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3 09: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是一本由[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阿根廷]阿道夫·比奥伊·卡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646: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

  四十年代的两部短篇小说,版权页把它定义为幻象小说,两个作者的合著,也不知道另一个写了些啥。

  圣经的衍生故事,第一篇来自于以赛亚书中的一节,以赛亚对上帝的忏悔,祸哉!我灭亡 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第二篇来自于创世纪,我把虹放在云彩里,这就可作为我与地做的约记了。

  主线一个导致小女孩意外死亡的罪人,一个出版黄色书刊入狱的出版人,而后神迹的幻象出现了,故事随之戛然而止。小说带走宗教的隐喻,多少有点故弄玄虚,整体感觉一般般。加之这个奇葩价格,要不是为了收齐这套书,真没买的必要了。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读后感(二):一场毫无意义的梦

  2015年下半年读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和《恶棍列传》,便喜欢上了博尔赫斯这个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博尔赫斯的作品,我也都一一收藏了。这两年又陆陆续续出版了三四本,包括《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死亡的样板》《伊西德罗·帕罗迪的六个谜题》《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语言》。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是读过的第三本博尔赫斯的作品,这部作品包括《见证人》和《记号》两篇短篇小说。至于阅读体验,只能说是不知所云,如堕烟海,仿佛做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梦,醒来后完全不记得任何痕迹。当然,或许是自己造诣尚浅,或者是文化隔阂过于强大,抑或是作家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这种可能性极低,但也不能说没有),总之是自己还驾驭不了这种作品。

  另外最想一吐为快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无良操作,将一本短短44页的书定价为58元,简直是出版界中的盗匪嘛。读书是一种雅趣,出版书籍也是一个高尚的行为,但吃相如此难看,近乎于赤裸裸的抢劫了。买了这么多书,还没有见过如此定价的行为,本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作为国内顶尖社,在读者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这种短视行为不知为何会发生,毕竟博尔赫斯在国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上海译文的口碑在这类读者心中无疑大打折扣。各项成本不断上升,书籍涨价也是大势所趋,可如此涨价也是赤裸裸的商业投机,实在是不应该。

  骂完这些,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不管如何,博尔赫斯的书还是要继续读的。

  《两个值得回忆的幻象》读后感(三):上海译文,你把人变成鬼

  很好笑,博尔赫斯的这本新书是我在新生朋友逛书店的十几分钟之内看完的。它卖58块钱,只有44页,属于是一页1.318金了。但我有理由认为,所有有幸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一定会在书店那这本书看完,所以实际上这是给热爱实体书店的人的福利,白赚了58块钱。 两个故事似乎是改编自《圣经》,结构非常类似,都是一个人(叙述者)向一个人(读者)转述一个人(主角)告诉这一个人(叙述者)的一个关于一个人(主角)在与另一个人(配角)的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奇迹故事。这个套环结构使得作者可以夹杂大量的私活,实际上,由于作品一开始就预设了读者认识叙述者,所以叙述者不停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根本没有明晰的时间线和事件,主角的转述也有同样的程序,因此故事其实被包裹在巨大的混乱之中,读者大概根本不可能在这些枝蔓溢出的叙述里理出角色们的精准处境。 但或许作品正是在这里体现出其良苦用心。一方面,背景一片模糊,这是一种言之凿凿的模糊。另一方面,在幻象即将发生时,故事突然清晰起来,我们开始搞明白配角的身份和少许经历,这些又使得我们能够明白幻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这是一种如此神奇的阅读感受,以至于这具体情况呈现自身之时它也像是神圣奇妙的幻象发生。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作品的谋篇,就会发现这一发生的诸多要素:其一是叙事者彻底的模糊不清对主角局部的清晰的衬托作用。其次的是,主角的局部部分都带有一些恶劣的神秘的状况,比如犯罪-死亡和犯罪-色情,也就是人类生命中的两个极端状态。这些经历是不可察之的,因此当他们被叙述,也就是被展开,被呈现于读者面前时,它同时就预备了不可理解事物发生的可理解性和转折带来的情感增强。下一刻幻象降临,惊讶就在惊讶之余获得了可接受性。这是作品的多重叙述方式决定的。我由此认为这两个小说是一种把现象学原理表现化的尝试:意象结构对对象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物如其所是的呈现的决定性因素是在我们对日常行为的意向行为之澄清中展现的。那么,这一澄清需要进入现象学态度,而这一态度的结构又何以澄清呢?这个作品就试图做到这一点,让我们“感受”一次现象学态度。 尽管如此,这个作品反而愈加模糊了,因为人们难免会因为叙事过程的繁复而放弃进一步阅读,放弃跨越现象学态度的意向行为之形式结构来到达其意向对象。这样的分离是不可思议的:意向内容和意向对象总在同一意向行为中呈现,悬置不是改变,作品改变了知觉的模式,因此必然不会成功呈现现象学态度。或者说,现象学态度本就是不断呈现,不断被感受的知觉的暂停和审查,如果再把它表现感受化,它也就不再是现象学态度了。就此,经历过这一追问后,我们最好只把它当作游戏之作,质量上乘地让人们享受神迹之降临。 扯这么多,只是因为58块钱,它也不太值得读,只是如果都读了还不多写点我总觉得不太值得。上海译文,你把人变成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