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锦集

2021-10-24 00:1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锦集

  《《寂寞像条大毒蛇》》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一):寂寞,你滚蛋吧。

  何为寂寞?背井离乡者,寂寞也;孤苦伶仃者,寂寞也;无与同道者,寂寞也。世间有千万种人,有千万种人生,却都有着同样的寂寞。

  《寂寞像条大毒蛇》,初看此书名,极不理解。都说寂寞如雪,怎么会是大毒蛇?——雪可比大毒蛇好听多了。后来才明白,寂寞如雪,指的是境界太高,无人能敌,这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是褒义的,所以用雪形容。而开头所说的寂寞,季老先生所言表之寂寞,像无尽深渊,将人吞噬,又犹如大毒蛇,慢慢侵蚀。

  季老之寂寞,有三。

  其一,背井离乡。

  出国留学,在外漂泊。季羡林曾经被困欧洲十一年,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而在这十一年中,他那种寂寞,无处诉说。如今,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并不少,但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一丝丝寂寞。随着通讯与交通的发展,想起家人时,我们随时都能打电话联系,想起故乡时,我们随时都能坐车回家,所谓寂寞,仅剩那一丝。对比现在,当时在欧洲生活的季羡林,有家不能回,联系不方便,写封信需兜兜转转几万公里,长长的时间里,期待着回信。

  当然,更使老先生感到寂寞的是,他想念母亲都无法写信联系,因为母亲早已逝去。怀念母亲便又触及老先生心中的痛,为寂寞添加了几分疾苦。

  其二,大师离世。

  季老先生是一个高材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留学归来后任北大教授。在过往的岁月,他接触到许多大师,如赵元任先生、陈寅恪先生、胡适先生、傅斯年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巴金老爷爷等等,与他们相识,受他们鼓舞,得他们教诲。对于季老来说,这些人如同他的领路人,亦是大道的先驱者。他们的离世,让季老心中难过许久,回顾过往,晚年愈加感到寂寞。

  我所仰慕的大师,与我并不相识,比如老舍先生、金庸先生,又比如埃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皆以不在人世,我与他们的文字产生了共鸣,因为仰慕,难以体会季老这种感情,却也能感受那种寂寞——与我同感者,不在人世间。

  其三,师友逝去。

  有时候,我也觉得,人活得太久,未必是好事。季老先生的晚年,我亦能感受其悲,亲朋离世,师友皆逝,寂寞便如同一条大毒蛇,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侵蚀着季老的心田。难得的是,在季老笔下,这些人仿佛又活了过来。有些人死了, 但他们还活着。活在季老的文中,活在世人的心中。

  我尚年轻,亲朋仍在,师友亦在。幸运的是,在美好的年纪,我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亦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寂寞,你滚蛋吧。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二):会十二国语言,被誉为“国宝”的季羡林先生,究竟有多牛?

  这是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中的一段话,被选入小学课本,这篇文章写于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时,他思念自己的母亲,又因为二战滞留德国,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思念祖国母亲。

  而在季先生的另一篇散文《寻梦》中,他这样写到:

  读到这里,我被季先生深深的思母之情所感动,梦中,季先生的母亲好像到了哥廷根去与他相逢。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刻骨铭心的。母爱是无私的,年少的季先生早早离开了家,总想着等到大学毕业,挣了钱,把母亲接来享福,母亲却没有等到哪一天,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大概是所有思念家人的孩子最不想看到的场景吧?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他一生精通十二国语言,《寂寞像条大毒蛇》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分为了三个部分:月是故乡明、大师已远去、师恩情难忘,共收集了36篇散文。

  这些散文中有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如:月是故乡明;有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如忆念荷姐、小姐姐、忆念宁朝秀大叔等;有对恩师的怀念,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季先生对恩师的尊重与爱戴,这里有我们熟知的朱光潜先生、冯友兰先生,也有我们所不熟悉,没有听闻过的大家,可是却能从季先生的笔下了解这些大师,走近这些大师,即使他们声名显赫,却平易近人;还有对一些老友的怀念,胡适之先生、沈从文先生、陈寅恪先生、老舍先生……

  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给这本书起名《寂寞像条大毒蛇》,直到看到“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这一篇散文,“有一种东西梗在他的心中,像条大毒蛇缠住了他,他只能纵身一跳,投入波心,让弥漫的湖水给自己带来解脱了。”我似乎有点明白了。

  书中字字清晰可见,季先生的感恩图报是他的做人准则之一,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对曾经的提携推荐感恩图报、对上学期间先生对其作文的激赏记忆犹新……所有这些都是季先生晚年的珍贵回忆,佩服他良好的记忆力,能够把几十年前的事情写得如此深刻而让人感恩。

  在本书中,季先生不怕暴露自己曾经的错误,对吴宓先生的偏见,通过报道顿悟“原来是自己错了”‘;听闻沈从文先生病危,提笔就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谁知沈先生转危为安,而季先生则称“窃笑自己太性急”,如此大家,却不怕丢面子,把自己曾经的错误公之于众,这是何等的气概!

  惊叹于季先生的语言天赋,十二国语言,有一些甚至闻所未闻,吐火罗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点都不奇怪。

  读季先生的文章,很温暖。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三):纵我独自漂泊岁月,回首依旧难忘曾经的你们

  季羡林,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一生精通十二国语言,是中国国宝级的大师。

  我之前并没有很完整地读过季羡林的作品,这次买了两本季老的散文集。一本是这本《寂寞像条大毒蛇》,另一本书是《做个及格的好人》。这本《寂寞像条大毒蛇》因为名字更有趣一些,所以我先看了这本。

  《寂寞像条大毒蛇》这本书虽然名字很奇怪,实际上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季老一生中的零碎时光。

  季羡林在年轻时候孤身一人在国外游学漂泊。虽然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看过的风景,但是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自己一人游走世界各地,虽然能让心胸阔达,但是把这些文章收录在这样一个书名下面,说明异地漂泊总也是会觉得孤单的。

  在第一章《月是故乡明》中,季羡林写了自己在异地的所见所闻,然而在文章中总是能感觉到季羡林在怀念过去。在《神牛》一文中,即使是看见印度这些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神牛,季羡林也会用现在神牛的状态和过去的境况做对比。

  在后面几篇中,更是大部分都是怀念自己母亲,思念亲人的文章。我能感受到季羡林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他虽然身在国外,心却在家乡。编著这些散文的人,把这些文章都编著在一起,让这些思念和愁绪更积蓄的好像是要溢出来一般。这是一位语言大师的真实情绪,是他对家人和故乡深切的爱。

  在第二章《大师已远去》中,季羡林更是把自己早已离去的朋友们怀念了个遍。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坎坷。几乎经历了一整个中国文化革新的过程。中间几多曲折,认识了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也看着他们一个个的历经磨难,离去。这些大师们留下了各种不朽的诗篇和传奇。但是在季羡林的眼中,他们是活生生的朋友,是自己风华正茂时一起奋斗过的同志。在这些朋友们身后,季羡林先生必定是时常想起他们,在他的回忆中,这些大师们的趣事如同就发生在昨天。

  看这一章节,特别的感慨。读这些大师的文章和从季羡林的文章中了解的他们,还是会有一些微妙的不同。这种从朋友的视角所描绘出的大师们,应该更接近真实的他们吧。

  第三章《师恩情难忘》,看过季羡林先生的朋友圈们,了解了那些大师们的生平趣事之后,再看这一章,明显能感觉到季老的语气恭敬了许多。

  在这一章节中,季老纪念的都是自己的老师们。包括臧克家,朱光潜,许国璋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季羡林的文字和我想象的不同,带有一种很重时代印记。尤其是异国他乡见闻那几篇,简直让我魂穿小学学习大师范文的时候。他的文笔不华丽,不飘逸,带有一种质朴的真情实感。看起来是很容易学习的,但实际上想仿写会发现很难。因为他的文章几乎都是架构在自己丰富的见闻和学识上的,可以说看季老的文章,就越会发现季老的知识深厚。

  因为整本书几乎都是在怀念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会让人觉得季羡林情感极其丰富,而且念旧。对于他来说,到了后来,亲人朋友们都一一远去的日子便如书名一般吧——《寂寞像条大毒蛇》。

  《《寂寞像条大毒蛇》》读后感(四):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读《寂寞像条大毒蛇》

  文/苇眉儿

  《寂寞像条大毒蛇》这本书,在我的书桌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打开看,就连塑封也还完好无损。说心里话,我真的很害怕这本书的书名——寂寞像条大毒蛇,哎呀,毒蛇,还大毒蛇,简直能吓死人。

  蛇,是一种令人恐怖的生物。细长,鳞片,时时刻刻分泌着粘液,还冷不丁地吐出蛇信子来……光是想想,就已经令我心惊胆战了。但总是拖延也不是个事儿,我不情不愿地打开了书,一页一页读了起来。哎呀呀,哪里有蛇,哪里有毒蛇,哪里有大毒蛇呢?只不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精选散文而已,记录他海外求学、故乡亲人的《月是故乡明》,深切怀念已逝去文学大家的《大师已远去》,生命中永远都不能忘怀的他、他、他的《师恩情难忘》,漫长生命旅途中季老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工作,一一呈现其为人和治学的精神。

  故乡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季老的心目中,他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成了他海外求学异国思乡最熨帖的慰藉和思念。每个人都有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季老也不例外,他甚至爱得更深沉、更情挚,这样的思乡成了一种病,五味杂陈,“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当有些人在说“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时,季老却在苦苦思恋他故乡苇坑中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一刻,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老舍写过一篇被选入中等职业语文教材的文章——《我的母亲》,文章结尾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这种心痛的滋味,我在季老的《怀念母亲》《元旦思母》和《赋得永久的悔》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一样的切肤之痛,一样的撕心裂肺,一样的透骨相思,甚至更甚:“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这,成了季老永久的悔,心中的痛。

  至于怀念师友悼念大师的文,更是情真意切,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进,继续前进,永不停歇。

  我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读到这样一句话:“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季老则在《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中说:“但是,有一种东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缠住了我,他只能纵身一跳,投入波心,让弥漫的湖水给自己带来解脱了。”毒蛇,大毒蛇,滚开吧!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人生的奥秘,不是谁都能参悟、参透到的。我们都还是俗人一枚,就这样好好活着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