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机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2022-01-02 0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动机心理学》是一本由[美]爱德华·伯克利(Edward Burkley)[美]梅利莎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一):要是……就……

  要是……就……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1-12-25 12:54

  你的年终总结做完了吗?有没有后悔自己哪些事情该做,而没有做?或者做了哪些错误的事情?

  当翻看自己的年初计划目标时,我感到有些汗颜,我发现自己有很多原来规划很好,而且感觉应该能完成的事情,最后都不了了之。

  这时常常感慨:要是我再努力一些就好了,要是我把A事情做了就更好了,要是我早点放弃B就不会……。

  你会有类似的感慨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慨?在目标定的好,就能实现?中,我们分享了卢比孔模型。

  从中我们会发现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三个方面:目标设定、目标的规划、规划的执行。通俗的讲,就是三个问题:

  是否选定了合适的目标?是否为目标的实现规划合理的路径?是否按照规划的路径执行,并进行动态的调整?

  在2021年,你今年的目标都实现了吗?,我们介绍了如何更好设定目标,在目标定的好,就能实现?,我们分享了目标路径的规划,在本文中,我们继续分享,在目标规划中可能出现的三种错误:规划谬误,感知专业性以及损失规避。

  1 规划谬误

  在工作中,你是否做到了每次交付都能按时完成?如果能做到,说明你很靠谱,但你是否是在自己预期的时间内完成的呢?比如写一份汇报材料,你原计划是2小时完成,但实际上用了1天的时间;组织一个会议,原计划15分钟讨论完,实际用了1个小时,原计划每周阅读一本书,但实际上用了1个月才读完。

  你会责备自己拖延,或者效率不高,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有可能,我们在规划的时候,陷入了“规划谬误”,也就是我们低估了完成任务需要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一个研究,让一群在撰写论文的本科生估计自己完成论文的时间,最后把估计的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对比,只有30%的人在预计的时间完成了任务。你可能想到了,学生是不是把过程想的太顺利,但即使迫使他们考虑最坏的情况,最后也只有49%的人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

  这说明,我们的确很容易陷入规划谬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动机心理学》给出了一个研究结果:

  当询问那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人,让他们分析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人们更愿意将其归结为“外部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比如,天气不好,上游协作伙伴的延期等。

  而当让这人分析,为什么别人没有完成认为的原因时,他们常常会将其归结为“内部的”和“稳定的”因素,比如,小明做事总是这样,做事情总是拖拉。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但正如俗话讲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下次在找解决方案或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用第三视角来做计划,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比如你不是在给自己做明天的计划,而是在帮你的朋友做计划,而且要预期它能完成,没准能降低规划的谬误。

  2 感知专业性

  今年计划完成方面,我觉得进度最不好的就是在专业上(声音)的积累,而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的原因是感觉自己已经很专业了,而这种感觉和实际很可能是有偏差的。而这种自认为已经很专业了的错觉,会让自己降低对这个方面方面的投入。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来自于一个名人,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有一年他组织一帮人编写一部关于判断和决策的高中教材,他让大家预估能多久完成,大家都认为是3年内,而他们了解到这种事情通常的时间是7~8年,而且有40%的团队会放弃。他们小组的人不屑一顾,认为我们肯定不一样,最后他们用了8年才完成。

  这里不是说卡尼曼不专业,而是往往专业的人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专业性,从而导致规划时的不合理,甚至是封闭。

  而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开放的头脑,认识到无论自己是否是专家,都要认识到自己有进步的空间,要利用每个机会,学习改善规划的新信息。

  3 损失规避

  相比你对这个谬误比较熟悉,就是我们人类给损失带来的影响赋予了更高的权重,比如你丢1000元的痛苦程度,比得到1000元的喜悦程度要高,而一件坏事对你情绪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一件好事对你情绪的影响程度。

  这在进化上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让我们的祖先存活的概率更高,因为对潜在威胁(损失)不敏感的祖先已经被吃掉了。但是,这放在现代社会,可能需要修正了。我们有时是过于怕疼或害怕承受一定的风险,而放弃了一些更好的机会。

  我碰到过一些朋友,很有才华,但在原单位觉得发展不是很好,如果能出来,肯定能有所成,但是担心离开体制,以后失业怎么办?换一份工作,以后发展不好怎么办?这些担心,让自己错过了很好的机会。

  而这种错误,放在目标规划上,就是不敢去追求一些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收益更大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和一些朋友玩的一个叫”现金流“的游戏,这是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你会发现,最后的”人生赢家“(实现全部6个目标),有些共性,就是敢于在关键时刻,承受一定的损失风险进行投资,比如合伙买房、创业、投资某个公司等。

  这对我们制定规划的启发就是,有时要有所得,就要愿意有所失,比如主动放弃一些机会和短暂的收益,而不是什么都想要。

  总结

  在进行目标规划时,我们容易犯3个典型的错误:规划谬误、感知专业性和损失规避。通过旁观者视角、保持谦虚和开放,以及“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能降低这三个错误。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二):2021年,你今年的目标都实现了吗?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1-12-11 21:22

  现在年底,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回顾过去一年的表现,并为未来一年做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目标,因为有了目标,我们就比较容易判断自己过去一年自己的完成情况,而通过设立一年的目标,也能够帮助我们去构想新的一年,可预期的成就。

  现在看看你过去的目标,你实现了多少?反思我自己,有相当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为什么我们设定的目标常常很难实现?是因为意志力不够?是因为自己太懒?还是因为环境变化太快?

  以前我一直把没有实现目标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但最近阅读《动机心理学》,发现很有可能问题出在目标设定上,因为有些目标注定很难达成。

  所以,本文分享一下关于目标设定,我的最新理解,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什么是目标?为什么目标很重要?如何更好设定目标?

  1 什么是目标?

  你是怎么理解“目标”的?

  百度百科中对它的定义是:

  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

  在英文世界,我找了三个和它对应的词汇:objective,goal和 target,我开始不太理解这三者的区别,后来简单查了一个下, 找到目前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

  Objective: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我想保持健康的身体;

  Goal:比Objective要更加具体一点,比如“登上珠穆朗玛峰”;

  Target:比Goal更加具体,常常能够衡量我们达成的程度。

  现在比较流行的“OKR”中的O就是Objective,为什么是这个?因为OKR是针对易变时代的,而易变时代,很多时候只知道一个大方向,所以用objective;

  Goal和Target虽然都是可衡量的,但前者通常就是两个状态,达成或没达成,而target是更加精确的指标,比如今年跑步500公里,如果完成了1000公里,那就是达成了200%,而如果完成了250公里,那就是达成了50%。

  2 为什么我们需要目标?

  虽然我们都在设定目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设定目标呢?好像不设立目标,我们也能够度过一生。在《动机心理学》当中给出了两个解释:

  一方面,设定目标能够提高我们的效能和业绩,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设定了的目标,能让我们注意力更加的聚焦,能够让资源更加的聚焦;

  另一方面,目标能让我们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而且研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你设定了目标,无论这个目标之后是否实现,你都会享受到目标给你带来的幸福感,特别是当在达成目标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的时候,这种幸福程度甚至比达成目标还要开心。

  所以,无论是从业绩,还是个人健康和幸福上,目标都对我们都有极大的帮助。

  3 如何设定目标?

  提到目标设定,你可能很容易想到SMART原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那么除了这个原则之外,结合《动机心理学》当中的内容,我觉得如下几点也很有启发:

  3.1 建立自己的目标系统

  什么是自己的目标系统?下面的这种图很好展示了这点,我们每个人其实有很多的目标,工作的、生活的、长期的、短期的,我可以把这些目标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结构体系。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①逻辑性:你能看到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比如高阶目标是如何被低阶目标支撑的,低阶目标又是如何被不同方式实现的;

  ②等效性: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我们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而且有研究表明,当我们能用多种方式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更有可能去实现这个目标;

  ③多效性:一些活动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石二鸟”,以我为例,我每周都写一篇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思考能力,而且还能因此建立个人品牌。

  3.2 期望-价值

  什么导致你常常不愿采取行动,实现设定的目标?常常有两类:一个是觉得自己很难达成的,于是干脆放弃;一类是觉得这个目标没有价值了,实现了也觉得对自己没用。

  这就是期望-价值理论的一个发现,该理论认为:

  行为=期望✖️价值

  所谓期望,就是我们预期自己有多大的概率能够完成某一个事情,比如,我对跑20公里的期望很高,但是对爬上珠穆朗玛峰的期望很低。

  价值就是你认为这个事值不值,注意这两者是相乘的,任何一个为零,我们都不会采取行动,所以,我们要设定那些更能提高我们行动概率的目标。

  3.3 具体化

  这个和SMART原则当中S和M是相似的,也就是要设定具体而明确可量化的目标,比如设定每周写2000字文章,就比“我要提高写作”能力这样的目标好。

  3.4 目标分解

  我们很难一口吃个胖子,年度的长远目标,我们需要转为月度或周的近期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期的目标,更容易具体化,我们也可以把“保持健康”这样的目标,分解为每周运动5次(跑步3公里或打羽毛球),以及每天睡眠8小时,这个分解的过程,可以参考前面提到的目标系统提供的框架。

  3.5 心理对照

  在如果只有梦想,现实注定骨感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介绍了WOOP思维,也就是我们在构想梦想和目标时,既要想象美好未来,也要考虑现实障碍,并制定解决障碍的计划。在《动机心理学》中也提到了这种方式,因为它认为这种方式能提升我们对目标的承诺,也就是坚持实现目标的意愿。

  书中提到一个研究,让一堆小朋友完成两周记住15个单词的任务,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表现好,就能得到一袋糖果。试验让所有小朋友写下自己表现好,获得奖励的场景(沉溺于未来);第二次,让其中一半小朋友写下自己表现好,获得奖励的场景(再次沉溺于未来),而另外一组则要写下会影响其表现的可能性(沉溺于现实,形成心理对照)。

  结果显示,只“沉溺于未来”的小朋友,表现要差35%,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可以考虑设定美好目标同时,考虑可能碰到的障碍,最好能对此制定计划,并想象自己执行计划,达成目标的过程。

  总结

  我们没有达成目标,有时不是我们毅力不够,很可能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设定好目标,本文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和你分享了如何更好设定目标。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三):目标定的好,就能实现?

  原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2021-12-18 14:33

  在2021年,你今年的目标都实现了吗?中我们聊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年底常常没有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标设定的不合理。但目标设定的好,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实现呢?显然不是,你很容想到,目标实现需要行动。

  所以,行动力强的人,设定目标后,就直接开干,这样的确比只定目标不执行好,但我们常常半途而废,我自己就有这种情况,回看年初设定的目标,有好几项都没有完成。

  而我自己的目标设定也符合常见的SMART原则,为什么还是没完成呢?

  《动机心理学》给了我一些启发,其中介绍了一个卢比孔模型(Rubicon Model),这个模型将我们目标设定到实现分成四个步骤:

  决策前阶段:选择和设定目标;

  行动前阶段:规划目标实现的过程和路径;

  行动阶段:按照计划,采取行动。

  行动后阶段:复盘和评估,确认实现情况和价值。

  所以,如果要更好实现目标,不仅要设定好的目标,还需要进行行动规划,然后才是行动,而如果直接跳过第二步,也比较容易导致目标不能按达成,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至少它让我想起了我们比较熟悉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再行动),而在这个循环中,没有提到目标,我理解目标是已经设定好,或者已经由别人制定了,它更加强调的是目标如何实现,所以,我们会发现它的第一步是计划,而这个计划其实就是我们进行目标达成规划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计划|变化这么快,还需要计划?我分享了如何做计划1个原理、2个原则和3种能力,更加偏技术性,而《动机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一个抓手——执行意向。

  1 心理模拟

  在分享执行意向之前,先介绍一个我们人类特有而重要的能力——心理模拟(mental simulations)。什么是心理模拟?说的高端点,就是“想象不存在或未发生的事情”,说的庸俗点,就是“YY”。这个如果结合到我们目标实现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结果模拟:想象最终的结果,比如想象自己拥有了一部高端的电动汽车,它是什么颜色,加速动力如何等;

  过程模拟:想象实现预期结果的全部过程,比如想象自己是如何积累到足够的财富,然后购买到前面提到的高端电动汽车;

  如果你看过一些成功学的书,经典如《秘密》和《思考致富》,对第一种应该不陌生,书中告诉你要如何想象想要的结果,越具体生动越好,这样你就可以把它们“吸引”过来,这个方式听上去有效,但心理学试验验证,如果纯粹想象结果,不仅无效,甚至有害。

  心理学家,找到了一群要参加期中考试的学生,随机将他们分为三组:

  第1组被指示使用结果模拟,也就是想象自己拿到老师发回的问卷,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A,感到非常高兴;

  第2组被指示使用过程模拟,也就是想象自己在图书馆中阅读和复习课程笔记,并且在考试前一天晚上不去参加派对,保证充足的睡眠;

  第3组不做任何指示,是对照组。

  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那一组成绩是最差的,而模拟过程的那一组成绩最好。

  为什么会这样?书中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方面,因为我们想象了具体的过程,所以在目标执行的过程当中焦虑程度更低;另一方面,当有干扰出现时,因为提前有预想,所以能更好处理。

  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头脑有时无法区分想象已完成还是真实已完成,当我们只想象结果时,大脑原有的实现目标的张力就消失了,从而降低了行动的动机,进而降低了投入,从而影响结果,在上面的试验也显示,想象过程的那一组投入的时间在三组中也是最多的。

  所以,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是“双模拟”,也就是在如果只有梦想,现实注定骨感中提到的WOOP思维。

  2 执行意图

  2.1 如果……就……

  为什么前面介绍心理模拟?因为它是另外一个重要工具的基础,这个工具就是“执行意向”,或者叫“执行意图”。

  听上去很高级,其实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就……”,比如:

  “如果到了周六晚上,我就让自己看一部电影”

  “如果到了书桌前,我就放下手机专心看书”

  “如果到了周末,我就发布一篇文章”

  ……

  这种语句,就像给自己的行动编程了意向,通过这样的编程,我们就更能为目标采取行动,因为有时不是我们不想行动,而是我们忘了行动,执行意图其实就是通过心理模拟技术,在给未来的自己预装了一段程序。

  这个方法让我受益最深的就是每天运动,即使我们现在搬到了新的办公地点,不像以前可以直接跑步回家,但是我仍然在每天跑步,因为只要一下班,我就会换上运动鞋,坐上班车,等班车挺靠好,我一下车就可以直接开始跑步。

  这里用到的就是执行意图:

  “如果下班回家,我就换上运动鞋,……,如果下了班车,我就跑步。”

  而执行意图在目标达成规划的应用可以分成两步:

  第1步,确定某个促进目标实现的行为反应;

  第2步,将其与某个情境暗示联系起来,以启动该反应。

  2.2 硬币的反面

  执行意图,听上去很不错,它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执行力,但硬币都有两面,执行意图如果使用过度,也会有代价。最典型的有两种:

  ①忽视其它方案

  以我为例,虽然我保持了每天跑步的习惯,但容易让自己忽视其它的运动方式,比如前两天有个同事提到下班后打了一次球,下次可以约我,我才意识到,我可能错过了一些其它的运动方式,而这些方式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同事感情。

  ②错误计划识别晚

  有时候,制定了一个计划,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计划可能不适应情况,或者计划本身就错了,但是如果执行意图太强,对计划的错误性识别就会变差。书中举了一个穿越迷宫的例子,迷宫地上有些错误的绿色指示箭头,分了两组人穿越,告诉第1组人“要尽快的走出迷宫”,告诉第2组人“地上有捷径,如果遇到绿色箭头,就转弯”,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指示,结果显示第一组结果更好,第2组花了更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计划的错误。

  3 改善目标规划的要素

  为了降低执行意图的负面影响,我们有什么调整的方向吗?《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了改善目标规划的两个要素:灵活性和问责制。

  3.1 灵活性

  我们在做目标规划的时候,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目标的分解,你觉得是分解到月或者周这个颗粒度比较好,还是到“天”这个颗粒度更好?

  通常我们认为,越精确,越细致越好,而且不要有浪费,但实际上,排到天,先不论是否真能做到,以我自己的体验来看,最后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弹性而放弃。

  我曾参加过一个天天打卡的群,按照我的自律程度,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但实际操作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因为有几次的确因为忙,忘记了,但是群里要求每天必须打卡,中断了就清零了,所以,最后干脆放弃了。

  这就是缺乏灵活性导致的,因为环境总是在波动,特别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所以保持一定的弹性,反而更容易达成预期目标,比如不要求自己每天都必须运动,但可以要求每周运动5次就行。

  我个人现在使用的是年度计划加上周计划,因为周计划相对天计划更有弹性,而相对月计划,反馈更快,能及时调整。

  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弹性,也可以体现在我们解决方案的灵活性上,以我的工作(汽车噪声振动控制,NVH)为例,在开发车型前期,我们会设定一个整车级目标,比如匀速行驶噪声不超过52dB,而这个噪声是由多个要素导致的,所以我们会对其进行分解,到每个零部件,在开发阶段,我们会要求每个零部件都必须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我整车的目标,这种控制方式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但现实常常是,有些零部件就是做不到,无论是因为技术、还是成本或者供应商的配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种处理方式是,不接受,无论多高的代价,每个零件都必须做到,否则我们就不认;另一种方式是,综合来看,如果一个部件的确很难做到,或则代价很高,是不是可以进行平衡,只要能保证最终目标达成即可。

  显然,第二种方式更加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选择的实现路径就更丰富,当然要求也是很高的。

  3.2 问责制

  除了灵活性,另一个改善目标计划的要素是问责制,很好理解,就是有人要对目标负责,如果是你自己的目标,这个人就是你。但人都有惰性,为了提高问责性,你可以把目标告诉你的朋友,或者会督促你的人。或者把目标和实现计划都写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提高问责的有效手,比如现在流行的OKR,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每个人都要公布自己的目标和关键结果,因为这样不仅能共享信息,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相互监督,即使是一种软性的,逼近大部分人都不想食言。

  总结

  为了提高目标的实现概率,我们不仅需要设定好的目标,也需要在目标执行前进行规划,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执行意图”。

  《动机心理学》读后感(四):关于 "动机" 的心理学 Knowledge list

  写书评之前, 不得不再再说一遍系统读书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书籍我也断断续续看过好多本 , 很多道理觉得自己都懂, 事实也的确如此 . 但是很多名词 , 还有名词之间串联之后那种前后逻辑的严谨和简洁 , 无疑能将我松散的知识点牢牢地整合在一起

  我的整个知识网络 , 就像被彻底清洗的空调滤网 , 整个明朗了起来

  正文 :

  (对事件) 归因方法 :

  决定论 ( determinism) : 所有事件(行为) 都是由于先前存在的事件决定 , 本能 ( instincts) 是决定论的一种形式, 因为本能代表这种决定论的一种形式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_theory),主要研究个体动机与目标的关系,是1980年代后动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核心动机有 3 种 : 自主/自由(autonomy) , 胜任(I can, competence) , 归属 (于某组织)(relatedness )

  3 种核心动机 之 能力 :

  3 种核心动机 之 归属 :

  目标设定 :

  目标的高效执行

  计划失败反思

  目标解除 ( 适当放弃)

  动机过程的神经科学

  自动动机 - 潜意识与环境影响

  个体差异

  动机 - 行为经济学

  杂乱 :

  PS : 书里也有很多奇怪的例证, 比如 "xx 实验证明 , 温度热时 , 面试官会认为被试者更友好 , 气温低时 , 气氛也会比较冷冰 , 学名叫做 <具身认知> " ...... 这种实验说实在的我不能相信 , 也就没把他放到导图里 , 见仁见智, 兼听则明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