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托斯卡》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托斯卡》影评摘抄

2022-04-14 03:3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托斯卡》影评摘抄

  《托斯卡》是一部由伯努瓦·雅克执导,安琪拉·葛姬 / 阿兰尼亚 / Ruggero Raimondi主演的一部歌舞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斯卡》影评(一):19世纪革命青年的美丽

  观影爱不释手,反复爱玩了整个周末。偶然在豆友网盘中看到《意大利歌剧》第三集,注意到陌生男演员的音色很美,寻去下个百多M的影像,技术品质说不上,内容艺术表现很美。让忘记了原本瞧不起歌剧剧本的文学性和普契尼。

  我很爱听男高音Roberto Alagna听到反动势力打了军事败仗后的“胜利之歌”(外行我命名的),音色、激情、全剧的意义和戏剧高峰。他的胸腔充沛,声音美,情感动人,外形也漂亮,震惊这样完美,为何我第一次注意到他?他并不很红?他的音色之美,见他回应嫉妒的爱人呼唤时回答“我在这里”,和昏迷中回应爱人“佛洛瑞亚,是你么?”,激情见对特 务 头目大喊“我不知道!我否认!”他的共振的胸音嘹亮,见一开始比对所画的美人和爱人区别的“奇妙的和谐”,被处决前的“我多么爱生命”。我注视着有着婴儿肥的蓝眼睛小伙,想:“天啊!这样一个完美的造物,多么有天赋,一个太赞了的艺术家!”

  我第一次寻找他的信息,发现他和剧中女高音Angela Gheorghiu因工作而互相欣赏,突破困难成了一对,日后拍了许多爱情歌剧,很高兴,觉得太应该了。一如我欣赏演员贝坦尼,后来看他和《美丽心灵》中的美丽演员成了家,觉得太应该了,最好的和最好的。一如我爱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觉得另一个出色的才子肯尼思·布拉纳为她而放弃了原来的婚姻,虽然有些不对,却很有道理。

  在迷恋中,发现两口多年后打了一架惨淡离婚了。又有些丧气。觉得要是我在其中,一定要忍受一切,克服一切,把婚姻维持下去……又想,Alagna就艺术才能,外行我看,是非常美和出色的,如果他不是为了爱情,一直为爱妻挎刀,在女性主角歌剧中当男配,他肯多出演些男角为主的正剧,大剧作,他早应是顶尖的男高音了。算是人为了爱恋而牺牲。替他可惜,然而这些结晶中的一个,《托斯卡》是很美的。人的一生,有一部这样美的作品,也可以了吧。

  公子公孙,有教养的阶级闹的变革,左传、世说式的世界。更冷酷、更脏污、更犬儒、更贫困的现实世界中的观众,羡慕地看着童话世界中骑士比武式的冲突、杀戮和死亡。

  《托斯卡》影评(二):合成之美:评歌剧电影《托斯卡》

  合成之美:评歌剧电影《托斯卡》

  廖康

  各种版本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我听过、看过不下十种,次数至少五十遍以上。不仅是因为音乐好听,而且我认为这是歌剧中节奏最紧凑,矛盾最突出的作品。音乐好,好在不仅是对瓦格纳歌剧理想和改革的回响——全剧的音乐行云流水,不再有古老意大利剧歌式的停顿,让主角站定炫耀般演唱华丽的咏叹调,而是将宣叙调和咏叹调揉成一体,让音乐不间断地渲染、烘托、推动,并协助表现剧情。而且在这滚滚流动的音乐波涛里,还时有一圈优美、相对独立的独唱与重唱的涟漪。不像瓦格纳歌剧那样全然不分叙述和咏叹,一味地流动。如果说老式的歌剧像建闸断流的江河,那瓦格纳的《尼伯龙根之歌》就是大海的波涌,而普契尼的《托斯卡》则是小溪的清流,时不时翻起一朵浪花。作为业余的歌剧爱好者,我更喜欢后者。

  《托斯卡》的故事也比较容易让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欣赏。冲突和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教堂司事对画家的抱怨,逃犯的求助,托斯卡的猜疑,警察局长的挑唆,对画家的拷问,对托斯卡的逼迫,画家对托斯卡泄密的愤怒,托斯卡对警察局长的反抗,对假行刑的期待,对假中有假的反应……第一次看绝对令人目不暇接,听多少次也不会有一刻枯燥。抒情的独唱也绝不冗长;无论是画家对黑头发托斯卡的迷恋还是对金发美女的欣赏,无论是警察局长对托斯卡的贪欲还是对他自己诡计的得意,无论是托斯卡对艺术和爱情的献身还是对上帝无助的抱怨,无论是牧羊少年对金钱的怜惜还是画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爱情的回忆,以及他对生活的眷恋,所有这些唱段都长短适中,没有一刻拖沓延宕。

  在剧院里看舞台上的演出当然比电影强多了;有大幕缓缓拉开的庄严、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和道具,有乐池里交响乐队的演奏和各具特色的指挥和诠释,有与众人同喜共哀的气氛,有不负众望的大明星的演出,也有随时可能出错,但随时可能有新星升起的真人演唱。而歌剧电影大多是把摄影机固定在一处对着舞台拍摄,虽然也有一些推拉摇移,但通常都很有限。偶尔有几个特写镜头,而我们看到的多是不自然的,过度夸张的表演。西洋歌剧不似京剧,强调的是唱功,不要求唱、念、做、打面面俱到。豆蔻年华的女主角可能让徐娘半老的大胖子扮演,在剧院里听很棒,在银幕上看却惨不忍睹。而且一边在舞台上唱着,一边还要演戏,根本经不起特写镜头的检验。那喷着足以震碎玻璃酒杯的强烈高音气流的双唇怎么可能接吻?那些为了让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看见的大动作在银幕上显得非常别扭。所以歌剧录像和电影是精彩演出的勉为其难的替代品,目的虽是推广保留这高雅的艺术,却往往适得其反。不仅倒了很多对歌剧好奇者的胃口,也辜负了不少老票友对传奇演出的强烈期待。

  法国人伯努瓦•贾克Benoit Jacquot 2001年导演的歌剧电影《托斯卡》令我喜出望外。他一反前人的作法,充分利用电影的特长,毫不掩饰地让观众看到,他导演的《托斯卡》是艺术与技术合成的作品。他用黑白色表现乐队的演奏和演员的录音演唱,用彩色表现电影舞台的演出,而外景则做出点彩水粉画般的效果,没有细部却诗意十足。舞台布景极其简单,仅用突出重点的物件表明地点。因而不让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不会产生看电影那种对写实的期待,保持欣赏歌剧的审美距离。由于不是现场录音,歌唱可以精益求精,直到录得完美为止。由于不是连唱带演,表演可以像通常拍电影那样演得自然。因而,也可以放心地运用特写镜头,表现细腻的感情。

  然而,这部电影还是白玉微瑕,而且有极其明显的瑕疵。在连贯的演唱中,竟然出现了两次对白。音乐、甚至演唱都还在继续,却插入了对白!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额外增加的对白。不仅影响了音乐的流动,而且令人莫名其妙。连我这业余的歌剧爱好者都无法容忍,不知道专业人员会怎么想?

  遗憾归遗憾,但这部《托斯卡》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歌剧电影。导演没有把它完全拍成电影,而且还用色彩分离来提醒观众这是舞台剧,发挥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陌生化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歌剧的美。同时,又利用电影的特长,让歌唱和演出分别进行。唱,可以尽情地唱,演,可以尽情地演。然后再技术合成。这样拍摄歌剧不是第一次,但在我有限的观看中,这部《托斯卡》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让我们看到,这条路,可行。

  2014年10月1日

  《托斯卡》影评(三):《托斯卡》的二个版本

  也只有当我们同时对音乐与电影有强烈欲望时,才能相互撞击出亮丽的火花。 什么是歌剧电影?顾名思义,可解释成将歌剧电影化,也就是利用电影的角度,搭配歌声来拍摄歌剧的故事。这和直接从舞台上拍下来一场歌剧的实况演出并不相同。 我们可以再严格一点来看,比较卡拉扬的《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或《卡门》等和罗西的《唐乔凡尼》,前者可说是录制成影片的歌剧(纵使其场景并非搭在舞台上),后者才是真正电影化的歌剧电影。虽然卡拉扬的制作已怀有超越歌剧舞台单向角度限制的野心,企图拍摄出比表演实录片更剧情化的「歌剧电影」,不过卡拉扬终究未脱表演纪录的框架。特别是当音乐缺少魅力的时候,一切变得比直接观赏舞台演出还要更难耐。 在「歌剧电影」里,我们不一定需要非常完整的背景与装潢,看到的也不只是有场景角度的运用、镜头的切换、画面的架构与演员细部的表情等而已。更重要的是导演并非纯然地诠释作品、详细地交待、搬演出整个故事发展即可,他更需要藉由电影的美学与技巧,带出剧情的张力、抽象的音乐韵律、与让声乐家平面的歌唱动作活出来。而班诺瓦.贾科的《托斯卡》,正是最新一部杰出的歌剧电影。 《托斯卡》是普契尼四大歌剧中,故事主线与场景都最清楚明了的一个。强大却简单的戏剧性、个性刻划分明却数量少的主角。也正因为如此,《托斯卡》拥有比其它歌剧更优于拍摄成电影的条件。第一幕的教堂,第二幕在斯卡皮亚的处所,第三幕的行刑场,这些实景都容易取得。

  影片班诺瓦处理得相当独特。所有的镜头,他都唯美地采用了古典金三角的均衡架构与色彩美学。他追随了卢米埃兄弟的光影游戏(这也是法国绘画、摄影与电影的传统);第一幕几何性的教堂强烈的对比着圣洁的光明与吞没人的黑暗,如果说卡拉伐多西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斯卡皮亚就是难以对抗的恶势力。而我们在托斯卡鲜黄的长裙托曳下,班诺瓦端出最丰盛的视觉享宴。第二幕在斯卡皮亚的掌控下,班诺瓦将场景调成几近全暗的黑,只闪烁着壁炉中火焰的微光。安杰拉换上一身另人不禁联想到「倩女幽魂」的朱红长袍。而这「红与黑」巧妙的共呈,班诺瓦传达的是斯汤达尔的欲望与罪恶。不过「红」更带表了热情,于是我们在〈为了艺术为了爱〉这一曲,才藉由火红的烈焰中看清楚了托斯卡的脸庞与坚定的意志,拿起那把原本已沾上牛排鲜血的餐刀(隐喻斯卡皮亚足下的亡魂),刺进斯卡皮亚的心脏。第三幕中,班诺瓦更拍案叫绝地运用那似乎代表希望的黎明殷蓝光色,及迟迟未见升起的曙曦,预示了托斯卡一切成空的等待。行刑的过程,我们看到托斯卡几近歇斯底里的狂喜,与她在卡拉伐多西应声倒地后的绝望与疯狂的悲伤。而太阳最终升起在托斯卡跳下城墙的那一刻。

  除了精美的画面与设计之外,班诺瓦还将录音实况巧妙地穿插在影片当中。特别是在每一位歌剧演员的出场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们在录音室里的演唱神情,让人想到关锦鹏的《阮玲玉》。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班诺瓦对安杰拉的出场设计经典而别出心裁:在阿蓝尼亚第一次唱到「托斯卡」这名字时,画面由教堂转换成安杰拉在录音室中宛如画像的侧面特写,美丽而又纯真,让人永远难忘。另外,在许多纯管弦乐的行进处,班诺瓦或用来介绍场景,或使用行进的画面,并没有硬塞进任何其它牵强的诠释。只不过,太多的镜头切换,与一些不必要的场景镜头(例如在唱到那口井时,画面就带出一口类似贞子爬出来的井),让音乐的表现力大打折扣。而过度特写歌手演唱的神情,除了让观众看出歌手对嘴对得很辛苦外,音乐的内容也变得单调起来。

  提到对嘴,不少观众,特别是有过现场歌剧聆赏经验的观众,常常无法调适歌手们近镜头对嘴唱歌的画面。这也是歌剧电影与现场演出的最大不同,对歌手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他们多半是剧场而不是电影演员,一般演出中,肢体动作远比面部表情来的重要。从这一点来看,莱蒙地是老手,他的卡斯皮亚拿捏的相当不错。班诺瓦并没有要将卡斯皮亚塑成戈比(TittoGobi)演的坏到骨子里那般,因为这样一来,他因为托斯卡而心软的那一部份有些说不过去。阿蓝尼亚的卡拉伐多西相当自然,不过他和安杰拉之间爱情的互动,不知是否两人已是老夫老妻而没那么生动。对观众而言,看一对夫妻演爱情戏也没什么趣味,特别是两人的接吻镜头不断。安杰拉的表现相当让人惊艳,除了刺下那一刀的部份,她是一位相当有可塑性的歌剧演员。

  但既然歌剧成了电影,声乐还重不重要呢?电影面对的观众远比到歌剧院观赏的人数多了许多倍。根据法国票房的统计,《托斯卡》在上演第二个星期后,便近有八万名观众欣赏过这部影片。想想八万名观众,就算在全世界最大的布宜诺赛利斯歌剧院,也要场场坐无虚席,也要阿蓝尼亚与安杰拉连续唱个20天不休息才能达到这个数字。然而这八万名观众每一位都是声乐迷吗?就算是歌剧迷前来观赏,电影院里的音响设备也难以展现理想的音场。所以当阿蓝尼亚的嗓音开始出现难听的声音,凝聚力开始涣散时,大多数观众注意的,还是安杰拉向莱蒙地刺下那一刀时,那接近可笑的不真实感。所以若要评论声乐技巧,还是留给声乐专家在听CD的时候来评论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