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1000字

2021-08-18 00:4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1000字

  《科学与人类禀性》是一本由[奥地利] 埃尔温·薛定谔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一):探索科学与人类精神活动的关系

  《科学与人类禀性》一书作者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其著名的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思维实验中,在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的情况下,处于既死又活状态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将微观尺度量子叠加原理与宏观的猫结合起来,将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宏观不确定性,既活又死的状态形成一个两难境地。

  在《科学与人类禀性》一书中,薛定谔分享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人与科学的关系、概率论与因果关系、科学与时尚、非决定论、自然科学与时代性格、自然法则等多个涉及物理学与人类学关系的观点。特别是科学与人类精神活动方面,作者针对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论述。

  薛定谔说,艺术与科学就像体育和游戏一样的奢侈品,并认为科学的主要和崇高目标,就是提高生活的普遍乐趣。“为什么要研究科学?”这个问题应该有鲜明的回答,那就是为人类的福祉。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分享的、自然成长的、开放的、不功利的、多元化的,“当思想结出果实时,它们就会产生做梦都想不到的新发展”。薛定谔显然是站在人类学的高度前瞻且理想化地看待科学生态。

  在概率论与因果关系上,薛定谔直接提出物理学家获得一个悖论:“因果性植根于概率。”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一些从概率游戏中产生可预见结果的例子。而在科学家眼里,概率这个词只是主观的东西,是当人们没法搞清无数个微小局部原因的具体作用时起的一个名字罢了。

  物理学研究的深入,最后总涉及到人类哲学的问题,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长久以来创造了无数的名词、定律、规则和公理,而这些知识伦理必然到最后归结于我们还没有探明的原理上。

  左拉说,艺术是通过人的禀性而被看到的自然。这一观点放到科学上,薛定谔认为,科学不同于绘画、文学和音乐,因为后者是理解现实的主观方式,容易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科学是提供一个没有被人类禀性塑造的真理体系,因此是客观而稳定的。

  人是文化环境的产物,科学家也不例外。

  与人相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必然依赖于时代的心智框架。所以,冷静下来看,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宇宙图景也都带着时代的痕迹。而科学家也会尽量排除其中一些凭空构造,采用实验的方式不断验证。薛定谔推崇统计学,提议对人类心智和天赋进行研究,考虑它们的变动范围,并由此推断人类可能的新秩序。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二):《科学与人类禀性》:科学是什么

  科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到进现代的各类思想家、科学家,都在一直研究和探讨。

  这个话题虽然一直在探索,内容并非亘古不变,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大家,都在持续输出自己的理解。

  正因为人类对探索科学本质,以及科学和人类关系的有着近乎本能的驱动,科学才会源源不断地发展,人类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本书不是一部科普作品,更多的在于探讨和研究科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和人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逻辑等等。

  而且,本书并不是一本从头到尾的书,也不是一部专门的学术著作,而是作者薛定鄂的一些文章以及一些场合的演讲稿的合集,所以全书每个章节较为独立。全书的系统性、整体性要弱一点。

  所以本书在科普性、通俗易懂方面要差一些,学术性要强一些。一般的非专业读者可能并不是很容易消化书中的内容。

  尽管如此,本书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充满着闪光的观点,值得大家细细琢磨。

  薛定鄂对一些科学的理解和解释比较透彻,好多观点我都深以为然,比如:算术不能用来计算心灵,正如他不能计算生命中其他任何表现形式一样。是的,我个人同样觉得科学不能独立人文,始终和人类精神发展相伴随。

  艺术是通过人的禀性而被看到的自然。是的艺术和科学本来就是一体,这也是很多科学家认同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与艺术的越来越趋于和谐。

  其次,作者也坦然:科学被大众接受的道路是漫长的、没那么直接的,在特定的罕见情况下,还可能存在彻底的障碍。那个年代的好多成果不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当然,因为本书很多是科学家自己自说自话的文章,比如:物理学定律广泛是被视为精确性的典范,因此当被问及所谓的自然法则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除了物理学家本人,也许没有其他个人能给出如此精心准备的答案。这些就有点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很多时候,这是作者发出的一些感叹,读者不理解可以暂时跳过。

  此外作者也谈及“自然法则是什么?答案似乎并不算难,但人类的高级意识第1次觉醒时,他发现自己身处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不断变化的环境要素,对他的幸福和痛苦具有之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又回到了问题的原始初衷了,,为什么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法则是什么,这是作者自己反复琢磨并给出不同场合的理解。这问题似乎很难,又似乎不难。

  当我们科学很发达的时候,人类照样有很多的烦恼和困惑,这一切是为什么?意义是什么?我个人觉得,这要从人类精神一侧去尝试通达和解决。

  本书的翻译有点拗口,并不是很自然啊,有点过于直译,有些地方明显词不达意,跟机器翻译似的,如果有再版,希望能润色一下。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三):埃尔温 薛定谔人类探看量子宇宙的“守门人”

  《科学与人类的禀性》:埃尔温 薛定谔人类探看量子宇宙的“守门人”

  我们都知道,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通过对物质波的研究创立了波动力学,解决了原子物理学的许多问题,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坚实基础,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薛定谔波动方程发表后,马克斯 普克朗说到:这个方程为现代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它似乎和牛顿,拉格朗日和哈密尔顿在经典力学中所建立的方程起到了相同的作用。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在1926年提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

  第一章作者就对科学研究做了一个精彩的哲思论辩。人类和其它物种一样,其思想和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保护自己的生命。在人类活动的游戏,艺术和科学领域中,行动和目的并不是生活基本需求带来的目的所决定的。研究艺术和科学,是人们的一种剩余的力量起的作用,就像我们玩体育和游戏一样。作者认为当前的价值判断是有问题的,这些价值的存在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任何给定的物质目的。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科学观念的一些矫正和期许! 他还谈到了科学家们进行的物理实验,虽然所有物理研究都严禁研究者的主观感受,以其获得无生命自然的纯粹客观真理。一个物理学真理被最终提出,但不能靠一次偶然的实验结果证实,而是需要市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验证,并且总是也应该得到同样的一种实验结果。目前为止,我们大部分人都接受物理学,是完全不依赖人类秉性而存在的一门学科。但是人类制定科学政策或是为进一步发展,给出明确方向时,都无法将主观因素拒之门外。你很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科学是为了人类生存而服务的。这种涉及到科学心理学和科学伦理学上的东西,应该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下子也掰扯不清楚的。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主导科学研究的思想吧。

  在自然法则是什么,我们日常所谓的自然发展,不过是在自然现象中可以观察到的任何一种规律,人们认为在一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普遍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这种制度试图通过规律和建立模型来解释每个自然过程的想法,即这种自然界的因果性原则的效用问题。我越来越被质疑。在1927年,海森堡就公布了它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指出,你不可能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或者动量。这两项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h/2,而这只是不确定原理的一个特殊形式,其普遍形式可以应用于能量和时间,以及其他可测量量。

  埃德温薛定谔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大师,奠定了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基础;阅读这本书,同时还感到他也应该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这样广奥高绝的思想思维境界,如何去思考和解决这些超脱的物理学问题!这是一本有益的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这类大师们的方式,同时还能提高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深度。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四):爬不上巨人的肩膀,该怎么办?

  虽然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巨人的肩膀”坚实而高大,可天真的是,那是一般人可以爬上去的吗?艾尔温·薛定谔站在了奥利地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耳兹曼的肩膀上,这一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领悟。1929年7月,薛定谔在普鲁士科学院的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讲,他深切哀悼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离世。他曾说,路德维希·玻耳兹曼的思想路线甚至可以说是我在科学上的“初恋”,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让我这样着迷,以后也不会有了。薛定谔教授的谦逊有目共睹,他不光说谈论自己的故事是不愉快的内容,还说自己只是非常缓慢地抵达了现代原子理论,更有甚者他把自己的理论与玻耳兹曼的推理相比较,他说后者纯粹又带来了明确地发展,而前者的内在矛盾显得尖锐而粗糙。至于我自己,既站不上玻耳兹曼的肩膀,更爬不上薛定谔的肩膀,该怎么办?或许我有另一个方式可以抵达我渴求的知识,我翻阅到了《科学与人类禀性》这本书。

  作者艾尔温·薛定谔是我们熟悉的奥地利物理学家、理论生物学家和爱狗人士。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量子机制,这指出有些粒子过于微小,你没有办法在不改变它们的情况下测量它们,但这个理论成立的条件是在你测量之前,粒子处于一种同时包含所有状态的叠加态。为了挑战这一点,薛定谔设想了关有一只猫的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放射性粒子和一个连着毒药瓶子的盖格计数器。如果粒子衰变了,就会引发盖格计数器,从而释放毒药,小猫就完蛋了。但如果粒子同时处在两种状态,即衰变了也没有衰变,那么猫也同时处在两种状态里,即死了也没有死,直到某人打开盒子为止。在现实中不可能有处于叠加态的猫,不然动物保护协会就找上门来了。但你可以分离出原子,而且它确实同时表现出两种状态。量子机制颠覆了我们对整个现实世界的认知,所以也许这就不难理解薛定谔自己也说不喜欢这个理论,而且对用猫举例感到抱歉。薛定谔对量子力学这样评价:“我并不喜欢它,并且我对我和它扯上的任何关系表示抱歉。”《科学与人类禀性》这本书的封面上右下角的公式就是薛定谔方程,而上面的黑猫就是和薛定谔扯上关系的薛定谔的猫。这本书的封面还是十分好看的。物理学其实非常有趣,尽管我并不是很懂。而这本书为了降低阅读与理解的难度,已经尽量从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哲学角度去看待与分析问题。

  本书中的论文首先是出于学术史方面的考虑而被收录的,它们表明了薛定谔与物理学理论发展中的近期进展之间的关联,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其中“自然法则是什么”一章原文是薛定谔教授就任苏黎世大学物理学教授时的就职演说,这篇演说是对弗朗兹·埃克斯纳(薛定谔在1911年开始担任他的助手)的观点的一种阐述,埃克斯纳赞成系统性地抛弃力学意义上的因果概念。薛定谔对它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物理学新纪元的开启。其中在第七章概念模型及哲学价值里,薛定谔讨论了狄拉克教授所提出的观点。尝鼎一脔,其中更多的思想精粹还需要读者们自己去进一步了解了。

  《科学与人类禀性》读后感(五):薛定谔可不只有他的“猫”

  提及薛定谔,第一反应总是他那只著名的“猫”。见过很多人的网名昵称都是薛定谔的猫,看上去似乎也带有一层浪漫的气息,而薛定谔作为一个物理学家,除了发明了薛定谔方程、波动力学方程等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后期还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引导了后来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这本《科学与人类秉性》就是收录了薛定谔的八篇典型文章,着重讨论了科学和自然、哲学、文化、社会的关系。很少会有物理学家会将科学联系到物理研究之外的这么多事情,会着力推广科学去被普遍接受,如果放在今天,薛定谔可能会是个“网红物理学家”,是科学界的推广大使。

  薛定谔

  科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的,技术被卡脖子,经济发展就受制于人,科技不够发达,国防力量也难以壮大,但是科学的曝光度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是很微乎其微的,薛定谔把科学看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时尚,正如左拉有句名言所说,“艺术是通过人的秉性而被看到的自然”,薛定谔认为,科学也是这样。现实却是科学家默默无闻奉献一生,可能却抵不上艺人明星的一则八卦来的轰动,不如一个月的通告费来的钱多。因此想要推广科学的魅力,提升大众对科学的接受度,首先可以看一下本书的第一章《科学、艺术和游戏》、第四章《科学是一种时尚吗?》以及第五章《自然科学与时代性格》,薛定谔将科学与艺术、游戏进行类比,探讨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上的流行地位,科学受文化的影响和对时代的影响。然后翻阅第二章《概率定律-现代科学中的因果关系》,第三章《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第六章《自然法则是什么》,用生动的类比来解释一些科学的定律,用科学实验和数据去思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讨论了自然法则的本质。第七章《物理学中的概念模型极其哲学价值》则是从科学发展到哲学,我们会看到一大堆公式和数字衍生到哲学的世界观,讲述看待科学和世界的方式。第八章《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薛定谔研究的基本科普。

  不得不说,科学方面的论文、著作是大多人所望而却步的,这册巨人的肩膀就是想要用相对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大众去接受、去思考,而薛定谔也应是最好的代言人之一。

  最后摘录一下最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这五个字在很多地方都会不经意间看到,希望看到的人都能大概知道这个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思想。薛定谔的猫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是指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该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