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俄罗斯套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俄罗斯套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2-10 00: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俄罗斯套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俄罗斯套娃》是一本由三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套娃》读后感(一):后记:谢谢你们来看这场表演

  写这个标题时,我设想了一位小丑。四十年来,他每天都戴一副红白假面表演。他害怕失误,害怕被窥探,害怕某个邻居突然认出他说“啊,竟然是你呀”——幸好这些终究都未发生。在他从业的每一天,当演出结束时,他都认真鞠躬,心中默念:谢谢你们来看这场表演。他真挚地感谢观众,而这真挚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自己的宽慰。他试图靠感谢来抵消观众的好意,一种关系始终维持着平衡,也就是说,他们互不亏欠。到他退休这一天,自然,他完全厌倦了这种感谢仪式。他的做法是,大声将这句话喊出来,歇斯底里地,为了破坏他辛勤维护过的一切以及因此承受的孤独。

  “谢谢你们来看这场表演——”

  我没想为这位小丑套上任何象征服饰。他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这都与我无关。但他的台词,是我此刻想对读到这里的人说的。同样,带着对精美、意义、安全、逃避、快乐(维度真是五花八门)的厌倦。

  这些小说多写于2015至2017年间,最早一篇《悲伤岛屿》写于2014年,其中便开始有一种笨拙、恐惧重重地向某种东西靠近的姿态。

  小说集最初想叫《黑洞与十二故事》。“十二故事”发生在相应的十二个月,互无关联;如今把七月放在第一篇,原因也相当任性,因为七月怀藏着我的生日。“黑洞”则也是字面意思。爱丽丝.门罗在《亚孟森》里写一个男人反悔婚约后,开车将女孩送往回多伦多的火车站,女孩的感受是“每一次拐弯都像从我剩下的人生中剪去一块”。女孩想必还年轻,久而久之,人们便会对心中的黑洞无动于衷——当然,那也是一种安全法则。

  在2013年出版《离魂记》时,我仿佛表现得像一个并不坚定的写作者。我自诩懒散(那也是真的),是唯恐对写作抱有期待会拔苗助长,“期待”是毁灭平等的利器。而一旦与写作的关系不再平等,那就会失去“真实”。没错,在此我想讲讲自己写作的原因:我希望通过它抵达“真实”。所谓真实究竟是何物,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被凝视才能慢慢呈现出一种轮廓。并且因为我们的无能,它将永远在相对概念的范畴内。假如有一天你以为自己确切捕捉到它,那么恭喜你又为盲人摸象提供了一个例证。非要归纳一个通用的法则,那暂时可以说的是:沉下去,继续观看,不要轻易下结论。很多年来,为了不影响被观测的事物,我尽可能以温和、弱势、隐形的形态来观察它们,我甚至通过控制意识消除了自己的表达欲,在此也感谢写作稍微容纳了一些反噬的力量。

  最后,祝大家都有好运气。

  2021.7.24

  台风将临的时刻

  《俄罗斯套娃》读后感(二):未来已定

  这是三三的第二本小说集。读完后,我折服于那些细腻绵密得令人感到芒刺在背的叙述和对一个凝滞的现实与无法挣脱的庸碌日常的静默观察。人们往往用固定搭配来描述日常之事,但是三三却不断地击毁着它们,在那些出其不意的词语中散发着奇特的色彩,这是人生被重新观察的印记。因为有着自我的观察方式,三三的这些作品都显得格外成熟。尽管有一些别人的影子,但读来依然让人沉迷。

  在这些小说中,我读到的并不是被加缪所定义过又被人们用来安慰自己的西西弗斯精神。如果说三三在小说里给出了一些类似生活真相的东西,并且这些发现足够准确,那么就无需西西弗斯来站台。三三所发现的东西其实就是“俄罗斯套娃”,她用俄罗斯套娃象征着生活。这样的生活仿佛是静态的景象,而非西西弗斯那般动态的劳作。

  在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俄罗斯套娃》中,三三赋予了这个玩具关于生活的沉重含义:“从大到小,所有套娃都长得一样,这意味着我们本质上也不会有长进——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痛苦将无尽地循环。”这句话从一个研究黎曼函数的数学家嘴里说出来,而他长期的研究最终向他展示了一个更沉重的真相:“人的命运本来就由数据组成”。一个人的一生是预定的,也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

  看见而不是预知命运,这是一种奇妙的能力,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能力。可如果我们真的看见命运,会是一件幸事吗?会和从前不一样吗?

  这样的能力令人想起了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在一种外星语中,语言有着奇特的对命运的展现功能,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便看见着命运。不同的是,三三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和命运的悲观,而非肯定。不过这种悲观却使得小说拥有了一种超脱的、空灵的、轻盈的结局与质地。

  在《俄罗斯套娃》这篇小说中,那位数学家最终在精神病医院消失了。或者说,他依然存在,但对我们隐身。仿佛命运对我们收起了它的面目,它只对那些敏锐的灵魂偶尔展现。同样的,在另一篇叫做《补天》的打通现实与神话的小说中,那位坚信自己是女娲选中重新去补天的叫做一藏的网友,最终消失在了星空之中,尽管在他的叙述中是如此:“换句话说,我比你们先看见未来”。而此时地上的“我”,坚信了那个坚固的现实,选择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或者说自认为是这样的人,“未来对我而言失去了美妙的形态”。

  未来依然存在,然而它不再展现自己。因为我们不愿意看见它。在这些小说中,家庭是很重要的存在。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成员彼此互相折磨,甚至发展出一种受虐倾向的表演。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如何磨损了随机,回应着一个必然的呼应。

  未来已定,是这些小说中许多角色共同的感受。或许也会是读者的感受。这种感受攀附在那些日常事物之上,痕迹是如此之深,无不强烈地提醒着你肉身对现实的无奈。这些感受也同时攀附在那些将唤醒未来记忆的事情上,但却只有在未来时日你大脑中关于遥远现实的通路才会打开。三三所揭开的套娃,正是这样的一条通路。

  《俄罗斯套娃》读后感(三):《俄罗斯套娃》——当我们看透生活的真实,又该如何面对?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有鲜花,有欢笑,也有眼泪和孤独,生活有时如同梦幻般美好,有时又真实得让人不得不直面所有的苦痛,而当我们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我们该符合面对生活呢? 《俄罗斯套娃》是90后实力作家三三的蜕变之作,这本书由十二个短篇小说组成,这十二个由月份做导引的故事,讲述了十二次生活中国的沉潜,也是作者对于生活进行的十二探问。这探寻直指生活的本质,这探问直指我们的内心,我们会在这些故事中看到人生的百态,也会在这些故事中与内心的自己展开一次直击心灵的对话。

  十二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故事,她们是晚年与旧爱重逢,却仍与丈夫妹妹在情感上撕扯的女子;他们是收到补天者发出的求助信却无法信任的怀疑者;他们是身份成谜的研究黎曼函数的男子;她们是把金鱼当做珍贵宝物,却又被生活逼迫着将金鱼倒入油锅的女孩;他们是找回自我,离开不忠贞丈夫的女子;她们是因为父亲意外身亡,与母亲隔阂半生的女孩……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曲折的剧情,也许我们也会在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挣扎,那些痛苦,也许我们都曾经经历过。

  作者在《俄罗斯套娃》中对套娃就两种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一种是就像受伤的我们,每次受伤都要和过去的自己剥离,变成一个和以前相同又不同的自己;一种是每一个套娃,都是我们自己,痛苦将无尽的循环。那么,当我们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对俄罗斯套娃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也许与我们的经历有关,也许与我们的成长有关,因为,这也是我们对于人生的参悟啊。也许当我们参透了这复杂却又真实的人生,也能找到我们生活的方向。

  这十二个故事也许并不那么美好,是的,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受伤的灵魂,一个个在沉浮于往事、挣扎于现实的灵魂,而每个故事尽管有阴郁的那一面,但从未放弃给予期望,就像书封所说,这本书是“致每一个从深水中上岸的人”,是的,哪怕生活是无边的海,哪怕我们总是在这海中浮浮沉沉,但我们总能努力伸手触碰到岸边,找到新的自我。

  生活总是无法完满,每一个受伤人的都遭遇了生活的磨难,这伤痛也许是时间都无法抚慰的,但生命终将在某一个时刻,给予每个人一次机会,让她能够与过去重逢,让她重新审视自己,让她能够与那个在苦痛中挣扎的自己和解,而这,也许就是生活最美好的地方吧。 这一刻,当我们看透生活的真实,当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残忍与温柔,我们是否就会懂得应该怎么去面对生活?

  《俄罗斯套娃》读后感(四):三三的情书

  三三的情书

  来源:《西湖》 | 2019年03月26日08:57

  在我一直觉得茫然又灰暗的少年时代,身边总是穿梭着一些生机勃勃的小伙伴。他们去陌生城市实习,必须住在吵闹和繁华的市中心,保持每年几次的出国行习惯,追随潮牌当季新品,又或者谈论着我不知道的冷门外国作家、艺术家、小众独立音乐,让我这个当时从来不逛街也无法对旅行感兴趣的人,常常对他们所谈论之物一脸懵。好在自己特有的迟钝和超长反射弧,让我即使对毫无了解之物,也并不表现出窘迫,只是时而呆滞时而好奇地望着大家,让我并没有被他们拒之门外,反而有机会和这些小伙伴成为朋友。

  三三呢,她既知道我的这些小伙伴们知道的一切,却又十分守拙地保持沉默。她看起来是善解人意的软体动物,实则是内心暗藏宇宙的“傲娇”萝莉。她不像那些喜欢源源不断展示自己所知一切的年轻女孩,也不对我这种总是莫名其妙不按常理出牌之人常常的出神与茫然表现出一丝急躁。她更像那个明明知道一切的人,安静地聆听每一个伙伴的意见,然后在或冷静或欢脱的饭局中,给出一些自己客观的想法,又或者根本不发一语,只是听完大家的喋喋不休。在很多人都学不会闭嘴之前,三三最先学会了沉默。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喜欢跟三三做朋友、信任她的原因。

  然而,在这份成熟抵达三三内心的小小宇宙时,她的少女心并未远离她。她娇小的身躯总是保持着端正的坐姿,在某些伙伴情绪的灰色瞬间,给出三三特有的卖萌式安慰。三三也时时在微博和朋友圈写一些脑筋急转弯般的段子,写她暗地里被我们戏称为“撩妹指南”的美丽情书,让我觉得她应该去“开放麦”,并取一个诸如“法律界最会写小说的女辩手”或“比我妖艳的没我可爱,比我可爱的没我妖艳”之类的slogan,成为综艺界新生代小S。当然,这是玩笑了。

  实际上,2009年我刚认识三三时,她是我心中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女。她很早就开始写诗,诗风华丽又有层次,细节绵密且言之有物,思考角度新奇。她高中时代写下的短篇小说《章鱼公园》,刚在上海作协创办的“新创作网”上贴出时,我觉得简直惊艳,直到现在也常常会说《章鱼公园》是当时那些文章里最具才气的作品。也因为有了对三三早期作品的印象,我们第一次在上海见面时,我对她莫名信任。尽管很多细节都已经淡忘,我仍记得她穿着高跟鞋(也许没穿)半低着头从上海作协某间办公室的东头走到西头,说起自己将要读的大学。那一幕,在或远或近地看着她成长为更成熟的青年女性时,反复在我心底出现。我总觉得,三三是很早对自己人生有判断的人,所以她即使在比较莽撞的精神时刻,也不会冲动地让自己置身并不合适的情境。这份对自我无比珍贵的审视,于我,是写作和生活都遇到巨大问题之后,才开始展开的自我教育。于三三,则在成长初期,就缓缓灌入她的言行。也因此,在同龄人中,我一直都十分关注三三的写作。尽管我更多是因为其人,而并非因为写作将三三引为朋友,但同样也因此,在才华之外,对三三总是格外留意些。我觉得自己很早就认出了三三的天分与才华,一直关注着她,关注她的作品,关注她如何使用自己可以称得上得天独厚的感知力。

  很高兴的是,虽然三三低调,老说自己写得不多,多次坦言——她能一直坚持写作,源于一些前辈对她的不断鼓励,她不愿意让那些鼓励自己的人失望。但如果是一个真的不愿意把心思花在写作上的人,又怎么可能像三三这样写了十年?大学毕业前后,三三交出了《离魂记》这部古灵精怪的小说集,既总结了她的青春期写作,又在小说结构、故事世界观、人物精神质地等方面,露出她的野心。近两年,她又在《花城》、《西湖》等很多杂志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在写这篇印象记前,她发给我她近期的三篇小说——《恶有恶报》、《补天》、《凤凰于飞》。三个小说,《恶有恶报》最复杂,《补天》最空灵,《凤凰于飞》让人降落到密密匝匝的日常生活。我的惊喜是,抛开那些成熟华丽的笔调,依然能在三三的小说中看到她少年时代的影子。那丝善意,却又冷眼旁观的色彩;那丝感动,却坚决不变的决绝——不论是她每隔一段时间的出国游,又或者在我不知道的那些时间,她也曾带着另一些朋友一起穿过另一些河流。

  相比擅长比喻的三三,我或许只能粗糙地说——正是对她写进小说中的暗淡生活信任而了解,三三才一次次想要暂时离开她身处的上海,在朋友圈留下土耳其或者塞尔维亚的足迹,留下她涉水而过时拎着相机的身影……正是她有这样的心怀,她笔下才有像《补天》中的一藏那样只身上天之人。在日常生活缝隙中,有人看见人间璀璨,有人则希望从中看见银河。三三是后者,而我期待她的银河直达宇宙,不只是逃离的方式,更不会是坠回泥泞的河。也许聪慧如三三,人生与写作最大的难题,早已不是如何书写,而是究竟向谁诉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