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精选
《罪与罚》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7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手写一个人物关系图
便于自己理解书中情节是谁遇见了谁 谁在和谁说话( •︠ˍ•︡ )这名字一个顶十个 哪一个都没记住!
(叹气)
说实话也没有很懂书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
(但也觉得经常有的独白简直就像是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
为什么不懂呢因为缺乏经历还是学的知识太少??
我要从何处下手补补课(;´༎ຶٹ༎ຶ`)
欢迎大家指点指点
《罪与罚》读后感(二):共读的一本书
跟着读客读了本小说,挺长的,各种的内心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产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给你罗列出来,他不嫌烦,所以你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还有的困难就是,那么多长名字,真的很难记,虽说几位主要人物都有昵称,简单为两个字,最多四个字,还是记不住呀。 有人说,最后的尾声写的最好,咱也不懂,当然为了面子也敢去问。 故事并不复杂,脑子有点问题(不是单纯的抑郁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信仰丢失了,这也是当时欧洲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冲击有关系,不管是拿破仑军事带来的恐惧,还是思想层面的再次迷茫)大学生,虽然说辍学在租住的房子有一阵子了,过的拮据的很,典当了很多的私人物品,甚至把家人珍贵的礼物都抵押出去了,也知道抵押出去基本就是拜拜,再也要不回来的那种,为了活下去,只是主人公活的并不是乐意,躺平,没有什么追求呀! 后来,也是策划了很久,把当铺的老太婆杀死了,本来计划的是老太婆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想到老太婆的妹妹回来了,不得不杀死,后来才发现多么纯洁的人呀,也是后来让作者去自首的原因之一吧。 在各种状态下的思想斗争,劝说自己的理由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看上去啰里啰唆,多读几遍,也许就被吸引住了,如果没有,也就算了,读书嘛,没必要那么难受。 是以为记
《罪与罚》读后感(三):《罪与罚》中我所认为的陀翁的思想内核
我认为陀翁可能年轻时很崇拜拿破仑,并且自命不凡(也的确有资本)能成为拿破仑,在小说中有对人的定义之类的思考,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经历,讲述了主人公小时候亲眼看到马被主人打死的场景,作者笔下残暴的主人和旁边那些有那么点同情心的谴责然后很快转化为助威的或者逃避的看客,这种部分或全部丧失孩童时期的善良而被环境污染的人是“材料”这个观点是贯彻始终的,而“人”的观念发生了一个前后的转变,由之前的拿破仑这类完全跨越普通人的限制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暂且定义为超人),转变成像索尼娅这样即使承受巨大的苦难仍不被环境玷污的才是真正的人(有点像基督教耶稣的化身,暂且定义为普通人)。而在小说中有很多像他的妹妹他的好朋友包括他自己的本我都是符合真正意义的人这个定义的。
我认为主人公之所以杀人,其实是想做一个实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普通人成为超人,但是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杀完人以后有了愧疚心,要知道超人不会去在意虱子的死活,也就没有愧疚感,所以这就是他一直恼羞成怒的原因,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超人,但是心里却一直想成为拿破仑这样一种因愧疚而产生的羞辱感以及认为自己废物的愤怒感,整个小说主人公的感情变化都是因为自己的良知与成为超人的欲望之间的左右拉扯。其实一开始就这个故事就注定了结局,只是后来才在索尼娅身上看到世界上最纯洁无暇的存在而觉醒自己良知。
我整体结论是陀翁可能认为拿破仑这类人根本不是人的定义,他可能已经抛弃了人在孩童时期保持的那种真善美,可能是权力至上又雄心壮志且极具有天赋的超人(这一类人还一定要藐视人世间所有的约束且超越它)。
《罪与罚》读后感(四):伟人与虱子
一星期的时间终于啃完了这本近700页的大部头。私认为《罪与罚》这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对犯罪心理的描写。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时间跨度并不长,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主角等人细微的的心理变化,为一切关于人物行为的原因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使得整部小说从逻辑上非常的严密。
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聪明的人,他有着他自己独有的一套趋向于合理的犯罪动机。且他自己并不认为这是在犯罪,在他看来,人分两种,一种是平凡的人(虱子),一种是非凡的人(伟人)。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都是那些非凡的人,而平凡的人只是不停的在维稳,或者附庸或迫害那些非凡的人。他对于那些丑恶的社会现象颇有一种宁我负天下人,不得天下人负我的枭雄理论。认为那些伟大的人都不拘于小节,甚至为了最终伟大的胜利,而中间做过坏事也是无所谓的。只要是目的是好的,哪怕暂时做坏事也无所谓。但主角却从头到尾陷入自己那种自尊心和道德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小说中对调查者对罪犯的掌控力写的也十分精彩。警察局的调查者似乎并不担心这位罪犯会逃走,因为他们知道罪犯越是想极力掩盖这件事情,越会变着法儿的不停的给自己施压,向外界透露信息留下线索,最后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在各种各样的压力把他压垮后自投罗网。
除此之外,最让我感兴趣的当属那个地主:斯维德里盖洛夫。这是一个对掌控他人能力过于自负的人,这个人正好和主角等人相反,最令他自己引以为傲的是他对人性的掌控,掌控给他带来的快感远远胜过金钱和肉体,个人认为这是lsp的最高境界。
故事的结局算是陀氏文学中比较少见的好结局,可现实中大概率找不到索尼娅那种完美的人来融化人心中恶寒的坚冰。
《罪与罚》读后感(五):前半部爽文,后半部论道
这本书我是花了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读完的,读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中间沉迷在最后生还者1,2中不能自拔,当然中间还打了一阵王者荣耀(最近已经弃坑改完英雄联盟手游了)。前半本书我读完就花了一天的时间,这真不夸张,这本书前几章开始就是高潮了,主角上来先杀个老太太和她妹妹祭了个天,我读到这的时候当时就惊了,卧槽,名著读着跟爽文似的,关键作者描绘的主角那种,生病期间自己的狂热状态,与杀完人之后的不真实都描写的非常好,我在读的时候甚至自己也觉得晕晕乎乎仿佛陷入了狂热(杀人那段我读了两遍,尤其是主角怎么从嗓音干涩到下定决心,迷迷糊糊动手最后到差点被人发现的紧张,描写的淋漓尽致,看出了我一身冷汗),于是我一口气毫不犹豫的读了一半。读完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会是名著呢?不会主角杀完人最后获得成功了吧?那这种不就变成传输错误的价值观了吗,而且我想,作为一本名著,你也不能让主角到处杀人啊,所以当时我就有了一点疑虑,那就是之后的故事可能读起来不会像一开始那么爽快了,于是我读书的速度也相应的变慢了。主角与警长周旋的那些情节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主角名字有点绕口,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好像叫什么提什么夫,我把手边的书拿出来,刚要翻开突然想起来了,叫拉斯柯尔尼科夫,他那些理论可能也代表着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想法,因为作者写书肯定是要传输自己的价值观与情感的,注释上也写了好多情节都是作者的自身经历,包括最后坐牢什么的,我记得听小强说书的时候说过,不带有自己情感与价值观的作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另一个是施耐庵(水浒传),目前在读水浒传。而到了后半部分,爽文的情节开始没有了,很多都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自己的想法,与探长的想法,写的入木三分,我觉得作者把二十出头,有盲目的自我崇拜与中二病的人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拉斯柯尔尼科夫有时候似乎不认为感情是很重要的东西,有时候又觉得感情很重要,他善良(给索尼娅家送了自己仅有的25块钱)但是又自私(对妹妹以及对母亲,都抱有一种莫名的冷淡),他觉得自己比谁都厉害,但是也在不短的否定自己,同时创造出了胜者为王的理论,但是自己最后又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胜者,因为他过不去杀了人这个坎,所以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一个多样的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空洞的作者笔下的角色,这是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我现在觉得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剧情略显单薄,开头直接高潮,然后情节急转直下,这种套路跟我看过的很多欧美侦探小说很类似,比如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看完我只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以及再见,吾爱,还有八百万种死法,我是真的不喜欢这类所谓的硬汉派小说,全篇好像侦探们都在凹造型,案子自己就破完了主动放在了侦探们的桌子上,跟现实生活一点都不贴边。所以罪与罚我开始以为是一篇大起大落的小说,最后发人深省,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按常理出牌,根本没有起,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就是,落落落落落,及至结尾才有一点点好转,就是他与索尼娅相爱并在一起了,中间的有的理论我听的不甚明白,但是那个胜者为王的理论,我觉得还蛮对的,胜利的人书写历史,我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叫,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核心思想可能就是这个吧,但那毕竟是在乱世才有用,在像拉斯柯尔尼科夫与你我的世界,想杀一个人并将其积蓄作为我们起身的资本,一般人的心理素质还没好到那种程度,可能法律没找到你,但是你自己就已经将你自己逼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