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2022-05-27 09: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1000字

  《现象学导论》是一本由[美]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一):无题

  最近一边看哲学史,一边学现象学。当然看现象学多点,哲学史进度很慢。还是要保证哲学史的学习啊。 这本正文就一百八十页,总共可能用了十一二个小时。九章,把现象学的基本概念都做了论述和勾连。而且读这本第三章意向性这一块,感觉一下子理解意向性和本质直观这些东西了,去年读现象学的书籍大多也是看的似懂非懂,一方面是因为慢慢积累了一些,一方面是这本的论述真的很棒。每一章都是前几节讲哲学,后几节结合当代应用和科学门类,对我来说挺新鲜的。之前完全就是当做哲学思想学,没怎么考虑它的应用,以及其实也是想不到这些东西如应用,以及做跨学科。看后边部分是有点开眼界的。但是这部分的文本对我来说就有些困难,以及有抵触的心理了,有些就看不太懂,而且会有一堆新词出现,逐渐丧失耐心。后边几章的后半部分就看的有些潦草了。如果我以后真的研究现象学之类再回头来找灵感吧。 每一章的前半部分,打算结合这下一本要读的现象学的书,做一些汇总整理。感觉这本要比另一本同名的导论要清晰一些,而且每一节和每一章之间都有很清晰的建立联系和做一些推进。所以如果要读现象学我觉得应该先读这本每一章的前两三节,然后再读那本导论,然后再读这本的每章后半部分。感觉这样是一个比较好的顺序。 读过之后,感觉也是一门浩瀚的学问,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神,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等。先读着看吧。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二):当代现象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作者对现象学原则或现象学立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然后就这种概括性陈述作出了精准的解读。例如现象学强调“世界性”“在世”,而这意味着现象学的基本事实是“没有第一性事实”,我们总是已经处于某些偶然情境之中。然而在没有第一性事实的世界中,我们仍然面临一些因素,它们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这一类基本事实,就是现象学所揭示的“主体间性”“共在”,这规定现象学的起点,因为它先验地塑造了我们的实践能力。现象学的另一个出发点是对第一人称“体验”的研究,事物在体验中的显现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于它在实在中的存在方式(当然海德格尔会认为显现方式就是真正的存在方式)但现象学家对后者并不关心。作为实践,现象学只是代表一种特定的视角,因而它不能提供对于体验的完美解释,但它扮演了生产性角色。在后续的章节,作者在每个主题之下都引入了例如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自然科学的最新探索,它们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等人的经典现象学资源中获得给养。这也是作者对现象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态度:反对科学还原主义,现象学负有责任,也拥有能力。作者也回顾了“现象学运动”的历史,非常清晰地概述了在现象学重要课题下主要现象学家相互继承与反叛的关系。这些课题延续到当代,正在被科学实验验证和修正(作者专门讨论了现象学的“自然化”),这部分触及当代现象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关系:现象学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什么?自然科学如何补充现象学的局限?一些具体的实验论述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附正文各章(个人化)要点:

  第二章,自然主义

  基于现象学态度和自然态度的经典划分,讨论自然化的现象学是否有意义?实际上是讨论现象学如何参与科学研究,更进一步,作者归纳了三种运用现象学的自然方式。(23到31页)

  第三章,现象学方法

  自然科学对本质变更法的重新定义:事实变更法(42到46页);

  对第一人称视角方法的质疑的回应。

  第四章,意向性

  “意向性”的历史:恩培多克勒——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布伦塔诺——胡塞尔(51页);

  “操作意向性”:较“身体意向性”、动感学更宽的概念。作为生成的、与发生现象学一致的、新实用主义概念,反对新行为主义的意识概念。

  第五章,具身性与质素

  梅洛-庞蒂、古尔维奇、萨特的批评:质素无法被现象学地直观(72到75页)一切内在的质素性的体验不过是对超越性的对象性质的误解。作者从躯体感觉方面的质素内容提出了反向批评(79页)。进一步地,Gibson的“可供应”(affordance)揭示了具身体验的某方面本质:我能做什么限定了我能知觉事物的方式,这一能力同时受到我的身体物理状态和我所处的特定状态“成为……是什么样子”的限定(81页)。

  第六章,时间性

  胡塞尔RIP内时间意识模型的神经生物学层次(93页);

  贝尔瑙手稿对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模型的修正(96页):原印象并非自足,它的呈现只在滞留与前摄的关联中发生。空乏的预期才是真正的出发点。

  第七章,自身与第一人称视角

  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古尔维奇,舍勒,梅洛-庞蒂对自我的不同刻画(105到109页);

  “自身行动主体感”和“自身拥有感”的区分;

  对IEM(对第一人称代词的错误辨识免疫)的各类实验质疑与辩护。

  第八章,生活世界

  区分三张桌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桌子(具有广延、颜色的实体),爱丁顿的科学桌子(粒子与场),海德格尔的桌子(实践意义);

  叙事尺度的自身是否实在(是否必要)。

  第九章,主体间性和第二人称视角

  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的描述。

  关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的客观世界的扎哈维问题和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共在”理论的批评(164页);

  社会认知理论的现象学进路对四个传统假设的挑战(167页),来自实验科学观察证据。

  20211106095

  《现象学导论》读后感(三):Gallagher:《现象学导论》笔记

  【按语:

  Shaun Gallagher的这本现象学导论关注的是那些将现象学自然化的一些有益尝试,聚焦于现象学和当代认知科学的某些亲缘,展示了两者之间联姻的些许实践。这与主流所观察到的现象学与自然科学老旧的对立形象截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Gallagher尤其探索了在以行动为导向的生成现象学路径,以及现象学对具身认知的贡献。

  现象学帮助认知科学从抱持计算机隐喻的人类,转向新的具身的、情境化的、以行动为导向的人类形象。新行为主义者的心理意向性概念过于强调推理或读心,而现象学实际上主张一种非推理的、源始的主体间性理解——操作/行动意向性,这能更好地解释不出现在心理层面的大量社会互动。Gallagher也指出,前意向活动的质素-躯体感觉的要素,为我们的知觉、行动和认知可能性划定了界限,由此指认功能主义者的人之图景的不完整性。现象学对自身意识之前的自身觉知的研究以及社会认知进路的新范式都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Gallagher提出,本质直观除了胡塞尔的经典的个体意识操作之外,还可以辅助以病理学案例或人工智能的程序建构加以突破,的确是把现象学玩出了新花样。】

  没有第一事实primary facts;每一个事实之前都有其他事实;每一个事情、每一种理性、每一种思想、每一个意识的实例总已处于某些偶然的情境中。现象学的首要事实:

  现象学的角色:

  现象学:

  数学与心理学:

  自然主义与先验的解释:

  胡塞尔的先验分析:

  新自然主义:

  悬置:

  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重新定义本质还原:

  意向性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意向性概念:

  外在论,意向性是我们能够在行为中辨别出来的东西,它并不必然隐藏于头脑之中。关注的是心理状态意向性。用推理理论或读心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意向性。

  例证,丹尼特的意向立场概念。

  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并不总是把另一个行动主体的有意义的行动看作一种理性行为,或者看作指向一个特定欲求目标的工具行动。【例如,性的意向性;在听讲座时点头】

  新实用主义,Brandom:

  生成现象学enacitve phenomenology:

  hyle,质素:

  胡塞尔关于质素的八条原则:

  质素与感受质qualia概念类似:

  生成的enactive和延展的extended认知概念对质素的分析:

  体验的时间结构:

  滞留retention:

  修正原印象:

  内容会影响形式结构的具体化:

  胡塞尔的ego:

  海德格尔:

  萨特《自我的超越性》:

  梅洛庞蒂:

  自身的前反思:

  自身意识(如今被称为“叙事的自身概念”):

  自身觉知(如今被称为“最低限度的自身概念”):

  IEM: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对AI的标准计算-程序设计进路将无法获得我们在世界中如何理解和行动的上手方面。毋宁说,它只能把世界看作一个在手的实存者的集合。AI或任何使用标准AI原理设计的机器人将永远不会对世界形成一种实际的把握。

  叙事自身narrative self:

  胡塞尔的第五沉思,分析对他人经验的结构的本质洞见:

  海德格尔的共在:

  社会认知:

  现象学的批判:社会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阅读、推理和预测能力。而当我遭遇他人时,我遭遇的不是作为其他心灵和作为需要加以解释的理论难题的他人;我是在具身互动中遭遇他人的,他人是与我一起参与有意义活动的行动主体。他人行为的意义和我对这些行为的理解,直接与我和这些行为的具身互动联系在一起,与我在其中遭遇它们的工具性或社会性情境关联在一起。四个预设:1、隐藏的心灵:我们缺乏通达他人心理状态的通道;问题:意向并不是隐秘的心理状态,而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他人的行动中具身的。2、作为默认的读心;问题:大部分时候我们不需要这样做。3、观察性的立场;问题:我们在互动交流的共享情境中理解他人。4、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问题:社会理解不能被还原为位于个体心灵或大脑中的机制,而是在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社会认知的现象学进路:早期婴儿行为研究,动力系统建模的证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