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读后感精选
《我们的家》是一本由[日] 青山七惠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家》读后感(一):家人
看这本书最初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好奇一个80后作家竟然能够获得芥川奖,尤其当时本书作者青山七惠女士年仅23岁。并且在25岁时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成为了最年轻的该奖项获得者。其实要是别的什么奖,我也就不在意了,但作为纯文学爱好者,又有些痴迷于太宰治的我,对芥川奖必然会多一些关注。
谈正文感受前,再提下翻译吧。看到本书翻译是吕灵芝老师,对本书就更加期待了。因为有些书友对日系翻译有所了解,听他们谈起过芝芝老师,我也因此开始在选书时同样关注下译者。而译者最后也会成为选书的标准,比如选芝芝老师的译作,绝对不会错。
而本书从名字到章节目录,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普通的家事,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家庭琐碎。这些年,日剧里也会经常以家庭的为背景,讲一些小故事。这可能是日本人的特点吧,不追求宏大的故事,从不起眼的日常给人以乐趣。
第一章叫家庭菜园,读过后发现,其实菜园才不是重点,甚至菜园也没什么菜。本章是以梓为主轴,讲述她在外婆去世后回家宅着。开篇时,她在菜园里扒弄着杂草,为的是观察一条蚯蚓。这让我想起沈复的《浮生六记》,应该是初中语文课文吧,选段里有讲沈复幼时观察蟋蟀,然后跑出来一癞蛤蟆。虽然作者对梓的年龄设定比较大,但人类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我小时候则是把院子的蚯蚓抓住后喂了蛤蟆。也正因为梓是成年人,经历了一定人生,所以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蚯蚓的直白描写上。而是通过蚯蚓引发了梓的各种思考,如我们每个人那样,开始于某一事物,想着想着就同我们自身连结,这就是人吧,一切的终点都会回到我们自身。
后面具体故事其实剧不剧透都不重要,因为情节只是在自然发生,不需要去考虑故事的发展,而是要在故事中体会、感知。在本篇里,让我觉得可乐的是,梓和男友分手后退了房子,失去了东京的住处。在回到家后,她可能羞于直接提起,就没有说。而母亲则盼着梓早些离开,其原因并不是讨厌孩子在身边,而是希望孩子能够找一份安定的工作。梓却想放松一段时间,于是母女二人就有了矛盾。父亲扮演的角色也很有趣,谁也不帮,从中调和,但最终导火线则烧到了自己身上。反倒是梓,跑到菜园,落得轻松,父母却因为吃西瓜展开了争吵。家人吵架,当然不会就事论事,这是我个人的经验。但这些细碎,就构筑起了家庭生活。
看到第二章时,我则发现了此书的妙处。读者的视线不再是围绕梓,变成了梓的母亲。到了第三章,则会看到梓的姨婆的故事。书名叫《我们的家》,这时我就明白了,家庭里每一个人的份量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一起,才是我们的家。
《我们的家》读后感(二):青山七惠的《我们的家》,永远是温柔的港湾
朋友周末加班回家时有些晚了,当我问到家没,她说已经到家了,也随便吃了点饭,下午工作有点忙,感觉有些累了。
我说那赶紧休息一会。
家,永远是最温柔的港湾,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消除一切疲劳和白天所有的不快。
《我们的家》是芥川奖、川端康成文学奖得主青山七惠的重磅新作,作者凭借细腻的事物观察力、琐碎的细语,用平平淡淡的笔调还原了尤为真实的生活碎片。
虽是家人,但仿佛没人真的懂谁,跨越三代人的家庭物语,作者揭开所有人悠长回忆中的私我告白。
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家》中,就连长年累月堆积的尘埃,也是生命的痕迹。
今天是周末,下班接了儿子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就赶紧到厨房准备晚饭,给儿子做好后,我也给自己加个餐,好久没喝点汤了,原来老爸在家时,每顿饭都要准备一个汤喝的。
因为我爱喝汤。
现在父母搬了新家住,我和儿子住南边,也是为了上班和上学方便,可每天我都要忙得不亦乐乎,从早上开始一直到晚饭,等我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才有自己的时间专注爱好,独自享受家带给我的温暖。
虽说每天在家的时间有限,也就是吃吃饭,睡睡觉。
但依然渴望家庭,这也是人之本性,对家庭的回归,对父母的依赖,对爱人的亲昵,对子女的养育……家,永远是每个人一生挂牵的地方。
就像歌词唱的那样: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伤的时候,可以想到它……家,可以帮我们疗伤,治愈生活中所有的伤痛。
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亲自打扫卫生,擦拭灰尘,让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回到家都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家人间再微小的碎片,都是值得珍藏的人生记忆,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就是投身家庭这个不可知的关系中。
《我们的家》讲述了梓与同居恋人分手,被赶出共同居住的地方,借参加外婆葬礼的机会,回到了故乡,住在了父母家中。母亲祥子上了年纪,却对儿时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每天懒散度日的女儿抱怨不已。父亲滋彦对这样的妻子感到束手无策,与40多岁的女性保持着不冷不热的交流。姨婆道世在偏僻的乡下,经营着卖食品和杂货的小商店,从未旅行过的她,因为一个契机踏上了去往新西兰的旅程。舅舅博和失去联系多年,已经悄然在遥远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曾经聚在一起的家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分离,却又在外婆的葬礼上重新相聚……
《我们的家》告诉每一个人,无论你身在何处,位居何职,家永远是亲人之间最牢靠的感情纽带。
《我们的家》读后感(三):青山七惠:我们的家,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文|橙果妈妈
这两年很喜欢看一些童年时期的东西,总是勾起很多的回忆。
记得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河北保定一名90后小伙用模型还原了奶奶家的老庭院,也是勾起了好多的回忆啊。
在农村老家,这样的场景真是太熟悉了,红砖墙、斑驳的院子门、旧窗户、咸菜缸、电线杆……
就是这个样子啊,小时候就是在院子里、胡同里跟小伙伴各种跑、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生活慢了下来,看书,也慢了下来,没事时喜欢看一些温情、平淡、真实的书籍,总是看完让人心里暖暖的。
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的新书《我们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籍,这部小说,诉说了家人间再微小的碎片,都是值得珍藏的人生记忆。
太适合在午后的下午、泡上一杯茶,或者睡前的床上,静静地看着这本书,文风暖暖的、淡淡的,会勾起我们心中家的各种回忆。
先来了解一些作者吧:
青山七惠,1983年出生于埼玉县熊谷市,毕业于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专业,毕业后曾在东京新宿一家旅游公司工作,这个时期写作只能算是她的副职。
另外,著有《离别的声音》、《温柔的叹息》等作品。
青山七惠在《我们的家》中,凭借细腻的事物观察力、琐碎的细语,用平平淡淡的笔调还原了尤为真实的生活片段。
作为女儿的梓与同居恋人分手,被赶出共同居住的地方,借参加外婆葬礼的机会,辞职了,她回到了故乡,住在了父母家中。
母亲祥子上了年纪,却对儿时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每天懒散度日的女儿抱怨不已。父亲滋彦对这样的妻子感到束手无策,与40多岁的女性保持着不冷不热的交流。
姨婆道世在偏僻的乡下,经营着卖食品和杂货的小商店,从未旅行的她,因为一个契机踏上了去新西兰的旅程。舅舅博和失去联系多年,依旧悄然在遥远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曾经聚在一起的家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分离,却又在外婆的葬礼上重新相聚.....
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就能够感觉到书中的场景、书中的对话就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真诚、坦诚,场景和人物的描写立体、形象,跟我们还原了日本三代人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有童年的回忆。
看书中,也看看自己这么多年,从在父母身边上学到外地上大学,恋爱、再到上班后工作,再到一年年年长,年纪越大,有时再回忆起来儿时的种种事项,总是有种恍惚似曾相识、却再回不去了的惆怅。
也是初次读这种温情版的日本文学小说,真的需要找个安静的环境,有耐心地读下来,文字很琐碎,语言风格慢~慢慢的,如同夏日的微风,徐徐吹来。
《我们的家》中提到,就连长年累月堆积的尘埃,也是生命的痕迹。跨越三代人的家庭物语,揭开所有人悠长回忆的私人告白。
嗯,我想,家人就是这样,即使在不同的地方,相聚时总是幸福满满。
《我们的家》读后感(四):《我们的家》: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家
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的主人公市子,从小生活在远离都市喧嚣和浮躁的村庄小森。
小时候,妈妈总是用各种食材给市子做了很多美食,她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日子。
后来,她去了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不习惯都市快节奏的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小森,过着简单轻松的生活。
她学着妈妈的方法,自己种菜,自己做饭。让作物按照自然的方式生长,做食物也遵循保持食物本身的味道。
小森就是市子的家,在这里她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家,只是一个字,却是在经历了纷纷扰扰的世间情,世间事,世间人纠缠喧嚣之后,一个温暖的去处。”
确实,市子在不适应城市的节奏后,选择回到家。
青山七惠的小说《我们的家》里面的梓也是如此,在与同居恋人分手,被赶出共同居住的地方后,借由参加外婆葬礼的机会,回到了故乡,又重新和父母住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还因为外婆的生日,写到了更多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分离的家人,又重新相聚。
不管经历了什么,家永远有种神奇的魔力,能带人回家。
人在什么时候最想回家,大概是失意落魄的时候。因为,家里给予的温暖,才是最好的避风港。
梓的外婆去世了,她从东京回到了家里,在回来之前,同居的男朋友告诉她:“把这个房子退了,我们各自找新的住处吧。”
参加完外婆的法事后,梓并没有立刻回到东京,也没有告诉父母真实的情况,只是说会在家里多呆两天。
没想到梓待了一天又一天。
和所有母亲一样,在梓待的时候久了之后,书里描述她的态度是这样的:“母亲刚看到她通常会很高兴,但是到了第三天,就会开始对她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客人,或者说顶着“女儿”头衔的客人,或者说顶着“客人”头衔的女儿发脾气。”
梓告诉父母,自己和男朋友分手了,工作也辞掉了。母亲不高兴,父亲却安慰她,可以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被分手、没有工作、还被母亲嫌弃的梓心情自然很差,她想回到家躲避一段时间,疗愈心中所受的伤,家里的环境才能让她放空自己。
在家的这段时间,她并非无所事事,她到院子里去除草,可以感受到泥土冰冷的触觉;她一个人到“鸦”,给自己找打一个可以独处的空间;她独自开车去看了道世姨妈,仿佛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去到了姐姐灯里的家,很羡慕她可以经营着自己的小家。
回到家里住的梓,并没有一味地啃老,也承担了一部分家务,菜园子里面的杂草属于她的工作。
每天看着母亲和父亲忙碌的身影,母亲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找到一份教体操的工作,每天规律的上下班,仿佛还是和小时候一样。
回到家,即使家里的气氛偶尔不是太好,但依然能让自己身心放松。
家,在每个人的意义都差不多,有人做可口的饭菜,有人真心地嘘寒问暖,有人疏导心事。
在外婆的法事之后,道世姨婆打电话告诉梓的母亲祥子,她那里还有一件衣服,有时间可以去拿回来。
她们平时和道世姨婆的联系也少,道世姨婆一个人,性子比较冷漠,在家里其他人都成家之后,她和姐姐还有侄子侄女的走动也很少了,上次梓去姨婆家还是小时候。
梓听到母亲答应外婆有时间就会过去,刚好自己有时间,开上车子,独自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道世姨婆的家。
到家之后,竟然发现这个老人在并不是圣诞节的日子过了一个圣诞节,而这个圣诞节,正是关心她的几个人帮她过的。
道世姨婆年轻时和一个男人谈恋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为了他,将父母留下的房子用存款改造了一番。她在外面给二楼直接安装了楼梯,增添了独立厨房和卫浴,打算和丈夫一起住,把一楼让给丈夫的母亲住。
没曾想到,那个比道世姨婆小五岁的男人已经和其他女人交往了一段时间,那女人还有了身孕。
道世姨婆和那男人分手,从此对婚姻和爱情也失去了兴趣,过上了独居的生活。
她一直开着一家小超市,生意基本靠邻居维持着,再加上她的房租和养老金,生活基本不用愁。
道世姨婆一直单身,到了老年,有两个一直固定的老顾客,长沼和峰岸,他们两个一个吃炒饭,一个吃乌冬面,一直照顾着道世的生意,也每天都来她店里坐坐,陪她聊天。
后来来了村田,他们三人仿佛有同种默契,每天来道世姨婆的小店报道,想让她不那么孤独。
村田甚至在看到道世对电视上过圣诞的节目流露出向往的神情后,三人自发组织地,用自己家里的材料,带到小店装饰,给道世过了一个圣诞节。
而且他们还鼓励道世出去旅行,帮她准备旅行的物品。在道世回家后,和他们的关系更拉近了。
每个人都不喜欢孤独,都想要有个温暖有生气的家,有人陪在说话,有人关心自己。
道世虽然一个人居住,但是她并不孤独,因为她身边还有很多关心她的人,比如祥子、纯子、梓、村田、长沼和峰岸,只要她能敞开心扉,就得得到他们的温暖。
梓的妈妈祥子一直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骂完了梓之后,还是担心她的工作,担心她的个人生活。
祥子虽然经常说着一些狠心的话,但是她这个人非常热情。
从她遇见荻原沙织就知道。
那天雨下得很大,还没有看清楚路况的祥子开着车,突然被一辆自行车撞上来了,自行车上是一对母子。
因为小时候梓也在雨天被人撞过,之后还被人送到了家里,对那个热心肠的人充满了感激。所以在这次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她也对那对母子抱着同情之心。
在了解到她们的处境后,更是无偿借钱给她们,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这样的祥子其实心中一直有个心结,对她的母亲,一直怀有某种怨恨,她潜意识认为母亲不喜欢她。
她的母亲生了三个小孩,前面有个哥哥和姐姐,在生下祥子之后,母亲的身体不好,无法同时照顾三个孩子兼照顾家庭,就把年幼的她送到了外婆家,定期去看她。
其实母亲也很想把祥子留在身边照顾,但是身体条件不允许。哥哥姐姐能在母亲身边长大,自己却只能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这个成了祥子一生不能释怀的痛。
有次,母亲明明做了一件漂亮的和服准备送给祥子,没想到出了一点小意外,哥哥不小心把客户送过来洗的和服烧了一个洞,刚好被过来接哥哥的妈妈看到,以为是祥子烧坏的,责怪了祥子,还准备把给她准备的和服扔掉,幸好被哥哥博和藏了起来。
但是,祥子自始至终不知道这件和服的存在。
博和因为一些原因,很小的时候便离家出走了,那件和服一直放在外公外婆的洗衣店,后面兜兜转转,又带到澳大利亚博和的家,他一眼认出那就是小时候妈妈给准备送给妹妹的衣服。
博和在母亲一周年的时候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家,也把这件和服带给了祥子,向祥子解释了这件衣服的来历,那时,祥子才明白,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其实母亲一直都很爱自己。
直到那一刻,她才对母亲释怀了,那个她想回去的家,其实一直有人在思念着她。
在青山七惠《我们的家》这本书中,虽然大家分开了很久,但是最后大家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不管有什么误会,有什么心结,在最后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安排。
家有个神奇的魔力,不管远方的人在哪里,仍然对它有深深地思念,落叶归根仍然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
家是什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家,是一间房、一盏灯、一张柔软的床。有了房,不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