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锦集

2022-01-27 00:2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本由张梦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8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一):鲁迅研究

  张梦阳教授是国内研究鲁迅的集大成者。早在大约二十年前,张教授便曾出版过一部名为《中国鲁迅学通史》的洋洋巨著。可以说,假如你在读完鲁迅先生的著作之后,还想要对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的话,张梦阳教授的研究著作是我们不得不读的。最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梦阳教授的新作《中国鲁迅学史》,本书将成为张教授研究鲁迅学的又一部集大成之作。 《中国鲁迅学史》与教授此前的著作《中国鲁迅学通史》在名字上仅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也有着不小的渊源。《中国鲁迅学史》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上编内容与《中国鲁迅学通史》存在着较多重合的地方,其中下编的内容则几乎全为全新的内容。由于国内对于鲁迅以及鲁迅学的研究其实一直处在一种进行时的状态,有关鲁迅的个人传记与研究文章之类的也时有发表,因此,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整理的《中国鲁迅学史》的下编内容中,张教授对此部分的内容已经收集到了最近的2019年。所以,也可以说《中国鲁迅学史》大概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鲁迅学研究的最全著作了。 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想我们有必要先去搞清楚一个概念问题,那就是什么是鲁迅学。对于大部分的读者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所在意的也是先生在文章中的战斗精神。那么除此之外的鲁迅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张梦阳教授的解释是所谓鲁迅学指的是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这是一个读起来颇有一些拗口的名词,简单一点来说的话,可以把鲁迅学研究的内容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鲁迅及其著作本身的研究,此项研究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基于作品发表时的历史环境的研究;第二个层次历史评价与反思,这种评价未必全部都是正面的,也可能会指出鲁迅的局限性。在鲁迅“成神”的这些年中,这种思考显得尤为的难能可贵;第三个层次则是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鲁迅在现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负面意义进行探讨。搞明白鲁迅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张教授在随后的文章中所要表现的意图。 在本书的编辑体例上,是按照时间跨度来分成了上中下三编,也可以说是据此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结束;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99年;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三个阶段中,对于鲁迅以及鲁迅学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每一阶段除去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分析与作品发表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的探讨之外,更多地是时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与解读。对于很多人来说,鲁迅就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像是一杆标枪,他的文字是始终带有着强大战意的,向一切的腐朽势力发出自己最强的怒吼。但是我们要知道,鲁迅映像绝不止这单单一种,实际上对于鲁迅映像的研究从鲁迅开始发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时就已经开始。时人纷纷撰文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讨论与批评。这个过程也不是始终如一的赞誉,也曾出现过大的偏差,就像是当年的创造社对于鲁迅的讨伐等等。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鲁迅则渐渐的被拥上神坛,伟人评价鲁迅时说,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也号召群众读点鲁迅。这对于鲁迅研究工作所起到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但是由此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神是可以被评价甚至于被批评的吗? 在张梦阳教授的研究中,鲁迅研究进入新的时期是在2000年以后,此时关于鲁迅研究,学者的步子更大,领域也更广,甚至于开始接触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禁区。以王朔的《我看鲁迅》三篇文章作为开端,对于鲁迅新的时期的评价拉开了序幕。质疑与批评在当时无疑是一件极为大胆的事情,连本书作者张梦阳教授也曾经撰文反驳王朔便可见一斑。但是这种质疑与批评又是必须的,这是鲁迅从神到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学者力求去恢复还原历史现场的鲁迅,并将其触角深入到一些可能会有损于鲁迅形象的领域。比如《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与《鲁迅的初恋》的发表。对此,鲁迅研究集大成者张梦阳教授的看法是,既然鲁迅是人不是神,那么也就不是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也不应该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以鲁迅的好恶为好恶,认为鲁迅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而他的反对者都是错的。鲁迅学的研究必须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之上的。 通过张梦阳教授编撰的《中国鲁迅学史》我们当可见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不论是他从人走上神坛变成神,还是走下神坛重新成为人,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都会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中,对鲁迅,对其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二):《中国鲁迅学史》:了解鲁迅和研究鲁迅的读者必读参考书

  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研究、分析、批判最多的一定非《红楼梦》莫属了,甚至还诞生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也产生了你一门专门的学科“红学”。在国际上也已经有相当一批研究作者、作品而形成独立的学科,比如莎士比亚、比如歌德。 在中国除了《红楼梦》,我们所研究最多的作家就非鲁迅莫属了。但研究鲁迅是否已经形成一门学科,还没有定论,但这一定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这就需要有人对鲁迅研究的历史和成果进行相应的总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都有哪些人在研究鲁迅?他们都研究了鲁迅的哪个方面?他们得出了哪些结论?这些都是必须要弄清晰、明白,这也是未来研究鲁迅的学者们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这也是鲁迅学可以形成一门学科的必须 。如果一个新进的学者,不能了解过去的研究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成果,而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又是在别人已经走的道理上再次开展的话,那不就是贻笑大方吗。 张梦阳,他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鲁迅的研究之上,2003年出版了《中国鲁迅学通史》,他在为中国鲁迅学的诞生铺平着的道路。而他更是耗费毕生精力,编纂出了《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壮举,有了这个汇编,会让后来研究鲁迅的学者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

  而现在看到的这一本《中国鲁迅学史》,则是张梦阳在鲁迅学研究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他把鲁迅研究学的总结时间点延长到了2019年,总结着最新的鲁迅学成果。他根据时间顺序,把鲁迅研究的百年进行了总结和汇总,把所有对鲁迅学有影响的成果都汇聚在了这本书中。这是一部中国鲁迅学研究的历史,这也是一部中国鲁迅学研究最全面的总结。 在各个不同阶段,对于鲁迅的研究是有所侧重的,而这本书从鲁迅生前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讲起。《狂人日记》一经发表,对于鲁迅的追随和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毕竟这是一部开创先河的小说,没有办法不引起世人的关注。那时对于鲁迅的认识,也许还仅仅停留在文本之上,而之后鲁迅大量杂文的杂表,一个战士的鲁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鲁迅文体的研究肯定是对于鲁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但随着鲁迅的逝世,鲁迅本人也成了学界研究的对象。毕竟了解一个人的作品,还是需要从他生平去出发,鲁迅生活的过往必然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深深的影响。在漫长对鲁迅的研究之中,有疯狂的时刻,也有神话鲁迅的时候,当然在现在鲁迅研究会放在时代的背景下,去全面的理解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意义、鲁迅的作业、鲁迅的特点、鲁迅的不足都构成了鲁迅学的一部分。 对于鲁迅的研究已经超过100年,而在毛泽东的《论鲁迅》中,就评价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也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大量的鲁迅学研究者们,在追寻着这种精神,复刻着这种精神。鲁迅学的研究也将一直持续下去,并不断发扬着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影响。

  研究鲁迅是为了更好的了解鲁迅、超越鲁迅,而研究鲁迅必然离不开这本 《中国鲁迅学史》,这里有着关于鲁迅学所有的过去,有与研究鲁迅研究最全面的史料,值得任何想了解鲁迅和研究鲁迅的读者参阅。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三):鲁迅学谱系的再整理——读张梦阳《中国鲁迅学史》

  张梦阳先生的《中国鲁迅学通史》初版于2003年,以其规模宏大、资料翔实,早已成为鲁迅研究者案头一部重要工具书。该书2005年被收入“中国文库”,“国内外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几乎人手必备一套”(林非 语)。2021年新版的《中国鲁迅学史》,虽非另起炉灶,但也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增删。按照作者“附录”中所说,该书的上编不动,中编(1949-1999)“需要重写”,下编(2000-2019)“则完全是新作”。所以,说这是作者对鲁迅学谱系的一次再整理,并不为过。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周岁37,小说集《呐喊》出版时他是42岁,并未料到自己以后会发生这样的名气与影响,“(《呐喊》)第一版印了一千本,鲁迅先生气恼地说:‘印一千本,有谁要呢?’直至现在,《呐喊》销至几十万本,鲁老先生自己是毫不知道了。”(陈子善:《<呐喊>版本新考》)早在1919年,傅斯年就在《新潮》上撰文表彰鲁迅,据作者考证,这是“对鲁迅杂文最早的正面评论”。这当然不是对鲁迅最早的经典评论,张先生认为,1927年黎锦明撰文“第一次把鲁迅称为文体家”,以及同年茅盾发表的《鲁迅论》,此乃对“鲁迅映象”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结。自此以后在学院内外开启的鲁迅研究,虽屡屡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涉与影响,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自发色彩,这是我们可以从“鲁迅学史”一书中很容易得出的印象。故这部“鲁迅学史”主要不是对鲁迅著作或鲁迅思想做的研究,而是对鲁迅研究做的整理,从文体角度看,应属学案性质,也就是学术史或思想史研究范畴。不过,作为当下鲁迅研究界的重镇,张梦阳先生自己的学术追求,也在左右着对材料的取舍与评判。一如该书导论中提出的两个术语“鲁迅本体”和“鲁迅映象”,“鲁迅学史”侧重的是对鲁迅思想研究的总结,这也符合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鲁迅是一个作家,又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他没有单独的思想著作,小说也仅有三本而已,但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怎么看待与理解鲁迅,本身就成为现当代中国思想层累的一部分。钱理群先生早就说过:“‘鲁迅’(鲁迅其人,他的作品)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鲁迅’本体”(《心灵的探寻》)。再回头看“鲁迅本体”和“鲁迅映象”两个术语,我们大体可以将其理解为,“本质意义上的鲁迅思想”与“人们研究中不断深化的鲁迅认识”。这是一种较为经典的鲁迅研究路数,其问题意识主要集中在解读文本以阐释思想。如作者的“心结”之一——“阿Q典型性问题”,作者在前作“通史”中甚至拿出一章篇幅介绍“阿Q学史”。作者又是坦率真诚的,他在“鲁迅学史”附录中说,自己“始终在典型、非典型中绕圈子,不能冲出思想的牢笼,另辟蹊径”,似乎又对自己毕生追求有所质疑。值得重视的是,在这部“鲁迅学史”中,之前单列一章的“阿Q学史”被拿掉了。这里首先是缘自著作体例发生的调整,也不无作者自己心中疑惑的影子吧。

  要介绍这部“鲁迅学史”,还是要回到前作“通史”中。两部著作书名只差一字,但体例编排上差异很大。2003年出版的前作,如其副题“二十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恰好分为三个部分。宏观描述部分占了全书三分之一强,接近对鲁迅研究的编年整理;微观透视部分则侧重专题总结与阐述,分述“《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及“杂文学史”;理性反思部分则偏重对研究方法的透视和整理。此外还编有“索引卷”。这种撰写学案的办法,体例似有杂乱之嫌。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以学派为纲,一个个介绍各派学者思想,体例则是清晰可辨的。大概作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故在“鲁迅学史”中放弃旧写法,其“上编”除个别地方外,全依前作;“中编”则对前作扩写、改写、增补甚多,如冯雪峰、陈涌、李长之、王瑶、林辰等章,即依前作八章一、二、五、三、四、六节扩写。又如1966-1976年间的鲁迅研究“务实派”,前作仅用一节,本书扩为一章,增加了很多内容,并将李何林定位为该派的“最高代表”。我们也会发现,前作“微观透视”卷的课题,被作者正式移入编年中,并增加了大量篇幅。该书较具特色的大概还是其“下编”,其研究对象是2000年以来的鲁迅研究,以学者为线索,对这一时期的鲁迅研究话题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版本和史料研究的重视,作者在“下编”中增加一章,专门介绍鲁迅研究的文献学方向,对王景山、王锡荣、陈子善、陈福康等史料工作者的鲁迅研究成果均存相当的关注。

  虽然该书对传记研究与史料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其着眼点仍是“中国的”鲁迅思想研究。这个定位,影响着作者的材料取舍,无论是在较早的“通史”,还是眼前的“鲁迅学史”中,他都未设置专节介绍夏志清与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如果说,是书名限制了著作的研究范围,但无论前作还是该书,都专门介绍了同为海外学者的李欧梵的研究成果;在“鲁迅学史”里,作者还用专章介绍新世纪的日韩鲁迅研究。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对国内学界影响深远,鲁迅一章为其书重头,“小说史”中对鲁迅的观点,80年代主要是被国内学院派轮番批斗的,这个“批斗”场面,实在值得一写。夏济安《黑暗的闸门》已有中文译本,这部书更是拿出三章来讲鲁迅。尤其是其《鲁迅作品的黑暗面》一章,80年代初在大陆即有乐黛云先生译本,李欧梵、丸尾常喜等学者都提到过该书对自己鲁迅认识的影响。

  张梦阳先生这部《中国鲁迅学史》作为其前作的扩编,增删甚剧,由187万字变为70余万字,体例则更具整饬感,研究对象一直追索至2019年。我们不禁想起洋洋八卷的《近代文学批评史》撰写过程,作者韦勒克从1954年出版第一卷,1992年方完成第八卷。笔者由衷希望,张先生增删近二十载的“鲁迅学史”,也能一直写下去并不断完善。

  (发表于2021年11月8日《文艺报》 作者:张德强)

  《中国鲁迅学史》读后感(四):读了这本书,终于可以和人谈论真正的“鲁迅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鲁迅的作品,不知串起几代人的语文课本,同时也影响着海外,其中我个人觉得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评价与我想象的是最接近的,他称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她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所以,研究鲁迅文章和精神作品的作家不在少数,张梦阳就是其中第一,张梦阳是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而他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花在了鲁迅身上,他的《鲁讯全传--苦魂三部曲》以全新的鲁迅观与独特的问题建构方式,让我们读到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而《中国鲁迅学史》是对1919--2019百年来的鲁迅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大概就是在许多鲁迅研究的史料中,这部作品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世纪以来鲁迅阅读、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脉络,如果想要选择一本书了解鲁迅,我更推荐这本,因为大而全,也很有深度。

  《中国鲁迅学史》一共上中下三编,共三十四章,在一章中就讲到了《狂人日记》,也就是这部作品“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在国内出现,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第一声呐喊的精神震撼”,这就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解读,在书中作者用“《左传》中的古人良法”、“《南京法司所记》的一则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在长达五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阴影下,想要改变是何等的困难,所以《狂人日记》的问世,对当时的人们是当头棒喝,而也因此当时有一部分人因为鲁迅的作品而自我觉醒,傅斯年算其中一个。

  《中国鲁迅学史》之所以觉得夯实是因为除了作者自己史实资料,作者还邀请了许多鲁迅虐学人发自述,不同精神文化流派对于鲁迅作品的评论,从这些不同的声音中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鲁迅,了解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传达出的思想。

  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或者作者的评价很可能在网络上被两极分化,鲁迅同样也逃不过,甚至有人发表博文说他是“伪君子和伪文学大师的双料伪人”。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并不去说这样的评价到底是错还是对,但是我觉得至少博主并不了解鲁迅,甚至没有认真地去阅读鲁迅的作品,而《中国鲁迅学史》我觉得就是这样一本书,他至少让我们了解鲁迅的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他每一部作品到底是什么主题,放在现实生活可能没多大的意义,如果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呢?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许他会想过自己的作品在后世也许会引发诸多争议,但是他不在乎,他想的只是在当时能唤醒多少民众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