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不琢何以成器
中国的玉文化和中国文明一样古老。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造,一块好的玉佩往往要经过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玉,和款等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不容易,人们最初采玉用砸和凿的方法把玉从包裹着他的璞石里分离出来,后来采用了锯切技术,接着又发明了,线切割工艺,用,带着研磨粉料的,细线在玉石上来回摩擦,最后,逐渐切开玉石。玉石的制作过程如此复杂。就如同孩子一样,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块璞玉。经过了后天的雕琢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下面我们来讲一个关于玉石的故事吧。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
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需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孩子更应该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有经过细心的打磨。才会发挥他们真正的长处。改正他们的缺点。下面我们再来讲一个郑虔柿子叶练字的故事。
郑虔(691年-759年),字趋庭,又作若齐、弱齐、若斋,郑州荥泽县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郑虔少年时聪颖好学,资质超众。在弱冠之年,即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在长安居住的时候,生活困顿,没有钱买纸张练习书法,见慈恩寺中,贮存了几屋子的柿叶。于是郑虔边搬到寺内,借住在僧房。每天取红色柿叶,当作纸张刻苦练习书法。就这样如痴如醉,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竟然把几间屋子里的柿叶都给写完了。后来郑虔终于达成一代名家,他的草书达到了“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的境界。郑虔擅长写诗以及作画,曾画了一幅画,并将自己作的诗写在上面,献给唐玄宗。唐玄宗一看,拍案叫绝,挥笔题写了“郑虔三绝”四个字,并从此开始非常欣赏郑虔。经过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学习知识就要持之以恒,不怕辛苦。
世上许多小孩生下来就是天资聪颖。孩子们那么幼小纯净的样子,总能引起我们的无限的爱怜和柔情可爱的孩子,就像一块璞玉,为人父母要懂得如何用心雕琢他们,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练成相伴一生的无价之宝。同时我们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们天性中的不足。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公平,正义,懂得爱与尊重,知道珍惜事物的珍贵品格。
就如同欧阳修“诲学说”中说的,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如果人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高尚的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人去深思吗?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总之。忍受雕琢方能成大器。我们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牢记,成长和教育的至理。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读书迟。只有挨过寒冬的梅花才能更加的幽香。只有经受住磨砺的宝剑才会更加锋利。想要锋利的宝剑就要经得起磨砺,想要梅花芳香扑鼻,那就是要过三九苦寒。只有经过用心的去雕琢,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一块上好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