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食志》读后感摘抄
《臭食志》是一本由要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臭食志》读后感(一):五味之外:“臭”的翻身大作战
有言曰:“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吕氏春秋·本味篇》又道:“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人们最开始对“臭”避之不及,甚至与其相关的成语都是贬义!为何好好的人们开始转变巨大,不仅食臭,甚至爱上食臭?
自然因素
以宁波和绍兴举例,这两个地方是中国臭食文化最兴盛的地区。绍兴多雨潮湿,食物不便储藏,容易腐烂发臭。臭食品种多为豆制品和新鲜蔬菜,所以其腐烂周期与气候定有很大干系。
古代资源的匮乏并且尚无储存食物的有效手段,食物就算是过期也舍不得将其扔掉。直到人们发现食物变质也可以食用且不会伤害身体,便开始了食臭之旅。故“食臭”也打上了贫穷的标签
《臭食志》读后感(二):一场臭食寻觅之旅
你的家乡有没有“臭名昭著”的美食? 以你个人的口味有没有偏爱的“臭食”? “闻着臭,吃着香”令你欲罢不能的美食有哪些? 你想要了解“臭食历史”吗? 想成为美食家的你知道“臭食”地图吗? 怎么拥有自己喜欢的“臭食”食谱? 臭在一种嗅觉,但香在一种味觉! 大家人人都可能吃过几种臭臭的食物,但很少有人会梳理臭食与整个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关系,《臭食志》作者要云既是为臭食作传,也是在不断丰富饮食文化的记忆和灵魂。阅读“臭食志”,追随作者来体验这场数十年的“逐臭之旅”! 在中国的饮食历史中,记载臭食物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臭”一方面是君子的避讳之词,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在现在人们对于臭的包容性很高,吃的是香味,闻的是臭味,嗅觉与味觉的转换也是臭味与香味的这种转换。臭食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在其他各个国家也有,臭俗也不仅仅存在于汉族中间,其他少数民族也很多见。 “臭”有许多讲究,制作工艺不同,各种食物散发出的臭味也不尽相同。 鲜臭、腌臭、泡臭、酵臭、霉臭、腐臭、酿臭。 臭食地图也有地域之分。中国臭食最为丰富、嗜好臭食最为集中的地方,没有比得上宁波和绍兴的。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把海味做臭也是舟山的一大特色。温州则以腥咸口味为上,味道介于常食和臭食之间。合肥、滁州地区也是臭菜的流行区。湖北、湖南的臭食传统历史悠久,不过品类单一,最为突出的就是豆制品衍生出的臭豆腐,臭豆干,臭豆渣。江浙一带的食俗追求“鲜”,粤桂琼更多追求的是“清鲜、生鲜”。西南地区除了贵州之外臭食最为鼎盛的地方是云南云南的臭食类别比较独特,就连茶也可以做臭。北方地区的臭食成点状分布,远不如南方丰富,要说分布最广的算是臭豆子。 许多大家也爱好臭食,比如汪曾祺也说过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可见臭食的魅力,真的让人无法拒绝~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臭食历史”心动呢?快打开《臭食志》,开启自己的臭食寻觅之旅吧!
《臭食志》读后感(三):探究舌尖上的臭食之俗与食臭文化史
“吾乡穷苦,人民努力日吃三顿饭,唯以腌菜、臭豆腐、螺蛳为菜,故不怕咸与臭。”——周作人 闻着臭烘烘,吃着香喷喷。臭气缥缈,香气盈口,嗅觉与味觉分属两个世界。人类吃臭食,最初的动因不是别的,只因食物的贫乏。作者结合他人经过大量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成果,发现我国臭食传统形成和传承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经济和文化这三个交错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因素。 其中气候条件是臭食传统形成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甬绍和贵州省的黔南地区是我国臭食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 天然之臭的食物,比如野菜败酱草、臭屁藤(即鸡屎藤)和蔬菜臭参及臭水果榴梿、臭油果,还有南北皆喜食的天然臭虫:臭鳖虫、龙虱等。 腌臭多数不是由于腌制不慎变臭,源于人工制作臭食以盐和微生物促进发酵,将蛋白质消解,变腌酸为腌臭为基本途径,荤素皆备,南北皆有。比较腌臭食物有:南方浙江省金华市的烂菘菜和舟山的三曝鳓鱼、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臭萝卜、安徽芜湖的烂腌菜;北方山西省灵丘的臭腌菜、青岛的臭鲅鱼。 夏腌冬食,食臭之俗,亦是乡愁之味。 泡臭主要为清水浸泡,比如广西的泡臭笋,味道浓烈、臭味十足的酸笋,这也是螺蛳粉臭味扑鼻的关键因素。除了广西,广东、湖南、云南都有泡笋的习俗,比如粤北南雄的臭笋炆鸭和云南傣族的酸笋制作。 浙江地区加盐的泡臭食物,主要有臭南瓜和绍兴的臭腌蛋及泡汁。宁波是中国臭食最为突出的地方,比如宁波人心中的传统美食三臭(臭苋菜秆、臭冬瓜、臭芋艿蕻)是中国臭食的尖端之作。 酵臭为食物自身发酵到形成臭食,比如徽州的臭鳜鱼和沿海各地的臭虾酱、臭蟹酱,还有黔南地区的汤锅“酵母”臭酸和虾酸。 素臭是将蔬菜煮熟煮烂,凉凉后倒到坛子里,密闭,待其发酵,短者一个月即成一罐子臭气熏天的黑汤子。荤酸是将鱼、肉、骨头之类煮熟煮烂倒进坛子里密闭发酵,大致一个月后初成为荤臭,臭气比素臭浓烈。 素臭与荤臭,皆可起到“酵母”解腻的功效。 以霉制臭,主要依赖于各种微生物(毛霉菌与根霉菌)的发酵过程,具有霉臭之香的知名臭食主要有霉千张、霉毛豆、毛豆腐、霉豆渣、臭豆豉、臭腐乳。 将肉类食物放到阴凉处,任其自然腐朽为腐化的过程是腐臭形成的要素,比如武汉新洲区和xz岗巴县的臭羊肉及四川甘孜州雅江县的臭猪肉。 酿臭为通过酿造做臭,主要有广东的臭屁醋、贵州的漤汤和东北的臭大酱。 臭食习俗表现为常食型和偶食型两种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加上发达的物联网技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也习惯跟随着改变,臭食与食臭的传统食俗的比例也跟随着持续下降,臭食已经与贫困、节俭脱钩,而与美食、保健、怀旧甚至猎奇挂钩,偶食解馋。 “我们在谈臭食地理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对历史的回顾。探求臭之域,既是探求臭食之史,也是探求臭食之今。” 本书作者要云先生结合他自身多年田野调查臭食的体验与经历,为我们讲解了我国臭食志的前世今生,剖析并探究了臭食与食臭的历史、地域与民俗形成及美味的臭食食谱,书中还搭配了精彩的插图,为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的臭食文化观与文化史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