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摘抄

2022-04-16 0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摘抄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 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一):断舍离是一种为空间和心灵减负的思维工具

  断舍离是一种为空间和心灵减负的思维工具。这是90%的人容易误解的核心,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重新树立正确的思维认知,让断舍离成为我们过上自在人生的法宝。比如很多人不能分清“能用”和“必要”,有些人会陷入收纳工具的陷阱中,还有些人总是为自己的囤积找类似“也许将来能用”“勤俭节约”的理由。至于是先行动还是先思考,一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书中山下英子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行动可以刺激思维转变,如果暂时还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不如先动起来,从小地方开始整理,慢慢思维也会跟上自己的行动。整理的顺序最好是先放手,再清扫,最后再装饰。

  关于疫情期间提倡断舍离是否合时宜,答案是恰恰是好时机。因为一直以来居所的状态,家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我们都可以借由外出来逃避,视而不见、佯装不知,如今我们在家里的时间长了,便无法再对这些视而不见了,只好认真面对摆在眼前的问题,搞清楚状况,然后去着手改善,这便是断舍离。另外,囤积和应急有本质区别,也需要理性看待。

  书中重点展示了6类需要着重断舍离的地方:被封印的魔鬼地带、丧失原本功能的地方、密不透风的门窗周围、不忍直视的厨房、失去新鲜感的衣柜、变成仓库的起居室。还特别收录了和资深礼仪顾问诹内江美女士的对谈,打造空间、规范举止,助你升级人生。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二):改变人生,从断舍离开始

  年过六旬,女儿独立,丈夫去世之后,H.K女士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她觉得一个人生活,目前的空间和物品都太富裕了。她对房子进行了重新装修,果断断舍离。

  她处理了大量的餐具和厨具、衣服、日常用品。最难以割舍的是亡夫的遗物,每一件都能勾起满满的回忆。处理遗物,她用了整整6年时间。

  经历了一番大的修整和断舍离之后,H.K女士对清爽的空间深深着了迷,她说“空间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一直保持下去,我已经养成不在桌面台面上放东西的习惯了。”

  其实,物品过多不仅会给空间造成压力,还会给心灵造成压力。《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里说:断舍离,能够让人们珍惜自己,找回精神富足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一本心理励志类新书。书中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断舍离的本意。读完之后,即使对于很多感叹断舍离做不到的人来说,也发现自己有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可以尝试。

  本书作者山下英子是一般财团法人“断舍离”代表,“断舍离”推广人。她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断舍离”也是刺激思维新陈代谢的思路转化法。

  现在,在日本本土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论年龄、性别、职业,规模庞大的支持者们都在自发倡导“断舍离”。

  清爽整洁的房间,人人都想要拥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只需要三步而已。

  第一步,舍弃。

  把你所有的物品都摆出来,整体审视,只留下必要的东西,让你怦然心动的东西。做不到舍弃,打扫也好,装饰也罢,都没有好的效果。

  我们经常在无意中试图用物品填补内心的空虚。比如,感到压力时就会暴饮暴食,不开心的时候逛逛街,买几件衣服,不知不觉身上的赘肉和家里的东西都越来越多,可是这些心理问题通过购物就能得到解决吗?

  清理家里的“垃圾”,同时也能清理隐藏在物品背后的本质问题。

  选择物品的标准不是“是否能用”,而是“是否必要”。你在清理物品的时候很可能会觉得,“这个可能会用到”,“这个没准儿能卖掉”,“这个还新着呢,舍不得丢掉”。

  如果被这些执念困扰,那么你的家中将会满是物品,无处下脚,所以果断的舍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吧。

  第二步,打扫。

  物品少了,打扫自然轻松起来,房间很容易就干净整洁,窗明几净。

  舍弃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之后,地面上空空荡荡,打扫时自然轻而易举。桌面上清清爽爽,想用的东西,伸手既得。视野所到之处没有任何杂物,看起来清爽美观,心情愉悦,打扫时更是简单方便,生活品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步,装饰。

  空间里适当留白,摆放的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房间才能赏心悦目。

  断舍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对此,石川女士有深刻的体会。

  石川女士在房间里专门辟出了一块空间,把夫妻二人共同的收藏摆出来作为装饰,以便随时欣赏。

  石川女士从不在家中放置多余物品。家里的每一件精美的餐具,精致的茶壶和酒具都是她精挑细选的。她说,吃饭、喝水的时候使用心爱的器具,也会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她严格把控衣服的数量,买进新的就要把旧的舍弃,上衣用衣架挂起,牛仔裤之类一律平放,这样每件衣服都一目了然。所有的衣物都是自己喜欢的,避免出现“我都忘了还有这件衣服,连穿都没有穿过”的情况。

  断舍离,不仅仅是对物品放手,也意味着清理了寄生在物品身上的纠结和回忆,让思绪得到整理,空间不断充裕,心情愈发畅快。

  一旦体会到这种快乐,你的断舍离就成功了一半,这便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三):通过断舍离,找回简单美好的生活

  去年收拾行李搬家时,发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带走又太重,只好一点一点找出来,卖掉或者扔掉。每处理一样东西,我在惋惜之余,也能回想起买这件物品时的心情:

  “这件衣服不该买,只穿过一次。”

  “这个本子从来没用过,买来只是图它好看。”

  “这个摆件挺好看,但是容易落灰。”

  花了整整一周处理完所有的物品,将不能丢的装箱打包,寄回了老家。

  我现在到了新的住处,添置新的物品谨慎了很多。只有经历了断舍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和空间做出取舍,才能明白,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又是不重要的。

  看过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家的断舍离》,对于断舍离的理念越来越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也越来越意识到极简主义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好处。这本《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进一步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断舍离”,帮助我们摆脱凌乱复杂,找回简单美好的生活。

  01 什么是断舍离

  关于断舍离,拆开来看,分别是断、舍、离。

  断,指不轻易添置物品。比如想购物之前,仔细甄选比较后再购买,谨慎添置,避免买多余无用之物。

  舍,指放手。生活中,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垃圾、杂物、无用之物等,通通可以放手。

  离:最佳状态,物品得到了循环与代谢,心情也会变得轻松。

  “断舍离”一词,是山下英子从瑜伽中“断行”“舍行”“离行”的行动哲学得到的启发,本意是希望人们能够舍弃对物品、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执念。

  具体表现为:不买多余之物,舍弃无用之物,添置必要之物,如此循环往复,就能给生活带来新陈代谢,创造出让自己觉得舒适惬意的最佳环境,进而让心情变得舒畅,人生变得美好。

  02断舍离开始之前

  断舍离这三个字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很多人在开始实施断舍离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障碍。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告诉我们,在断舍离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

  为什么我们要断舍离?

  在出发之前,我们必须要想好目的地。明确的目标对于我们执行断舍离的理念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问问自己:是否对物品有强烈的执念?

  我们真的需要这些物品吗?其实不一定。有时候购物只是为了排遣和发泄压力。我们总是无意中试图用物品填补内心的空虚。为了解决心理问题,疯狂购物,将家里的空间填满。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可能舍不得扔掉某些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它可能证明了我们过去光辉的成绩,或者是纪念了和某个人的感情。这些给我们带来“自我肯定感”的物品,对我们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我们舍不得放手。

  03 如何断舍离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的作者,教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顺利“断舍离”的技巧。下面分享几点特别实用的:

  分清“能用”和“必要”:选择物品的标准,不是这个物品是否能用,而是这个物品是否必要。必要的物品我们可以留下,而为了“以防万一”留下能用的物品,只会让断舍离的实施更加困难。

  先丢掉收纳用品:正是因为有了收纳用品,才让我们不需要的物品变得越来越多。

  丢掉“没准能卖掉”的念头:不要想着物品或许以后能卖掉赚钱,物品对空间的长期占据,也是一种浪费。

  立足自我轴,甄选物品:将自己作为判断标准,不要把判断标准偏离到物品和他人身上。

  目前,阻碍人们进行断舍离的主要是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立足物品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在判断某个物品是否还值得保留时,总是想着这个还能用、物以稀为贵。

  另一种是立足他人轴的思维方式,就是当我们别人送的,某某说这个挺好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将物品的取舍权与选择权交付给自我之外的事物,是无法完全践行断舍离的。

  其实,我们要注意,断舍离的主语始终是自己,自己是否有使用的意愿,物品对自己来说是否必要、是否合适。

  在做出取舍的选择时,这样问自己:是否不必要?是否不合适?是否不愉快?

  问清自己后,对物品放手。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作者指出,

  让你不忍直视的家,也许正是造成你人生停摆的原因。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践行断舍离,为自己减负,解放心灵,重拾轻松的心情和美好的生活。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四):关于断舍离,90%的人都理解错了,极简的生活到底有多爽?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断舍离”这个词突然变得异常火爆,很多人都受其影响,开始在家里扔、扔、扔,闺蜜也赶了一把时髦,把家里的东西扔得七七八八。

  那段时间闺蜜天天在我洗脑,让我把家里各种不要的东西都扔了,把家里变得清爽之后,心情也会变得明朗。我去闺蜜家参观了一番,发现原来杂乱无章的房间确实变得整洁多了,我还没来得及夸她却发现不久后房间又恢复了原样。

  问起原因,闺蜜不好意思地说,“我总是改不了囤积的毛病,看到喜欢的总是忍不住买,买,买,买的速度赶不上扔的速度,干脆就不扔了。”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错觉,简单地把断舍离理解成扔这个动作,却忘了你断舍离的根本目的。

  第一次知道“断舍离”这个词是在网上,那是一篇关于山下英子的报道。那个一头短发,脸色洋溢着笑容的老人,让我内心变得无比温暖,为此我买下了这本山下英子的《我的断舍离》,开始学习“断舍离”。

  山下英子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文学部,从大学时她就酷爱瑜伽,从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这一思维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自我实践后,山下英子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也因此从中收获了许多。

  山下英子开始推广“断舍离”,“断舍离”也因此慢慢进入人们视野,渐渐地数百万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为此而改变。

  扔掉那些囤积许久一直没用的东西,抛弃那些无用的社交,只选择适合自己的必需品,维持自己喜欢的人际关系,你的人生一定会无比惬意。

  为什么有的人靠断舍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一再失败,囤积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多呢?我想不外乎这三个原因吧!

  不知道自己断舍离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人一听断舍离这个词,觉得新鲜有趣,迫不及待想要尝试,却从未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断舍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家里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用处,我们应该让不同的物品回归属于它自己的位置。例如不要把厨房用品放到客厅里,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塞进孩子的房间,不要把衣服丢在客厅。

  断舍离之间先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你所收拾的这个区域是打算用来做什么。

  对物品有强烈的执念

  有些人比较恋旧,总是喜欢收集美好的回忆,那些旧照片,破旧的书,甚至发黄的衣服,都被收藏在某个角落,渐渐地家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可你是否想过,这些被你收藏的东西,你都会把它们翻出来查看吗?

  与其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束之高阁,不如留下真正不舍的东西,把他们当做艺术品一样摆放着,既满足了自己回忆的念头,也让物品物尽其用。

  逃避自己不想承认的现实

  物品背后都有“物语”,在别人眼中没用的物品,在自己眼中却都是满满的回忆,总能让你想起那些的美好和辉煌。

  过去终究已过去,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都无法再回到重新,所有的一切都已悄然而逝,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断舍离,看似断的是自己的物品的眷恋,断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其实它更多的是影响我们的内心。从你舍弃一件无用之物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也在悄然改变。丢弃那些多余之物,减轻负担,丢弃那些不需之物,找回清爽。

  断舍离不光是用在收拾房屋空间上适合,用于我们对感情和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适合的。那些曾经爱过的人,就让他随着时光而逝吧,腾空你心中的位置,迎接下一个爱人的到来。

  那些不必要的交际都断了吧,人生很宝贵,真的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交际中。再多的酒肉朋友,都抵不过一个知己来得贴心,再多的虚情假意,都不如一个好友的拥抱来得暖心。

  这本《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书,这本书通过7个案例分享,1个深度对话,排除4种误区,清理6种空间,教会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书中的语言极简,配有大量的插图,还有小测试题,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相信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断舍离的真谛,过上极简的生活,发现人生更多的趣事。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五):为什么有90%的人都做不到“断舍离”?

  春暖花开,身边人都在忙着收拾冬天的衣服,但是很多人却很难做到真正的断舍离。只是停留在整理和打扫的层面,并没有做到“断”和“舍”。

  山下英子的又一力作《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告诉我们断舍离的本质是与自我对话,按照这个准则才能逐步做到断舍离。断舍离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对自己生活、工作乃至人生的重新梳理,让自己身边围绕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重新认识“断舍离”

  “断舍离”一词,源自瑜伽中“断行、舍行、离行”的行动哲学,让人斩断、舍弃、脱离对物品、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执念。断:不轻易添置物品,甄选之后再购买。舍:垃圾、杂物、无用之物凡是自己不喜欢的等一概放手。离:物品得到了代谢与循环,心情也会变得好很多。

  通过“断舍离”让你的生活重新回归“当下”、“此处”、“自我”。

  那怎么进行“断舍离”呢?

  二、“断舍离”路上的拦路虎

  认清楚断舍离之路上的拦路虎,才能让我们尽快创造出让自己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进而让心情变得舒畅,人生变得美好。

  通常我们在面对物品时,有3个思维轴线:

  1、物品轴:考虑问题时,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物品,比如:这件物品是否还能用,购买的时候多么昂贵、这件物品还是新的。

  2、他人轴:他人所赠之物,受到过别人称赞的物品,或者一些物品承载着和其他人的记忆。

  3、自我轴: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是否有使用的意愿,物品对自己来说是否合适,是否必要。

  真正要做到断舍离,要当心陷入物品轴和他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对现在的我必要吗?

  2、适合现在的我吗?

  3、让现在的我感到愉快吗?

  问清自己后对物品放手。

  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正让你离断舍离越来越远。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有一个标准,考虑房间的尺寸,只用两成的空间来陈列物品,否则房间就会变成仓库,而不是你的生活空间。

  另外,断舍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那如何和家人一起断舍离,让家人参与进来呢?

  1、不要单打独斗,把断舍离的理念分享给家人,彼此尊重,相互帮助,一起把家打造的轻松自在。

  2、做好有时会产生冲突的心理准备,在尊重的基础上好好沟通。

  3、不要蛮横的进入他人领地,对子女和父母的物品不要随意的丢弃,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孩子的房间,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划分出公共区域、私人区域,能让家人做出自己的物品自己放手的决定。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一起来“断舍离”吧

  三、“断舍离”实践出真知

  在我们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厨房篇:

  1、餐具数量根据家庭成员人数,保证少而精。不必保留招待客人用的餐具、赠品餐具、又大又笨重或者很贵但基本不想用的餐具。

  2、不把物品放在高处,只放在方便取用的地方。放在暗处的物品时间一久,就再也不会派上用场。

  3、处理掉很难用到的塑料保鲜盒或者保鲜袋,吃新鲜的食物有助于健康。

  4、还有根本很少使用的购物袋,只留一个就够了。

  冰箱篇:

  1、扔掉时日久远的食品。

  2、扔掉小包装的调味料,相信我你真的很难用的到。

  3、改掉一买一大堆的习惯,蔬菜水果一次只买1-2顿饭用到的,保证新鲜卫生。

  衣服篇:

  1、丢弃掉储物箱吧,可以看看里面放的基本都是你几乎不穿的衣服。储物箱只会越垒越高。

  2、现在不再穿了就放手,衣柜里只放应季衣物。不要想等我瘦了以后就可以穿了,瘦了那就重新买新的,旧的衣服也配不上瘦身成功的你。

  3、不要想着把衣服暂时放在这里,最后把整理衣物变成了硬塞。

  4、包包、鞋子、首饰、内衣、化妆品等的整理也和衣服一样,按需购买,谨慎购买,然后只保留自己最喜欢,最看重的。

  门窗篇:

  前面不要摆放任何物品,遮挡阳光和空气,也遮挡了好运气。包括各种置物架、包括晾衣杆,晾衣绳等。

  书架篇:

  满墙的书架会让我们产生知识富足感,但是已经对现在的你没用的书也可以断舍离。随着我们学习需求的变化,很多书也逐渐变得没有用处。比如考试的教辅书、上学时候的英语词典。

  1、将还有价值但是用不到的书放到二手网站售卖,比如多抓鱼。

  2、将售卖不掉的图书赠送朋友或家人。

  3、定期分类整理,保留工作相关和自己热爱的书籍即可。

  装饰篇:

  在做完所有的的断舍离之后,释放出绝对的空间后,再适当点缀空间。切不可本末倒置,想靠装饰品来弥补空间杂乱的情况,这样只会让情况更糟。

  书中作者还举了很多断舍离成功的案例,相信跟着这个思路,你也能打造出来一个舒适、温馨、简约的生活空间,放弃对物品的执念,从“断”、“舍”做起,迈出迎接全新人生的一步。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读后感(六):践行断舍离,对你意味着什么?

  去表妹家中玩时,发现她家原先整洁的房子里,多了很多的物品,衣物,玩具还有各类东西,让整个空间变得密集了很多,看着这一幕熟悉的场景,想到自己家中以及自己持续在努力的事,心生感慨。

  当断舍离这个词在网络风靡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对它的态度有着理性上支持,但实际上难以做到的状态,这个过程的焦灼,让人很是纠结,然而当我们细细去剖析这纠结与无法落实的背后是什么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收获,这份收获在山下英子所写的《我的断舍离》里,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这样说,基于这样一些感触:

  周边很多人提起断舍离,都觉得这是挺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在实际行动里,却还是忍不住无法舍弃,曾一度让我自己也深受困扰,这个困扰不是仅仅在家中物品的舍弃里,而更像是为什么有这么冲突的感知,就着这种感觉上的冲突,我发现,它恰恰符合了书籍中说的这样几点:

  1、不知道断舍离的目的。

  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断舍离,或者内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所以单纯地将某个物品或事物直接 舍弃,形成内在的缺失感,就好像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但是却硬生生地把它拿走,你内心突然生出的失落与在意感。这不得不说,理解断舍离真正的目的,能够让我们内心更容易接纳很多感受和状态。

  2、对物品有强烈的执念。

  即便我们知晓为了怎样的效果和状态去做断舍离,但真正落实时,那些因简单粗暴丢弃东西想去断舍离的过程里,却让我们原先执念凸显出来,因为原先这些物品的存在就是为了填充内心的空虚,那现在把它丢了,我们内心的空虚怎么办呢?

  3、逃避不想承认的现实。

  当我们看见内在空虚导致的囤积,那背后有什么是自己想逃避的呢?那些物品背后所潜藏的“自我肯定感”“慰藉感”,让我们无法放手,然而这样虚幻的沉溺,是否是真的解决方式呢?对于不想承认的现实,怎么去面对呢?

  当我们看见自己感觉无法践行落实的背后是怎样的缘故,去了解它,并走入自己的内心,去释然与理解,是一个意识上的重新解读,然而距离真正断舍离还是需要明晰行动的,在这里,对于步骤行动的颠倒,会让我们导致失败,是我们很多时候的一个盲点。

  比如说,在看着物品时,拿起它准备清理时,就觉得这个可能也会用到,那个大概也有用的,一个个放回去,到最后整理完成,可能几乎还是那些物品,不过可能稍微整理的清爽一些,这其实需要我们明确一下这样的点:

  1、分清能用和必要

  对于这一点来说是我们犹疑和无法很好清理的一个难点,因为很多物品的标准,你只想着这可能以后会有用,觉得大概还是能够用到的这样的心理,那么就必然有很多东西难以取舍,对此,我们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将物品分类,快速的对物品做出取舍。

  在这里,对于能用那一块的区域,和必要那一块区域,是两种笼统又大概的分类方式,它造成的效果就是必要的可以直接整理放在常用的范围,而能用的,则可以留着之后再进行二次取舍和再次筛选,这样逐步的递进,让清理变得更容易一些。

  2、丢掉收纳用品。

  这看似不合理的一步,其实是一种从本质上让人减少囤积的思维方式,先丢掉盛放的收纳用品,然后清理其中的具体物品。这样能够让我们的囤积思维逐步地在使用过程中减轻。打开脑海中的限制,很多时候是不适应的,因此有些反原先认知的习惯,直接从行动上去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丢掉可能能用,也许能卖掉的念头。

  这其实是从念头上去做转变,我们纠结的正是这个可能会用,也许能卖掉,这样的念头让物品留下来,然而只要清晰地对自己说,我现在能用吗?现在想用吗?近一年会用到吗?如果没有,那么反而能够更直接清晰地去处理,而如果想着以后可能这样的念头,则大致上是很难做到果断的清理。因此意识上的清晰转念,让一切变得简单容易得多。

  4、从勤俭节约中跳出来

  我们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儿女的好品德,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对于勤俭节约有着一种盲目的信任,反而不去想节约与勤俭并不是囤积,真正去分清囤积与勤俭节约的不同,让我们能够更轻松的面对生活里的断舍离。

  因此真正去践行断舍离,也是在践行一种生活方式,它极简明晰又务实,把众多花里胡哨,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清理掉,留下自己真正需要又必须的东西,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厘清,厘清我们内心真正在意的东西,而不是被外物所牵引,裹挟、诱惑盲从的东西塞满。

  《我的断舍离》让我们以一种更谦卑的心态,去看见内在真实的自己,它不仅是在整理我们外在的物品,更是整理我们的内在,内心的空间比起外部空间更难以看见,让心灵变得轻松舒适,整理它是如此的必要,而这些我们可以从所生活的外在空间一步步做起,让这种思维与生活方式传递开来,让心灵更莹润自适愉悦,轻松自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