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马赫》观后感精选
《舒马赫》是一部由Hans-Bruno Kammertöns / Michael 执导,迈克尔·舒马赫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舒马赫》观后感(一):伴我成长/童年的背面
这部纪录片打开我防备的地方是舒马赫的方向盘摄像机,拍他的头盔,随着摩纳哥的弯道快速晃动,bgm是一段慢节奏的纯音乐+钟摆或者节拍器。我好喜欢这个场景,它是本片的缩影。成为舒迷后,我在电视上追舒米的每一场直播(除了巴西美国加拿大),不放过每一处电光石火的超车镜头,但就像这个场景展示出的陌生一样,这个被初中时期的我视为神的男人,我忽视了赛道以外的他。看这部纪录片,我像是得到了一个机会,重走一遍自己的童年,可以再看看风景也可以补补成长路上的课。
我认识舒马赫是2003/4年,他的职业生涯末期,纪录片从他在乔丹拍起,我没想过舒米也有年轻的时候,以为他一直是永远会是一个成熟有风度的中年男人。如果知道他也是从翩翩少年而且是阳光乡村男孩成长而来,我会不会看人学样,摆脱好莱坞式的孤僻性格。
影片中间,舒马赫在刚加入法拉利的那两年,他的为人处事,太值得学习了……(未完待续)
《舒马赫》观后感(二):后无来者的一代明君
舒马赫作为获得F1世界冠军次数最多的车手,而且是在法拉利这种以赛车为基因的独一无二的知名豪门取得了统治性的五连冠霸业,其职业生涯与个人经历注定不会缺少关注。换言之,以舒马赫为主题的纪录片网上有很多,此外油管和B站上也有不少舒米的叙事向与分析向视频。我能看的都看了。所以说真的,作为老车迷,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种味同嚼蜡的无奈,因为很多事我们已经如数家珍,但是片里又不得不花篇幅去讲述,也许是为了照顾那些新入坑的车迷与路人观众吧。
舒马赫喜欢挑战。他从小就享受用破车击败对手的感觉,个人认为他两夺冠军后选择加盟破落豪门法拉利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有的人会用这一点来论证舒马赫比汉密尔顿、维特尔这种开“火星车”蝉联冠军的车手更加伟大,我想说的是,这种比较,考虑到他们统治这项运动时的不同客观条件,其实意义不大。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让·托德、罗斯·布朗和贝纳通的技术团队同样功不可没,而拥有独家赛道与当时不限制测试也给了法拉利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果非要将舒马赫在法拉利的成功浓缩到一点上,我的观点是,舒马赫他们顺应了赛车运动的国际化趋势。F1历史上,搞民族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普罗斯特车队和现在的法拉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舒马赫的历史地位问题。我敢说,舒马赫在法拉利的地位,放眼整个F1历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之于法拉利就如同一代明君之于一个君主制的国家,他独一无二,以至于如果这个明君换成别人,那么这个国家分分钟要被打落神坛。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个人的力量在团队中的贡献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历史以后也不会允许再有第二个君主制国家的诞生,即使之后有人具备一代明君的潜质,他也不会被允许以那样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了。
阿隆索,莱科宁,维特尔,汉密尔顿,他们在某些技术层面拥有不输舒马赫甚至塞纳的实力,但是,时势造英雄。
《舒马赫》观后感(三):永恒的红
我对象征力量的红色有着非常特别的感觉。
1998年,乔丹穿着公牛客场红色球衣赢得NBA第六个总冠军后第二次退役。带着乔丹退役的遗憾,我发现了另一个的Michael,他是在F1风驰电掣的赛道上,驾驶法拉利的另一抹红。从此迷上了F1。
2000年,舒马赫为法拉利车队夺得了21年以来首个车手总冠军,同时也夺得了车队总冠军。那时是我刚离开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万宝路厂家)的时候。
当时法拉利车队的最大赞助商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随着禁烟令在全球广泛兴起,烟草广告渐渐地从F1中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已多年在法拉利的车上看不到Marlboro的标志的原因。很怀念万宝路加身的法拉利赛车,因为舒马赫。
2013年12月29日,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滑雪时发生事故,头部撞到岩石,严重受创。2018年12月,在遭遇滑雪事故五年后,车王舒马赫从昏迷中苏醒。当时语言交流尚存在困难,但情况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已经无需通过插管维持生命。2019年9月12日,七届F1年度车手总冠军得主迈克尔·舒马赫在前往巴黎某医院接受干细胞治疗后,已“神志清醒”。
2020年国际汽联年终颁奖典礼中,迈克尔·舒马赫收获国际汽联主席特别贡献奖。
舒马赫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患难之中,妻子科琳娜展现出对丈夫舒马赫坚贞不渝的爱。她始终陪伴在舒马赫身边,只为等到爱人苏醒的一天。
《舒马赫》观后感(四):随便写点啥,自己的所感所想
我是在2003年起开始关注F1以及赛车运动的,舒米红色王朝的中后期,但是那个时候还太小没有留存什么记忆,真正有印象的是在04年,一辆红色的赛车牢牢占据着头排的位置,并锁定着冠军带回,身后一众银色蓝色黄色绿色的身影只能成为他的陪衬。在B站一个关于Ferrari车队的混剪中的一条弹幕很好的表达了我的所想所感:
那便是我对于舒马赫的初印象。
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和阅读杂志的习惯让我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男人的讯息,他一开始就是天才车手,早在初入赛场之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但他也绝不是争冠人群里最安分的那一个,94年和达蒙希尔,97年与维伦纽夫的碰撞都说明了他的狠辣;在步入新千年之后面对着以凶狠著称的后辈蒙托亚也同样不遑多让;06摩纳哥的排位赛上为了保住自己的杆位不惜撞墙引发红旗,甚至对于老队友巴里切罗,亲弟弟拉尔夫舒马赫也从不手软。更加显示了他就是那个为了胜利不惜一切手段的迈克尔·舒马赫。一个伟大,史诗级但又充满血性,不择手段的车手扎根在我幼小的脑海中,也让我知道了,世界上的每个人每种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辩证看待才是真理。
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只知道他在法拉利五年的辉煌,却忽视了这也是一场超过五年付出之后的苦尽甘来。迈克尔·舒马赫,让·托德,罗斯·布朗这个“铁三角”以及与车队在比赛背后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让人意识到他和他身后红色军团的五次车手总冠军,六次车队总冠军是值得的。场上极速争胜,兵戎相见;而在场下他也实打实地作为一个好同事,米克眼里的好父亲,科琳娜的好丈夫出现在周围人的身边。00年日本的夺冠之后把最大的祝福送给了科琳娜;与哈基宁两人从F3时代结下的友谊以及二人对于极限速度的渴望也被后人称为一段佳话,我甚至觉着如果朗·霍华德要给《极速风流》拍2的话那他们两个就是最好的主角候选了:)
极速风流 (2013)
8.8
2013 / 英国 德国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朗·霍华德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丹尼尔·布鲁赫
当然,一个车手的生涯注定是与事故如影随形的。94年伊莫拉站不仅失去了人类赛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星,也让死亡的阴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不过或许是老天的眷顾,或许是塞纳在天之灵的庇护,从98斯帕的三轮车到99银石的大撞车,种种大小事故后都能看到他的无恙,以及他在骨折六场之后王者一般的复出,这才是那个真正的舒马赫。我也无数次设想过:如果退役后的那个圣诞节他们没有去滑雪,那现在会是怎样一副模样。不过如果他真的闲下来的话,那他就不叫作迈克尔·舒马赫了。
片子的制作也十分精良,剧情铺设方面主要聚焦在了96-99为了WDC和WCC争斗的期间里,对于情绪的把握和释放非常到位,随着剧情的推进迎来那个我们都知道的结局时反而会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感,不得不说制作组的把握还是很老道的。对于那辉煌的五年和梅奔的三年反而是一笔带过,有些许可惜,如果能多花些篇幅描述下后人们对这位前朝之王的追赶,多加上一些诸如蒙托亚,阿隆索和Kimi甚至是Lewis与Nico的采访和影像资料那就更好了(虽然老莱可能不愿意来hhh)。虽然众所周知因为隐私的关系并未公开舒米的现状,不过可以看到他和家人们的亲密录像就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了,从开篇深入海底的潜水再到97年聚会的种种都看到了属于这个男人细腻且幽默的一面,也只有在场下他才会跨下自己的红色战马,卸下自己的的战袍,露出温暖人心的微笑。
B站的UP主“村长托马斯”在自己的舒马赫节目第四期把梅奔时期的舒马赫同奇才队时期的乔丹做比喻,我个人是非常之喜欢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刷新自己的记录,反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式的力量来为自己所热爱大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后来之人的长征路上留下一块标记,供他们去挑战,去超越。当年跟车王共同争霸的年轻一辈阿隆索,莱科宁已经走向不惑之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梅赛德斯奔驰车队在历经史无前例的胜利之后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者红牛与维斯塔潘;而曾经的新一届德国世界冠军维特尔也走上了舒马赫的老路。时光荏苒,一切与历史又是那么的相似,而舒马赫也在病房之中再次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战斗
#KeepFrightingWith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