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受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受命读后感100字

2022-07-06 09: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受命读后感100字

  《受命》是一本由止庵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受命》读后感(一):活在过去的人没有未来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变了。 过去和现在的很多事情, 也许要到未来才能真正看明白! 千万不要被这本书毫不吸睛的封面骗了,更不要被里面那段高于现实岁月静好的柏拉图式爱情蒙蔽了双眼,你绝 对猜不出这个故事会有怎样一个堪称“炸裂”的终局!

  一个80年代的年轻小伙儿,有着妙手仁心的职业,内心却深埋着一个沉重且近乎执拗的复仇大计——为在历史错乱中被陷害蒙冤而死的父亲报仇! 从母亲告知自己仇人是谁的那一刻开始,冰锋的人生被彻底改写,往后余生的使命只剩“报仇”两个字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伍子胥的翻版,仇恨的性质和仇人的身份似乎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然而,曾经这段父辈的恩怨见证者却一一离开消失,父亲的恩人贺叔叔对自己一番推心置腹后病逝,母亲在告知真相后老年痴呆恶化,再也不记得过去的人和事,就连仇人的身体也在每况愈下。不行,他绝不允许他的仇人在自己动手之前病死老死! 和叶生的相遇注定是一场哀歌。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相互吸引,却愕然发现她竟是仇人的女儿。感情线和复仇线这本来平行的两条线,缠绕在一起后,哪一条线都显得不再单纯。 男女主人公狭路相逢,一个怀揣着秘密,纠缠于噩梦一般的记忆;一个痴想着将来,一往情深灌溉着爱情。悔与憾从而在所难免,意外与紧张也就在情理之中。

  抛开逆天的结局来看,我很不喜欢冰锋画地为牢,将自己封锁在父辈难以定性的仇恨中无法自拔;我喜欢他和叶生在一起时,两人对文学对电影对生活的侃侃而谈;我喜欢看到他们在北京城里走街串巷,喜欢叶生身上透露出来的单纯乐观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虽然蕞后一章的结局,残酷而撕裂,像一出浓郁阴暗的舞台剧令人窒息炸裂,却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完整。

  活在过去的人没有未来。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浪潮层层推进的大势之下,所有人都在向前看,往前走。逆时代的枷锁和桎梏,困住的不只是自己的脚步,更是自己的灵hun。 正如叶生说的:一个人为了过去发生的某件事情,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将一切都投入进去,现在的人或多或少还能理解,接受,等到咱们的下一辈人就未必了。 止庵的这部小说实在非常精彩,喜欢的一定不要错过!

  《受命》读后感(二):他的那把刀亮出了刀光,却还是挥了个空

  去年读了止庵老师的《受命》,颇为喜欢。近日又出了终局版,我第一时间就读了,个人认为,这才是《受命》真正的完成。

  读原本的留白版,我隐隐感觉叶生并不简单,但只是一些端倪,并无法确认。她看过冰锋家中那张写满父亲的纸,却不问冰锋,配合他演戏。比较明显的是,跨年的那次相约,她说了好多话劝他。比如说,她对未来是抱着善意的,“善意是我活下去,并且争取好好活下去的动力。”她又说,“恶意是一棵大树,它根植于整个历史,整个现实,又高又壮,实在太结实了,但我在乐观与悲观之间,还是愿意选择前者。”她还说,“这个世界需要的是爱而不是恨,爱可以化解一切。”冰锋对于这些,并无回应。叶生又换了一种方式,跟他说,我们还要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去听交响乐”、“去看哈雷彗星”,冰锋又只是附和。后来她又讲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关系,讲了人如何站在历史与未来去看事情,如何生活。冰锋终于听进去了一些,但他压根就没意识到,叶生在劝他。这之后再相见,叶生就更直接了,所说不过是:不要管我父亲的事了,他终归是要走的,就算他还在,我们也可以一起出国,去过我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冰锋在经历什么样的心路呢?他一边想着叶生是多么善良纯洁,一边欺骗她好顺利完成计划。在叶生与他亲密的时候,他还要克制着,不往下一步,点到即止。如他所说,只要没到那一步,两个人就可以全身而退。他写下一封信,信上说“等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我们是两个干干净净的人,就能重新认识。”看到这,忍不住想,无论是叶生以为的“爱可以化解一切”,还是冰锋希冀的“干干净净,重新认识”,这两个人有着极其相似的天真。可读到终局版的第八章,一个奋力挽回局面而不得,一个尽力避免伤害却失算,更有一种命定感。二人的期望双双破灭,那种悲伤感、心碎感就更加强烈。

  一口气读完第八章,有太多感受。我曾经不敢猜想那个夜晚,因为我有预感,那个晚上应该很可怕。因为看留白版的《受命》,可以知道,那个晚上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他们两个人的一生。可我没有想到这个夜晚如此具体可感,叶生深层次的那一面,终于与冰锋“坦诚相见”,她脱掉了外壳,用肉体替代语言。这个陌生的叶生使冰锋感到震惊,可能更多地,还是沉痛。因为她的作法,是一种全方面的破坏,不管是对她本身,还是对二人的关系,亦或是对冰锋心中的信仰,这都是彻底的不可收拾,绝无回头路可走了。这激发了冰锋深层次的阴暗,发了疯一样,完全凭本能的兽性行事。短短的上楼梯的过程,在二人的对抗中,竟如此漫长,漫长得使人喘不过气。冰锋和叶生是同一类人,为了成全某部分的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走向自毁。如果说,在这之前的叶生,是被动地爱,被动地失恋,被动得失而复得,那么这一章,是她掌握主动。她主动地摁开了本能的开关,让两个人完全失控。同样地,最后以她的呕吐作为结束,审判了冰锋。到这里,强弱实现了翻转,叶生的力量强过了冰锋。读留白版,读者喜欢的可能是相对美好的叶生,可见到了终局版的她,原始欲望、生命力量如此强劲,你还敢喜欢她吗?这就好比,与人初相识,见的是表演面具,往往明亮,那种喜欢来得太轻易。接触多了,看见了人性的阴暗与复杂,你是否还能理解与欣赏?不过我想,作者要的可能并不是读者喜欢她,而是真正地看见她。

  如果说前面的七章都是潜伏的危机,那么到了这,危机终于爆发,给出了致命一击。人们在极致状态下的所作所为,感官会放大,甚至失真。看这一章的时候,尤其有这个感觉,好像看一场话剧(这可对应其中冰锋写伍子胥的话剧)。他们终于上了舞台,完成了自己表演。冰锋扫清障碍,来到了病床前,敌人已经先一步走了。他的那把刀,亮出了刀光,如此凶险,如此精彩,却还是挥了个空。面对命运,无论是伍子胥还是冰锋,竟都无能为力到了这种程度。

  读过两版《受命》,留白版给人以唏嘘,也有对铁锋、Apple等人的嘲讽之意味。我读到的是一种尘埃落地的感叹和悲哀,淡淡的余味。终局版则直接地、强烈地打开我所有的感官,击碎我,在我未能反应过来的时候谢幕了,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与空落落。

  《受命》读后感(三):《受命》的两个版本(止庵)

  我的长篇小说《受命》有两个版本。其一写到那晚冰锋进入祝家之前,下接尾声,乃是三十多年后铁锋与Apple的一番交谈,加个名目,可叫“留白版”。其一系后出的“终局版”,增加第四部第八章约一万字,描写冰锋进门之后发生的事情,全书遂就此终局。相关内容在最初构思时即已想妥,这个故事只有这一种可能性。所以并不是两个不一样的结尾,它们属于同一结构,时间有前后,可以相互补充,却不会相互替代。

  然而这两个结尾在阅读体验上略有彼此消解之嫌,好像不宜刊印在同一本书里。“终局版”更完整,像一个传统故事,但结尾反倒是开放性的,好比舞台上剩下两个演员,大幕不落,灯光不灭,观众俱已散去,只有他们定格在那里。前文提到叶生读了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后说:“居然结在‘他跑不了’这一句上,像是把人物推上悬崖就不管了。”现在也是如此。这是在向前辈作家致敬,“终局版”多少受到《茉莉香片》的影响。当然还是一处伏笔,预示冰锋和叶生将有怎样的结局。希望小说读毕,有种不尽的“空”的感觉,近乎鲁迅所谓“无物之阵”。如果接着是尾声,这个意思大概就被破坏了。

  “留白版”的尾声里,登场的是两位那天晚上的局外人铁锋和Apple;局内人只有冰锋和叶生,但我不能安排他们再次露面。由铁锋来做第一人称叙述,近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读者如若追昔抚今,兴许不无苍凉之感。所以我并未放弃这个版本。也曾设想换成Apple的视点,不过她对铁峰春风得意的夸夸其谈肯定有腹诽,但没有必要直接表现,不如只让她听着好了。明眼人不难看出,她并不想听下去,甚至不大耐烦。铁锋告诉Apple,据蔡总听传达室值班的人讲,祝部长去世那天晚上,冰锋来祝家时,叶生就在家里。他又说,医院出了死亡证明,祝部长死于心肌梗塞。两人还讲述了各自了解的冰锋和叶生的现状。囿于见闻,所能披露的仅此而已。读者凭借这点线索,大致可知事情走向,具体过程却无从猜测。

  正文前面倒是有一些伏笔。已举叶生读《茉莉香片》是为一例。另外几处,如冰锋和叶生一起看的第一场电影是罗马尼亚的《神秘的黄玫瑰续集》,“‘黄玫瑰’依旧义肝侠胆,女对手阿卡塔依旧心狠手辣,但再次为他所挫败。”又如叶生向冰锋借了夏目漱石的小说《心》,还书的时候说:“书里有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怕的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一边毁灭自己一边前进。从结果来看,他只不过是在成功地毁掉自己这一点上很了不起罢了。’”都是在暗示两人未来的关系。这得益于一个古老的小说传统,比如《红楼梦》,到底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终见分晓;贾宝玉与史湘云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只是高鹗续书没用上罢了。外国小说亦常见此类写法。多年前我有一篇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短文,提到安娜第一次与伏伦斯基见面,遇到一位看路工被火车轧死,当下她感觉“这可是个凶兆”,最终自己也卧轨自杀。小说中的伏笔,一种是情节性的,前后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是主题性的,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体现某个意思。此处当属后一种。前述《红楼梦》的例子亦在此列。这种主题性的伏笔,也可以说是作者超乎情节之上建立的一种因果关系。一定要等有了果,回头看因才有意义,前后得以呼应。只读尾声无法确知那天晚上冰锋与叶生之间发生了什么,上述伏笔也就难以派上用场。

  “留白版”写了“以后”,“终局版”只写“当时”,在这方面能够弥补前者的一些损失。首先是冰锋这个人物。“留白版”明确提示他的复仇行动失败了,是以这一形象还算完整。但他究竟失败到什么程度呢。“留白版”只说祝部长正常死亡,那么他是死前已经知晓自己是冰锋的复仇对象,被宣布了罪责,还是至死不知不觉,对于冰锋来说,其间不啻天壤之别。前文多次铺垫,冰锋一直担心祝部长会在某一天心安理得地死去,自己必须在此之前复仇;“终局版”里,尽管他竭尽全力,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冰锋自始至终真正的对手,或者说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是那个自祝部长第一次发病即开始倒计、没人知道将持续多久的时间。现在的他有如当初的伍子胥,未能赶上时间的步伐。在人力之上存在着一个自然律,它自行其是,无所偏私,并不顾及世间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想法与要求。冰锋对此也像伍子胥一样无能为力。这样一来,古今两个人物的悲剧就完全对应了。

  “留白版”更大的损失在叶生身上。有读者反映喜欢这人物,我很感谢,但也有点惶惑,因为在没有“终局版”之前,按照E.M.福斯特的说法,她实际上是个“扁平人物”。这一角色在第四部第八章里发生了反转,展现出她的另一面,就变成“圆形人物”了。只有立体、复杂的人物才是真实的。扁平人物与圆型人物的区别还在于,前者要么一味被动,要么总是主动;后者则有时被动,有时主动,而且方式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在这一章里,叶生终于表现出此前一直没有机会表现的主动性。

  小说前文对叶生的这一面有过不少暗示。例如几次描写她骑车的姿势,“这个女孩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一种狂暴粗野的力量,与平常给人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还有她在体育场看足球比赛的表现,“这个女孩的身体里确实有种激越勇猛的力量,此时可谓显露无遗。”她与冰锋刚一重逢,就急着要弥补先前在天津未能划船的遗憾,“这个看起来温存和顺的女人,其实外柔内刚,似乎只要是她想做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做成。”再就是她与冰锋谈到孙武练兵时因嬉笑被腰斩的吴王二姬:“这里是否也改写一下:她们应该可以活下来。女人的肉体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最终能够征服一切。”但如果没有第八章,这些地方未必会被特别留意。我想说的是,原本就将叶生设计成这么一个人物,才会预先埋下那些伏笔。

  无论是叶生,还是冰锋,借用弗洛依德的说法,在“留白版”里基本上只展现出人格结构里的“自我”,在“终局版”里则有机会展现各自的“本我”。实话说这是我自打酝酿这小说起就有的企图:将主要人物从表层一直揭示到深层。此前冰锋和叶生只是在排练,第八章才是舞台,他们得以真正表演。

  在“留白版”里,冰锋和叶生性格有别;读了“终局版”,会发现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叶生就是另一个冰锋,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此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只不过双方的目的不同而已。爱情之于叶生,正如复仇之于冰锋。Apple有关叶生所说,并非空谈:“世上有一种女人,她所渴望的是爱情,或者说她所爱上的是爱情本身,而未必是真的爱上了哪个人。她渴望在爱情之中改变自己,满足自己,而不是在与什么人的关系之中。”说来芸芸也是这一类人物,尽管其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附带讲一下,小说前面关于“终局版”的伏笔不止这些,譬如祝家住房的格局,尤其那道楼梯,就是为了用在这里而设计的。还有那只猫,它的视点接近自然的视点,这也是作者的视点——在冰锋与叶生之间,只是冷眼旁观,并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在这副眼光下,两个人物的对抗,还是叶生略占上风。

  第八章在写法上稍稍借鉴了张爱玲的《色,戒》。那里采用的也是因贴近主人公而受限的全知视点。王佳芝和易先生走进珠宝店,她的所见,所想,比此前要仔细得多,丰富得多,甚至关乎看似无关的一应细节。水晶曾批评道:“她自己此时心猿意马,一颗心吊桶似的七上八落,哪有心思想到这家事不关己的珠宝店的安全问题上去。”(《生死之间——读张爱玲的〈色,戒〉》)纯属不懂装懂的外行话。我们看电影就知道,银幕上的时间并不等同于现实时间,或者好多年一闪而过,或者短短一瞬被延长许久。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时间,它所反映的是密度,而不仅仅是向度;更是个多寡的概念,而不是长短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感官所接受的,头脑所反映的,并非始终均衡一致。有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视而不见;有时对譬如一阵风,一朵花,都会格外用心留意。博尔赫斯有一篇《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描写此种现象可谓登峰造极。《受命》这一章同样反映了冰锋的心理时间。多年前我在短篇小说《走向》中曾略作尝试,现在也是这么写的,我觉得这写法用在这里是合宜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受命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