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摘抄
《再见,“暴脾气”小孩!》是一本由潘骥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一):撵走孩子的暴脾气,需要反思家长的暴脾气
作为一个家长,我也经常被气炸。周末,给孩子做个面。端到桌子上,他说不吃里面的木耳和黄豆。得,咱给挑出来。好不容易给他挑完,他腾地一下,又倒回去,非要说在大碗里吃,我的火一下子就升腾起来了。
大声呵斥:你吃还是不吃?他回答,不吃!于是,我直接端起碗,倒入马桶中。他就开始准备倒掉我吃的饭。这下,我更火了。真想当场动粗。但还是忍住了。最后,他慢慢地平静下来,我再去给他做个面。
此刻,他还哭着说道,我才不相信你会给我做面呢!我要饿死!
这样的一幕,大概每个当爹当妈的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如何破解?《再见,“暴脾气”小孩!》似乎能够给出一些答案,作为一本心理学为基础的育儿书籍,需要的就是最为积极的案例,让家长能够“有章可循”。
很多时候,孩子是家长的复制品,孩子的暴脾气从哪里而来,需要反思的应该是家长本身。就像开头的例子中,如果家长能够安静下来的话,孩子还会继续火爆吗?他自己发脾气,我们不管就行了嘛!这不是冷静处理法吗?
该书的核心,落在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分了15堂课程,每个课程,都有一个叫做小满的孩子,演绎自己的故事,像我们所有的孩子那样,他有喜怒哀乐,但也有无数的苦恼。
熊孩子的熊,在哪里?自控力。一旦将自控力建立起来,也就打开了孩子自控力的基础。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注定能够向着积极情绪不断迈进。
在孩子的世界里,家长有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榜样力量。他们不仅模仿家长,更是家长的投射,在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需要彻底反思,自己到底做的够不够,与孩子一起将积极的情绪塑造起来。
方法论是一个方面,面对每个实际的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方面。所谓对症下药,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性质,但《再见,“暴脾气”小孩》却更像是一面镜子,看到小孩的熊,看清家长的面目。
《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二):超实用的情绪管理书
作为父母,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孩子发脾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最大考验,我们都知道,理论上应该耐心和充满爱意地对待孩子,然而实际上却不会那么有耐心,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大吼大叫,或者严厉批评孩子,有时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打了孩子。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你就需要拿起这本《再见,“暴脾气”的小孩!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15堂课》,仔细阅读里面的案例和专家给予的建议,慢慢地改正自己,在孩子下一次发脾气时,以正确的心态去应对。
这本非常实用的书,基本上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处理孩子的脾气和情绪,每一章前面都有具体的案例,孩子情绪上出了什么问题,以及错误(也很常见)的家长示范,然后给出正确的处理方式,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或者理论支持。十五章,共有十五个模拟情景,以及相对的处理方式,仔细描述了孩子种种的消极情绪,比如害怕、暴躁、撒泼、走极端、抱怨、沮丧、抬杠、焦虑、不耐烦、不能自控、伤心、委屈、没有上进心、失望,不仅从反面告诉家长,不能说什么,不能做什么,还从正面给出原因,应该怎么做,一二三四,步骤简单而翔实,易操作,效果也不错,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一学。
面对孩子种种消极的情绪和脾气,总的策略就是用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去面对,具体来讲就是用赞美、支持、乐观、幽默等方式,来化解那些消极的情绪,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引导孩子从消极走向积极,从坏脾气走向好脾气,让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一再强调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纠正孩子身上消极的情绪和脾气,父母首先要自省,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然后再来教孩子,这样有了家长的正面示范,孩子也容易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本书的基石,家长都做不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谈何教导孩子,培养孩子。
本书还有一处,附录给孩子讲的七个幸福故事,把情绪编进故事里,在听故事的同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举两得,值得称赞。
看完本书后,我其实也在思考,不仅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要积极应对,在面对成年人的消极情绪时,我们也应同样重视,书里的内容放在成年人身上也适用,父母要看,想与人积极沟通的人也可以看看,相信会有所帮助的。
孩子的情绪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去应对,久而久之,错上加错,形成更大的问题,更难以收场,这本书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从错中醒来,走向正轨。
PS:第45页上有个错别字,“再家里”应是“在家里”。
《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三):再见啦!暴脾气的小孩儿!
近年来,我们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育儿师入驻家庭纠正孩子情绪问题的一些视频。不少父母在看到这类视频后条件反射的发出疑问,孩子的情绪真的有这么糟糕吗?为什么孩子的情绪发展到这种不可控制的地步呢? 在这本《再见,暴脾气小孩!》中,为我们呈现了15堂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课程,从不同方面带领父母们了解情绪,认知情绪,从而正确的引导情绪。
“别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任何决定”这是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孩子的情绪也是一样。一次坏的情绪积攒便有可能为未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埋下祸根,影响孩子的一生。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情绪本身出发,介绍情绪是什么,情绪的作用,情绪的分类,情绪管理的基础目标是什么。借由小满同学的概念,将一个个情绪问题链接到了故事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关于情绪的一些基本定义。 在#我们讨厌的并不是孩子的坏情绪#中小满因为没有去翻楼后的栏杆而被同伴说是胆小鬼,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而小满爸爸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小满的异常,在再三的追问下才让小满说出了内心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小满爸爸不及时开口追问,小满就不会有接下来的表达,从而把这种负面情绪憋在心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所以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能主管臆断去判断,不完全去思考其它的可能性。就好比小满在体育课上踢球本身挺开心的一件事,却因为一次猜拳分组的小插曲引起了一些不愉快,究其根本是因为小满主管臆断了同学的情绪,没有思考别的可能性。这一点其实就和地铁上不小心有人踩了一脚,我们主观上会认为对方一定是故意的这个逻辑是一样。其次,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上孩子身上,这样容易使得孩子失去自我,人格培养不健全。其实,仔细思考一下那些打着为你好名义爱孩子的人,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想法呢? 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孩子躲开情绪陷阱。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一些极端,武断的关键词。诸如就是,一定是,肯定等词汇,我们可以把这些词汇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可能是,有可能,有一定可能性,弱化这些词汇代表的绝对含义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第二,警惕诸如你就应该这类的代表极端个人主义的词汇。这类词汇一般情况下代表了一种指令性的意义,但其实这类词汇并不是一个良性的沟通,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就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去沟通,去主动询问;如果想要对方知道我们的想法就告诉对方,这才是一个良性的沟通过程。第三,时常为孩子灌输一些相反的思维。不要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法自拔。
最后,作为父母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很多父母习惯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进行适当的敲打,其实这并非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孩子处于兴奋状态时,我们应该为孩子高兴而非打压孩子;其次,我们应该创造一些外部环境让孩子有所体验,在推进一些事情中收获成就感;此外还可借助设立目标法,习惯引导法等方法激活孩子的积极情绪。 综合来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往往能够体现在孩子i身上,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一份良好的情绪掌控能力,就要从自身开始做起。
《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四):跟孩子一起认识情绪
小汤圆刚刚7个月,我对未来和她的相处思索了无数遍,我希望她将来是一个快乐、积极、自信的孩子,但是如何培养他的这些方面也确实困扰着我。最近阅读了的这本《再见,“暴脾气”小孩》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上的卡通人物吸引了,上面写着“自信的孩子有力量,乐观的孩子更幸福”这真是困扰我的问题,那么怎么培养自信乐观的孩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情绪管理管什么?如何应付不合理的消极情绪?如何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三个方面共15个内容来为我们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看前言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我选对了,作者用超人的形象为我们打开脑洞,然后又分析了传统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和幸福感。这种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内容我很喜欢。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朋友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时刻,比如我大外小的时候就会因为想要一个玩具,如果大人没有及时回应,然后,他就会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的发脾气。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但是这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在我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的时候我发现未必,就如书中第一个故事一样,小满的害怕情绪是绝对的“坏”情绪吗?这些所谓的不好的情绪我们需要压制吗?作者在第一部分里面就通过远古时期的案例很好的为我们阐述了“坏”情绪的作用。我们人类早期,就因为这些所谓的“坏”情绪才在长久进化历程中更好的存活下来。如作者所说,我们平时口中的“坏”情绪,其实是在为我们释放各种各样的信号。
如:愤怒(当我们愤怒的时候一定是某些方面受到了侵犯,这其实是自卫和反击的一种。)
再比如:焦虑(一般我们焦虑的时候肯定是有些地方发生了问题,但是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时候,其实如果清楚的知道小朋友有这种焦虑情绪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去全面检查一下这样就会避免问题的发生了。)等等。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这些“坏”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如果我们和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毫无恐惧,那就不会有逃跑和躲避的准备,比如在过马路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紧张的感觉,那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了,所以每当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因此管理情绪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控制它,因为控制不好就会变成压抑。毛爷爷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压抑最后就会有很大的危害。那应该怎么做呢?我读完老师的书后认为应该跟小朋友一起去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告诉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合的情绪,不管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是我们所必需的。
这本书里面作者通过各种生活案例小故事让我们去认识各种情绪,然后还有小游戏来帮助我们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情绪并进行互动,真的很到位。书的最后还给我们家长和小朋友留下了一个彩蛋,通过小动物的故事来给小朋友们上的7堂课,第一堂课感恩,培养小朋友发现美的眼睛,不管生活多无趣我们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懂得感恩的心。第二堂课给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非常适合我们家长朋友和小朋友进行互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后面的五堂课也都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家长和小朋友一起阅读,分享交流。整本书可读性非常强,而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当下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相信新手爸妈们阅读后悔跟我一样在本书中找到教育儿童情绪的痛点。
《再见,“暴脾气”小孩!》读后感(五):自信的孩子有力量 乐观的孩子更幸福
不可否认学习成绩对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但并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不一定快乐、积极、自信,反之亦然。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他们对情绪的管理能力。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管理好孩子的消极情绪是必要,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内心的积极情绪。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介绍消极情绪的干预手段;第三部分介绍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相应的,每个部分的开头都有一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在故事里找到孩子的影子,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理解,读起来也更有趣。
在面对情绪时,我们通常会把情绪分为“好情绪”和“坏情绪”。大多数人认为好情绪就是好的,而坏情绪是不好。我们不需要坏情绪,其实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们的坏情绪会给我发出了各种各样的信号:
当孩子遇到坏情绪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利用坏情绪,把他们变得更好,而不是责怪孩子。坏情绪对我们有利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好情绪呢?
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时,也有几个简单的方法:
知道了培养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后,如何培养孩子调节情绪,也有三个方法:
其实情绪管理能力的基础是自控力,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利呢?
上面介绍了情绪管理的基本知识,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消极情绪的干预手段吧!
发生一些事情导致自己对别人的一些判断,尤其是负面的评价是导致彼此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被称为“读心”。读心的表现主要有两种: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应该大概知道,读心大概就是偏见的一种表现。而偏见就是没有沟通、接触、证实就下判断,尤其是负面的判断。而我们落入这种情绪陷阱后就没有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与别人发生冲突,那需要如何避免呢?
当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时,有的孩子会认为错误全在自己;有的孩子则认为错误全在别人。这两种表现都是引发孩子不合理负面情绪的导火索。
把责任全都怪在别人这叫无限他责;把责任够怪在自己这叫无限自责。使孩子形成这两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社会比较,其次是他人的评价,最后便是社会文化导致。如何避免让孩子出现这两种极端倾向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有些孩子会把他们归结为外部因素,他们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由外部力量支配,自己只是环境的牺牲品,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外控着”,反之,则被称为“内控者”。
无论“内控”还是“外控”,许多时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经历中形成的。当孩子尝试一件事情多次没有效果,就会变得沮丧,不想在尝试,坐等失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这类孩子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沮丧、悲观,严重的会引发抑郁症。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需要我们培养乐观的内控型孩子。我们该如何培养呢?
在成长过程中,悲观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先想到最坏的结果,这样就不会抱有太高的期望。很多人认为,悲观是看待一件事物看不到好的一面,这太片面了,悲观更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具有毁灭性的原因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了。而这种行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避免:
在很多时候,孩子会主动的逃避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人给他们构建了很多标准答案。使孩子变得焦虑。焦虑最大的来源就是灾难化思维。这种表现有三种指标:
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些呢?
所有的愤怒都有一个前提,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给我们发出信号,敌人在威胁你。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说”代替“吼”。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最重要的吧!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但是什么样的快乐才能更深入、更持久呢?消除不合理的情绪不等于带来或增加积极情绪,消除不幸也不等于增加幸福感。有时候,好的情绪也不等于积极情绪。什么样的情绪是积极情绪呢?
有的时候,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意间打击了他们,那我们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一直在告诉孩子要多读书,可是家长呢?知否做到了这一点。很多家长没有从心里面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总是用家长认为的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时候,家长是否可以以身作则,告诉孩子读书时自己可以放下手机多看点书呢?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是否能做到呢?这是家长需要思考的。有的时候,家长需要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