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锦集

2021-09-29 00:0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锦集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一本由[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一):女孩一定需要性来重构自己吗?

  女性需要通过性来了解、重构自己,实际上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回顾自己的生命体验,完全能理解乔瓦娜的感受,因而更觉痛心。

  女孩们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确定有人爱自己啊,有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确定自己也有能力爱自己呢?

  结尾仓促但合理,我明白这是她向过去的自己告别的方式。以一种毁灭、破碎、仇恨、邪恶的方式。

  想要有更多人告诉女孩,你的身体不是一定要被当作性吸引力的一部分,他们不是毒蛇也不代表纯洁。它能被你自己掌控,而不是以自毁的方式宣誓你对它的主权。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二):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没有想象中好看。可能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给的震撼太大。青春期少女的自我认知在与成人世界的交互中逐渐构建。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探索,使乔瓦娜一步步看清隐藏在平静生活下的谎言与人性中的恶。父母尤其是父亲这一角色的堕落,是童年瓦解的象征,是乔瓦娜价值观的第一次破碎。她开始以叛逆孤立作为自己的保护壳。直到她重新拥有了崇拜的对象——罗伯特,她通过朱丽安娜去接近他,大量的阅读,她陪朱丽安娜去米兰返回后又只身前往,在那一夜她意识到她渴望通过奉献自己通往成人世界的欲望瓦解了,她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平庸、很讨人喜爱、甚至很美的小动物,可供思想深邃的男性玩乐”。这是父权的第二次陨落,罗伯特是她父亲的化身。而朱丽安娜跟她母亲也有相似之处。青春期女性对身体性征的恐惧,对男性凝视的敏感,对自我的怀疑,对成人世界的窥探与向往,对爱和肯定的渴望,在书中真实的展现出来。神父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乔瓦娜不想长大,但生活推着每个人向前走。成人的生活在真实与谎言之间、在冲动和逃避之间、在一种欲望与另一种欲望之间、在不同的叙述者之间反复上演。然后她终于准备好,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三):普通人的一生需要不停地斗争

  大概是我一直在固定的阶层里温和地成长,所以我无法对于费兰特笔下的阶级跨越和撕扯这一部分感到感同身受。然而我还是能精准地找到了对于我近日反复倾诉和抱怨的愤怒的描述:那就是即使是一个很有素质很有文化的男生,在他们眼里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动物。我已经二十多岁了,但好像青春期更晚地击中了我,今年不仅是我彻底意识到,我需要赞扬,需要平等的交谈,需要更多的力量的一年,也是我意识到我从异性那里很难找到平等的交谈,不带审视和目的性的赞扬的一年。

  然而阶层是更为冷酷的一件事情,今天跟室友聊信仰,我说我愿意信仰马克思,因为他让我不必加班。可是那和所有信仰一样,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是工人阶级为了掩饰内心自卑和向上渴望的抱团取暖。最近同事人心惶惶,一不留神就会被扣下来加班,突然之间争取人权变成了压在所有人头上,超越了性别的更紧迫的问题,同事不再嘲讽打拳,我也不再咄咄逼人,大家都带上了疲倦的面具抱怨工作和领导。

  作为一个女工人真的很累,好像一辈子要不停地斗争,才能争取到一点点生存的空间,得到一些有些人生来就有的尊严。这一点也不酷,女权不是烫着优雅的卷发,靠自己的努力挣到很多钱,面对镜头轻描淡写地说我不在乎男人的鬼话,就像共产主义不是质朴的工人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用光荣的劳动获取属于自己的果实。这一切都是血淋淋的,是每个人为了尊严、为了利益、为了欲望各自为营的斗争。

  ps:书里女性对于男性的掌控和居高临下的审视,是来自于男性天然的弱点——动物性。现实中也差不多是这样,女的只能、而且也真的能,通过性来控制一个可怜的男孩,真的是又好笑又可悲。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四):勇敢是唯一的回應

  關於手鐲的謎底和真相,一層層揭開後讓人感嘆:一切所謂的「美好」都是經過加工的,再完美的「真愛」也是泥沙俱下的。

  成長是一個祛魅的過程:對所有自己曾認為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事物和人。尤其是後者,他們其實是那麼普通,有正常人會有的自私,更有難以想象的缺陷和內心隱秘的角落,他們的自負和自卑,偉大與渺小。喬瓦娜逐漸對代表著一切「權威」、「神聖」的祛魅,父親、男人、性、愛情,甚至是福音書里的上帝,無一逃脫。它們,不過如此。

  費蘭特真的太會寫:

  「我們無法擺脫我們共同的根源,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愛的和恨的都是我們自己。」

  「所有的男人,他們的味道就像火車上的廁所。愛情像公廁的玻璃窗一樣模糊。」

  「我醜得像一袋土豆。」

  「在他的眾多品質中,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也是他的美德。」

  「我並不是一個平庸、很討人喜愛、甚至很美的小動物,可供思想深邃的男性玩樂,我要的不是這些。」

  真的拍案叫絕,又犀利又好笑。結尾蕩氣回腸,我和喬瓦娜都有爽到!

  最喜歡的一個comment:

  「在一個階級被視作公分母,可以最大程度上團結孤立個體的時代。本書有力地提醒我們階級的複雜性。以及人類試圖擁有自己缺失之物、填補那種空洞時,形形色色的選擇。」

  喬瓦娜選擇了勇敢。選擇了自己。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五):一些零星感想

  与四部曲相比,这部的情节发生在另一个那不勒斯——地势高处的中产阶级的那不勒斯。乔安娜是中产家庭长大,接受了优质教育的女孩,父母给予了她充沛的爱。这与四部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整本书讲述的是她青春期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过程,同时从女孩的视角打量成人生活的不堪。相比之下,莱农和莉拉的探索是要付出更大代价的。有时我会想,也许下流的那不勒斯才是作品真正有生命力、扣人心弦的部分?那些贫穷、粗俗、方言、暴力、野蛮的性才是吸引人的吗?如果故事仅发生在中产阶级内部,会是极其乏味的吗?

  费兰特的女主人公总是非常迷人的。她们在性别不平等的环境里长大,为此也吃过苦,但都聪明、勇敢而坚定。这种勇敢不会让她们受到真正的伤害。

  乔安娜的成长需要一面面镜子。首先是父亲,然后是姑姑,然后是罗伯特。她一次次地在他们身上映照自己,想得到这些重要他人的爱和肯定,然后一次次地超越他们,打碎这些镜子。也许对于很多人都是如此。那些重要他人仿佛是自己的里程碑,他们指引过道路和方向,留下很多伤痕和烙印,然后女孩从这里走出去。

  费兰特对人的内心世界总有细腻到惊人的捕捉能力。也许主要是女性的内心,因为作品主要是从女性/青春期女孩的视角来写的。姑姑和情人妻子一家的关系又一次体现了女性情谊深刻的复杂性。维多利亚和恩佐的关系一层层揭开,也令人体会到那种爱的“不单纯”。费兰特好像对瘦高甚至有点驼背的男性知识分子有种执念,当然最终会幻灭。罗伯特几乎完全是尼诺的翻版。 那些混乱而崩溃的情感、越轨的思绪、谎言与欺骗、复杂真实的爱欲,总能勾起人对过往青春的混乱混沌的回忆,每每让人觉得这些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乔安娜可以是每一个人,姑姑可以是每一个人,莱农和莉拉也是。

  费兰特写阶级,在乔安娜身上或许没有强烈的阶级感。这些生活优渥的女孩们更需要的是力量、粗野、失序带来的新鲜刺激和释放。因此乔安娜寻求的是姑姑的新世界,是对性不失野蛮的探索。阶级是以更加隐晦的方式浮现在每个人身上的。比如在罗伯特和同事的讨论会上,谈论的主要话题是贫困、不公、正义。而来自那不勒斯下层的朱莉安娜或许正代表这些词汇本身,但她在那个场合却是没有表达能力的。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六):那不勒斯味儿的安妮宝贝

  本书想探讨的,却没有给出答案或者指引。

  确实,少女在成为成年人之前,两者的世界是割裂开的。如何慢慢走进成年人的领域,并且成为他们?

  直面丑陋和不堪也不是非要用自毁的方式。

  乔瓦娜的童年时期,父母聚焦在她的课业,优秀的成绩会获得父母的赞赏,学习优秀的小孩,连外貌都是美丽的。因为学习好的小孩在父母眼里是挑不出毛病的,怎么看都顺眼。

  但某天父母的争吵打破了这层虚假的谎言。乔瓦娜的某次不好的成绩让父母在争论的时候说出了那句影响她一生的话:“她越来越像维多利亚了”。

  维多利亚在乔瓦娜父亲眼里是丑陋的,或者说,父亲跨越阶级后,越来越看不上自己还生活在下城区的兄弟姐妹。

  乔瓦娜的理解很单纯——“父亲不爱自己了。”

  她去认识了维多利亚姑姑,了解了下城区的生活,想了解维多利亚到底有“多丑”,会让父亲这么厌恶。

  就像乖乖女进入了混混的世界,新鲜并且刺激,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让乔瓦娜开始分裂。教养和叛逆开始在她的心里作斗争。

  而父母之间的种种事件,让她觉得,上城区也不过如此,只是用精致谎言包裹着的丑陋世界罢了。

  最后用自毁的形式报复这些成年人谎言。

  书结束了,但故事才说了一半。

  当然,也或许故事已经说完了。

  所以我我觉得,这本书太青春疼痛系列,并不如介绍说——探讨了阶级、成长等深入的话题。

  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来自于家庭和周围世界无声的施压,也不能通过“释放”自己的第一次来获得解脱。

  这跟刀白凤和段延庆有啥区别。

  这本书行文确实很有《四部曲》的味道,或许不如四部曲篇幅和人物的复杂,《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显得十分匆忙,从交代人物开始,到第一人称的“我”的心里斗争和“破解”自我矛盾的方式,都有点“强说愁”。

  安妮宝贝读了会开心,莉拉读了会生气,埃莱娜读了会思考——“噢 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少女世界?”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七):成年人不许我们说谎,可他们却满嘴谎言。

  首先这本书和《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完全不同的,相比较四部曲着眼于莱农的一生,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乔瓦娜“成长”的那一瞬间。

  故事的起源是父亲咒语一般的一句话,乔瓦娜越来越像她的姑姑。这句话像风拂过灰尘,把残酷的真相逐渐展现出来了。

  在探究姑姑维多利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乔瓦娜一点一点的发现了生活中的谎言。

  曾经的她是上城区中一个幸福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成绩优秀;连他们的朋友马里安诺一家也是和谐幸福的。

  那一瞬间是什么呢?

  是发现父亲版本和姑姑版本的过去截然相反?是发现维多利亚并没有那么低俗不堪?是意外发现了母亲的婚外情?还是父母和马里安诺夫妻四个人的混乱恋情终于真相大白的时候?

  “谎言,全是谎言。

  成年人不许我们说谎,可他们却满嘴谎言。”

  乔瓦娜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童话。她陷入了困惑和痛苦之中,变得叛逆,想要把自己藏在黑暗里。

  她开始寻求一些刺激,却也明白代价是残酷的,直到她认识了罗伯特。这个人给予了她力量,对他的向往变成了拉她出深渊的臂膀。

  她开始恢复学习、看书,想要变得更好,甚至偷跑去米兰,想要亲近他。直到这一瞬间,她才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跟他讨论懊悔,讨论上帝吃饱了,可他的很多造物去死于饥渴。我想让自己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平庸,很讨人喜欢,甚至很美的小动物,可供思想深邃的男性玩乐,我要的不是这些。”

  故事的最后,父亲和维多利亚姑姑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父亲母亲和马里安诺夫妻通过“重组”也逐渐恢复平静。

  生活的灰渐渐落下,只有那个带着厄运一般的镯子和乔瓦娜的初次一起被抛在了那不勒斯那栋六层楼的公寓里。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八):“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新书,讲述女孩乔瓦娜叛逆的青春和成长

  小时候,总盼望着长大。等到长大后,才发现人生是苦涩的。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充满了诱惑、不安和谎言,以至于很难相信周围的人,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然而,也有些时候,周围人的一点善意就足以带来无尽的温暖,使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存在。

  大概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不断打破以往的界限,来重塑自己的人生吧。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新作《成年人的谎言生活》,将故事聚焦于出身在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成长。当那些细腻而纠结的情感被一点一点描绘出来,乔瓦娜叛逆的青春也变得一览无余。

  在小说中,乔瓦娜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父母是上城的老师,而她本人也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可以说,这个三口之家过得其乐融融。不过很快,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导火索一样为乔瓦娜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原来,乔瓦娜无意间听到父母的对话,说她变得像姑姑维多利亚一样。那么,姑姑维多利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过去的记忆被唤醒,乔瓦娜发现姑姑其实就是丑和粗鄙的化身。她不仅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行事冲动,处处受人讨厌。由此可想而知,处于青春敏感期的乔瓦娜究竟有多么伤心。即使后来,父亲对她进行诚恳的道歉,但伤害已然形成。

  更令乔瓦娜吃惊的是,随着与姑姑维多利亚的相处,她发现姑姑其实并不是像父母口中的那样难以相处,反而浑身上下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因为无论何时,姑姑都是那样坦率,总是直言不讳地将她当做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对待。相比乔瓦娜父母的小心翼翼,这种真诚确实容易获得孩子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姑姑所描绘的美好爱情,令乔瓦娜充满向往,尽管后来证明有些烂俗。

  在姑姑维多利亚的引荐下,乔瓦娜结识了生活在下城的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等人。与此同时,一个镯子的出现也揭开了父母之间埋藏已久的秘密。他们所谓的完美夫妻关系不过是一个由谎言制造的梦。当梦醒之后,家庭的破碎是必然的,而这也加剧了乔瓦娜内心和生活的失序。

  这时的乔瓦娜,既不想面对愧疚的父亲,也不想面对伤心的母亲。还好,那个知识渊博的罗伯特可以为她带来一丝慰藉。不过,由于罗伯特与父亲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且已然成为朱莉安娜的未婚夫。乔瓦娜的介入无疑变成了第三者插足,她不禁想:难道自己真的像父亲和姑姑一样的人吗?

  是的,乔瓦娜痛恨父亲,也讨厌姑姑,却忍不住走向和他们相似人生。从另一方面来说,乔瓦娜痛恨的也是自己。正是在这样的自我否定中,乔瓦娜苦苦寻找挣扎,想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出路,但路究竟在哪呢?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一如乔瓦娜父亲对原生家庭的疏离。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小说。它通过女孩乔瓦娜的心理成长,展现了青春期的各种困扰,也描绘了那不勒斯无法跨越的阶级对立。当品读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能找到现实诸多生活的影子。在我看来,爱也好,恨也罢,既然活着,就该认真生活。愿每个人在迷茫时,都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九):那些破碎的男性仰望

  先一句话总结,费兰特的新书不够好看,或者说严谨些,不如我想象中的好看。

  相比那不勒斯四部曲,这本书的故事单薄了很多,读完后也没有产生太多女性层面的认知和共鸣,但是由这本书中乔瓦娜与几位男性角色的故事(父亲、罗伯特、罗萨里奥),我想到了自己二十几年生命中那些相似的男性角色,想到了自己生命中对于男性曾有过、却终破碎的仰望。

  每个小孩都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你更爱自己的爸爸还是妈妈”。对我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明确,我更爱我的爸爸。除了小孩子共有的对于父亲身份的崇拜和依赖之外,青春期之前的我,一直觉得我和父亲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到现在我也很难解释这种默契究竟包含什么,但我确认这是我和妈妈、和哥哥、和其他亲人之间没有的东西。这种微妙的默契,让我和父亲的相处变得别有趣味,也让我能感知到父亲身上偶尔流露的脆弱和缺点,那些外人看来颇为负面的性格特质和处事方法,却加深了我对于父亲的偏爱,以至于在父亲和母亲爆发种种矛盾时,我永远都无条件甚至无原则地站在父亲一边。很长时间,我都觉得母亲不懂他,甚至觉得母亲配不上他。现在回想起来,才意识到父亲脱除父亲的身份,是一个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配偶,才发觉自己当年的行为,对于母亲该有多么失落和受伤。

  青春期后开始住校,和父亲的相处只限于每年几次的假期。平日的琐事更多选择跟哥哥交流,哥哥大我五岁,年龄差刚好可以给我一些意见和依靠,又不会产生跨层代沟。加上那几年父母频繁吵架,动辄要离婚,哥哥的存在给予了我很多安全感,让我直面父母不知所措时,可以有一个情感缓冲带,哪怕天塌下来,还有他能先帮我撑一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临近大学毕业,那个时候他已经工作了,我获得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名额,但是第一志愿学校面试失败,第二第三选择都不尽人意,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坐在宿舍里,给哥哥打电话,边说边哭,他安慰我,帮我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可我开始隐约感知到,我的生活经历开始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大学毕业后托父母关系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他,慢慢接不住、应付不了我的苦恼了。这样说或许有些功利和自负,但从我开始读研究生,成为家里学历最高的那个人开始,我意识到这个家庭给不了我什么了,以后的路要靠我自己走。

  读研到毕业的这几年,接触比较多的还是几位男性,导师,直属领导,和我在同一城市工作的同学,我不同程度地崇拜、仰望他们,从他们身上获取了知识、见闻,和对社会的初步认知,然后再一点点看到他们作为男性自带的性别优越和傲慢,一点点感受到那种无法克服无法忽略的不适,一点点破碎掉心中的光环和滤镜。

  说回父亲,工作这两年我回家次数极少,一方面是疫情之下出京返京程序繁琐,一方面我也不是很恋家的人。平时和父母电话视频也不多,还常常因为被他们催婚而吵架拌嘴。上半年五一假期回家, 距离我上次回家已经整整一年,到家是中午,父亲刚好外出聚餐,过了一会他满身酒气晃晃悠悠回到家,劈头盖脸地数落起我,斥责我工作后只顾自己享乐、不回家、不结婚、没孝心、白眼狼之类的,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很奇怪的,看到父亲哭,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也不是自责,是尴尬。当下母亲、哥哥都在场,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连劝带哄,父亲的情绪很快平复了。

  我试着从父亲的角度想了想,作为一个在父权制家庭里长大的男性,父亲的前半生,是被母亲宠爱、被姐姐照顾、被妻子服侍、被女儿崇拜的前半生,走到后半段的下坡路,老人故去,子女独立,以为会永远听他话的小女儿,忽然就变成了会顶嘴、会逃避、不撒娇、不恋家、站在房间角落冷冷看着他的人,他也很无助吧。这件事让我忽然明白,女性在家庭中的独立究竟意味着什么。经济独立意味着我不用再看他脸色伸手讨要,而精神独立,意味着我不再热衷讨他欢心,我开始试图平等地审视他,而不是下意识地共情。这件事情,我奶奶没做过,我母亲没做过,我姑姑没做过,而我做了。那个泡泡一旦破了,就再回不去了。我无法再假装乖巧、顺从、不谙世事,他抓不住我了。

  再说回这本书,书里的少女乔瓦娜窥见成人世界的谎言和不堪后,对父亲失望,对罗萨里奥失望,对罗伯特失望,一点点撕破自己的少女之身,破茧成蝶般长大、蜕变,看清、感知世界的残酷真相。未来她会成为莱农吗,一步步向上,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生活?还是成为莉拉,以一种自毁式的刚烈勇敢,反抗规则,追求自由?女性的路,无论怎么走,向上还是向下,向左还是向右,都少不了荆棘坎坷。十六岁的乔瓦娜,在经历了一次次破碎的男性仰望之后,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呢?火车的终点站会是哪里?不要急,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读后感(十):关于乔瓦娜的青春期

  “青春期”这个词汇,是不是已经不用了?还记得在我上初中那几年,“青春期”这个词似乎特别的热,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的大家都正处那个时期,还是因为借这个噱头很多商家在赚钱,各种分析青春期的课程、书籍被家长和老师们热捧,但是谁能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更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青春期,我觉得没有那本书能一概而论,青春是个多么美的词汇,当“青春”和你撞个满怀,你会怎么去度过属于自己走向真正成人的这个时期?别忘了,这段时期也正在塑造着你。而在青春期中,似乎被关注到更多的都是女孩,毕竟对于她们来说是一场“蜕变”。

  最近我在创作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新书《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中认识了一个独特的十二岁女孩乔瓦娜。她成长的地方在那不勒斯上城,是一个中产阶级地区,这个年纪的她正处于所谓“叛逆”的临界点,原本的她温顺、听话,但偶然偷听到父亲将她,与一直被父亲厌恶嫌弃的妹妹维多利亚作比较,和母亲在说乔瓦娜很丑,越来越像维多利亚。

  这个年纪的女孩谁能受得了这些,其实在阅读完开场部分之后,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创作很费兰特,她本已是对女性人生的探索和深入挖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今天更是关注到了这些青春期的未成年少年,主人公乔瓦娜的十二岁到十六岁,在费兰特的笔下变成了一则充满批判性的寓言。故事的设计也十分符合这个年纪女孩的心理和“会所做”,父亲的这番话引发了一系列事件,致使乔凡娜在试图揭开家族不幸背后的缘由时,陷入了混乱的生活。

  乔瓦娜的父母用了两年的时间,让自己或者说面对自己的感情分裂,他们在家中的一系列举动,其实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我想不可能不会在小小的乔瓦娜内心留下阴影。而在父亲嘴中不堪的维多利亚姑姑,在乔瓦娜看来其实是一个单纯的人,因为太单纯,所以毁掉了一切。乔瓦娜来到那不勒斯下城,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

  那不勒斯下城,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乔瓦娜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也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那不勒斯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而这个年纪的孩子的反叛,似乎都是以极端的方式,机缘巧合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而她却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之中。随着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成人。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这就是费兰特笔下的青春期女性,谁不曾是个单纯的孩子,乔瓦娜也曾是一个甜美、崇拜父母的小女孩,但是在走向一个成人的路上,似乎她没有得到那么多的保护,而是在改变,特别是曾成长于一个“上城”而当经历了“下城”,她开始变化,抹除了粗俗和高雅、真实与想象、善良和堕落的界限,特别是在书籍最后部分,大量的语言对话,让她的所作所为更为极端的展示,她为自己所选的叛逆表达,我认为更多的是极端。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有些感觉很像“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也想摆脱自己的出身,一直尝试抹去她身上贫民区的影响,但是乔瓦娜似乎是相反的。

  费兰特的作品之所以引发关注,更多的是因为女性话题,借由这本书也希望大家更多的去关注成年未满的青春期女生,从家庭、社会多给她们一些关注,树立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三观,更好的去体验人生,享受属于自己的青春,选择自己所爱,保护好自己的,不要变成乔瓦娜那样的愤世嫉俗,不要这么别扭,在贬低自我中去寻找快乐,不合群而具有攻击性,实话说,看外国的电影和影视剧,这样的外国孩子好像还不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