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低层次家庭,喜欢不停“讲道理”,而高层次家庭,爸爸会做3件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低层次家庭,喜欢不停“讲道理”,而高层次家庭,爸爸会做3件事!

2022-05-08 19:57:51 作者: 凯叔讲故事 来源: 凯叔讲故事 阅读:载入中…

低层次家庭,喜欢不停“讲道理”,而高层次家庭,爸爸会做3件事!

  做一个好爸爸之前,

  首先必须要先做个好丈夫

  做一个好妈妈之前,

  要先是一个快乐的妈妈。

  在母亲节这一天,

  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图片

  ——凯叔

  作者 | 芒来小姐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新闻:

  父亲节当天,一名江苏学生给父亲发信息:

  爸爸我爱你。

  父亲回复:真不巧,我只爱你妈。

  孩子哭笑不得晒出截图,

  感叹“塑料父女情”。

  没想到网友纷纷点赞:

  父母关系这么好,你就偷着乐吧!

  这样的互动,的确是件好事。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

  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对世界的初印象。

  爸爸爱妈妈,妈妈更爱这个家;

  妈妈被呵护,家庭氛围更积极。

  于是,孩子就能在爱中成长。

  成年后,也会更加成熟、自信。

  而“爸爸爱妈妈”,

  也是孩子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聪明的爸爸

  都懂得给妈妈放假

  曾看过一个视频:

  父亲去女儿家里做客,

  女婿悠闲地玩着游戏,

  女儿一边打电话对接工作,

  一边收拾乱堆的玩具、脏衣服。

  父亲见此悔恨不已。

  曾经,

  妻子在家里忙得脚不沾地,他视若无睹;

  如今,女儿步入母亲后尘,

  成了全家人的“老妈子”。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他想告诉曾经的自己:

  给妻子放个假,自己去承担更多的家务。

  为什么呢?

  因为,丈夫对妻子的态度,

  藏着孩子在未来的样子。

  女作家入江之鲸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在地铁上,

  一个小男孩跑得很快,

  占了一个空位,

  随后,他对旁边的妈妈说:

  妈妈快过来,这里有位置!

  妈妈说:

  你坐,我和你爸站着。

  男孩却说:

  我是男孩不用坐,妈妈你坐。

  她坐下后,丈夫给儿子投去赞许的眼神。

  其实,

  这位丈夫正在上班路上,

  而儿子和妻子要出去玩。

  到了丈夫下车时,

  他还严肃地告诉儿子:

  你一定要照顾好我媳妇,

  不许哭闹,不许惹她。

  那是我媳妇,懂吗?

  我去给你们挣钱!

  男孩拍着胸脯保证,

  那副小大人的模样逗乐了全车人。

  有这样一个爱护妻子的爸爸,

  亲子关系怎么可能不好呢?

  美国作家琼.安德森认为:

  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假期。

  毕竟,无止境的付出,

  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可怕。

  而没有压力的妈妈,

  情绪得到了调节,

  能够更好地照顾孩子,

  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身心才会更健康。

  所以,

  聪明的爸爸都懂得给妈妈放假,

  被丈夫呵护的女人,

  心灵柔软安定,

  更擅长接纳包容,

  也更能创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

  优秀的爸爸

  都懂得尊重妈妈

  闺蜜和儿子外出办事,

  无意间得知丈夫在孩子面前评论“妈妈很笨”。

  闺蜜气坏了,回到家,质问丈夫:

  为什么当着孩子的面不尊重她?

  丈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道歉:

  “我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儿子会记住。”

  “对我有任何不满,

  你可以私底下跟我提,

  但绝不能伤害我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定律”:

  人们会不自觉接受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尤其是喜欢、倾慕、信任的人。

  父母有争执和冷战时,

  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哈佛大学一项持续75年的研究发现:

  父亲尊重母亲,

  孩子成年后,

  能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拥有更高的自信水平和自尊水平。

  这种尊重,

  并不单来自送礼、牵手,

  而是发自肺腑尊重妻子的人格。

  比如,尊重妈妈的感受。

  法国男性以赞美母亲为荣,

  商家会在儿童用品上写“我和妈妈一样漂亮”“我爱妈妈”等字。

  他们会用实际行动,

  号召丈夫们维护自己的妻子,

  美国的一所大学用三年的时间去研究169个5—10岁的孩子。

  研究结果发现:

  夫妻关系不和谐、父母容易相处指责的家庭里,

  孩子容易生病,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但是性格开朗、家庭氛围轻松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

  不仅很少生病,也不容易被心理问题困扰。

  又比如,尊重妈妈的话语权。

  好的教育里,

  伴侣不会当着孩子的面拆台。

  亲子关系发生矛盾,

  爸爸始终站在妈妈这边,

  允许孩子表达愤怒,

  但不会帮腔作势责怪妻子。

  教育有争执时,

  不会当着孩子拆台,

  而是会私底下沟通。

  让孩子知道“家里妈妈说了算”。

  无形中减轻了育儿负担,

  也让妈妈更自信、更有原则。

  教育统一成一种声音时,

  孩子心理也会更健康。

  心理学上有一个“手表定律”:

  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

  他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

  如果戴上两块手表,反而无法掌握时间了。

  孩子弄不清哪边才是对的,

  说话、做事的分寸感会被破坏。

  美国著名的脑科学家梅迪纳教授,

  曾收到过一位父亲的疑问:

  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

  梅迪纳教授说:

  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

  有人追问:

  为什么您让那位爸爸回家疼老婆?

  梅迪纳回答:

  在美国,

  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

  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

  而家庭情绪的稳定性,

  大部分可以被妻子的情绪预测。

  他的言下之意是:

  妻子情绪稳定,家庭氛围温暖;

  孩子在温暖氛围中成长,性格自律自强,

  学习全神贯注,才能过考上名校。

  成功的爸爸

  都懂得陪伴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

  比父亲缺席更可怕的,是缺乏父爱。

  父亲很少在家,或从不认真陪伴,

  哪怕妈妈无比尽责,孩子内心也有缺憾。

  一名儿科医生发现,儿子在考试中造句:

  我的爸爸老是上夜班。

  他又心酸、又愧疚地问孩子:

  怎么会想到造这个句?

  孩子回答:

  因为你天天都不在家,我看不到你。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6-8岁之后,父亲的重要性逐渐放大。

  同样一句话,

  由爸爸说出来,

  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

  所以,智慧的爸爸重视陪伴。

  陪伴男孩,

  爸爸要常和他一起玩游戏,培养勇敢、主动等品质;

  陪伴女孩,

  爸爸要常夸奖她的努力和优点,引导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怎么做呢?

  睡前抽20分钟陪孩子,

  给他讲几个睡前故事;

  出差在外,坚持和孩子视频聊天;

  外出回家后,为孩子带礼物。

  每隔一段时间,便带着孩子外出旅行。

  工作再忙,也会每周抽出时间给孩子做饭。

  只要用心,都能让孩子感受到:

  爸爸爱我,爱妈妈,爱这个家。

  爱是超越形式的精神慰藉,

  妈妈看到爸爸陪孩子,也会心里一暖:

  “育儿这件事,不止我一个人在战斗。”

  网上有句话:

  会挣钱的爸爸是凡品,

  会做饭的爸爸是珍品,

  会带娃的爸爸是稀缺品,

  会表达爱的爸爸是极品。

  爸爸表达爱,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行为:

  对妻子好、尊重妻子、陪伴孩子;

  另一方面是语言:

  经常赞美妻子、鼓励孩子、对家人传达正面积极意见。

  所以,好爸爸懂得表达爱,

  让爱在关系里潺潺流动,

  为全家人积累幸福的源泉。

  这篇文章,

  值得建议爸爸们收藏,

  愿爸爸们,懂得爱人,

  愿所有的妈妈,都被好好地守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