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00字

2022-05-05 0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00字

  《长安的荔枝》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名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74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一):第一次读马伯庸的小说

  之前读过《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书名不好,内容有趣),这是第一次读马伯庸的小说,挺好看的。

  小说借用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典故,讲述唐朝小吏李善德将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并保持新鲜的故事。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猜会是什么样的转运方法。后来发现作者写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砍树运果是关键)——“能想到砍树运果的法子,并不出奇,稍做调研即可发现。转运的精髓与难点,其实是在以此延展出的无数极琐碎、极繁剧的落地事项”。

  小说中有很多唐朝时候的专业术语,比如牙人、蹀躞、不良人等,显示了马伯庸的历史功底。通过转运荔枝,对于当时官僚系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讽刺。同时包含着对现代社会的讽刺,比如主人公一开始就是贷款买房,以及“九九六贯的福报”等等。作者还把杜甫、韩承等人写进小说,也算别出心裁。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二):权势的魔力与底层的悲惨

  长安的荔枝 读后感 第一次读到本书是马伯庸在推广他的新书两京15日的时候,在微博里面附送的章节,篇幅很小,很快看完五章,已然认为是一篇佳作。这次集结成书后完整再读一遍,依然有新发现和很多值得感慨和记忆的情节。开篇故事的主人公李善德买宅子,很多人有非常大的共鸣,包括寺庙的香积钱,也是讽刺得入木三分。被上司相当于是陷害,给派了一个取鲜荔枝的差事。在被动待罪与放手一搏中选择后者。中间从长安到岭南广州见节度使,争取到胡商的资助,做各种实验技术上的细节探讨,荔枝保鲜的各种方法。让人几乎以为历史上真的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殚精竭虑,终于摸索出11天能够抵达长安的方法。回到长安,在冯元一的指点下,见到了杨国忠,在右相指示下,举国之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期间感触最深的自然是权势,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有国忠的令牌,就可以跳过流程,调动无数资源,个人乘机谋利易如反掌。层层加码,借机鱼肉百姓,大发横财。 其次是情,主人公怯懦隐忍,重情重义,从华山背妻子下山可见一斑,对侗女的信守承诺,与胡商的友情,最后直言指责杨国忠等。再次是手段,文中的冯元一,实则是高力士的原名——整件事的起源就是他,引主人公见杨国忠,阻止鱼朝恩,最后让圣人知道一下——神仙与凡人的差异,权势的巨大魔力,民不聊生的真实描绘,当然还有各种令人信服的细节描写,比如唱歌摘荔,保鲜的方法等,也是马伯庸一贯的优势。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三):很意外地成为2021年对自己影响颇大的小说

  精彩!!!难得再次遇到手不释卷的作品,不到十万字这么小的篇幅,我却觉得老马写得比「长安十二时辰」要精彩,道尽了小人物们的挣扎和宿命,尽管着墨不多没什么宏大叙事,却也把风云变幻的世道也好日常普通的世道也好都说透了 说实话,本来只想当闲书随便读读,没曾想它会对我影响如此之大,希望能拍成电影,应该会挺有意思(才知道准备2022年拍成电视剧,还挺期待,不过希望不要拍得太啰嗦) 李善德让我想起「豺狼的日子」里的低级警探勒贝尔,小人物干脆利落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执着和能力实在令人动容,在这个追求效率和效用的时代,这样的人太难得了,而功成名就后,却也没有应得的荣耀,或许他自己也并没有那么在乎了 「豺狼的日子」最后写道,"这个人转过身,顺着墓地里的小路离开,没有透露姓名。那是个小个子,独自一人,回家去见他的妻儿了",正如同「长安的荔枝」里最后一幕: 李善德听说安禄山起兵的事情时,摘了最好的一直作为贡品的荔枝给自己的女儿吃,之后,"他缓缓蹲下,一枚接着一枚地剥开,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直到实在吃不下去,才停下来。当天晚上,他病倒在了床上。家人赶紧请来医生诊过一回,说是心火过旺,问他可有什么心事?李善德侧过头去,看向北方,摆了摆手:“没有,没有,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 他也让我想起了探索和规划环法骑行赛事的第一人,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但是就是那种感觉……还让我想起「奇妙之城」第一集贵阳篇里"喝很多酒,搬很重的米,独立乐观的农场主"一焱,还有「白日梦想家」的华特·米蒂,让我似乎读懂了某种生存之道,而且还有一些怎么在苦恼中享受生活的感悟 燕雀和鸿鹄焉知野鸟之心矣 有风骨和尊严之人值得敬佩,任何世道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麻烦和命运,但有的人总是不太一样,虽然都没能改变这个世道,也没能在世道中生活得更好,可是到头来图了个心安,守住了自己珍视的人和事物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不知为何,眼前这个头发斑白、畏缩怯懦的绝望官吏,却闪着一种前所未见的粼粼光芒" "他这个人呐,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仅仅只是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 书里写了很多岭南的东西,把"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都写上了哈哈哈 以及我还是那句话,能把庶务做好的人是我心中敬佩之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四):我是你的粉丝,可...

  我是马伯庸的粉丝。毫无质疑。经常以老师的身份,为年青一代在读哲学社科类书籍之余推荐马伯庸的作品。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作者作品对我心灵的震撼度总是上下差距非常大。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的紧张迫使我在第二次阅读时直追剧情到天际发白,两次性读完。再比如“得到”买下“数学天才帅嘉谟的故事”,而后马伯庸发威直接补入几章可以发学术期刊的案例分析式文章,形成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直到现在,除了《龙床》、《明朝那些事儿》之外都没有找到可以一较高下的关注大明的非虚构作品。一本书,几乎可以让马伯庸和张宏杰、史景迁、李开元一样,成为科普历史的扛鼎人。

  也有我非常不喜欢的《四海鲸骑》,和看完觉得肯定不是马伯庸写的《笑翻中国简史》、《龙与地下铁》、《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这本,介于中间。7万字小中篇,几个小时读完了,好像回到了拿着显微镜去挖明朝墙根底下平凡人的生活一样的感觉。但是又有些不同,这是一本小说,有人物,有想要立住的性格,有故事,有必要的波折与阻拦。好的是,作者天然对历史的喜爱,以及对历史细节捕捉地实在功力深厚,连当铺都会被矫正地写为“质铺”,长安美食一一映入眼帘,这份赤诚与专业确实真真切切地把现代人拉回大唐,代入感动力十足。可,人物太敷于表面了,波折?1个人放血吸引想要报复的老虎?1只老虎吃掉10个差役?真的就这么写了吗?

  我特别理解,想要以小见大所以设置了“冯元一”,翻手云覆手雨的手腕在老吏、宦官、经略使,甚至出了几次场的杨国忠那里也确实得到印证,逐层盘剥形成了以底层人物反思顶层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统治致命矛盾。杨贵妃和唐明皇恩爱出现在花萼相辉楼上的身影,缥缈而不可接近更是让这种豹在管中窥的画面感拉满。

  就是,良元兄李善德出现的太薄了,像计算器一样,算阿,计数阿,还有别的特征吗?被动、老实,在适应官场之路上逐渐放弃真我,于是51岁了决定坚持初心?这样一个沙海沉浮20余年的底层老吏,即便不油腻,想要唤醒他们对真善美的反向归真,7万字,1个天真种植园里的少女,1个带着NPC质感的胡商,1个带着一点对人性的反思的林邑奴,1个在最后出镜的妻子是烘托不出来的。

  少女和妻子太现代,背景的仿旧纹路在她们开口说话的瞬间,纷纷褪去,让人又回到了现代。

  林邑奴很惨,在出场时被一个书生抽的浑身溅血,因为他用山鸡假装孔雀糊弄主人,这?不是真的有些昏聩吗?一个可怜人。很快,他就可以变换形象,口齿清晰,逻辑正确,还有野生技能和一定谋算,因为李善德请他喝了一次酒,而决定在出卖了他之后以死报恩。实在代入不进去呀。其实要是追兵这个环节圆不上,就可以不设置这个阻碍阿。经略使运用关系,在京城找找人,背地里耍手腕,不比真刀真枪派10个人出去都被老虎吃掉强吗?

  胡商也是,年纪一大把,在广州做的小有成绩,城府深深,突然就和李善德交上了朋友?交了朋友之后,在得知下一趟护送荔枝的差事不能落在他这里,立刻暴跳如雷,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和已经成为显贵之人割袍断义,甩门而去?这?可能我对古代商人有误解。这不是他们的行径,隔壁卖肉铺里的大五,倒是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吧?

  如果这是以虚构的人物用非虚构的形式写出来——《显微镜下的大明》之《岭南荔枝长安行》,在最后还是用“文后说明”的形式指出哪里是虚构和时空架设,效果会比用小说搭起来1个比较散的故事更好吧?

  腾讯视频已经把故事的版权买了,但是50多岁的主角设定可能会被年轻化,没有感情戏可能会加入人物制造感情线,没有终极恶人,可能会增大杨国忠脑子不灵罔顾人命的嘴脸,以激化他和高力士之间的矛盾。最终在安禄山杀到长安,在暗门子里再和何履光、赵欣宁掺和出几集中,终结这一切。

  你的下本书,我还会直买,因为作者还是保持着对历史的赤诚之心。很鼓励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五):把“无人知”的故事讲给你听

  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是一首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诗,尤其是其中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时候大概知道个中缘由,什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啦,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抨击啦,借古讽今、警戒世君啦,都是些能答在试卷上的“场面话”,我们知道其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吗?

  当然不知道,这不“无人知”嘛,小老百姓怎么可能知道看不见的上层究竟做了些什么?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这篇八万余字的小说就把这首诗所描写的背后故事讲了出来。

  以一首诗为引,尤其是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为引,写成一篇出彩的小说是很难的。人们往往带着对这首诗的期待去读小说,很多线索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了,就会通过小说里的蛛丝马迹往自己已知的内容上靠,很容易因为没有感到意外而变得乏味不已。

  《长安的荔枝》从一开始入题就很精巧,以上林署底层官员李善德买房之事引君入瓮。

  李善德这位从九品下的小官是明算科出身,孜孜汲汲攒了一辈子钱,51岁这年终于在长安城南的偏僻地段贷款买了套房。其中细节就像现代人买房那般盘算,也让我这种根本买不起房的小角色看看距离51岁还差多少年,想想这个叫李善德的“公务员”实属不易。

  这种贴合现代人生活习惯和情感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一下子跟进他的视角,进上林署、进长安城、进岭南荔枝林……一路经历官场沉浮,为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

  故事第一次戏剧冲突发生在李善德从上林署接到敕令,看似是上司把一桩可以捞到油水的美差给了他,没想到这就是阴谋的开始。“荔枝煎”与“荔枝鲜”一字之差,过程之险恶陡增百倍,让这个官场小人物深感惶恐。

  如果不是李善德意外识破这场阴谋,不日便“卒”,识破了可能是受尽心灵上的折磨,晚几天再“卒”,终归是个“死”字。李善德接到圣人的任务是在贵妃六月一日诞辰之前,从岭南运新鲜的荔枝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说中出现了我们的熟人,刚当上小官的诗人杜甫和韩承,他俩在这篇小说中作为李善德的友人为他出主意。韩承看透官场劝李善德与妻子和离,算是料理后事;杜甫比较刚,横竖是个死,不如奋力一搏试试看。两人一巧一拙,一圆滑一刚直,像是李善德混迹官场思想上的两位门神。

  李善德开启这场夺命任务的马拉松,难的不仅是他要做的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身,更是和这件事息息相关的官场形态,这让不谙世事的他处处受阻,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应对运送荔枝这件事上,出身明算科的李善德可以用逻辑思维解这道难题。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有:荔枝的品种、采摘时间,飞骑的种类和转运时速,与荔枝重量的关系,路线的选择等等。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计算、实验,也失败过,改良过,最终在理论上仍不能保证万全,然而已想出了或可一试的应对之策。

  “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计算,陈子、刘徽、祖冲之、祖暅在这一刻魂魄附体。李善德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丝毫不觉疲倦,恨不得撬开自己脑壳,一磕到底,把脑浆直接涂抹在纸卷之上。”这已经是李善德为人能到达的极限。

  李善德越是沉浸于这件事本身,越是显示出自身“做实事者不得善终”的无力感,无力抵抗肮脏官场的利益纠纷。越执着于完成这件任务,他在看到官场险恶的同时也在步步迷失、堕落。

  他遭遇过刺杀,遭遇太监夺功,几次三番身陷险境,慢慢看清现实。上头的人要一块冰,中间为了安全可能会按十块调拨,下头执行的人要备出二十块;上头要三十丛荔枝,下面就要把荔枝林全砍掉……认清现实的过程中,他一步步让出自己做人的底线,变成了自己当初厌恶的人。

  就当我以为李善德的个人意志终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他最终竟敢与右相杨国忠对峙,挖掘出背后不可见人的勾当。“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馆、从化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这段语出惊人的话是李善德的良知引发的质问,他的陈子、刘徽、祖冲之没有负他,他终究没有负他自己。

  这些不过是后来拔高的意义,是小说的杜撰,是美好的幻想,放在现实中,李善德不知被千刀万剐多少回,最终作者还是给了好人一条出路。

  马伯庸写这篇小说用了十一天,和李善德运送荔枝的时间等同,看得出他写得酣畅淋漓,历史知识和情节构架早已成竹在胸,读者读这篇小说也酣畅淋漓,一口气便能读完。

  小说中的大唐历史知识和细节达到了完美契合,小说与历史不同的是历史讲究真凭实据,小说有杜撰空间,这部小说中既结合了历史证据,又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加入了个人符合逻辑的猜想,这样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长安城,一个自成生态的大唐世界。

  这点很容易联想到《长安十二时辰》,我只看过剧,里面也是由各类小人物搭建起了这个故事,细节处很是考究。也许是写那部小说时已经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如今运用起来才更炉火纯青。

  《长安的荔枝》中离不开“算”,这是主角的人设。一种“算”是算计,读者和主角一样未必谙官场之事,每次作者都能很好地解释人物动机,虽略显厚黑,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如战场,多了解一点总归不错;一种“算”是计算,各种数据摆出来就很唬人,李善德的计算是理性和逻辑的体现,它背后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所以才可信,才有逻辑,使这个故事不像无根之浮萍。

  这部小说将来会被影视化,已经看到电视剧预计在2022年上映,《长安十二时辰》大火,这篇小说也不愁没人拍。我想若是被拍成电视剧,应该是会注入许多小说中没有的人物和内容,这也是小说的问题所在,篇幅所限,人物还是太少,有些情节还是太在“意料之中”。

  一件为人熟知的事,小说算是写出了人物的命运起伏,也满足了百姓对于这个“无人知”的故事的想象,电视剧再这样拍还能做到不落俗套么?又是一件未可知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