团队中,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却常常被大家忽略。

  最近在我们的团队中也发生了这样的问题,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但是一旦有团队成员开始存在“非你即我”零和游戏的态度,那么竞争就转变成恶性的了,合作也会受阻,变得不顺畅。所以小团队内,最重要的是建立合作的态度,与别人合作共赢,达到双方的共赢,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道理也是一样的。

  团体和团队是不同的,作者认为:相对于团体,团队更能紧密合作工作、寻找互补性、像一个整体一样行动、对团队有承诺。

  作为团队管理者,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呢?怎样才能将团队引向更加有效的状态?常常是迫切想行动,却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

  作者认为,有效团队的建立主要需要从团队成员、团队精神建设、团队领导三个方面着手。

  首当其冲的是团队的组成成员。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团队成员的重要性。公司因为某种制度的变革,影响了一部分团队成语的利益,因为金额非常非常微小,所以团队成员普遍是欣然接受的状态。但是,其中一位成员,因为不接受,就跳出来指责领导、在工作群中煽动不良情绪,导致团队成员心情很差,合作不顺畅。

  作者说:“经历和天赋不会传染,但是态度会。”深感其同。

  这也是我们处在团队之中要经常自省的一句话。不断对各种人和事提出批评,并把负面能量扩散到整个团队,这就是一种类似瘟疫的犬儒主义,这种主义是千万不能滋长的。

  “团队清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那些低效沟通者,尤其是没有意愿改善自己的人,以及那些破坏团队关系自我中心或者犬儒主义者。”

  Part2 团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团队每天都在沟通什么呢?

  就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每一个大大小小问题的决策。

  团体决策和问题解决,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

  与决策直接相关的是信息,信息越有针对性,对决策就会有好处。但是除了信息,更重要还是处理信息的机制——即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者提出的以下两个关于信息与思维的观点非常值得深思:

  1,信息超载

  信息时代,超负荷的信息看似对决策有好处,但是实际上繁杂庞大的信息,反而让我们在做决策时变得畏首畏尾,我们甚至开始有一种“避免达成结论”的逃避态度。足够多的信息却没有批判性的思考,更是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决策。

  2、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伪二分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只有相会对立的两种可能性,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描述事物,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极端的思维之中,对于做决定没有任何好处。有效沟通者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对绝对的事物保持怀疑,并使用暂时性的表达方式。

  以上两个观点是我们在日常中比较容易存在的问题。

  其实,即使在信息正确的情况下,决策也不会永远是对的。但是,我们仍然要多认识到自己在思维上的误区,尽量筛选足够正确、专业的信息,用批判性的思维反思决策,有益于我们不断提高决策的水准。

  Part3 如何有效率的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有效率的进行决策、解决问题,作者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v 讨论

  v 参与

  v 召开有效率的会议

  v 批判性思维和有效决策

  v 创造性解决问题

  其中,第一步参与,对团队的氛围和有效性,真的极为重要。

  我们的团队刚刚组建的时候,工作比较多,为了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采取的就是管理者制定规则,其他人执行规则的方式。这在成立之处,并没产生特别大的问题。

  但是到后期,工作趋于平稳,问题也开始显现。团队缺少一种凝聚力和氛围,成员普遍感到迷茫,对很多既定的准则也产生了不接受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召开“愿景共享”会议,把每个人对自己和公司的期望、对既定规则的改良建议都说出来,形成新的规则。通过这样的参与,明显感受到了一种集体主义下的文化氛围。团队成员也表示,在这种氛围下工作,更舒服,更有归属感。

  团队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这种链接,即需要效率,也需要氛围,构成这些的基础就是:有效的沟通。阅读此书,希望帮助自己致力于成为团队中优秀的沟通者、合作者,成为推动团队前进的人。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九):当之无愧的畅销教材

  逻辑清晰、案例生动、理论严谨,这是一本好教材。

  《小团队沟通课》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如果要上一门关于团队沟通的选修课,我会非常希望授课老师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理由有以下几点:

  1、 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从多维度探究团队沟通;

  2、 案例生动,不会让人昏昏欲睡;

  3、 测试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 理论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学者和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屡获大奖,本书是其代表作,以合作型沟通为核心,帮助读者提升团队沟通能力。

  为什么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呢?因为在阅读之前,我对本书的期待可能就是“why what how”,也即为什么要重视团队沟通,团队沟通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良好的团队沟通,但是,本书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小团队沟通课》深入探究了沟通的艺术、个体角色定位等细分领域,让团队沟通课成为一个完善的学术体系。

  不谈其学术性,团队沟通这个话题为什么如此吸引我?回想起读书时的日子,我也因为大大小小的活动、作业而成为团队的一份子。还记得以前带领同学参加合唱比赛,我由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沟通方式的局限性,遇到了挫折,当时各个声部的小组长都不是很听我的指挥,让我一度感到很苦恼。那时的我思考了很久,也许应该由声乐能力最强的同学担任团队领导人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我一直没有找到最为合理的答案。读完《小团队沟通课》,我渐渐了解团队合作的艺术,也反思了自己曾经的失败与懊恼,可以说,这本书解开了我的一个心结。

  就不说其它的小组作业、课堂展示了,每一次团队合作都是新挑战,也有着大大小小不尽相同的矛盾,或解决,或搁置。有时,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经验,能够给予我们前行的动力。

  接下来介绍一下《小团队沟通课》的各种亮点吧,说说这本书究竟好在哪:

  首先,本书12章,以沟通能力作为开篇,进一步介绍团体的定义,和团体发展、气氛、角色、领导,从第7章开始则是如何建立有效团队,紧接着是两章关于决策和效率的讨论,最后几个章节着眼于权力、冲突以及与时俱进的科技因素。

  纯粹的理论介绍往往枯燥无味,而“接地气”例子能够给学生最直观的教学体验。

  章节的末尾会有一个专栏,介绍一些相关影视,读者可以在看视频放松之余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并产生思考。比如下图所提到的经典——《指环王:魔戒再现》(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小团队沟通课》称这部电影为电影史上的巅峰,影片中充分体现了团体的发展。

  虽然本书只提供了片名、内容简介、推荐理由,但也足以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指引,让读者在课余时间里有更多的选择。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课上的案例,比如第二章中提到的“6个女生与一个令人生厌的组员”,这个案例不罕见,而且反映了小组项目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俗话说得好,“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吸取他人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是良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本书还提到一些课堂细节,比如课上玩手机这类小事。小事中见道理,作者用小案例现大道理,既接地气,又不失其理论性。

  虽说是案例,但本书的漫画多是测试题,将趣味与测试融为一体。

  说到测试,《小团队沟通课》有着许多实用的测试,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还能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巩固。举个例子,下图是书中的一个测试,这个测试进一步鼓励参与人与同伴们合作完成,加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的调节剂。

  虽说《小团队沟通课》创作于多年以前,旧的版本也许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新版本有涉及最新的一些科技相关内容。第十二章“科技和虚拟团体”讲述了一些现代团体模式以及相应的沟通问题,比如较为常见的视频会议。这些与时俱进的团体模式有着其优势和挑战,是值得探索与讨论的。

  最后,还是要强调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同于市面上许多畅销书,本书不是一本鸡汤或消遣读物,而是一本严谨的教材,值得一读。

  《小团队沟通课》读后感(十):掌握这个方法让你在你的职场小团队中工作的游刃有余

  大家都听过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吧。

  一位行善的基督徒,临终后想见识一下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天使就带着他分别去参观。

  当他走进地狱的时候正好是用餐时间,他看到一群瘦骨嶙峋的饿鬼鱼贯而出,各个争抢着去拿食物,然而因为每个人手里的筷子太长,他们没有一个人能顺利地把食物放到自己的嘴里。

  他又走到天堂看到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情景,每个人手里也是拿着很长的筷子,但是情形却完全不同,他们在互相协作,各自喂着各自对面的人在吃东西,因此每个人都吃的很愉快,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正好体现了小团体中的协作的重要性。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设置,如果你能与队友沟通良好,协调合作,那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在《小团体沟通课》一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作者认为在小型团体中,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而在我们的职场中,良好的沟通也会让你游刃有余地行走于江湖。

  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美国卡布利洛学院的传播系主任,也是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和教师,曾在其教学生涯中荣获近20个教学奖项。

  罗斯维尔教授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教学,逐步解开小团体沟通的各种诀窍。

  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涵盖了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场景,让读者轻松认知如何以合作型沟通为核心,进入系统论思想,如何快速建立沟通能力模型并且迅速融入和适应、影响小团队。

  那么到底什么是合作型的沟通模式呢?

  1、简单来说,支持性沟通模式是合作型沟通模式的关键,支持性的沟通才会促成合作的产生。

  支持性沟通能促成团队的轻松融洽的氛围,团队成员才能敞开心扉认真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在一个紧张的团队氛围中,你分分钟担心你的表达被别人打断或者驳斥,你肯定无法真实表达你的想法,肯定也无法达成与其他队友的合作,因为无论你或者别人说什么,你已经有了心理防御,一旦这种防御机制启动,你就无法真正心悦诚服地与别人产生合作。

  因此良好的团队氛围是一切沟通的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让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彼此信任对方,大家才能沟通顺畅,成功达成合作。

  正如上文中身在天堂的人一样,正是基于对彼此的信任,所以大家才能彼此协作,做到了在地狱的人无法达成的行为。

  大家也一定记得港片中的熟悉场景吧?两帮黑社会在谈判桌上谈判,一言不合就要干架,双方剑拔弩张,这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和事佬出来说“大家消消气消消气,和气生财和气生财……”

  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团队氛围的典型方法,这位和事佬就很好地掌握了双方的发财心理并适时运用,气氛就一下子变得没有那么紧张,从而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沟通交流。

  那么是否建立了良好轻松的团队氛围,合作就一定会产生呢?答案是否定的。

  2、在团队中,大家一定要正确承担自己的团队角色。

  正如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你承担的责任不同一样,在团队中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定位扮演自己的角色。

  作者认为,在小型团体组织中,角色更强调的是功能性而非职位。

  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不是你们部门的领导,但是在承接任务的时候你承担了领导的功能,那么你此时就是扮演了领导的角色。

  这个过程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因此和你平时的角色也是不冲突的。

  临时性的任务型角色有助于完成小团体的目标。

  想起我们上周开会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因为此项任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布置任务的那一刻全场陷入了尴尬的静默,这个时候我一个数据很好的同事主动战起来承接了此项任务。

  这个时候她就扮演了小组长的角色,而其他成员也没有意见地全力配合她,因此很快我们就完成了老板布置的任务,虽然结果仍然不是他要的,但是对于团队目标的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实这是一种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表现。

  当然在一个团队中,这种临时性的任务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还是扮演了自己的团队角色,各司其职,有序发展。

  就像足球场上的各个运动员一样,前锋、后卫、守门员只有发挥自己岗位上的最大潜力,互相合作,互不干扰,最终才能取得辉煌的战绩。

  当然,每一次的沟通也不总是有效愉快的,有时候还是会产生沟通不畅甚至产生冲突的情景,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3、有效沟通是创造性地解决团队冲突的不二法门;

  平日里,我们天天都在沟通,但并不是每次沟通都是有效的,有时候你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别人也理解了,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却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尤其在小团队沟通中,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团队成员之间平日里积累的感情,大家可能在工作沟通中东拉西扯,一定要避免此种情况,面对特定的冲突问题一定要将讨论的东西结构化,这也是有效沟通的一种很好的办法,结构清晰了明了了,对于判断冲突的根源及解决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可以在黑板中一一列出不同冲突的焦点,看看不同双方各自的优缺点都是哪些,分析不同观点的不同优劣势及解决之道,避免团体都陷入僵局。

  适时调动低参与度成员的参与度,给低参与度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让他承担具体的责任。

  也可以不定时采用头脑风暴法,大家在不拘形式的情形下创造性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和意见,激发整个团队的创造力。

  总之有效沟通,适时沟通,创造性地解决团队冲突带来的问题是一个团队良性发展的不二法门。

  作为现代职场人,团体沟通不可避免,而最大化团体沟通带来的效益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作为最畅销的小型团体沟通教材,美国数百所高校大学已有约30万名学生使用过书籍,他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希望你也能好好读读此书,一定会收到很好的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