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典影评有感
《未来中国》是一部由陈辰执导,陈辰 / 林宝军 / 赵东元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中国》影评(一):从看星星到造星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往总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但是这档节目很有意思,它的口号是“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节目邀请了顶尖的科学家以“科学榜样”的身份从实验室走到台前分享科学经历,同时,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进行科学演讲,讲述科学故事,与科学榜样一起探讨当下、畅想未来中国。第一期讲的是北斗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定位系统。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BDS,原来我们说的GPS是美国的导航,而且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开放使用后用户已超过二十亿。
第一期嘉宾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他介绍了我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个导航系统,并不比其他的差,甚至更加精准,功能更多。未来青年说中,薛来分享青岛港无人码头对未来海运贸易的影响,张佳伟“外卖配送实验”引出无人机配送高精度定位和空中航线规划,庞博从古人的北斗定位讲到到今天的北斗定位,请大家记住“GPS信号弱”一语双关,李响用“你是我的BDS”土味情话畅想一场太空婚礼,刘博洋通过计算复原古代“过洋牵星板”并测试其定位精度误差并不大,看见他计算的数学公式太厉害了。
林总说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他们的压力很大,看到他说北斗人对北斗的感情比自己生命都重要,太感动了,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让中国更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中。节目最后,林总分享北斗发射后他写的诗,还有用“湛卢”形容北斗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称霸世界,大国格局直接拉满。既然北斗回答的是时空问题,我在哪,你在哪,怎么到你那去,现在是什么时间……那么林总提问: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陷入思考……
《未来中国》影评(二):徐志胜:这一次,真正做了一回“脑性男”
一抹幽默的“逗号”刘海,一口极具辨识度的山东口音,素有“脱口秀花瓶”之称的徐志胜凭借天赋与实力,在《脱口秀大会4》中一路冲出重围,成为这季节目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新人黑马之一。在台前,他是能够持续爆梗的脱口秀演员;在幕后,他也是一名从985大学毕业的材料学硕士生,是一名实打实的材料人。这一次,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脱口秀的方式在《未来中国》的节目中带来一场有梗有内涵的科学竞演。 “女娲居然是材料学家” 作为应届毕业生,徐志胜在之前分享过自己找工作的困难,这一次他终于靠“材料”接到活了。《未来中国》第二期的主题是材料,在徐志胜的讲述中,女娲娘娘造人用的泥是羟基磷灰石,补天炼的五色石是玻璃,是现代焊接材料的天花板。还有“李白是史上最浪漫的理工男”、“牛顿沉迷于「点石成金」的江湖骗术”,各种金句频出,爆梗不断,引得在场的嘉宾忍俊不禁。他把那些化学中专业名词通俗化,用故事的形式让观众了解其实际用途、对材料有所认知。在传递欢乐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往往就是曲径通幽,弯路上的风景造就了材料学上的突破。这句话映照着每一位材料人、研究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对科学的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乐观的心态。
除了徐志胜生动形象的演讲,在这场竞演中,其他四位硬核青年也展现出精彩的表现。薛来的原子力显微镜,林鹰谷的菌丝体材料,谈汪的液体金属,徐晔的3D生物打印材料技术,结合外景探访和棚内实验,生动形象地将材料的魅力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实际出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国家愈加之强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
“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 《未来中国》目前已经更新两集,每一集都有一个科学主题,邀请相关专业的前沿科学家,以及五位智商超群的有志青年,通过主题演讲竞演的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讨论中国科技力量,有内容,有情怀,比起单一宣教的科普,以一种更加年轻化、浓缩化的方式输出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有看点,有知识,是真的想让大家看懂且学到的中国前沿科学思想秀。
《未来中国》影评(三):认识海洋,也是在寻找未来
在《未来中国》第三期,鬼谷(唐骋)所带来的影片中,向大家展示了海底世界中的神奇生物。19世纪,人们草率地认为下沉至海洋越深的地方,生物就越少。到了如今,深海勘测器已经能达到万里下的深海,那里有无数巨型蠕虫组成的海底森林、灼热硫化物构成的海景奇观。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在这片漆黑的深海地带,还有多少未知的生物和海底奇观,等待我们去发现。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多少?71%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有多少?10% 其实,我们对深海的了解所知甚少。黑暗的环境、层层递进的水压以及极地的温度,不仅仅对人体产生巨大威胁,在设备和技术上都有极高的要求,还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危险加大了探索的难度。由此可见,深海勘探今为止一直是个难题,那我们为什么仍然要坚持海洋探索?我们都知道,陆地上的资源正在不断消耗和枯竭,科学家没有停止探索新的能源,而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还有海底存活了上亿年的微生物,都值得我们研究思考。海洋,对于人类的存亡来说,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深海勘测设备为了触及更深的海底领域,也在不断地进化和演变。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已经能到达火星、月球表面,下海,我们也已经深入海底万里。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达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并且还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未来中国》复旦大学脑科学硕士张佳伟在分享中国载人器历程时介绍了在“奋斗者“潜水器所搭载的材料和技术,钛合金Ti62A和数字水声通讯系统,更好地维护深潜器稳定运行和通信,而且是国产研发的,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
还有北大金融硕士林鹰谷带来的仿生机器鱼,也曾下过深海,顺利完成勘探工作。浙大李铁风教授团队研制出的仿生软体鱼,仿照了深海狮子鱼的形象和结构,在2019年底,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并且能够自主驱动。未来,很有可能在深海探测作业、环境观察和深海生物科考上都将有它的身影,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探索更广阔的海洋深处。
现代研究表明,生命的起源来自于海洋,大海深处还有很多未知的谜团等待我们解开,或许存在着人类最初的奥秘。科技还在进步,还有更多人在为深海事业而奋斗,相信正在不久我们能抵达更深的海底。引用《未来中国》提到的,也是刻在探索二号科考船上的一句话:“深海本没有路,我们就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