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绿配的大花布,怎么就成了东北特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红绿配的大花布,怎么就成了东北特产?

2021-12-18 14:57:55 作者:蜻蜓写作 来源:蜻蜓写作 阅读:载入中…

红绿配的大花布,怎么就成了东北特产?

  你对东北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刻板印象呢?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问。一位网友说,他是东北人,但从小到大,他都没有在自己和朋友家中见过大花布,实在不明白“东北大花布”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东北,只在网上道听途说的南方人,我看到这个提问也是一脸懵:嗯!?难道大花布不是东北特产吗?

  大花布跟东北之间的渊源连东北人都不知道。很多人却认为,东北和大花布天生就该绑在一块儿。

  有意思,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东北盛产大花布”这一刻板印象的呢……

  图片

  关于大花布的“前世今生”,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认为,这大花布最初是从苏联进口过来,而后,经由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设计,才有了我们如今见到的那些印满牡丹、龙凤、鸳鸯的花布样式。

  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中国风大花布的产生,和苏联花布引入中国,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

  图片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服装品味和穿衣习惯。在城市,男人会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女人则穿旗袍;在农村,人们会穿对襟的短衣和长裤。

  但很快,因着建国初期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崇尚朴实,以劳动为荣,把旗袍和西装看作资产阶级做派。于是,中山装、列宁装越发流行起来。

  为了彰显朴素艰苦的社会风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段时期,国人都穿以蓝、绿、灰三色为主色调的干部服。

  图片

  这么做的确顺应了“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的潮流,却不可避免地,让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显得单调而乏味。

  据说,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就指出了当时的服装问题:这些款式统一、色彩暗沉的衣服,没办法体现出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的风采啊!他认为,人们应该穿花衣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正好,彼时苏联的花布产量过剩。一方面出于外交需要,另一方面为了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国家就从苏联进口了大批量花布,并且号召人们穿花衣。

  干部们带头发动群众购买,甚至提出“爱国就穿花布”的口号。渐渐地,大家都开始积极响应,买来花布做衣服、裤子、裙子……

  图片

  人们争相购买苏联花布时,国内的纺织从业者们也没有闲着。

  1952年,上海华东纺管局就发动设计师们下乡调研群众们的图案喜好,设计出切合人民生活需要的花纹图样。

  调研回来后,设计团队推出了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等符合中国人民喜好的花布图案。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百鸟朝凤。

  此后,设计团队又陆续推出孔雀团花、红牡丹、牡丹凤凰等图样,这其中,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东北大花布”图样的,正是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

  图片

  以现今的审美去看当时的那些图案设计,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土气”。成片的大红大绿,成堆的图案铺排,显得非常艳俗。

  但其实,这并不是图案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当时的印染技术尚有太多局限。

  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的印染厂大多采用防拔染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块布先完全染成某一种颜色,再通过印花机把还原染料印制在布匹上,以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图案样式。

  这种技术能染印的色彩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类花布往往有大面积的红色、绿色或蓝色,上面点缀着红、白、黄、蓝、绿等颜色的图样。

  印染技术不够先进,也就决定了成品的色彩不会太时尚。

  不过,这并不影响大红大绿的花布成为当时走进家家户户的热销品。

  图片

  红绿花布在大陆各地流行的时候,台湾正好也引进了自动滚筒染印机,盛产着类似的花布。

  台湾作家吴清桂在《台湾花布》一书中说:

  “「红花仔布」就像春天的花蕊,曾绽放美丽的光芒,深植于台湾人心中……这个五、六十年来和台湾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花布,就是台湾的在地文化,就是台湾的精神,是台湾人共同拥有的美丽情感与记忆,所以我们将这些阿嬷花布称为「台湾花布」。”

  由上可见,当时的花布文化并非诞生于东北,也并非只流行于东北。

  那为何如今,我们看到此类的花布制品,就会想到东北,认为这是东北的特产呢?

  这大概要归功于活跃在荧幕上的东北演员们。

  图片

  首先是春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春晚日渐深入人心。大年三十,跟家人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小品、赏歌舞,已然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渐渐地,不知怎么,春晚的小品节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东北演员。

  图片

  东北的文艺表演中通常会选择对比鲜明的红绿色物品作为道具,譬如二人转演员的衣服、手绢等,往往很有视觉冲击性。

  同样,春晚舞台上,为了塑造更有东北味的、更加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演员们把东北话和乡村的红绿花袄也都搬到节目里来。

  图片

  图片

  其次是电视剧。例如,在《乡村爱情》等讲述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中,故事发生在东北地区,演员讲东北话、穿花布衣服,让花布和东北有了更深层的关联。

  她们身上穿的花布衣服可能别处的乡村妇女也都在穿,但是经演员塑造后,穿着花衣服、操着一口东北话的人物形象愈加鲜明。观众也就在无意识间逐渐把东北乡村和大花布联想在了一起。

  从此,大花布有了归属——“东北大花布”。

  图片

  图片

  或许在生活中,现在的东北人几乎已经不穿花布衣裳了,可在舞台上、影视剧里,我们看到东北人身上穿着的,还是早已退出时尚舞台的花布衣服。

  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人们把文艺作品中的元素当成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也无可厚非。

  图片

  大花布过去如何在全国风靡,我们无从见识。当我们认识它时,它已经被冠上了又土又艳的标签。

  不过,时尚是一种轮回。以前流行过的大花布,虽然曾遭嫌弃,但如今又开始在时尚圈里火热起来。

  2015年,82岁的王德顺老爷子穿着大花布棉裤,走上国际T台。随后,女明星张馨予也把大花布礼服穿上了戛纳红毯。这之后,许多品牌纷纷效仿,融合大花布元素推出自家产品。

  看过这些印有大红大绿花纹图案的品牌单品,再细看大花布上的各种元素,好像也不那么土气了,反倒多了一丝时尚的味道。

  实在令人禁不住感慨:啧!潮流的力量,真是强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