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2022-05-10 00:0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一本由傅雷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一):美术名作背后的故事

  1. 对于我这样一个外行人而言,虽然小时候也曾学过美术鉴赏(不知道美术课算不算,但我自认为是算的),但毫无疑问,我仍旧是一个门外汉……即便成年,每每去美术馆,除了看看热闹拍拍照,我似乎依旧无法进入艺术的大门。艺术于我而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一种记录、一张美丽的“纸”,仅此而已。我不曾去挖掘那些名作背后的故事,也不曾了解那些名作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直到翻开《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我觉得自己好像摸着了美术的大门,哪怕仅仅只是摸到了门上的一颗钉子…… 2. 简介上说,《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的名作,但上网查证,又有说应改为编著更为妥帖。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学习美术赏析、西方艺术史的入门好书。 全书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全盛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当然,这段内容是从内容简介里复制的。) 孟子曾提出的“知人论世”我认为同样适用于美术名作(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之所以要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可能就是因为如果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当时的名作,只会将我们的浅薄展露无遗。 但还要插一嘴的是,如果你读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圣经》,有的画作你可能会看得云里雾里,毕竟“人文主义”的背后,依旧有着宗教的依托。 3. 在书中关于多那太罗那一章,有一个关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雕塑,那雕塑看起来干瘪甚至于丑陋,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曾以为作为买香膏膏耶稣的马利亚,至少应该是慈眉善目,而不至于这么干瘪,直到我翻开“路加福音”,我才知道马利亚曾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那这样看来,她确实不应该圆润丰满,确实应该干枯。可是耶稣已经将她身上7个鬼赶出,她应该早已脱离了苦海,而不应该仍旧是这样一脸苦相,甚至是干瘪……照我看来,她应该有重生之喜悦,而不是仍旧活在“罪”的捆锁之下。 而书中傅雷对其的描述是:“这是代表一个青年时期放浪形骸、终于忏悔而皈依宗教、隐居苦修的女圣徒。整个的肉体——不,不是肉体,而是枯老的骨干——包裹在散乱的头发之中。她要以年老时代的苦行,奉献于上帝,以补赎她一生的罪愆。因此,她合着手在祈祷。她不再需要任何粮食,她只依赖‘祈求’来维持她的生命。身体么?已经毁灭了,只是对于神明的热情,还在燃烧。这是多那太罗少年的时候,和传统决绝而往自然中探求‘美’,这是他革命的开始。” 所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抹大拉的马利亚要如此之干瘪,这是多那太罗与自己的斗争,这是他的“随心之作”,他不再顺从世俗的眼光,而是在作品中表现出内心的生活,但傅雷先生也说:“如果最高的情操没有完美的形式来做她的外表,那么,这情操就没有激动人类心灵的力量……” 确实,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为信仰而火热的力量,大部分人的信仰都不温不火,大部分人更看重眼前,而不是永恒的盼望……所以,想要引起共鸣,多那太罗还是低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热爱世界的欲望…… 4.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佳作,比起当下很多书,虽然傅雷的语言,有的有些许晦涩,但这并不影响全书的阅读,也并不影响我与那个时代名作的对话……全书语言优美,若是看过《圣经》,可能会更觉有趣…… 愿我们在艺术的路上,总是相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二):走入艺术名作的背后

  1. 对于我这样一个外行人而言,虽然小时候也曾学过美术鉴赏(不知道美术课算不算,但我自认为是算的),但毫无疑问,我仍旧是一个门外汉……即便成年,每每去美术馆,除了看看热闹拍拍照,我似乎依旧无法进入艺术的大门。艺术于我而言,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一种记录、一张美丽的“纸”,仅此而已。我不曾去挖掘那些名作背后的故事,也不曾了解那些名作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直到翻开《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我觉得自己好像摸着了美术的大门,哪怕仅仅只是摸到了门上的一颗钉子…… 2. 简介上说,《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的名作,但上网查证,又有说应改为编著更为妥帖。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学习美术赏析、西方艺术史的入门好书。 全书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全盛期“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风格、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当然,这段内容是从内容简介里复制的。) 孟子曾提出的“知人论世”我认为同样适用于美术名作(当然,仅代表个人意见)。之所以要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可能就是因为如果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当时的名作,只会将我们的浅薄展露无遗。 但还要插一嘴的是,如果你读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圣经》,有的画作你可能会看得云里雾里,毕竟“人文主义”的背后,依旧有着宗教的依托。 3. 在书中关于多那太罗那一章,有一个关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雕塑,那雕塑看起来干瘪甚至于丑陋,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曾以为作为买香膏膏耶稣的马利亚,至少应该是慈眉善目,而不至于这么干瘪,直到我翻开“路加福音”,我才知道马利亚曾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那这样看来,她确实不应该圆润丰满,确实应该干枯。可是耶稣已经将她身上7个鬼赶出,她应该早已脱离了苦海,而不应该仍旧是这样一脸苦相,甚至是干瘪……照我看来,她应该有重生之喜悦,而不是仍旧活在“罪”的捆锁之下。

  而书中傅雷对其的描述是:“这是代表一个青年时期放浪形骸、终于忏悔而皈依宗教、隐居苦修的女圣徒。整个的肉体——不,不是肉体,而是枯老的骨干——包裹在散乱的头发之中。她要以年老时代的苦行,奉献于上帝,以补赎她一生的罪愆。因此,她合着手在祈祷。她不再需要任何粮食,她只依赖‘祈求’来维持她的生命。身体么?已经毁灭了,只是对于神明的热情,还在燃烧。这是多那太罗少年的时候,和传统决绝而往自然中探求‘美’,这是他革命的开始。” 所以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抹大拉的马利亚要如此之干瘪,这是多那太罗与自己的斗争,这是他的“随心之作”,他不再顺从世俗的眼光,而是在作品中表现出内心的生活,但傅雷先生也说:“如果最高的情操没有完美的形式来做她的外表,那么,这情操就没有激动人类心灵的力量……” 确实,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为信仰而火热的力量,大部分人的信仰都不温不火,大部分人更看重眼前,而不是永恒的盼望……所以,想要引起共鸣,多那太罗还是低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热爱世界的欲望…… 4.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佳作,比起当下很多书,虽然傅雷的语言,有的有些许晦涩,但这并不影响全书的阅读,也并不影响我与那个时代名作的对话……全书语言优美,若是看过《圣经》,可能会更觉有趣…… 愿我们在艺术的路上,总是相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三):艺术与文学

  (一)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版,甫一到手,就被本书精美的制作折服,书中结合傅雷先生列举的二十位西方艺术大师及作品配有高清大图,用纸考究,印刷精美,甚是喜爱。说回本书内容,从目录看出傅雷先生对于文艺复新艺术三杰的喜爱,花了大量篇幅去写他们的作品和经历,本书对于一个想要入门了解西方美术史的人来说较为友好,书中还类举其他音乐家,作家的经历和作品比较,便于普通读者理解,同时也可看出傅雷先生除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外,在文学、音乐等领域也有极渊博的知识。

  (二)

  我个人而言,最钟爱的两位画家,分别是莱昂纳多·达·芬奇,文森特·梵高,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对于西方艺术的感情是,有兴趣,但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义务教育那些年的美术课浅显科普,可能就是大学阶段随手抢的选修课,但是后期会对某些西方画家感兴趣,都是得益于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辅助。

  譬如文森特,《神秘博士》里那个穷困潦倒,不被理解,仍旧热爱美创造美的天才画家,剧集结尾处,馆长评价他:“对我来说,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在任何时期,绝对都是最知名,最伟大的画家,最受敬仰的,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俩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他徜徉在普罗旺斯的田野,不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是同样伟大的。”没有人看完不为之落泪。

  至于莱昂纳多,则是在《达芬奇的恶魔》里,知道那个在弗洛伦萨出生的天才私生子,他的思想放荡不羁,他的灵魂是超越时代的自由,他的绘画只是他天才的一部分,他不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画家,同时他对于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不菲的成就,这与书中提到的瓦萨里描述的达芬奇分外切合:“有时候,上帝赋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是毫无限制地集美丽、妩媚、才能于一身。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他的行为总是值得人家的赞赏,人家很觉得这是上帝在他灵魂中活动,他的艺术已不识人间的艺术了。莱昂纳多证实这样一个人。”达·芬奇传世画作较之其他作家不多,但贵在精,傅雷先生深入浅出的结合他的生平解说他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对于达芬奇这样一个对“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切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表白。”不禁感慨,几乎是人类全能智者的想法是超越时代的,他对于纯粹的追求是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也让见识过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的人无不喜爱他,他的卓越成就也对得起所有的喜爱。

  (三)

  粗读全书,却也有些许地方的文字略显生涩,但是这只是浸淫艺术殿堂的入门石,艺术之于人类,是物质之外的精神享受,当了解那些神圣画作背后的创作者(不仅仅是画家本人,也可能是那些时代,画家周遭的机遇)再去看那些存世之作,看到的是创作者的悲悯,热爱,理智、自由,是即便痛苦也展现激情洋溢的美,即便傲慢也遮掩不住性情中的可爱。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四):奔赴一场与傅雷的美的盛宴

  傅雷先生一生翻译诸多著作,他在翻译方面严肃认真、永远追求完美,即使先生离去五十多年,他的译作仍然受到现代人的喜爱。难怪翻译读书人之间总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永远可以相信傅雷的翻译!”

  对于翻译,傅雷先生竭尽全力;对于美术名作解读,傅雷先生别有洞见。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书是傅雷先生早年写作的有关美术赏析的作品,此书先生在世时并未出版,于1985年首次面世,便赢得无数读者喜爱。据说,此书诞生于傅雷26岁,距今已近乎百年,但他的讲解仍然别有趣味。

  在此书中,先生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讲述他们的创作风格、绘画技巧以及他们最为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他的讲述,似乎我们还能够窥探到某些艺术大师的一生轨迹。本书主要涉及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及伦勃朗、鲁本斯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文艺复兴三杰自然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生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各有特色。在此,以本书中令我感兴趣的点说一下。

  达·芬奇的作品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然是《蒙娜丽莎》(又名《瑶公特》),这幅作品具有超自然的神秘魔力,那一张脸只要看一次,就不会忘记,难怪法国悲剧家高乃依这样形容它:“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傅雷先生在书中分析蒙娜丽莎微笑为何神秘,为何迷人,他通过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据说,达·芬奇创作此作用时四年,此后一直将作品带在身上,时而拿出来涂一涂,这也就造成了他作品有晕染的效果。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蕴含着人体内的痛与美,他的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风格,大抵与他一生痛苦的经历有关,尤其是壁画,是他全部痛苦的故事中最痛苦的。我们都知道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他用时五年时间,创作出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壁画。壁画的确美,然而米开朗琪罗却是天天仰卧在十公尺高的台架上,蜷着背,头与脚跷起着作画的。而在完工之后几个月内,米开朗琪罗眼睛不能平视,读信都需要拿起来仰视,这又是何其痛苦。之于壁画,米开朗琪罗更喜欢雕刻,他曾说:“没有一种心灵的意境为杰出的艺术家不能在白石中表白的。”《神创造亚当》中,耶和华的脸色不是威严,而是又悲哀又和善,这种悲愁,其实恰巧是米开朗琪罗内心深处的悲愁。

  拉斐尔的作品尽显平和与安静。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小王子,尤其擅长画圣母,而画中圣母的表情更多的是恬静,即使有微笑,也是淡淡的,感情并不那么强烈。他的画作线条柔和,没有太直太僵硬的线,没有过于尖锐的角度,画作与人物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幽静的美。无论是《金莺与圣母》还是《田野中的圣母》,抑或是他的《自画像》,给人的感觉都是安静的,唯有《西斯廷圣母》例外,这也许是跟他的心境有关,虽然三十多岁的年纪,但作为天才的他已经感受到了作家的淡漠的哀愁,这是他生涯中仅有的一次哀愁。令人惋惜的是,年仅37岁的他就离开人世,可谓天妒英才。

  当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每一讲内容都颇为有趣,乔托以独特的创作方式开启了文艺复兴之门;波提切利多那太罗一生求索,改变了创作风格,艺术风格从形体之内走向灵魂之美;波提切利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妩媚”之意,可这种妩媚却隐隐透着一种悲怆;伦勃朗将光亮带入画中,我们可以从光暗的变换中感受一种唯美的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空间策划出版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配有近百幅高清大图,内文用纸考究,图画印刷精美,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尽享画作之美。谁又说,这不是一场美的盛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