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7-29 00:4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动物园》是一本由[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一):站在地球动物园,人类仰望星河。

  读《人类动物园》之前,我凝视了封面好一会。牢笼困住了猿猴,绿草茵茵的广场上,人群三三两 两地坐着,远处是灰色的现代建筑。一只猿猴回眸凝望着我,它的眼神好像冲破书的屏障,直直望 向我,仿佛在说,“大家都一样”。

  “裸猿三部曲”之二的《人类动物园》,这本书并不具备严谨的科学理论,它是一部很具有科普意 味的图书,阅读起来没有难度,甚至很有趣味,它讲人类从猿变成裸猿,其核心的行为与习惯并没 有太大改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了相应的演化。相应的,它也有无法摆脱的局限性,那就是 出版时间。1967年,莫里斯用“裸猿三部曲”震惊世人。50年后的现在,很多事情已经发送翻天覆 地的变化,最显著的改变就是科技和人口。

  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并没有停止,相反,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莫里斯在书中曾为此提出了解决方 案。他提倡人类应当宏观角度看待人口问题,不要仅仅从国家层面认为人口数量占优势便能“淹没 ”其他群体,或者说为了便于统治,让父母“忙于”养育儿女。

  “人口过剩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必须用全球眼光来看待。在这个方面,我们人类就像一个庞大的旅 鼠种群,一旦人口爆炸,必将殃及每个人。实际上每个人已经受到影响。”莫利斯如是说。

  莫里斯认为,控制人口应当控制人类的受精卵——避孕。战争、疾病、天灾…这些都是无用且不人 道的。避孕虽然有抹杀一个“天才”的可能,但是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人口过剩的后果可 能导致潜在的毁灭机制。在2021年的当下,人口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人口老龄化,所以人类任重而 道远,需要在不远的将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莫利斯还认为人类走到今天的地步,已然成为超级部落人。这是个冷漠、暴力的群体,需要依靠法 律、制度来约束。人口越密集的城镇,就有越多的亚群体解决地位困境。人们根据亲缘、地狱、职 业、爱好、阶级、年龄等,自动划分了各式各样的圈子,在各个圈子里确定自己的地位以弥补社会 地位上的缺憾,松动即将僵化的阶层结构。

  超级部落人容易陷入极端无聊。祖先猿猴为了生存,捕猎、养殖忙得不亦乐乎。现代裸猿却在自己 设置的牢笼里,对着生活大眼瞪小眼。人一旦无聊,就会无所事事,为了解闷,人类迸发出许多创 造性的灵感寻求刺激。哲学、绘画、音乐、游戏…这些是脱离了生存艰辛的消遣,也是人类区别于 其他动物的瑰宝。

  《人类动物园》讲的是人类的故事,它的历史相对于地球来说还很年轻,人类的未来还需探索。

  对我们21世纪的超级部落人而言,展望未来颇为有趣。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科技飞跃进步还是核污 染?是人类还是其他什么生物接替我们?无论未来如何,人类已经站在地球上,眺望远在太空的无限星河。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二):人好猿哦!

  激情编辑红图,侵权删除。

  《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

  是裸猿三部曲的后两本读后感,真的是很有趣的科普读物。

  每本都是二百来页,小小的册子展现出裸猿(也就是人类)行为的生物属性。

  我觉得作者很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真的完全从动物方面去寻求人类行为的根源。在他的讲述之中,基于生物属性解释起来的人类行为是很有道理的。

  当作者将人类都市比作是超级部落的时候,我真的不禁哈哈大笑。有限的土地和资源,爆炸增长的人口,以及人口增加后带来的需求,好像确实像过去部落的放大版,只不过裸猿寻求刺激的手段更加多元了一点。

  这里的刺激怎么说呢,总体感觉上有一点像除了生存手段之外的一系列活动,是属于人类可以寻求也可以控制的。在作者提出的六条基准里,刺激包括散布流言蜚语,阅读书籍、观看电影,自我放纵的暴饮暴食,化妆品等等一系列的看似日常的行为。

  在《人类动物园》这一本书里,许多地方让我看得拍大腿!感觉就是动物版的国际关系实践课堂。

  首先,裸猿部落的凝聚力主要是法律、风俗、语言、宗教和战争。其中,作者提到语言对部落凝结力的同时,也催生了部落之间的隔阂。人文交流也是这个样子的呀,如果语言不通、不了解对方的风俗,又如何可以做到真正有质量的心相印呢。

  其次,将猿类部落生活的等级秩序和权力模式投射到人类社会个体行为或者国家行为之中。看着猿类领导者是如何维护地位、打压夺位者、拉拢亲近部下、对抗外部威胁,我真的惊讶到合不拢嘴巴!这也太像了吧!把人叫做裸猿真的是妙呀。

  此外,作者提及到性行为属性与功能上人类与动物的差异,从印记的角度去解释恋物癖、同性恋。都还是蛮有趣的解释人类行为的角度,因为有趣性,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倒成了其次的事情。

  比起《人类动物园》,私心里更喜欢《亲密行为》。作者认为,人类成长过程中对于亲密关系的寻觅都是母婴关系的延续。作者从母婴关系出发,把两性、社交、特殊、替代性、恋物性、自我的亲密行为统统讲了一下。

  到最后看到口香糖、香烟、手托脸等一系列行为都可以与母婴关系挂上钩的时候,我是真的震惊地瞪大了双眼,满脑子的“这也有关系吼”。

  谁能想到生病去医院、修理头发、面部护理等都是特殊的亲密行为!谁能想到吸烟、吃糖、睡枕头等行为是恋物性亲密行为!!谁能想到用手托着头、盘腿、双臂抱腿都是自我亲密行为!!!

  在替代性亲密行为里,作者提到实验动物的两难,一方面人们需要牺牲动物来获取解决人类疑难重症的药方,另一方面养育动物并致其死亡又显得毫无人道。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打击了人类亲密关系的观念,使得人禁不住觉得反感。(163)这其实也对自己看待这样的事情多了一个角度,好像脑子里对这件事没有那么模糊了。

  作者认为,人类幼时的母婴关系影响着其今后亲密关系的发展。这样的观点到现在也有影响力,我也只能将其作为反思自己行为的一个因素。

  最后,我很喜欢作者的一句话,“温柔的施爱和受爱并不是虚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婴儿和年轻人的专利”。在拥挤的人类动物园,要学会释放温柔的爱,也要拥抱来自其他客体给予的爱,这样一来,即使是在动物园里生活,好像也会感觉好很多哦。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社区、公司、团体,都是人类动物园

  文/舒念

  读罢莫利斯的《裸猿》,我们必须将视角转向他的下一部系列作品《人类动物园》。在《裸猿》里,我们随着莫利斯的视角,以研究动物的眼光去看人类的本能与习性,而《人类动物园》则将人类群体做为一个部落团体去研究,也就是这样的疏离感才让我们有机会发现现代社会的共同点,也更能意识到这样的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和它之所以能够存续的微妙的平衡。

  首先谈谈部落的诞生,原始的部落基于地理环境与亲缘关系诞生,是一定程度上的偶然和缺少制度的,而当我们的祖先开始进入农业时代,不再需要每日狩猎、采摘才能获得食物,在特定的时间,人类已经拥有了剩余食物,这就是扩张的开始。

  剩余食物带来的是人口的膨胀,人们拥有了独立的时间,即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的时间,人们开始开发自身的其他可能,也就引导了专业分工制度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规则,也开始了城镇的超级部落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开始了思维的重大转变。

  超级部落里的人们也还是当年的那些人,只是在生存的需求之外有了更多选择,过去如果部落的成员之间不合作,就会导致食物短缺,进而挨饿或死亡,但当生存不受威胁的时候,竞争开始成为主角。如作者所言,“竞争/合作的摆锤开始危险地来回摆动,并从此一直剧烈摇摆。超级部落的部署成为缺乏人情味的人群,最急剧的摇摆指向专横和竞争一边。”

  这也就解释了很多后面论述的内容的起源,包括社会地位、内外群体之差、印记、刺激等等,都是源于这样的社会形态的诞生,大到国家小到公司或团体,在当代的文明背景下,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部落,建立新的合作与竞争的机制。

  在这个角度上,《人类动物园》甚至可以当作一本经济学、社会学或管理学的作品来阅读。在大型部落的角度上看,人们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行为方式重复相同的内容,语言成为最直接的界限,划分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疏离感;对于小型部落而言,则更容易感受到由人造权力产生的超级领袖与超级下属,统治者通过在超级部落内建立亚群体和假性部落建立不同的合作与竞争机制,通过亚群体划分了不同的人群,以降低人类合作的意愿,进而将竞争大幅放大,最终加强“疏离感”。

  如我们看到一个大型公司,也许他的诞生只有三五个部门,但如今已经演变出十几个部门/分公司,每个部门建立独立的领袖、在整体的规范之中运行着不同的响应机制、甚至建立只有特定人群才能理解的新型“专业”语言加强不同团体的疏离感。在这样的公司内通常竞争会格外激烈,但拉通协作会格外困难。

  换言之,渴望和焦虑是充斥在这个发展的社会之中,甚至成为了其中的原动力,由此,很多我们在管理学或经济学、社会学中反复探讨的问题都出现了解答,也许只有全新的形式才能改变我们的现状。而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永远是拥有着创造力与好奇心的生物,这一物种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出的创造力让我们对社会属性的改变存在一定的期待,但早日获得这种改变的意识无疑会带给我们更多机会。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四):如何飞跃动物园?

  张笑宇在《技术与文明》一书的《序言》中认为观察人类更有意义的视角不是提炼历史规律,而是提炼物种规律。莫利斯则说,人类还来不及完成生物学意义的变化,文明化的结果并没有在基因层面上做出多少修正,况且文明化进程本身“完全是依靠学习和条件反射实现的”。

  问题在于“文明发展了,人也就傲慢了。”

  对人类的过度拔高和对动物的过度贬低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裸猿的处境。他们保持着与动物类同的本能,比如莫利斯举出来的“攻击性转嫁”,这根植于动物在生存环境中的地位争夺。转而观察我们自己 ,人类拥挤嘈杂的社会在场景及心理感受上构成了比动物园更加恶劣的生存状态,相较而言,动物的动物园不过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微缩投射罢了。

  一个现实的隐喻是,杭州的豹子被狗咬死了(是否属实尚有争议),这就是“野生”面对牢笼力量的命运。大众渲染金钱豹带来的危险,其实只是一种媒体奇观。几只未成年的并非真正“野生”的圈养动物所造成的恐慌不过是对于异类的好奇,更是对庸常生活的“人为刺激”。

  莫利斯提到人类有寻求和制造刺激的动机,“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提出一些不必要但又能解决的问题,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你也可以“对一般的刺激作出过度的反应,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比如搜救时带上以猎杀为主要目的的大型犬。裸猿因为自己被禁闭在由超级部落演化而来的牢笼之中,转而将这种压力发泄在动物和孩童身上。更加悲惨恶劣的事件时时上演,正表明我们所遭受的社会压力之甚。

  看看思想家们如何论述裸猿被关禁闭的悲情遭遇。针对现代社会的牢笼,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后,不无悲情地提出这样的隐喻:

  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的高度理性化运营体制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可以被替代的个体,但社会却并不依赖于某一个具体的人而存在,而这种现代理性社会的种种制度虽然囚禁人的意志,但却是现代人无法避免的,就像一个钢铁般的牢笼——我们的工作是处于被迫的状态,不再是“神的召唤”。

  启蒙以来一直被至于至尊地位的人类的关键特质——理性,被韦伯重新考量和评价。韦伯认为理性的作用本来就是矛盾的: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官僚体制,企业管理制度确实达到了高效高产,但另一方面,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这个被认为是巨大机器的社会里活动,很难找到一种真正的幸福感,所以韦伯才认为这是一种“牢笼”一般的束缚。

  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今天,经济理性普遍化的过程中,包括传统的宗教布道都被工具化和被精确计算,以及带来金融繁荣的复式计算所取代,物质、金钱、欲望本身被目的化。形式理性本身成了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牢笼。这样的牢笼继续发展出了无所不在的“系统”,在系统之中,具体的人成了“被困在算法里的人”。

  可以这么认为,系统是想象的产物,却实实在在地左右着人类的行为。人类这一物种在想象力和社会凝聚性的高度上远超其他物种,这是馈赠也是诅咒。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到哈贝马斯,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族是作为社会整合的一个更为抽象、更为成功的基础而出现的。民族这一观念或多或少是从对某个单一共同体的传统和历史的虚构中得来的,这个共同体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和文化。一旦这个理念吸引了大众的想象力,民族意识便能够有效地创造相互陌生的公民间凝聚力的情感纽带。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裸猿们能够想象出超级部落构成的民族和国家,却把更加宏大和至关重要的世界放置一边。我们设置了对“外群体”的仇视来加强“内群体”的凝聚和团结,这当然也是统治者的方便法门:

  系统遵循的是工具行为逻辑,是预先确立的并且不会考虑达成共识,所以大多数系统内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预置的,而非系统内行为人的自主选择。但系统的作用在于超越个体的自主选择对社会进行整合,从这一目的而言,系统较之生活世界中可感知的交往和商谈,“效率高得多了”。这对稳定效率的追求甚至造成了万物内卷也在所不惜。

  对此,哈贝马斯给出了他的解决之道。根据哈贝马斯的想法,“系统”中所以充满不合理的支配情形,主要基于长期累积下来、被系统化地扭曲的沟通以及缺乏反省又“积非成是”的价值规范观念,如果这些价值与规范能够明白地摆出来质疑、辩论,而在人类自我解放的理想下重新建立“共识”,那么“生活世界”中的“实质理性”应当有机会伸展到决策的运作过程,突破韦伯所强调之“形式理性”在决策行为中的垄断局面。

  哈贝马斯对现代人的命运前途抱着审慎乐观的态度,同马克思一样,他认为“唤醒意识”是人类自觉地朝向解放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他“修正”马克思的地方则在于:他所想“唤醒”的已不限于工人或无产阶级的意识,而普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因为他相信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分野已不再那么明显,相形之下,人与人之间沟通行动领域的“异化”趋势才是今天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哈贝马斯是乐观的,他寄希望于裸猿之间的同理心,并通过真正的沟通来实现社会秩序。他区分了生活世界和系统两个概念,认为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哈贝马斯的理论图景中,交往行为和商谈担负着不断修复生活世界腐朽船板的任务,它使异议、分歧、误解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与之相对比的是,金钱和权力构成的系统则让人很自然地陷入预设的工具行为的窠臼之中。

  在《分裂的西方》一书中,哈贝马斯继续保持这种乐观:一种心态的开启,更多是通过关系的自由化,通过压力和恐惧的客观释放而起作用的。在交往的日常实践中,人们必须建立信任资本(Vertrauenskapital)。诉诸于个人交往层面,莫利斯专门写了第三本《亲密行为》来进行系统阐释,简单用关键词剧透一下就是:了解、关心、依赖、相互性、信任和承诺。

  不知各位陷于动物园的裸猿们做好觉悟的准备了吗?

  《人类动物园》读后感(五):《人类动物园》:我们既是看客,又是参与者

  众所周知,人是有猿进化而来的。这个观点在目前看来仍未有被推翻的趋势,甚至在大多数人心里这是一个“常识”。但你知道吗?人类这几千年来的变化,只是改变了外在的形象,我们的精神内核与猿类相差无几。我们实际上是裸猿。

  《人类动物园》是“裸猿三部曲”之二,它将告诉你人类如何应对现代生活的秘密。

  01

  超级部落人的出现

  人类早期祖先以部落为单位,依靠大量狩猎为生。如是养成了他们在部落内合作的基本冲动:同情、和蔼、互助等。然而当部落发展,变成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大部落,继而形成城镇规模的超级部落时,人口数量增多,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

  此时,权利出现了。它就像自身带有bgm似的,雄赳赳气昂昂出现在这个未曾开拓的领域,睥睨着人群。被他选中的人,将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即使那人并非天才,可拥簇他的人与之形成了一个阶层,牢牢把控着知识与财富,极端践踏着他人的生命。

  权利即腐败,“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看上去有些道理,殊不知在最开始的狩猎社会,在生存面前,一切的恶都得低头。

  法律与戒律维系着超级部落社会的运转,贸易与联系推动人类群体的进步,征服与竞争使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的步伐横跨大陆,穿越海洋,在世界的角落留下足印。

  较之地球的年龄,今天你看到的一切,均是在短暂的几千年时间发展形成的。千年后,占领这片土地的仍然是人类,曾经的森林变成钢筋水泥,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里人来人往,匆匆忙忙。

  人们为了生存又做出了某种妥协。金属栏杆困住了猿猴的自由,城市用无形的围栏,圈养无知无畏的裸猿。

  02

  超级部落人的现代生活

  动物园过分拥挤时,动物争夺地位的斗争就会严重。当城市拥挤时,人们的压力陡然增加,同时又会很孤独。而孤独伴随着无聊的情绪,在超级部落蔓延。“过度无聊是超级部落生活强加于人的问题。”

  莫里斯提出寻求刺激的人生斗争必须遵循六条基本原理:

  1、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提出一些不必要却又能解决的问题,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

  浪费精力法,做些多余的事情。

  2、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对一般的刺激作出过度反应,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

  放纵原理,重复单调的行为,解闷。

  3、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发明新的活动,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

  创新原理,比如制造游戏规则,美术、哲学、纯科学的世界。

  4、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对低于正常的刺激作出正常的反应,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

  外溢原理,比方说吃着青菜,想着红烧肉,聊胜于无嘛。

  5、如果刺激太弱,你可以人为放大你挑选的刺激,借以增加你的行为输出;

  超常刺激,人为增加刺激强度,免疫了跳楼机,蹦极也是可以的。

  6、如果刺激太强,你可以减少对输入感知的反应,借以减少你的行为输出;

  实在太无聊,睡觉也是好的。

  超级部落人不仅要应对如何处理无聊的情绪,还在不同的群体寻找自己的位置。亚群体的划分令人眼花缭乱,以家庭、地域、职业、年龄、爱好、阶级为单位,不断交叠的人际网形成大大小小无数个群体。讽刺的是,在某些地方,这不但不会使人们更加团结,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歧视是人的心理在作怪吗?

  社会学家提出“自证的预言”:

  (1)看那个绿头发的人,他在打小孩;

  (2)这个绿头发的人是恶棍;

  (3)所有绿头发的人都是恶棍;

  (4)绿头发的人逢人就打;

  (5)那里有一个绿头发的人,趁他动手之前快打他(那个绿头发的人并没有挑衅,他不得不自卫);

  (6)你瞧,我说的对:绿头发的人都是恶棍;

  (7)你要打所有绿头发的人;

  人们都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我希望这个“绿头发”的人是恶棍,这样我就可以打他,既然你说他是恶棍,那我就相信。为什么我希望他是呢,因为这个人牵动了我的利益,因为我自以为高人一等,原因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但是我不会直抒胸臆。我只会借着“自证的预言”,赶走这个“绿头发”的人。

  也许群众想的简单一点,统治便能顺当一些。偶尔编织一些假想敌,效果会更好。强化一下敌人丑恶的形象,群众都是嫉恶如仇又聪明的人,当然知道谁是正义的伙伴,,当然知道应该支持谁。

  发动战争也未必不是好办法,解决敌人的同时,铲除与自己不同的声音。

  孩子还未长大,他的心已经老去。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丝童贞,会不会变成彩色的?

  03

  超级部落人的未来,永不泯灭的童心

  《人类动物园》出版于1967年,接近50年后的现在,莫利斯担忧的人口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增长了近乎一倍。不知他看到现在的世界,会是怎样的表情。可怕的是,地球仿佛感知到了人类的存在,似乎在用她的方式影响我们。人类就像是她的病毒,导致她生病。有人曾预言说,最温顺的动物将是这颗地球的继承者。

  那时候,人类去哪了?是走出银河,迈向宇宙?还是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也许会有被超级人工智能取代的危险,也许会被超越核弹的武器杀死,或者丧生于某未知的毁天灭地的灾害中。这个世界难道不够魔幻现实么?

  一体两面,有最富裕的群体,就有最贫穷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都是你我不能想象的,有时候真的知足,虽然我不是大富大贵,但是我平凡又平安。不愁吃喝长大那么大,没心没肺度过了青春期。而我还有好几十几年的时间,可以为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国家、星球做出一些渺小的贡献。

  我曾迷茫,我为什么要成为人类。人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读书明智,看多一点的书,我就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多一分的认知。同样的,我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渺茫的憧憬。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打动别人。我希望呼吁和平能够重新唤醒人的良知。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书评人。

  迷茫是暂时的,既然找到了目标,还请坚持下去。读书、输出已经养成习惯。我做好我自己,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