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间事》读后感摘抄

2022-06-23 09: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事》读后感摘抄

  《人间事》是一本由许枫著作,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事》读后感(一):人间事

  犹记得,中学的时候,大家摇头晃脑地背诵文言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彼时不以为意,早知道是课业要求。后来才发现,孔老夫子的《论语》,包括他的言行,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而对于记录其语录的《论语》,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儿女反复研究,诵读。最近我读了《人间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以他独到的角度,诠释了他对于《论语》的深刻认知。

  《论语》之所以值得人们不断的去钻研,是因为它内在的精神内涵过于丰富。它仅仅是在讲该怎么学习,或者该怎么做领导,而是整个儒家思想的一种浓缩精华。对于这种思想的认识,不仅是文学层面上的,更是哲学层面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此同时,每个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一定更加切合孔子的原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用现在的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子贡说,学力相对贫乏时,不曲意逢迎他人,不人云亦云;学力比较厚实时,不骄傲自满,而是精益求精。对吗老师? 孔夫子说,差不多,但应该更进一步,学力贫乏时致力于寻找其中的真趣,富实时致力于研究、实践礼制。

  作者则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贫而乐”,贫乏之时何来乐趣?若是志于学寄情于道,日益精进,真趣自生,安贫乐道,所乐者,道也。

  在我看来,很多乐趣并不与贫富有关,就像小孩子喜欢看蚂蚁搬家,蝴蝶知网,其中的趣味亦无穷也,只是旁人不知。

  还有很多人在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者是某项活动中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非常多的乐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是曲折的,但对于追求的人来讲,或许这个路途也是充满愉悦的。

  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又比如——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自谦说,自己没有知识,很多知识都不清楚。作者则拓展开来,聊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我的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曾经学过的一个小故事——“两小儿辩日”,孔子便坦然的承认自己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人间事》读后感(二):《论语》枫解:优点、缺点、看点兼具,更适合现代人阅读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为了稳定朝堂,想重用前宰相赵普,但又听流言说,赵普无甚才学,只精通《论语》,于是问他是否还对其他典籍有研究。

  赵普听后也不辩解,而是称自己确实没读过多少书,但只用了半部《论语》就能辅佐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大宋江山,因此认为自己还可以用剩下的半部《论语》,辅佐太宗皇帝治理大宋。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读《论语》,必读朱熹注本,或者东汉学者郑玄注本;今人读《论语》,当属杨伯峻先生的注本流传甚广、影响力巨大,其他知名学者的注本亦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不过若论新奇有趣,还数《人间事:〈论语〉枫解》(以下简称《人间事》)。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人间事》的作者许枫,作为一位独立学者,已经精研儒学30余年,曾受饶宗颐(与钱钟书先生并称“南饶北钱”)、汤一介(我国哲学界代表人物)、钱逊(国学大师钱穆之子)等国学大师的指点。

  许枫正在用《人间事》践行钱穆先生所说的读书人之“责任”,不但自己精读了《论语》,更以新奇有趣的新解,帮助更多现代人爱上《论语》。

  点开许枫的公众号,除了个人介绍里“唯四美不能辜负——美食、美景、美文与美人”外,最显眼的便是“专业解经,兼职骚情”这八个字。

  后八个字,结合前四美,隐隐有种“渣男”人设跃然纸上的即视感,横看竖看都不正经。可《人间事》的灰度装帧,又完全是一派“禁欲系”风格,这样的“反差萌”引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此图为许枫老师公众号用图

  待翻开《人间事》的目录,却发现原来所谓“骚情”,更多是适合现代人的人情、世情。比如为政篇中的“高薪从哪里来?”;八佾篇中的“不要找后账”;公治长篇中的“一份择婿标准”;颜渊篇的“请别抢了我的饭碗”;阳货篇中的“别买样子货”等等。

  《论语·公冶长》的开篇,讲了家里排行老二的孔子,因哥哥早逝将侄女视为己出。等侄女和自己的女儿都长大后,孔子认为坐过牢但品德并没有问题的公冶长,和有才学又不迂腐的南容括,都是不错的年轻人,于是分别将女儿、侄女嫁给了他们。

  关于南容括的结局,正史上找不到更多记载,但有关公冶长却有明确记载,鲁国国君曾因他的才能多次邀请他出仕做大夫,但他都没有去,而是选择了终身治学,成为当世的著名文士,得以善终。

  传统解经中,经常会将公冶长与南宫括做比较,比如朱熹就认为公冶长虽品性佳,但才学是不如南容括的,所以孔子让侄女嫁给了南容括,这是孔圣人的伟大之处。

  许枫在《人间事》中的枫解则更贴合现代人的思路,他认为这一篇并非孔子在显摆自己对侄女比对女儿更好,刻意去立人设,只是在向弟子们传达自己的择婿标准:既看重品德和才识,也看重智慧。而这,对于现代人而言,适用且实用。

  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比如农作物种类变得单一,全世界的人们只能吃某一种农作物,一旦这种农作物遭遇某种病虫害,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结果就可能是全世界的人都要挨饿。

  因此我们说,生物多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这一概念用到“认知”上同样适用,人们的“认知”具备多样性,人类文明才可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不过,像《人间事》这样的新解,虽然对拓展人们的认知很有帮助,又契合当下时代特征,但如果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还真的能挑出一个些“问题”——由于其对《论语》的解读太过于新颖,所以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有考学重任的学生!

  以大家都很熟悉的《论语·学而第一》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这句讲的是,学习上要学后有实践、刻意练习;交友上,要以有同道中人为乐,愿意与他人交流互动;器量上,要淡看毁誉,不能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就大发脾气。

  可许枫在《人间事》中却认为,既然这一篇名为“学而”,内容就该都和学习,没道理又讲学习,又讲交友和器量。其中“朋”,应是对知识的一种形象比喻;“愠”也不是生气,而是“从心中升起的一丝燥气”。

  因此在许枫看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我们在学习中,第一要实践,第二要以知识为“友”,第三要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还不知道的人。

  这样的解读,新颖有趣有道理,但却需要有考学任务的学生们警惕,作文或可从该角度做开放式发挥,但其他类型的题目,这个答案在考试中则要慎用,否则影响到考试成绩和升学,就有违许枫老师著新解的初衷了!

  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李开复上大学的时候,最初学的并不是计算机,而是他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为此他经常会在白天的课堂上睡大觉。而孔子的学生中,也有一位会白天在课堂上睡大觉的学生,名叫宰予。

  孔子的弟子里,学术达人颜回、武术达人子路、经营达人子贡更为人们所熟知,宰予虽然也位列“孔门十哲”,但在知名度上,反不如因上课睡觉,被孔子骂出的那句话更为出名——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中的原文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这个故事中,宰予被老师孔子骂得极惨,不过上课睡觉,按理说应该没这么大罪过,不应受到这么严厉的训斥才对。要知道宰予在《论语》中调皮捣蛋,并不只有《公冶长》中这一次,《雍也篇》里,他甚至还曾用“仁”和孔子使坏开玩笑,也没被骂这么惨。

  但因孔子成圣,而圣人不会犯错,那么宰予小错被严惩,就要有其他理由。不过人们找来找去,给出的理由却都有些牵强。比如有一种说话就认为“昼”是写错的“画”字,“寝”解释为陵寝,于是“昼寝”就变成了跑到宗庙里面乱写乱画。

  这样一解释,孔子骂学生的话,就变成了“谆谆教导”:宰予你小子能不能不这么皮?宗庙里的木头都朽了,怎么还能乱画!

  许枫在《人间事》中对这种解释表示了反对,因为古人对于祭祀十分看重,宰予真要跑到宗庙里去涂鸦,估计就不只是被骂了。许枫更愿意相信,孔子就是爱之深责之切,所以骂狠了。

  不过还是有人不敢让孔子存在“骂错”学生的瑕疵,从而影响圣人的光辉形象,甚至在某些影视剧中,千年来都能在孔庙中有一席之地的宰予,却被导演们“开除”出了孔子弟子之列,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导演们给孔子附加的“金光护体”神技,许枫老师是坚决反对的,他更愿意相信遇上宰予这样调皮捣蛋的坏小子,夫子也气得跳脚失态,才更符合人之常情,同时也让圣人更具亲和力。

  2022年世界读书日期间的一项报告显示,随着视频化阅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重读《论语》这样的国学经典,儒家圣人孔子,更成为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晋网红”。

  《人间事》的扉页上,许枫总结了当代人读《论语》的好处:“处世不偏激,逢事有智慧”,借儒家经典续人间文脉。并希望能以《论语》为媒,与读者“共谋做一个有作为的好人!”

  而他的枫解,也是从这个视角在为当下时代的我们,解读《论语》,并指导实践应用,因此《人间事》适合每一个想重读《论语》的现代人。

  《人间事》读后感(三):《论语》中的学习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下面简称学而)

  学而是整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能在一部皇皇巨著之中排上头号,足以说明这句话的重要性。就像《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书中的地位一样,学而也是整部《论语》的精髓所在。

  有句古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毫不夸张地说,把学而这句读懂,《论语》你就算是读懂了一半。

  那么学而这句话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能让它在名句遍地走的《论语》中有如此地位呢?

  如果你对四书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了解一些儒学典籍的套路。儒学典籍一般开头部分都是全书一个提携纲领,为全书定下基调的。就像《大学》中的三纲是全书纲领一样,学而也是《论语》全书的一个纲领。甚至可以说,学而在整个儒学思想中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四书应该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再次读《孟子》,最后才读《中庸》。整个顺序是不能乱的,如果把整个四书看成是一本书的话,大学就相当于整个书的目录,《论语》相当于正文的第一部分。

  这个时候学而这句话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它不仅是对《大学》中三纲八目的一个总结,更要教我们怎么去实践。《大学》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三纲八目总结起来,可以理解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这里的穷和达说的是自身的品质。品质达不到,就先努力修炼自己,等自己的境界高了,再去帮助其他人,最后教化众生。

  而学而就是告诉人们,怎么去实践儒家的这种思想:多学习,多交流,为人师。而这句话也为《论语》定下了基调:《论语》是一本讲学习学的书。不管你熟不熟悉《论语》,都应该了解《论语》里面大多数讲的都是关于学习的。

  古语中的学习不是连在一起的,应该说是学和习。而习也不是现在练习的意思,而是实践的意思。先学会知识,然后再去实践,这才是完整地学习。

  而这点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来解释,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只是了解知识,记住知识,不算是真知,只有你在具体事情上做到了,这才算是真正地知道。(这只是知行合一思想的表层,篇幅有限对这个话题不做深入解释。)

  学习的重点在习上,在于去实践,去事上磨练。一个知识只有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才算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知识。如果没有改变我们,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的一条信息。

  这就像我们去学习开车一样,真正的练习,不是你在脑中演习怎么挂挡、怎么去踩刹车,这样你是学不会开车的。真正的练习,是你坐到车里,去真实操作,在真正的路上开上几圈。

  道理很简单,但是放到其他方面,大家就不会转弯了:

  每天拿个小本本记着什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什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恨不得每天读个八百遍,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学习。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把这些全都抛诸脑后:

  看到事情的冰山一角,还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知道了全部的真相;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还是看不到别人身上的好,只抓住别人身上的缺点不放;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还是在怨天尤人,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就是典型的学而不习,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而是在于你做到了多少。这个道理在《论语》中也有说:“吾道一以贯之”,大道理千万条,我们能做到一条就很厉害了。

  这里的朋友跟现在的朋友也有点不太一样,又或者是现在的人,没有明白朋友的真正含义。这里的朋友指的是同门,一起求学问道的人,延伸一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才是真正朋友的定义,而不是酒肉利益。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给门下的弟子定下了著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里面有四个教条,而这四条中其中一条便是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这条说的就是怎么跟朋友相处,并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朋友不是包庇袒护你、包容你缺点的人;朋友应该要劝谏你,引导你向善。有句话说得好,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责善简而言之就是善意地指责你,而不是恶意地捧杀你。我们大家都明白:一味地对你说好话,夸赞你,而不去指出你的缺点,这样的人真的是为你好吗?

  说到交友,就不得不说论语中的名句“无友不如己者”。对于这句话的争论,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过。

  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现在流行的向上社交,只跟比自己牛的人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学习进步,实现阶层跃迁。

  有的人则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夫子一贯谦虚的思想。应该解释为“没有朋友不如我”,大意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比我厉害之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这样解释才符合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见贤思齐焉”的一贯主张。

  我倒是觉得无需拘泥于一种解释,只要我们觉得对自己有所启发,两种解释都可以接受。这种包容万物的心态,也正符合儒家谦和中庸的观念。

  朋友自远方来是干什么的?当然是来交流知识和心得的。我们就应该以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交流,假如别人说出了不同意见,不要先急着反驳,而是深入地思考一下,对自己有用就留着,对自己没用也别反驳,心里知道就行了。

  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我们独自学习走到瓶颈的时候。就需要走出个人的思维圈子,去接触一些人,一些思维。大家一起群力群策,才能打破瓶颈,走得更远。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也有很多版本,比较大众的有两种:一是遇到别人因为不明真相,而对你产生误解的这种情况,我们不生气,这样才是君子所为;另一种就是遇到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人,我们不应该焦躁,应该耐心指导,把知识教授给他们,这样才是君子应该做的。

  我们还是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两种解读,两种解读都有道理,我们仔细品味的话,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因为本文的主旨,我们这里着重说一下第二种解读。

  人不知而不愠,这种态度正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在网上经常都能看到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视频,家长都是恨不得摔桌子砸板凳的。其实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心平气和,我们可以在心里默念十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自己关系的亲人,都是这种态度,更别说对于外人了,所以我说,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心态,正是这个浮躁的社会所缺失的。

  而古往今来“不愠”的典范当属王阳明,当时看《传习录》的时候,就替王老师感觉心焦。王老师的这些弟子个个都是杠精,一句话就能反反复复地问许多遍。可是每次王老师都心平气和的,跟这些杠精解释。

  能做到这一点,足以说明王阳明的德行和心境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也足以说明王阳明对儒家思想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要想传播自己的思想,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不愠是很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境界。

  传播知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著名的费曼学习法说的就是让我们输出倒逼输入。而想要教会他人,最基本的就是自己得先会,而要想别人能听得浅显易懂,自己先要融会贯通。

  为人师是学习很好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照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真正地去言传身教,从别人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才能清晰地看出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自我修行。

  我们看《论语》中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夫子的回答往往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夫子早已经把知识融会贯通,一通百通,这才能轻易地针对不同人的性格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路。

  所以说学而这句,不仅是《论语》的开头,也是在教我们怎么去学习《论语》。学习之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把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上去;然后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感悟,拿出去跟别人交流,把自己学到的经验拿出来交换别人的经验,这样进步才快;而最后一步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融汇贯通,进一步总结凝练,通过传授别人知识的方式,进一步找到自己的不足。

  以上是我对《论语》的一些浅显领悟,可能有些地方说得不对,我姑且说之,你姑且读之。不管对或不对,只要你感到有所帮助,我就万分荣幸了。

  说到《论语》很多人是又爱又恨,爱的是里面的东西确实好,微言大义,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细细品味,并且后味绵远流长。恨的是,里面是文言文,很多地方读起来比较费劲,尤其是古时候的很多字的意思,跟现在根本不一样,所以读起来比较吃力。

  对于学习《论语》,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先读一下别人解读的版本,大致了解《论语》的内容和思想脉络,然后再去读大师版本,比如杨、钱、刘等先生的版本,最后再读古文原版。

  关于解读《论语》的书,最近几年也读了不少,大多数都了解了一下。其中觉得不错的,还是许枫老师的这本《人间事—〈论语〉枫解》(以下简称《人间事》)。

  许枫老师,独立学者。潮汕人,幼承庭训,三十余年精研儒学、请益各家,曾受饶宗颐、汤一介、钱逊等先生的指点。

  这本《人间事》之所以觉得不错,主要是因为书中有几个点,更有助于我们对论语的解读:

  一,这本书不像其他书那样,一句一句地解读《论语》,而是两三句、三四句放到一起解读。这样结合前后句子的解读方式,更能结合前后句语境和思想,了解句子的含义。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就是,读书最忌讳断章取义。这样的解读对于刚入门的朋友来说,能更好地理解。

  二,注重还原语境,语境对于解读古文是很重要的。许枫老师解读的时候,尽量地查阅资料,还原当时的语境。这样就能更真实地了解夫子说这话环境和语气,以及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些也对解经有很大的帮助。

  三,这本书的观点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论语》中的很多句子,古往今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对于主流解读,许枫老师尽量都会先列举出来,然后再各个分析一下。这一点对于解经来说尤为重要,解经最忌就是只听一家之言,应该是每种声音都要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论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