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精选

2022-06-26 08:4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精选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22-06-16(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一):第二集确实不如第一集

  咱就是说,第一集是不是天花板拉得太高了,确实有被惊艳到,但是第二集除了时长少了73.5%之外,配音也没很可爱。特别是在5分半左右的时候和词云出现时,背景声音的音量和旁白的音量,两者的音量不分高下,混合在一起听起来特别难受。第一集的呈现形式非常多样,而且逻辑很缜密,还有很多实地探访,很有代入感,整一个就直接被吸引住了。第二集感觉只是在做无聊的学术报告,两集对比真的太明显了。看了第三集的预告,感觉还是可以小小期待一哈,希望能比第一集更加惊艳。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二):形式新颖 逻辑清晰 强推!

  强烈的桌面探索感与科普结合,形式极有新意,以前看的桌面电影都是悬疑恐怖片,这个片子确实开创了一个新的镜头语法。 叙事语态也不同于大部分纪录片的上帝审视视角,选择的是研究员视角,去搜索、发邮件、逛工厂、打开软件,更像一个普通人在教你怎么探索世界。(原来学者都这么搭讪的,以前总觉得专家离我们很远。当然我没试过联系,我有机会去“评测”一下。) 解说词逻辑清晰,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词汇,大白话却干净利索。这在纪录片作品中确实少见。 所以,那个脸部识别的用意是想表达理科生眼里去逛工厂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画面吗哈哈哈哈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三):第2集笔记 什么样的棉签才能捅进你的喉咙?

  前一段时间,网络流传的一段关于核酸检测棉签的传说,比如:

  引发恐惧的点,来自于给我们采样的“棉签”。本集就针对“棉签”的问题展开研究,篇幅很短,但是已经把“棉签”的问题说明白了。

  首先,我们习惯把它叫“棉签”,但它并不同于图片左边的这两种棉签(注意图片最右边的是带引号的“棉签”):

  事实上它并不是棉做的签,它的学名叫采样拭子,放大后看以看出它和棉签是有区别的:

  棉签再放大以后是这样:

  拭子再放大以后是这样:

  棉签中可能含有灭活病毒并抑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物质,而这会影响检测的效果。所以棉签不能用,取而代之的是用植绒尼龙纤维制成的拭子。

  在最新的《核酸混采检测技术规范的通知》中规定了,采集拭子为非棉质且柄部为非木质材料。

  尼龙无毒无害,我们的牙刷刷毛就是用它制成的。

  植绒是一种工艺,可以让百万根尼龙纤维束垂直固定的采样柄上。

  尼龙的优点是它不会和样本发生反应,而且容易被洗脱。

  因为采样头的的样本需要释放到病毒保存液中,所以洗脱越快,效果就越好。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名录》中,明确采样拭子为一类医疗器械。

  作为一类医疗器的采样拭子,以“非无菌”的状态提供。根据上海医疗器械审评专家表示,“非无菌”医疗器械并不等于藏污纳垢,它也是有一定的卫生要求的,会严格控制微生物的数量,才能够合格上市。

  最后,如果你稍微思考一下,网上的一些留言不攻自破。面对“信息疫情”希望我们也能增强抵抗力。

  《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影评(四):第1集笔记:如何快乐吃糖?

  第一集关于无糖饮料,干货满满,节奏很快。所以又重看了几遍,做了个笔记,分享给大家。结尾有复刻节目中的三张思维导图。

  例如这款无糖饮料中的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就是它的代糖:

  代糖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人工甜味剂普遍甜度很高,能达到蔗糖的几百到上千倍,因此只需一点点就能让饮料变得很甜,所以成本很低。

  天然甜味剂由几种糖醇组成,它们的甜度和蔗糖差不多,但成本比蔗糖还要高。

  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是,糖为什么有能量?

  糖之所以有能量,是因为酶会把我们吃进去的一切糖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出能量。

  而人体中没有酶能分解代糖,它们怎么进来就怎么排泄出去,因此代糖完全不产生能量。

  《甜味剂的安全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一书,给了我们两条确切的答案:糖精、阿斯巴甜和其他甜味剂与癌症风险增加无关。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添加,都能保证食品安全。

  节目组写邮件给《甜味剂的安全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的主编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科技总顾问。邮件中询问了关于糖的问题:

  陈院士回复邮件说可以面谈:

  面谈中,陈院士说节目组为了吸引眼球,将糖妖魔化了。在他看来近年来人们对糖产生恐惧,开始疯狂的控糖。但实际上,糖可能并没有那么可怕。现代人的肥胖是吃的太多动的太少,不能全怪糖。事实上中国人摄入糖超低于其他国家,但是我们消费糖的趋势上升得很快,所以才有了甜味剂的产业。至于甜味剂,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商家就是无糖可乐了。

  人们普遍觉得无糖可乐不好喝,对比一下两款可乐的配料表中差异的部分,发现它的果糖被替换成了代糖,其它并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代糖和糖一样都是甜的,为什么代糖可乐会变不好喝呢?

  人们用各种形容词形容代糖的甜味,比如醇厚,苦味……那么:

  在我们的舌头凸起里包含有1万个味蕾,每个味蕾里有100个味觉细胞,它们的细胞膜上有5种味觉受体:甜、酸、咸、苦、鲜(没有辣吗?)

  节目组给一篇有关甜味受体的文章作者发邮件询问:

  刘教授回答说,因为代糖和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强,不易短时间消除:

  刘教授还给了一个业内人都知道的甜味曲线的概念:

  可以看出代糖会在我们的嘴里停留太久,所以导致我们觉得无糖可乐不好喝。同时,代糖还带有一些苦味。

  节目组来到一家大型代糖产生研发公司,想要了解一下代糖的配方是怎么设计的。

  在工厂里,我们了解到有些代糖有前甜味,有些代糖有后甜味,复配就是要把各种代糖调配在一起,让它们复合的口感更接近蔗糖。

  调配的时候需要用蔗糖先定下甜度,然后换成甜度总量一样的甜味剂来取代蔗糖。

  复配的代糖只能在口味尽可能的接近蔗糖,但是蔗糖给我们带来的口感不止是甜,还有饱满的口感和醇厚的风味。

  那么,存不存在一种更完美的代糖?

  阿洛酮糖是一种稀有糖,天然存在于无花果、葡萄干和猕猴桃中,口感接近果糖但是没有热量,是完美的甜味剂。

  我国还在摸索提取工艺中,而且国内还没有审批它在食品中的应用。

  糖为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

  看回味觉细胞,甜味受体结合的同时,电信号同时激发了我们大脑的一条奖赏通路,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正是多巴胺让我们快乐。

  然而,科学家用大量实验向我们证明了,告诉我们大脑需要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刺激才能获得相同的快乐。

  比如2019年奥胡斯大学的Michael Winterdahl教授做的小猪实验,他连续12天给七只小猪注射1小时的蔗糖溶液,并在每一次注射蔗糖24小时后对小猪进行大脑成像。

  十二天中,小猪的杏仁核、丘脑、伏隔核、纹状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序的可用性下降,接受的多巴胺变少了。每一次小猪都需要更多的甜味才能获得同样多的快乐。

  到最后,甜真的还甜吗?

  Part1 零糖到底是怎么回事?

  Part2 无糖可乐为什么这么难喝?

  Part3 代糖饮料还能更好喝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