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拜谒灵岩山寺——悼念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拜谒灵岩山寺——悼念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2016-12-17 作者:带着微笑行走 来源:带着微笑行走原创 阅读:载入中…

拜谒灵岩山寺——悼念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早在去年一直有个心愿想随高宝平老师一起去灵岩山寺,拜谒出生湖州的净土宗巨匠上明下学老和尚(俗名冯祖慎),后因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变故终是未能遂愿。

   明学长老1947年8月到灵岩山寺,1948年农历2月,依普陀山三圣堂真达法师出家,同年又在南京宝华山受戒。1949年4月至11月去福州舍利院拜慈舟法师学戒律。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就读,毕业后仍回灵岩山寺任监院。“文革”浩劫期间,灵岩山寺遭破坏,佛像被毁,长老被下放到苏州天平果园劳动。1978年11月,赵朴老从北京前往苏州灵岩山恢复灵岩山寺,请“文革”期间下放到农村劳动的长老,重新回寺里主持工作。他生怕再次被迫脱下僧服,向赵朴老提出了“只要穿上僧服,就不想再脱下来!”的要求。1979年底,长老回到梦魂萦绕的灵岩山寺,主持灵岩山寺的维修建设和教务活动,1980年冬,长老升任灵岩山寺方丈,并于12月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灵岩山寺位于灵岩山上,山门朝南,俯临太湖。灵岩山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江苏苏州的木渎镇,因为山上有岩石,犹如灵芝,故名“灵岩山”。灵岩山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

   2016年12月2日22点,净宗泰斗一代高僧上明下学长老于灵岩山寺庄严圆寂,世寿94岁,僧腊69年,戒腊69载。得知消息后,我就下定决心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工作想去灵岩山寺拜别长老,了一了心中所愿。12月3日我联系了高老师并表明了心中的想法,老师回复等确定行程的前一天会通知我。

   12月6日,得以准假的我随湖州上金寺监院谛诚法师、高老师、大师兄沈惠明、朱建忠大哥和吴会荣大哥一起去灵岩山寺恭送明学长老往生西方。

  10点30分左右,我们一行六人到达灵岩山下。因为来拜别长老的信徒太多,山下实行了交通管制,交警一听我们是从湖州来的亲友,很客气的让我们把车停在了山对面的快车道上,并一再强调不违反交通规则,放心上山。

   下了车我们往前走,然后左拐,沿着几近黑瓦白墙边的小路,绕过几个弯,便踏上青石板,穿过刻有“灵岩山寺”的山门,山门牌坊两边刻有出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的楹联“佛愿洪深普被三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法门广大不遗一物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四方信众从山门进进出出。

   沿着宽约2米,依着山势,时陡时缓,蜿蜒而上,用砖块侧竖而铺,排成“人”字形的登山御道拾级而上,两边的石柱扎满了醒目的黄色绸花。路两侧均用花岗石条镶接铺嵌。石条外侧等距铺嵌凿洞的石块,回家查阅资料后才得知以供内插木杆张挂布篷。由于古代皇帝自称是“苍天之下,万人之上”的圣主,这样坐轿行经砖道时,所谓上不见天,下不着地,如踏万人之上,以示帝王威严。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继庐亭,亭里两旁有石凳供人休憩,两边有叶恭绰书写的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据史料记载继庐亭由木渎的一位何桂芳居士发起捐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秋,因灵岩山寺印光法师号继庐行者,为纪念印公故命名该亭为“继庐亭”。

   沿两边都是竹子的山道继续往上走,迎面有座上盖飞檐翘角,亭尖有宝葫芦一只的“迎笑亭”。相传此亭建成后尚未题名,正值苏东坡上山访友,方丈率众僧在亭旁笑脸相迎,请苏东坡题名。苏东坡不假思索,即取名“迎笑亭”。此刻我在想,如果苏东坡生在现代,长老率众僧也会在亭旁笑脸相迎的。石柱上有“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的对联(因对联被黄绸遮盖,我特地用手机查阅了资料,然后记录在备忘录。)亭内壁上有民国时人书写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行楷书,颇有功底。 (经典文章 www.wenzhangba.com)

   再走上去就见落红亭,据说落红亭的名取自“象王回顾落花红之义”诗句。好久没有好好锻炼的我行至落红亭已经气喘吁吁,和大师兄讲话也显得很吃力,大师兄知道我第一次来灵岩山,一本正经的对我说:“现在我们还只行走了山道的五分之一。”往后看看,老师和吴大哥还远远落在我后面,于是我就默默的歇脚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了。后来才得知其实我们快要到灵岩山寺了。只顾歇脚却忘了用手机拍落红亭,实属憾事。

   沿阶上山终于来到灵岩山寺,寺墙两边铺满了各界人士送的花篮,寺门前松柏参天,两棵松柏间挂着醒目的黑底白字的“净宗泰斗一代高僧上明下学长老安详示寂”的横幅,老师告诉我门额“灵岩山寺”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进寺前老师和长老的侄子冯晓彤老师通了电话并告知我们已到寺门口。入寺第一进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老师告诉我殿上高悬的“弥勒住处”匾额是印光大师所写。两侧排列四大天王,行至背后发现供的韦驮菩萨为持杵坐像。我们一行六人虔诚礼拜后与迎接我们的冯老师往右门拐出直接行至斋堂用餐。

   用餐后我们先去了长老生前所住的寮房,非常陈旧简陋之极,号称“简朴寨”实至名归。由于门房已被贴上封条,所以未能进入房内。

  穿过天井,来到对面屋内写挽联的地方,老师即兴挥笔““明月灵岩三界静,莲花净土十方香。”引来弘化社(1930年于上海觉园净业社内成立,印光大师发起,明道法师主办。)主编一行人等赞叹不已,原来主编是一位书法和诗歌的爱好者,也颇有造诣,和老师相谈甚欢!老师答应回湖州后把写明学长老的诗发给弘化社主编。

   走出长老寮房我们随冯老师来到安供长老法体的灵堂(香光厅)外排队拜别长老。两旁的义工井然有序的维持着次序,因为师父是出家人,所以不用排队可直接进入灵堂内拜别。我们得以亲友身份进入灵堂内瞻仰长老法体,行至长老法体虔诚礼拜时,不知为何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后来得知我们一行六人均有此感。随后师父和大师兄就坐灵堂念佛,我们其余人进入贵宾休息室和冯老师话家常。贵宾休息室里挂着一幅老师画的松柏图,遒劲有力。

   走出灵堂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没有江南其他寺院的金碧辉煌但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无比庄严。进入殿内朝拜,中间是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两边是弟子迦叶、阿难,墙上有壁画,似乎少见。因为师父约了苏州的刺绣师傅谈点事赶时间,所以我们未绕到后壁,直接走出大殿出寺门往山下走。行至落红亭时,老师告诉我亭东面是印光塔院,就是印光大师埋骨处。亭西有西施洞(现名为观音洞),据说是夫差接西施的地方。行至半山腰,路边有一刻着“山”字的石头,老师让我拍照留念,寓意把平安吉祥带回家。

   来拜别长老的四方信众还在不断的从山下涌上来,长老一生荷担如来家业,勤勉精进,生活俭朴,专心办道,淡泊名利。祈望长老莲品高登,倒驾慈航,法身永驻,乘愿再来!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